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ctor
初级会员
- 注册
- 2006-01-29
- 消息
- 5,262
- 荣誉分数
- 28
- 声望点数
- 58
[FONT=宋体]主权问题出现以前的中藏关系[/FONT][FONT=宋体]
"国家主权"在当今世界被奉为最神圣的概念之一,是不容质疑的公理和国际政
治的圣经。主权的概念和理论产生于西方,近百年来才在东西方的冲突过程中被中
国和东方所接受。然而新秩序的引进同时给东方世界带来一个误区──东方人和东
方国家在阐述自己的历史时,往往套用主权标准进行追溯,根据这一西方体系解释
彼此的历史关系,寻找打历史官司的依据。这必然随之生出很多新的混乱和纠纷。
东方本是按照自己的体系形成自己历史的,用别人的体系进行解析,本质上已经失
去了活的基础,而变成死的概念,最终难免不落入玩弄文字的诡辩或唯我所用的强
词夺理。西藏与中国关于历史的争论,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前
人所言,历史就像小女孩的头发,任人编成不同的辫子。梳理中国和西藏的历史,
不是我所能及的工作,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但是为了后面的叙述有一个来龙去脉,
也为了让那些对中藏历史关系不太了解的读者知道一个大概,简略地描述一下历史
概况,似乎是需要的。当然,这里交代的只能是一个最粗糙的"辫子"。
1、公主神话
德国电视二台驻北京的记者刘登立在美国长大。他父亲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军官,
后来在美国定居。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刘登立与父亲有很多不同看法,其中一个方
面就是中国与西藏的关系。父亲告诉他,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千三百多年以前
中国唐朝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当时还在上中学的刘登立反问其父,
那时候尼泊尔也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为什么西藏不是尼泊尔的﹖把他老爸问得
干瞪眼。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文成公主的神话认识中国与西藏的历史关系,似乎中
国把公主嫁到哪,哪就从此属于中国了。这是一种有些可笑的逻辑。事实上当时的
西藏非常强大,势力范围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波及阿拉伯和土耳其控制区,向北
到今日的中国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向东曾经占领中国四川、云南的大片领土。
那个时期的藏民族以征服者的姿态,在整个中亚到处安营扎寨。唐朝开国的李氏家
族本身带有突厥血统和文化背景,把联姻当作一种平定边疆的政治行为──可想,
嫁一个公主远比调遣大军来得便宜。王室的女儿多得很,何况帝王并不嫁自己的亲
生女儿﹙文成公主亦只是宗室之女﹚。唐朝前后嫁到"诸蕃"的公主有十五人之多〔
1〕。在嫁文成公主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经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将衡阳
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之子。对当时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领,能得到一个让他们倾慕
的文明社会﹙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朝代﹚的公主,那相当于底层粗人娶贵族小
姐,心理意义远远超过婚姻本身。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知道了吐谷浑王娶了唐朝公
主,也向唐朝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不知是因为松赞干布态度倨傲,还是因为那时唐太宗对西藏没给予充分重视,
反正一开始唐太宗没同意。松赞干布大怒,带领大军先讨伐吐谷浑,继而攻入唐境,
并致书唐太宗﹕"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2〕
,何其豪迈。
固然,以唐朝之强,不至于屈服松赞干布的武力,不过双方打了一阵互有胜败
的战争,足以使唐太宗认识到吐蕃﹙西藏的古名﹚不可轻视。当松赞干布再次缓和
姿态,撤兵并重派使者带礼物到长安求婚时,唐太宗便立刻同意将文成公主许配给
松赞干布,连其所派的求婚使者都被赐予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为妻,可见太宗抚慰
吐蕃之心的迫切,所以文成公主进藏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算是无奈。
文成公主之所以比其它外嫁的公主更留名,大概主要是因为她被嫁得最远,嫁
到最荒僻的地方,一去三十九年,至死没回中原,因而从惜香怜玉的角度更值得同
情。她在去吐蕃的路上哭得连河都改变了流向﹙青海境内倒淌河之名的来源﹚,此
传说足以反映后人对她的怜悯。文成公主死后三十年,唐朝又有一位金城公主被嫁
到吐蕃。她的传说就更惨了。金城公主为雍王守礼的女儿,被中宗嫁给吐蕃。中宗
亲自送金城公主出长安百里,在当时的始平县与公主分别时,中宗悲涕嘘唏,为表
达伤感,特赦免始平的死罪犯人不死,免始平老百姓一年徭役,把始平的县名改为
金城﹙今陕西兴平县﹚,将他与金城公主分手之地命名为怆别里。此说可见为了换
取与吐蕃的和平,唐朝皇帝不得不割爱的程度。而原本吐蕃使者是说为吐蕃王子求
婚,等公主到了吐蕃,真娶她的却变成了藏王。公主那时仅十三、四岁,而娶她的
