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7-28
- 消息
- 14,150
- 荣誉分数
- 533
- 声望点数
- 273
克莱斯勒能否浴火重生?
成立于1925年的克莱斯勒于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度濒临破产,但都很快幸运地起死回生。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汽车产业暴露出长期积累的弊端,集体陷入困境。
克莱斯勒一面积极裁减工厂和员工,一面争取与菲亚特结成全球联盟,以获取美国政府援助。为此,克莱斯勒陷入了与美国政府、菲亚特、全美汽车工会及债权人的谈判角力。尽管一度显露生存曙光,但最终因谈判未能达成各方妥协,步入了穷途末路。
克莱斯勒的三次濒死体验
一、20世纪70年代:艾科卡妙手回春实现ZTE中兴
20世纪70年代,公司因管理不善濒于倒闭,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接管该公司。雅柯卡上任后大胆启用新人,裁减员工,争取政府资助,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上,并在产品广告上出奇制胜。在80年代初,克莱斯勒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继续排在世界前5名汽车大公司行列。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汽车攻势猛烈与戴姆勒结盟
进入90年代,因日本汽车公司的进攻,克莱斯勒再次陷入困境,它在汽车公司排名中一降再降,甚至降到日产美国分公司(美国市场)之下。所以,克莱斯勒当时传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与戴姆勒·奔驰的合并。这一合并使戴姆勒·克莱斯勒囊括了克莱斯勒、道奇、Jeep、梅赛德斯-奔驰、精灵(Smart)在内的众多知名汽车品牌。这为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奔驰双方的发展积蓄了更多的优势和实力。
三、2009年:三大车企集体沦陷克莱斯勒难以幸免
2008年10月间,由于金融危机、消费低迷和竞争激烈,美国三大汽车厂商集体陷入困境,通用和克莱斯勒问题最为突出。克莱斯勒开始艰难求生:
——一度可能与通用合并:通用有意与克莱斯勒进行合并,并且与克莱斯勒的东家瑟伯勒斯就此事进行深入商谈,并且一度传言二者将在2008年11月完成合并。但是在11月初,由于通用汽车所面临的现金流动性问题,此时并购事宜被宣布告吹,通用转而忙于更重要的从政府获得现金救助,而克莱斯勒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寻求战略联盟或战略合作。
——尝试与菲亚特达成联盟:菲亚特试图说服美国人允许其与克莱斯勒“抱团取暖”,但遭遇了全美汽车工会的阻力。而在奥巴马看来,进行前景美好的重组是克莱斯勒获取美政府援助的先决条件。
——试图与全美汽车工会达成妥协: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4月26日晚间称,已经与克莱斯勒、菲亚特公司和美国财政部达成妥协性协议,这将为克莱斯勒的生存再次提供一根“稻草”。UAW将这一协议称为让步性的协议。该工会称,达成这份协议相当痛苦。
——克莱斯勒贷款方拒绝妥协破产保护不可避免:美国财政部与克莱斯勒的贷款提供方所进行的旨在避免克莱斯勒破产的谈判在美东时间4月29日晚间宣告破裂,这意味着克莱斯勒在周四申请破产保护已变得毫无悬念。
第三次濒死体验:谁害死了克莱斯勒?
根本原因:"回春圣手"艾科卡未能根治克莱斯勒顽症
克莱斯勒于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度濒临破产而起死回生。20年前,在克莱斯勒,艾柯卡通过一系列控制成本、出售不良资产的手术,克莱斯勒迎来了一段“ZTE中兴”期,克莱斯勒也实现了整个质量体系的提升。
然而,艾科卡并没有帮助克莱斯勒构筑强健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帮助克莱斯勒看清汽车产业的长期趋势,更没有为克莱斯勒的公司治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因此无法复制一个个小艾科卡。
这些,正是克莱斯勒基业无法常青的顽症。
直接原因1:戴姆勒与克莱斯勒文化起冲突
克莱斯勒再次衰落只是近几年的事。1998年与戴姆勒(Daimler)合并时,克莱斯勒可是底特律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克莱斯勒拥有一支工程师、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梦之队,吸纳戴姆勒的技术资源,依托其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发挥极具吸引力的合力优势,本应打造出克莱斯勒的成功秘方。
然而,戴姆勒一板一眼的业务模式与克莱斯勒较为自由的风格相冲突,而德国人承诺提供的各种资源也是一拖再拖才得以兑现。
直接原因2:克莱斯勒自断其臂设计梦之队分崩离析
克莱斯勒本身也犯了不少错误。梦之队分崩离析,工程成本飞涨,漏洞百出的增效计划大大降低了车辆的质量和对客户的吸引力。
直接原因3:原CEO错误决策带来致命一击
回过头来看,致命的一击在于时任首席执行官迪特?蔡澈(DieterZetsche)试图用有限的预算开发过多的产品,用更少的钱产出更多的车型。这听上去像是黑魔法,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克莱斯勒如此推出了十几款改版车型,外观华而不实,內饰廉价简陋,质量是全底特律最差的。消费者很快就做出了反应。
菲亚特为何要和“拯救”克莱斯勒?
