都说华为靠偷技术发家?有事实吗,还是想当然

要说抄,全世界的公司一样,一开始没有不抄的。等做大了,就唧唧歪歪地指责别人抄袭。
有事实吗,还是想当然
世界上的汽车制造公司很多很多,为毛每个公司的家用车基本都是四个轮子的呢? 还不是互相抄的。

再比如,所有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哪个公司为制造圆轮子付过专利费?
 
世界上的汽车制造公司很多很多,为毛每个公司的家用车基本都是四个轮子的呢? 还不是互相抄的。

再比如,所有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哪个公司为制造圆轮子付过专利费?

轮子是圆的,车有四个轮子,这不是专利。好像,我天朝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认知,其他地区也差不多自古以来。除了美洲,美洲的土著,一直没有轮子的概念。
 
成王败寇的文化是中国人“窃无止境”的原因

燕贼篡位滴故事
 
最后编辑:
轮子是圆的,车有四个轮子,这不是专利。好像,我天朝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认知,其他地区也差不多自古以来。除了美洲,美洲的土著,一直没有轮子的概念。
所以,这个是专利的问题,不是抄袭的问题。就算你自己想出来的用四个轮子造车,没有抄袭别人的想法,甚至就从来没见过车。如果人家已经注册四个轮子的车的专利在先,你也要付人家专利费,或者你造三轮车或五轮车。

当初小扎的脸书,不就是因为用的是别人的点子赔人家钱了么。比尔盖茨也是用别人的东西做的自己的操作系统。爱迪生也不是电灯泡最初的发明者,他买了别人的专利继续研究改进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最后编辑:
华为偷也好抄也好其实没有必要去洗白什么了,流氓行为在打天下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他最后灭了其他竞争对手也会走上自主产权的道路。民主国家的选民在选领导人的过于看重私德,私德好的如土豆之类往往无能,能在残酷竞争中打败敌人的都要有些坏才行。
就是这么回事。发家史都有原罪。
 
专利是法律概念,专利的管理是国家或某级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包括实用新型的非技术专利)。如果你不申请专利,你的知识就不受政府保护,别人拿来复制没有话讲。有人申请圆轱辘四轱辘的专利吗?如果有人申请并获得某政府专利局批准,那么在那个政府统治范围,别人用圆咕噜四古鲁就得交专利使用费,否则违法。
再一个例子是屠呦呦的药,当时中国没有专利法,屠团队也没有人懂得在国外申请专利。现在世界上谁都可以制成那种疟疾药,屠得主得不到一分钱,这个就不是破坏知识产权,你不懂保护,谁也没办法。

这个大家都懂。就是说,别人没申请专利,或者专利到期,你偷或者仿造,只能说没有违法,但是并不能说你没偷。

如果以法律评判偷没偷,那说人家偷的,有证据就去告他,他输了就是偷。人家用招聘套solution的你告不赢就算人家没偷,人家高明。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出世的,都是借鉴/抄袭钱人的成果。哪个都抄,这么说应该是事实吧。
 
我以前在联想程控交换部干过,那个部门后来因内部斗争撤销了。
那时候在开发中,解剖研究外国交换机,然后反向设计,是光明正大的研究方法。
华为破解国外设备,我信。
要说程控交换机,中国的发展都是从学富士通F-150开始的,严格说也是偷啊。ATT 5号机开始打中国主意比1240都晚到哪儿去了,反过来说中国人也没机会学5号机。这个AT&T的小工程师也感觉太好了。
要我说,这个小工程师坐井观天,现在又感到失落,还想找点优越感。
 
我以前在联想程控交换部干过,那个部门后来因内部斗争撤销了。
那时候在开发中,解剖研究外国交换机,然后反向设计,是光明正大的研究方法。
华为破解国外设备,我信。
国内包括华为这么干,欧美的公司刚开始也这么干。打天下都说要砸烂推翻旧世界,坐天下了就要定规矩不能随便玩,没有例外。
 
  • 喜欢
反馈: jy
所以,这个是专利的问题,不是抄袭的问题。就算你自己想出来的用四个轮子造车,没有抄袭别人的想法,甚至就从来没见过车。如果人家已经注册四个轮子的车的专利在先,你也要付人家专利费,或者你造三轮车或五轮车。

当初小扎的脸书,不就是因为用的是别人的点子赔人家钱了么。比尔盖茨也是用别人的东西做的自己的操作系统。爱迪生也不是电灯泡最初的发明者,他买了别人的专利继续研究改进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看来要首先定义一下,抄袭和偷的区别。

是否可以这样说,合法的模仿,算抄袭,非法的模仿,算偷?
 
国内包括华为这么干,欧美的公司刚开始也这么干。打天下都说要砸烂推翻旧世界,坐天下了就要定规矩不能随便玩,没有例外。
没错。
 
看来要首先定义一下,抄袭和偷的区别。

是否可以这样说,合法的模仿,算抄袭,非法的模仿,算偷?
呵呵,抄袭和偷都不是什么好词,都不合法,这个还用弄个区别么? 模仿还凑合。但是模仿的不合法,不也是偷,是抄袭么。
 
西方高科技公司“偷”只是“偷”一些idea,核心技术,从软件到硬件,还是自己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只顾着发财,能“偷”就决不自己开发,所谓的“弯道超车”渗透在整个文化之中,还有谁会搞长期的知识积累,搞核心技术。

有人说了,什么时候,中国的高科技公司里有一批50岁的工程师了,这个产业就有希望了。这话说得对,但很难做到,因为这和社会的很多方面有关,例如,退休,养老,医疗体制。一个没有医疗保障的社会,一场病,就拖垮全家,谁能focus在枯燥和收入不高的技术工作一辈子?做硬件,需要很多领域的长期的知识积累,材料,物理,工艺等等。

改革开放30多年,证明了中国那个政治和人文环境,不适宜跨领域,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芯片,发动机等的研发。算了吧!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