藏王赞普,据说老得满头白发和胡须,竟然看不出脸在哪一边〔3〕。
不能说中国的公主进藏对发展中国与西藏的关系没有作用。比如松赞干布自打
娶了文成公主,吐蕃十年没有再对唐朝用兵。然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守寡二十九年,其在世之时吐蕃与唐就不断发生冲突。以
后的百年期间中国几无宁日。有人历数那一时期吐蕃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如下﹕
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命薛仁贵率师十余万以讨吐蕃,为吐蕃大将
钦陵所败﹔武后如意元年﹙六九二﹚吐蕃入寇,武后遣武威将军王孝杰大破之﹔万
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吐蕃寇凉州,官军败绩﹔长安二年﹙七○二﹚,吐蕃入寇,
四役皆破之﹔玄宗开元十二年﹙七二七﹚吐蕃入寇,王君奂大破之﹔十六年萧嵩败
吐蕃于祁连﹔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吐蕃寇长安,郭子仪击败遁﹔德宗贞元二年
﹙七八六﹚吐蕃入寇陷监州等地﹔贞元五年﹙七八九﹚,韦皋大破吐蕃,隔年又连
破吐蕃,获其大将论赞热﹔贞元十六年﹙八0一﹚吐蕃又大举入寇。〔4〕
其中公元七六三年,吐蕃竟能攻陷大唐首都长安。而当时的吐蕃首领赤松德赞
王就是金城公主所生的儿子。德宗年间,吐蕃仅从河陇一地就掠走五十万青壮大唐
百姓为奴隶〔5〕。唐穆宗长庆年入使吐蕃的刘元鼎行至吐蕃龙支城时,以往战争
中被俘的唐军将士"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
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首名为《缚戎人》的诗,描写一
个曾被吐蕃俘虏的唐人之悲惨经历,则是更加生动传神。1
讲了这么多公主,为的是说明以一厢情愿的立场,距离事实真相可能远到怎样
程度。固然,正经从事史学研究的人还不至于把嫁公主当成国家主权的证明,但是
过份夸大文成公主对西藏的重要性,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似乎是因为文成公
主进藏才使西藏有了文明,包括医疗知识、技术工艺、烹调知识、蔬菜种子,甚至
西藏的佛教都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就算这中间有若干真实,然而过份强调,就成了
一种民族自大的倾向,似乎只要汉民族嫁出去一个女儿,就能改变另外一个民族的
文明和历史,并且成为两个民族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根据。事实已经证明这不过是
一厢情愿的神话。
2、蒙古不是中国
以大陆的官方修史认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控制始于十三世纪。那时成吉思汗
的蒙古骑兵横扫世界,而吐蕃王朝已经崩溃解体,西藏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据,
不再具有与蒙古对抗的能力。大小地方割据势力在大势之前纷纷向蒙古表示归顺。
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汗在西藏选中了当时藏传佛教的中心──萨迦,命令西藏全境
各方势力都要服从萨迦的领导。此后延续一个世纪的元王朝,一直通过萨迦对西藏
实行统治。从历史学家提供的材料看,也许那时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主权成分。
然而问题在于﹕那到底是蒙古对西藏实施的主权,还是中国对西藏实施的主权﹖
其实中国那时和西藏一样,同是蒙古铁骑征服的对象。说起来还不如西藏,西
藏尚能保持相当程度的自治,中国却是彻底地亡国。无法解释,一个连自己主权都
没有了的国家,又如何能对别的民族实施主权﹖元与后来的清不一样,虽然同是异
族入侵后进行统治,但是清朝满人无论是居住地还是其民族最终都被整体地同化归
并,融合于中国一体,而蒙古现在仍然有自己的国家,蒙古民族居住在亚洲广大区
域,与中国完全是两个概念。硬把蒙古对西藏的征服说成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根据,
这种"阿Q"式的逻辑显得既奇怪又不诚实。
何况,蒙古和西藏到底是谁征服谁,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从军事角度,西藏肯
定不是蒙古的对手。但是西藏有西藏高原的天险,蒙古军进藏也不是易事。事实上,
蒙古并没有对西藏进行征伐,西藏的归顺是通过西藏萨迦的首先归顺实现的。有蒙
古人的军威做后盾,当时的萨迦班智达给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发出晓谕,让他们认清
形势,接受萨迦的──也就是蒙古的──统治,从而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战祸频仍
的分裂局面〔6〕。当时元朝向西藏派驻军队,目的不在直接统治西藏,主要是为
了震慑西藏其它地方政教势力不得挑战萨迦政权。元朝中央政府设立掌管西藏事务
的机关──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由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首任统领,而后
的各任统领也都多为八思巴的族人〔7〕,也就是说,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大部分
是西藏人自己实行的。那时的萨迦政权不能完全被视为蒙古的傀儡。虽然西藏在军
事上臣服蒙古,蒙古却接受了藏传佛教。甚至当时的蒙古文字都是由八思巴创制的,
所以可以说西藏是在精神上反过来征服了蒙古。那时元朝皇帝对西藏喇嘛教狂热崇