2009年,克莱斯勒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1.2%,远非20%。当然,其利润率为负值。克莱斯勒的产品结构处于这样的状态,菲亚特何苦要急着赶来拯救它呢?一般有三种解释:
互补说:车型产品线互补、市场渠道共享等等
抱团取暖说:面对汽车业寒冬,发达国家第二梯队选择抱团取暖,对于克莱斯勒来说,结盟将有助于其获得美国政府的援助
资本意志说:克莱斯勒大股东是一家PE机构,其意愿起决定作用
但是这样两个品牌合在一起以后,消费者是否会认可,将是一个疑问。
“破产保护”能“保护”克莱斯勒吗?
破产保护不同于破产清算
在美国,企业申请破产的法律依据有两种。第一是依照《破产法》第十一章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企业仍可正常运营,公司管理层也可以继续负责日常业务,并通过重组业务来争取扭亏为盈。第二种是依照《破产法》第七章申请破产清算,破产企业将停止经营,所有财产将被拍卖清算,用以偿还债务。
通过申请破产保护,争取时间实现复苏,这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救命稻草。破产保护,至少让企业多了一个抵御猝死的安全气囊。
实施破产保护曾有“起死回生”案例
依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进行重组,确有一些公司重组计划成功,重新开始赢利。比如美国有多家航空公司曾申请破产保护并最终重组成功、扭亏为盈。但有些公司最后还是以清算告终。
成立于1925年的克莱斯勒于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度濒临破产,但都很快幸运地起死回生。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汽车产业暴露出长期积累的弊端,集体陷入困境。
克莱斯勒一面积极裁减工厂和员工,一面争取与菲亚特结成全球联盟,以获取美国政府援助。为此,克莱斯勒陷入了与美国政府、菲亚特、全美汽车工会及债权人的谈判角力。尽管一度显露生存曙光,但最终因谈判未能达成各方妥协,步入了穷途末路。
克莱斯勒的三次濒死体验
一、20世纪70年代:艾科卡妙手回春实现ZTE中兴
20世纪70年代,公司因管理不善濒于倒闭,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接管该公司。雅柯卡上任后大胆启用新人,裁减员工,争取政府资助,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上,并在产品广告上出奇制胜。在80年代初,克莱斯勒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继续排在世界前5名汽车大公司行列。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汽车攻势猛烈与戴姆勒结盟
进入90年代,因日本汽车公司的进攻,克莱斯勒再次陷入困境,它在汽车公司排名中一降再降,甚至降到日产美国分公司(美国市场)之下。所以,克莱斯勒当时传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与戴姆勒·奔驰的合并。这一合并使戴姆勒·克莱斯勒囊括了克莱斯勒、道奇、Jeep、梅赛德斯-奔驰、精灵(Smart)在内的众多知名汽车品牌。这为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奔驰双方的发展积蓄了更多的优势和实力。
三、2009年:三大车企集体沦陷克莱斯勒难以幸免
2008年10月间,由于金融危机、消费低迷和竞争激烈,美国三大汽车厂商集体陷入困境,通用和克莱斯勒问题最为突出。克莱斯勒开始艰难求生:
——一度可能与通用合并:通用有意与克莱斯勒进行合并,并且与克莱斯勒的东家瑟伯勒斯就此事进行深入商谈,并且一度传言二者将在2008年11月完成合并。但是在11月初,由于通用汽车所面临的现金流动性问题,此时并购事宜被宣布告吹,通用转而忙于更重要的从政府获得现金救助,而克莱斯勒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寻求战略联盟或战略合作。
——尝试与菲亚特达成联盟:菲亚特试图说服美国人允许其与克莱斯勒“抱团取暖”,但遭遇了全美汽车工会的阻力。而在奥巴马看来,进行前景美好的重组是克莱斯勒获取美政府援助的先决条件。
——试图与全美汽车工会达成妥协: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4月26日晚间称,已经与克莱斯勒、菲亚特公司和美国财政部达成妥协性协议,这将为克莱斯勒的生存再次提供一根“稻草”。UAW将这一协议称为让步性的协议。该工会称,达成这份协议相当痛苦。
——克莱斯勒贷款方拒绝妥协破产保护不可避免:美国财政部与克莱斯勒的贷款提供方所进行的旨在避免克莱斯勒破产的谈判在美东时间4月29日晚间宣告破裂,这意味着克莱斯勒在周四申请破产保护已变得毫无悬念。
第三次濒死体验:谁害死了克莱斯勒?
