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0月,与
毛启祥、
葛兆庆、
林世忠一起,作为
琉球国4名官生的一员前往
清朝留学,并于次年到达
京师(今
北京),入学
国子监。在国子监期间,林世功的师傅是
徐干。林世功的诗文为儒者
孙衣言所赏识,孙衣言称赞他的诗作“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诗意“新颖绝伦”、“音节壮阔格律浑成”、“语语雅切亦细密亦大方”。4年后学成归国。
1874年,刚刚归国的林世功就被任命为久米村诗文官话经书师匠,同年12月转任久米村文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担任琉球王府的
国学大师匠;9月又成为
中城王子尚典的讲解官。当时由于林世功世子师的身份,当时普遍认为在未来尚典继位的时候林世功会被昇为
国师并执掌朝政。林世功自己也满怀为国贡献的抱负。
然而,与林世功官运亨通相对地则是琉球处境的危险。1874年,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强迫琉球停止向
清朝朝贡。琉球多次向日本交涉,皆被日本拒绝。因此在1876年12月,琉球国王
尚泰与
三司官向居谦(浦添亲方朝昭)商议,秘密遣
向德宏(幸地亲方朝常)赴
福州,假借探问未归国的进贡使毛精长(国头亲云上盛乘)的名义,向
清朝交涉。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随同前往。一行共19人,从北山名护间切的湖边底港(今
名护市许田地区的湖边底)出发,在
伊江岛遭遇
台风,险些触礁沉没。在经过
八重山群岛之后,次年到达
福州,被安置于
柔远驿。
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尚泰王的秘密书信转交给
闽浙总督何璟,辗转送达清廷。但清政府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反应。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改为
冲绳县,史称第二次
琉球处分。尚泰王和王世子
尚典被迁往东京。尚典在临行前飞书传信到柔远驿,要求向德宏、
蔡大鼎、林世功等人立即前往京师交涉。随即向德宏、林世功一行
薙发易服扮作商贩,从
福州河口万寿桥(今福州
台江区南公园附近)附近的渡口出发,经海路于八月二十七日(西历10月2日)到达
天津,上书
李鸿章,要求
清朝就此事向
日本交涉。
向德宏由于担心受到日本特务的追杀,留在了天津李鸿章处寻求庇护;林世功等其他人则前往京师求救。他们于八月十四日同毛精长联名,将请愿书送交
总理衙门,请求出兵救援琉球。但清廷未作出反应;最后他们
绝食的方法请求
清廷向日本交涉。
清廷通过驻日本公使
何如璋,向日本表示抗议,日本因此派遣
宍户玑为公使,前来京师谈判。清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即包括
冲绳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国,将
宫古及
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
中国,将包括
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
日本。但这受到日本方面的拒绝。最终,日本驻天津领事
竹添进一郎提出“分岛改约案”,即割宫古、八重山两岛给清方,由清方拥立向德宏为琉球王。李鸿章对此表示满意,建议总理衙门接受这个条件;总理衙门在与宍户谈判后,初步达成共识。李鸿章征询向德宏的意见;向德宏认为两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分岛改约案与亡国无异,万万不可接受,又“伏地大哭不起”。但李鸿章却对向德宏的忠义印象深刻,更加倾向于将向德宏立为王。
身处天津的
向德宏托人将自己探听到的谈判消息告诉了身处京师的毛精长、林世功一行。毛精长、林世功等人也多次上书反对,但没有结果。眼看这个条约即将签订,林世功决定以死来阻止。十月十八日(西历11月20日), 他向清廷写下了奏折,随后留下绝命诗二首后自杀。他的奏折则被琉球使臣
蔡大鼎上呈清廷。22日,得知此事的清廷官员认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赠白银200两,厚葬于
通县张家湾利禅庵村
琉球国墓地(在今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
林世功自杀后,清廷宣布推翻与日本达成的“分岛改约案”,拒不签字。日本公使
宍户玑以清国毁约为由拒绝继续谈判并归国。清朝的大臣们也对是否支持琉球复国产生了争论,从此琉球问题被搁置。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些日本学者曾前来张家湾考察。抗日战争爆发后,后来张家湾琉球国墓地坟墓被
仇日的村民误当作
日本人墓拆毁泄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