信,为此,元朝专设一种特殊官职──帝师﹙皇帝的老师﹚,都是由藏人担当。帝
师位尊百僚,上朝时满朝文武大臣排列站立,只有帝师享用专座。据说第一任帝师
八思巴喇嘛甚至坚持自己的座次应该高于忽必烈大帝〔8〕。由此足以反映藏人的
地位。历代元朝皇帝即位前都得从帝师受戒,后妃、贵戚、大臣从西藏僧人受戒也
蔚为风尚。当时的帝师气焰万丈,连其弟子殴打王妃,皇帝也不过问〔9〕。
在元朝攻灭在长江以南坚守的南宋政权过程中,西藏人积极配合蒙古人。八思
巴为此在涿州兴建一座神殿,亲自为其开光,派一手下法师在其内修密咒法,保佑
元军〔10〕。而在元军攻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之后,又把投降元朝的南宋皇
帝赵显送到西藏萨迦寺,名为学佛,实为使其远离中土,又能置于可靠人手中确保
控制。后来那位南宋的末代皇帝在西藏被杀,威胁元朝的祸根就此彻底除掉〔11〕。
要说这是中国在对西藏行使主权,岂不是有些荒谬。
在元朝的民族等级序列中,藏人属于色目人等级,高于汉人。藏人担当的帝师
同时兼任宣政院最高首领。宣政院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位平等的最高层
元朝权力机关,可以直通皇帝。它的职能除了直接管辖藏区所有军政、民政、财政
事务,还负责管理汉族地区的佛教事务。在元朝那种狂热的宗教氛围之下,可想这
种权力必定是很厉害的。八思巴的弟子杨琏真加去江南担任释教总统,为掠夺财宝
挖掘南宋皇帝及大臣的陵墓一百一十多座,占良田二万三千亩,受人献美女宝物无
数,杀害平民多人。当时西藏各色人士纷纷以高等民族的身份跑到中国内地捞好处,
有时累百上千,沿途旅店住不下,他们就强住民房,并乘机奸污民女〔12〕。那时
的汉人大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从当时的历史现象而论,与其说是元朝中国对西藏建立了主权控制,还
不如说是蒙古与西藏联手对中国实行了统治。
3、收缩内向的明朝
从历史资料上看,明朝中国虽然有与西藏的联系,但多属虚的往来﹙可形容为
"应酬"﹚,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主权关系。历史学中一般公认明朝是一个内向和非竞
争性的国家,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只想固守中国"内地",无意再向外发展以避免额外
枝节。甚至传示子孙,规定明军"永不讨伐"的国家凡十五个。当倭寇侵扰中国海岸
的时候,朱元璋采取的对策是息事宁人,命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后撤,并一律不许
出舟泛海。与历代相比,明朝在修建长城上花费的力量最多,也反映明朝帝王的心
态〔13〕。因此,认为明朝会对万里之外的偏僻西藏有多少经营兴趣,不太令人信
服。大陆史学界为证明明朝对西藏拥有主权所提供的根据,一是明灭元后,西藏的
僧俗首领纷纷上缴元朝的旧敕印信,换取明朝的新敕印信,表示归顺。明朝则对他
们进行了重新认可。然而印信只是一个符号,那些首领人没变,权没变,仍然自己
管着自己的地盘,对外谁强大就向谁表示归顺,不过是一种投机﹔明朝真正的建政
只是在毗连藏区的汉人居住地建立了一连串被称作"卫"的地方机构〔14〕。由这个
名称﹙防卫之意﹚也可以看出,明朝对西藏采取的政策,是当作外敌进行防御的。
大陆史学界为明朝中国对西藏主权寻找的根据之二,是明朝对西藏的政教首领
赐予了大量名号。一九八五年大陆推出一部号称"国家重点项目"的史料选辑──《
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想集中了对中国有利的史料﹚,其中关于
明朝与西藏关系的部分共八十一页,封授政教首领的内容就占三十八页,将近一半
〔15〕。这种封授只是给个虚名──诸如大宝法王、阐化王、西天佛子、大国师之
类,毫无实际意义。不过是朱元璋和朱棣等吸取唐朝受吐蕃威胁的教训,迎合西藏
文化所采取的一种怀柔策略,从中不可能产生任何主权关系。
还有一个被当作根据的,是西藏对明朝的"朝贡"及明朝对西藏的"赏赐"。既然
前来上贡,岂非就是表示臣服──这是中国方面的逻辑。从文字记载上看,明朝与
西藏的"贡赐"往来确实不少,不过透过"贡赐"的表面,有多少属于真正表示臣服的
内涵就值得怀疑了。我一向主张从小处解读历史,冠冕堂皇的大说法往往只起误导
作用,了解明朝与西藏的"贡赐"很有意思,也颇能反映历史上中藏关系的本质,所
以不妨对这一方面多说几句。
自古以来的中国皇帝都把周边"蛮夷"上贡当作统领万方之象征,以此满足"天
子"心态。明朝虽然内向自守,皇帝的这种爱好还是照样有。然而既然明没有采取
大国扩张的态势,也就不能产生对"蛮夷"的威慑,使"蛮夷"畏惧或有求于"中央帝
国",那么能靠什么保证其能自觉前来"上贡"呢﹖明朝采用的方法即所谓"厚赏羁縻
"。
对西藏的朝贡物品,明廷要求只需当地土特产即可。明太祖说﹕"其所贡方物,
不过表诚敬而已",东西本身不重要,要的是政治上"称臣纳贡"的象征。西藏地方
的贡品单上几乎都有马匹一项,然后是一些氆氇、硼砂、毛缨、酥油、刀剑、明甲
和佛画、铜塔、舍利等宗教品,大部分不值多少钱。
而对西藏朝贡者,明廷给予优渥接待。朝贡者一进入内地,即由军卫拨兵护送,
沿途提供马匹、车辆、船只和免费供给食宿,入京后住入会同馆。贡品由礼部验收
之后,按朝贡者身分高低给予相应回赐。
一般来讲,所有回赐皆远高于贡品所值。对法王等亲自入贡者,赏赐尤为丰厚
2。赏分两种,一种是"正赏"──即对上贡行为本身的奖赏﹔还有一种"价赏"──
实际就是给朝贡者所进贡品的酬值3。明廷以"厚往薄来"为原则,赏赐物品的价值
一般三倍于进贡物品所值。赏赐实物一般为茶叶、绸缎、生绢、麻织、棉布。这几
大宗都是藏区的稀缺物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另有金、银、纸钞。僧人还给袈裟、
帽靴等。赏赐中茶叶最为藏人珍贵。进贡者往往用赏赐的金银在内地购买更多的茶
叶、药材、铜铁瓷器,运回西藏使用或出售,僧人则为修寺庙大量购买金箔、颜料、
供器、乐器等。
很显然,这种"贡赐"之间存在的差价使受赐一方有厚利可图,"上贡"成为一种