根本原因:"回春圣手"艾科卡未能根治克莱斯勒顽症
克莱斯勒于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度濒临破产而起死回生。20年前,在克莱斯勒,艾柯卡通过一系列控制成本、出售不良资产的手术,克莱斯勒迎来了一段“ZTE中兴”期,克莱斯勒也实现了整个质量体系的提升。
然而,艾科卡并没有帮助克莱斯勒构筑强健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帮助克莱斯勒看清汽车产业的长期趋势,更没有为克莱斯勒的公司治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因此无法复制一个个小艾科卡。
这些,正是克莱斯勒基业无法常青的顽症。
直接原因1:戴姆勒与克莱斯勒文化起冲突
克莱斯勒再次衰落只是近几年的事。1998年与戴姆勒(Daimler)合并时,克莱斯勒可是底特律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克莱斯勒拥有一支工程师、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梦之队,吸纳戴姆勒的技术资源,依托其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发挥极具吸引力的合力优势,本应打造出克莱斯勒的成功秘方。
然而,戴姆勒一板一眼的业务模式与克莱斯勒较为自由的风格相冲突,而德国人承诺提供的各种资源也是一拖再拖才得以兑现。
直接原因2:克莱斯勒自断其臂设计梦之队分崩离析
克莱斯勒本身也犯了不少错误。梦之队分崩离析,工程成本飞涨,漏洞百出的增效计划大大降低了车辆的质量和对客户的吸引力。
直接原因3:原CEO错误决策带来致命一击
回过头来看,致命的一击在于时任首席执行官迪特?蔡澈(DieterZetsche)试图用有限的预算开发过多的产品,用更少的钱产出更多的车型。这听上去像是黑魔法,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克莱斯勒如此推出了十几款改版车型,外观华而不实,內饰廉价简陋,质量是全底特律最差的。消费者很快就做出了反应。
菲亚特为何要和“拯救”克莱斯勒?
2009年,克莱斯勒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1.2%,远非20%。当然,其利润率为负值。克莱斯勒的产品结构处于这样的状态,菲亚特何苦要急着赶来拯救它呢?一般有三种解释:
互补说:车型产品线互补、市场渠道共享等等
抱团取暖说:面对汽车业寒冬,发达国家第二梯队选择抱团取暖,对于克莱斯勒来说,结盟将有助于其获得美国政府的援助
资本意志说:克莱斯勒大股东是一家PE机构,其意愿起决定作用
但是这样两个品牌合在一起以后,消费者是否会认可,将是一个疑问。
“破产保护”能“保护”克莱斯勒吗?
破产保护不同于破产清算
在美国,企业申请破产的法律依据有两种。第一是依照《破产法》第十一章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企业仍可正常运营,公司管理层也可以继续负责日常业务,并通过重组业务来争取扭亏为盈。第二种是依照《破产法》第七章申请破产清算,破产企业将停止经营,所有财产将被拍卖清算,用以偿还债务。
通过申请破产保护,争取时间实现复苏,这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救命稻草。破产保护,至少让企业多了一个抵御猝死的安全气囊。
实施破产保护曾有“起死回生”案例
依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进行重组,确有一些公司重组计划成功,重新开始赢利。比如美国有多家航空公司曾申请破产保护并最终重组成功、扭亏为盈。但有些公司最后还是以清算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