合算的生意。"进一羸马辄获厚值"〔16〕。在获取厚利的吸引下,西藏向明廷"朝
贡"的人数不断增加。贡使入明所受的良好接待,也使入贡队伍日趋庞大。每个进
贡团动辄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浩浩荡荡来内地免费"旅游",甚至出现"假名冒贡"的
现象。甘青、四川藏区的"熟番",也纷纷伪造印信,冒充乌思藏﹙卫藏地区﹚的"
生番"进京上贡,参加到这种"贡赐贸易"之中。以至当时形成入贡者"络绎不绝,赏
赐不赀"〔17〕的局面,给明朝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明廷不得不颁布级别不
够不许上贡的限制,够级别的也只许三年一贡,且每一贡的贡使不得超过一百五十
人。然而那时的局面是想不让上贡都挡不住,如国师以下不许贡的规定就没能执行
下去〔18〕。贡使团人数仍有一团即达到一千四百七十人之多〔19〕。把别人来占
便宜当作对主权的效忠,只能被视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最后一项被说成中国对藏主权的根据──明朝与西藏有比较密切的茶马互市贸
易──就更加软弱了。西藏有马,中国有茶,两方互有需要,这种贸易在唐宋时期
就已广为开展。明初由官方垄断交换,后来变成以民间交换为主。不过不管是官方
还是民间的,有贸易就说有主权是不能说服人的,中国现在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
贸易往来,岂能意味着对它们都有主权﹖
4、天助西藏
在现代国际秩序建立以前,人类世界的状况基本是以不同民族之间的征服和融
合为主的。早期的部落逐步融合成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又逐步融合或相互征服,
形成后来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民族消失了,合并成更大的民族。
汉族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民族。现在的人口数为十一亿以上。即使在三、四百
年前的明朝,也有一亿五千万之多。那时汉族人口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已经很强。在
人口稠密的西南,少数民族日益感到汉族人口扩张的压力,同时也不断被汉文明同
化。即使当时明朝法律禁止人民泛海,仍然有大量汉人从海路向东南亚各国移民〔
20〕。四川是紧邻西藏的中国省份,也是汉族人口最稠密的省﹙现在有一亿二千万
人,除了世界几个大国,比其它任何国家的人口都多﹚,为什么汉民族多少世纪以
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至今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却唯独绕过紧挨身边的二
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呢﹖
西藏高原大概在北纬二十七到三十七度之间。如果我们设想把整个西藏高原的
高地削平,让那里成为一片广阔平原,它的纬度正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北边缘的位
置与济南、太原、德黑兰、阿尔及尔或洛杉矶差不多。南边缘的位置与长沙、南昌、
新德里或佛罗里达相当。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平原地区,应该是遍
布森林草原、气候温和并且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倘若真是如此,那么不用怀疑,汉
人一定会不可阻挡地挤占进去,就如同他们挤占了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和中
国的东北一样。那样,也许今天藏民族早就与汉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了,或是在汉
人的挤压下收缩到很小的地区。
之所以西藏没有落到这样的结局,那肯定不是出于汉人的"仁慈",也不是由于
西藏人的抵抗──二者之间相差百倍的人口会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任何抵抗的意志─
─而是"天"对西藏的帮助。
我在这里所说的"天",应该理解为气候和地理的总和。也许进一步深入看,地
球演进过程中的种种偶然和必然也该算在内。但是不考虑那些伸展到上帝之源头的
玄机,从最实在的层面考虑,西藏高原的地理应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地质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说的是几百万年以前,印度半
岛向北漂移,顶撞在亚洲大陆上,巨大的能量使得二者接合部﹙那时在海底﹚被顶
出一道长二千五百公里,宽三百公里的隆起,那就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虽然这
个过程对我们的日常经验来讲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和能量概念,但是不妨这样形象
地想象──就像你用一块烤饼去顶平摊在面板上的大面团,你会看到先是面团的边
缘隆起,接着与那边缘相邻的部分也在你继续用力之下随之隆起──那隆起的边缘
相当于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其它部分就相当于今天的西藏高原。在西藏高原上,
还有几道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的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
拉山脉、还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就像面团上被挤起的数道褶皱。在地质
学上,这些山系也正是被称作"褶皱山系"。
[/FONT]
"国家主权"在当今世界被奉为最神圣的概念之一,是不容质疑的公理和国际政
治的圣经。主权的概念和理论产生于西方,近百年来才在东西方的冲突过程中被中
国和东方所接受。然而新秩序的引进同时给东方世界带来一个误区──东方人和东
方国家在阐述自己的历史时,往往套用主权标准进行追溯,根据这一西方体系解释
彼此的历史关系,寻找打历史官司的依据。这必然随之生出很多新的混乱和纠纷。
东方本是按照自己的体系形成自己历史的,用别人的体系进行解析,本质上已经失
去了活的基础,而变成死的概念,最终难免不落入玩弄文字的诡辩或唯我所用的强
词夺理。西藏与中国关于历史的争论,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前
人所言,历史就像小女孩的头发,任人编成不同的辫子。梳理中国和西藏的历史,
不是我所能及的工作,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但是为了后面的叙述有一个来龙去脉,
也为了让那些对中藏历史关系不太了解的读者知道一个大概,简略地描述一下历史
概况,似乎是需要的。当然,这里交代的只能是一个最粗糙的"辫子"。
1、公主神话
德国电视二台驻北京的记者刘登立在美国长大。他父亲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军官,
后来在美国定居。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刘登立与父亲有很多不同看法,其中一个方
面就是中国与西藏的关系。父亲告诉他,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千三百多年以前
中国唐朝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当时还在上中学的刘登立反问其父,
那时候尼泊尔也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为什么西藏不是尼泊尔的﹖把他老爸问得
干瞪眼。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文成公主的神话认识中国与西藏的历史关系,似乎中
国把公主嫁到哪,哪就从此属于中国了。这是一种有些可笑的逻辑。事实上当时的
西藏非常强大,势力范围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波及阿拉伯和土耳其控制区,向北
到今日的中国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向东曾经占领中国四川、云南的大片领土。
那个时期的藏民族以征服者的姿态,在整个中亚到处安营扎寨。唐朝开国的李氏家
族本身带有突厥血统和文化背景,把联姻当作一种平定边疆的政治行为──可想,
嫁一个公主远比调遣大军来得便宜。王室的女儿多得很,何况帝王并不嫁自己的亲
生女儿﹙文成公主亦只是宗室之女﹚。唐朝前后嫁到"诸蕃"的公主有十五人之多〔
1〕。在嫁文成公主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经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将衡阳
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之子。对当时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领,能得到一个让他们倾慕
的文明社会﹙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朝代﹚的公主,那相当于底层粗人娶贵族小
姐,心理意义远远超过婚姻本身。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知道了吐谷浑王娶了唐朝公
主,也向唐朝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不知是因为松赞干布态度倨傲,还是因为那时唐太宗对西藏没给予充分重视,
反正一开始唐太宗没同意。松赞干布大怒,带领大军先讨伐吐谷浑,继而攻入唐境,
并致书唐太宗﹕"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2〕
,何其豪迈。
固然,以唐朝之强,不至于屈服松赞干布的武力,不过双方打了一阵互有胜败
的战争,足以使唐太宗认识到吐蕃﹙西藏的古名﹚不可轻视。当松赞干布再次缓和
姿态,撤兵并重派使者带礼物到长安求婚时,唐太宗便立刻同意将文成公主许配给
松赞干布,连其所派的求婚使者都被赐予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为妻,可见太宗抚慰
吐蕃之心的迫切,所以文成公主进藏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算是无奈。
文成公主之所以比其它外嫁的公主更留名,大概主要是因为她被嫁得最远,嫁
到最荒僻的地方,一去三十九年,至死没回中原,因而从惜香怜玉的角度更值得同
情。她在去吐蕃的路上哭得连河都改变了流向﹙青海境内倒淌河之名的来源﹚,此
传说足以反映后人对她的怜悯。文成公主死后三十年,唐朝又有一位金城公主被嫁
到吐蕃。她的传说就更惨了。金城公主为雍王守礼的女儿,被中宗嫁给吐蕃。中宗
亲自送金城公主出长安百里,在当时的始平县与公主分别时,中宗悲涕嘘唏,为表
达伤感,特赦免始平的死罪犯人不死,免始平老百姓一年徭役,把始平的县名改为
金城﹙今陕西兴平县﹚,将他与金城公主分手之地命名为怆别里。此说可见为了换
取与吐蕃的和平,唐朝皇帝不得不割爱的程度。而原本吐蕃使者是说为吐蕃王子求
婚,等公主到了吐蕃,真娶她的却变成了藏王。公主那时仅十三、四岁,而娶她的
藏王赞普,据说老得满头白发和胡须,竟然看不出脸在哪一边〔3〕。
不能说中国的公主进藏对发展中国与西藏的关系没有作用。比如松赞干布自打
娶了文成公主,吐蕃十年没有再对唐朝用兵。然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守寡二十九年,其在世之时吐蕃与唐就不断发生冲突。以
后的百年期间中国几无宁日。有人历数那一时期吐蕃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如下﹕
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命薛仁贵率师十余万以讨吐蕃,为吐蕃大将
钦陵所败﹔武后如意元年﹙六九二﹚吐蕃入寇,武后遣武威将军王孝杰大破之﹔万
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吐蕃寇凉州,官军败绩﹔长安二年﹙七○二﹚,吐蕃入寇,
四役皆破之﹔玄宗开元十二年﹙七二七﹚吐蕃入寇,王君奂大破之﹔十六年萧嵩败
吐蕃于祁连﹔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吐蕃寇长安,郭子仪击败遁﹔德宗贞元二年
﹙七八六﹚吐蕃入寇陷监州等地﹔贞元五年﹙七八九﹚,韦皋大破吐蕃,隔年又连
破吐蕃,获其大将论赞热﹔贞元十六年﹙八0一﹚吐蕃又大举入寇。〔4〕
其中公元七六三年,吐蕃竟能攻陷大唐首都长安。而当时的吐蕃首领赤松德赞
王就是金城公主所生的儿子。德宗年间,吐蕃仅从河陇一地就掠走五十万青壮大唐
百姓为奴隶〔5〕。唐穆宗长庆年入使吐蕃的刘元鼎行至吐蕃龙支城时,以往战争
中被俘的唐军将士"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
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首名为《缚戎人》的诗,描写一
个曾被吐蕃俘虏的唐人之悲惨经历,则是更加生动传神。1
讲了这么多公主,为的是说明以一厢情愿的立场,距离事实真相可能远到怎样
程度。固然,正经从事史学研究的人还不至于把嫁公主当成国家主权的证明,但是
过份夸大文成公主对西藏的重要性,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似乎是因为文成公
主进藏才使西藏有了文明,包括医疗知识、技术工艺、烹调知识、蔬菜种子,甚至
西藏的佛教都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就算这中间有若干真实,然而过份强调,就成了
一种民族自大的倾向,似乎只要汉民族嫁出去一个女儿,就能改变另外一个民族的
文明和历史,并且成为两个民族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根据。事实已经证明这不过是
一厢情愿的神话。
2、蒙古不是中国
以大陆的官方修史认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控制始于十三世纪。那时成吉思汗
的蒙古骑兵横扫世界,而吐蕃王朝已经崩溃解体,西藏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据,
不再具有与蒙古对抗的能力。大小地方割据势力在大势之前纷纷向蒙古表示归顺。
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汗在西藏选中了当时藏传佛教的中心──萨迦,命令西藏全境
各方势力都要服从萨迦的领导。此后延续一个世纪的元王朝,一直通过萨迦对西藏
实行统治。从历史学家提供的材料看,也许那时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主权成分。
然而问题在于﹕那到底是蒙古对西藏实施的主权,还是中国对西藏实施的主权﹖
其实中国那时和西藏一样,同是蒙古铁骑征服的对象。说起来还不如西藏,西
藏尚能保持相当程度的自治,中国却是彻底地亡国。无法解释,一个连自己主权都
没有了的国家,又如何能对别的民族实施主权﹖元与后来的清不一样,虽然同是异
族入侵后进行统治,但是清朝满人无论是居住地还是其民族最终都被整体地同化归
并,融合于中国一体,而蒙古现在仍然有自己的国家,蒙古民族居住在亚洲广大区
域,与中国完全是两个概念。硬把蒙古对西藏的征服说成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根据,
这种"阿Q"式的逻辑显得既奇怪又不诚实。
何况,蒙古和西藏到底是谁征服谁,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从军事角度,西藏肯
定不是蒙古的对手。但是西藏有西藏高原的天险,蒙古军进藏也不是易事。事实上,
蒙古并没有对西藏进行征伐,西藏的归顺是通过西藏萨迦的首先归顺实现的。有蒙
古人的军威做后盾,当时的萨迦班智达给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发出晓谕,让他们认清
形势,接受萨迦的──也就是蒙古的──统治,从而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战祸频仍
的分裂局面〔6〕。当时元朝向西藏派驻军队,目的不在直接统治西藏,主要是为
了震慑西藏其它地方政教势力不得挑战萨迦政权。元朝中央政府设立掌管西藏事务
的机关──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由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首任统领,而后
的各任统领也都多为八思巴的族人〔7〕,也就是说,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大部分
是西藏人自己实行的。那时的萨迦政权不能完全被视为蒙古的傀儡。虽然西藏在军
事上臣服蒙古,蒙古却接受了藏传佛教。甚至当时的蒙古文字都是由八思巴创制的,
所以可以说西藏是在精神上反过来征服了蒙古。那时元朝皇帝对西藏喇嘛教狂热崇
信,为此,元朝专设一种特殊官职──帝师﹙皇帝的老师﹚,都是由藏人担当。帝
师位尊百僚,上朝时满朝文武大臣排列站立,只有帝师享用专座。据说第一任帝师
八思巴喇嘛甚至坚持自己的座次应该高于忽必烈大帝〔8〕。由此足以反映藏人的
地位。历代元朝皇帝即位前都得从帝师受戒,后妃、贵戚、大臣从西藏僧人受戒也
蔚为风尚。当时的帝师气焰万丈,连其弟子殴打王妃,皇帝也不过问〔9〕。
在元朝攻灭在长江以南坚守的南宋政权过程中,西藏人积极配合蒙古人。八思
巴为此在涿州兴建一座神殿,亲自为其开光,派一手下法师在其内修密咒法,保佑
元军〔10〕。而在元军攻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之后,又把投降元朝的南宋皇
帝赵显送到西藏萨迦寺,名为学佛,实为使其远离中土,又能置于可靠人手中确保
控制。后来那位南宋的末代皇帝在西藏被杀,威胁元朝的祸根就此彻底除掉〔11〕。
要说这是中国在对西藏行使主权,岂不是有些荒谬。
在元朝的民族等级序列中,藏人属于色目人等级,高于汉人。藏人担当的帝师
同时兼任宣政院最高首领。宣政院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位平等的最高层
元朝权力机关,可以直通皇帝。它的职能除了直接管辖藏区所有军政、民政、财政
事务,还负责管理汉族地区的佛教事务。在元朝那种狂热的宗教氛围之下,可想这
种权力必定是很厉害的。八思巴的弟子杨琏真加去江南担任释教总统,为掠夺财宝
挖掘南宋皇帝及大臣的陵墓一百一十多座,占良田二万三千亩,受人献美女宝物无
数,杀害平民多人。当时西藏各色人士纷纷以高等民族的身份跑到中国内地捞好处,
有时累百上千,沿途旅店住不下,他们就强住民房,并乘机奸污民女〔12〕。那时
的汉人大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从当时的历史现象而论,与其说是元朝中国对西藏建立了主权控制,还
不如说是蒙古与西藏联手对中国实行了统治。
3、收缩内向的明朝
从历史资料上看,明朝中国虽然有与西藏的联系,但多属虚的往来﹙可形容为
"应酬"﹚,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主权关系。历史学中一般公认明朝是一个内向和非竞
争性的国家,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只想固守中国"内地",无意再向外发展以避免额外
枝节。甚至传示子孙,规定明军"永不讨伐"的国家凡十五个。当倭寇侵扰中国海岸
的时候,朱元璋采取的对策是息事宁人,命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后撤,并一律不许
出舟泛海。与历代相比,明朝在修建长城上花费的力量最多,也反映明朝帝王的心
态〔13〕。因此,认为明朝会对万里之外的偏僻西藏有多少经营兴趣,不太令人信
服。大陆史学界为证明明朝对西藏拥有主权所提供的根据,一是明灭元后,西藏的
僧俗首领纷纷上缴元朝的旧敕印信,换取明朝的新敕印信,表示归顺。明朝则对他
们进行了重新认可。然而印信只是一个符号,那些首领人没变,权没变,仍然自己
管着自己的地盘,对外谁强大就向谁表示归顺,不过是一种投机﹔明朝真正的建政
只是在毗连藏区的汉人居住地建立了一连串被称作"卫"的地方机构〔14〕。由这个
名称﹙防卫之意﹚也可以看出,明朝对西藏采取的政策,是当作外敌进行防御的。
大陆史学界为明朝中国对西藏主权寻找的根据之二,是明朝对西藏的政教首领
赐予了大量名号。一九八五年大陆推出一部号称"国家重点项目"的史料选辑──《
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想集中了对中国有利的史料﹚,其中关于
明朝与西藏关系的部分共八十一页,封授政教首领的内容就占三十八页,将近一半
〔15〕。这种封授只是给个虚名──诸如大宝法王、阐化王、西天佛子、大国师之
类,毫无实际意义。不过是朱元璋和朱棣等吸取唐朝受吐蕃威胁的教训,迎合西藏
文化所采取的一种怀柔策略,从中不可能产生任何主权关系。
还有一个被当作根据的,是西藏对明朝的"朝贡"及明朝对西藏的"赏赐"。既然
前来上贡,岂非就是表示臣服──这是中国方面的逻辑。从文字记载上看,明朝与
西藏的"贡赐"往来确实不少,不过透过"贡赐"的表面,有多少属于真正表示臣服的
内涵就值得怀疑了。我一向主张从小处解读历史,冠冕堂皇的大说法往往只起误导
作用,了解明朝与西藏的"贡赐"很有意思,也颇能反映历史上中藏关系的本质,所
以不妨对这一方面多说几句。
自古以来的中国皇帝都把周边"蛮夷"上贡当作统领万方之象征,以此满足"天
子"心态。明朝虽然内向自守,皇帝的这种爱好还是照样有。然而既然明没有采取
大国扩张的态势,也就不能产生对"蛮夷"的威慑,使"蛮夷"畏惧或有求于"中央帝
国",那么能靠什么保证其能自觉前来"上贡"呢﹖明朝采用的方法即所谓"厚赏羁縻
"。
对西藏的朝贡物品,明廷要求只需当地土特产即可。明太祖说﹕"其所贡方物,
不过表诚敬而已",东西本身不重要,要的是政治上"称臣纳贡"的象征。西藏地方
的贡品单上几乎都有马匹一项,然后是一些氆氇、硼砂、毛缨、酥油、刀剑、明甲
和佛画、铜塔、舍利等宗教品,大部分不值多少钱。
而对西藏朝贡者,明廷给予优渥接待。朝贡者一进入内地,即由军卫拨兵护送,
沿途提供马匹、车辆、船只和免费供给食宿,入京后住入会同馆。贡品由礼部验收
之后,按朝贡者身分高低给予相应回赐。
一般来讲,所有回赐皆远高于贡品所值。对法王等亲自入贡者,赏赐尤为丰厚
2。赏分两种,一种是"正赏"──即对上贡行为本身的奖赏﹔还有一种"价赏"──
实际就是给朝贡者所进贡品的酬值3。明廷以"厚往薄来"为原则,赏赐物品的价值
一般三倍于进贡物品所值。赏赐实物一般为茶叶、绸缎、生绢、麻织、棉布。这几
大宗都是藏区的稀缺物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另有金、银、纸钞。僧人还给袈裟、
帽靴等。赏赐中茶叶最为藏人珍贵。进贡者往往用赏赐的金银在内地购买更多的茶
叶、药材、铜铁瓷器,运回西藏使用或出售,僧人则为修寺庙大量购买金箔、颜料、
供器、乐器等。
很显然,这种"贡赐"之间存在的差价使受赐一方有厚利可图,"上贡"成为一种
合算的生意。"进一羸马辄获厚值"〔16〕。在获取厚利的吸引下,西藏向明廷"朝
贡"的人数不断增加。贡使入明所受的良好接待,也使入贡队伍日趋庞大。每个进
贡团动辄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浩浩荡荡来内地免费"旅游",甚至出现"假名冒贡"的
现象。甘青、四川藏区的"熟番",也纷纷伪造印信,冒充乌思藏﹙卫藏地区﹚的"
生番"进京上贡,参加到这种"贡赐贸易"之中。以至当时形成入贡者"络绎不绝,赏
赐不赀"〔17〕的局面,给明朝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明廷不得不颁布级别不
够不许上贡的限制,够级别的也只许三年一贡,且每一贡的贡使不得超过一百五十
人。然而那时的局面是想不让上贡都挡不住,如国师以下不许贡的规定就没能执行
下去〔18〕。贡使团人数仍有一团即达到一千四百七十人之多〔19〕。把别人来占
便宜当作对主权的效忠,只能被视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最后一项被说成中国对藏主权的根据──明朝与西藏有比较密切的茶马互市贸
易──就更加软弱了。西藏有马,中国有茶,两方互有需要,这种贸易在唐宋时期
就已广为开展。明初由官方垄断交换,后来变成以民间交换为主。不过不管是官方
还是民间的,有贸易就说有主权是不能说服人的,中国现在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
贸易往来,岂能意味着对它们都有主权﹖
4、天助西藏
在现代国际秩序建立以前,人类世界的状况基本是以不同民族之间的征服和融
合为主的。早期的部落逐步融合成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又逐步融合或相互征服,
形成后来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民族消失了,合并成更大的民族。
汉族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民族。现在的人口数为十一亿以上。即使在三、四百
年前的明朝,也有一亿五千万之多。那时汉族人口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已经很强。在
人口稠密的西南,少数民族日益感到汉族人口扩张的压力,同时也不断被汉文明同
化。即使当时明朝法律禁止人民泛海,仍然有大量汉人从海路向东南亚各国移民〔
20〕。四川是紧邻西藏的中国省份,也是汉族人口最稠密的省﹙现在有一亿二千万
人,除了世界几个大国,比其它任何国家的人口都多﹚,为什么汉民族多少世纪以
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至今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却唯独绕过紧挨身边的二
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呢﹖
西藏高原大概在北纬二十七到三十七度之间。如果我们设想把整个西藏高原的
高地削平,让那里成为一片广阔平原,它的纬度正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北边缘的位
置与济南、太原、德黑兰、阿尔及尔或洛杉矶差不多。南边缘的位置与长沙、南昌、
新德里或佛罗里达相当。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平原地区,应该是遍
布森林草原、气候温和并且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倘若真是如此,那么不用怀疑,汉
人一定会不可阻挡地挤占进去,就如同他们挤占了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和中
国的东北一样。那样,也许今天藏民族早就与汉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了,或是在汉
人的挤压下收缩到很小的地区。
之所以西藏没有落到这样的结局,那肯定不是出于汉人的"仁慈",也不是由于
西藏人的抵抗──二者之间相差百倍的人口会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任何抵抗的意志─
─而是"天"对西藏的帮助。
我在这里所说的"天",应该理解为气候和地理的总和。也许进一步深入看,地
球演进过程中的种种偶然和必然也该算在内。但是不考虑那些伸展到上帝之源头的
玄机,从最实在的层面考虑,西藏高原的地理应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地质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说的是几百万年以前,印度半
岛向北漂移,顶撞在亚洲大陆上,巨大的能量使得二者接合部﹙那时在海底﹚被顶
出一道长二千五百公里,宽三百公里的隆起,那就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虽然这
个过程对我们的日常经验来讲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和能量概念,但是不妨这样形象
地想象──就像你用一块烤饼去顶平摊在面板上的大面团,你会看到先是面团的边
缘隆起,接着与那边缘相邻的部分也在你继续用力之下随之隆起──那隆起的边缘
相当于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其它部分就相当于今天的西藏高原。在西藏高原上,
还有几道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的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
拉山脉、还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就像面团上被挤起的数道褶皱。在地质
学上,这些山系也正是被称作"褶皱山系"。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