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在北美做大,最终战胜美国车,北美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也考虑过安全问题。
原来是您阿。。。问题是,安全问题要拿实际的事情来讲,你总不能说,物价太贵了,我去抢银行是合理的吧。。。。taxi太贵了,我酒后驾车是合理的吧。。。
日本车战胜美国车有这么几个因素。。其他人可以抛砖引玉。。。
1。quality,当年美国车这方面很不重视,某种意义上是美国人自己打败了自己
2。内饰,当年ford内饰比起日本车的精细真的是很烂的。。
3。省油,1980-1990年代的日本车耗油是同级美国车的一半。。。4 cyl的引擎。。尽管马力低。。。
4。美国车产品线自我的竞争和重叠,chevy这方面管理是很乱的。
5。日本车大力争取类似consumer report的review和广告策略
6。日本车的safety crash test懂得如何just enough“吸能”来获得高分数。
但是,none of the reason日本车在北美摇摇之上是因为安全。。。
而且事实是,省油,很大程度上是削减钢板重量。和其他安全设备的重量。。。烤肉后备箱就一块板,拉开来直接就看得见地面。。你要叫这是安全和吸能,我到宁可后备箱下面重100lbs的一块钢板我安心一点。。还是那句话,您信么?
日本车0-60km/h的crash因为“吸能”所以一般人还没事。。。可是美国车0-60km/h, big 3除非是特定几个安全设计真的太有问题的车,不止人没事,车也没什么事。。。。。日本车以烤肉,civic为代表的,真正出现大隐患的是100-150km/h。。。。美国车这时候的safety cage的钢材强度。。能让人存活的几率要大很多。。。
日本车安全有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1。设计理念,不是以安全作为第一,只是因为市场要求,这点设计理念和big 3, 德系车种有很大的出入点不同。
2。钢材强度,为了减轻重量,省油,而且
节约成本,日本车都会选择强度弱一些的普通钢,而不是更高强度的钢材
3。安全配件上节约成本,比如abs, esp,包括主轴和横梁,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材料用料,在内饰以外的地方节约很多东西。包括缺少braking override和糟糕质量的油门点加速装置导致了toyota的加速问题。另外,包括车的前后bumper,很多日本车是能省则省,像是中国人应付考试一样,只要能应付safety test就行。
4。大家都天天跟着日本的宣传方针,人人讲吸能,问题是,吸能需要弹性和材质强度。日本车引擎容易被挤压变形不是因为所谓的“吸能”而是因为材质强度不足,我也说了日本车0-60km的碰撞一般是车烂,人没事,可是会死的很惨的是100km-150km这个阶段。。。别说什么连德国车都不行。。这时候vw的passat都比civic结实太多了。。
可是有时候这种fatal accident,你也能撞肯定挑小车,日本车撞。。。拿日本车当缓冲。。。。
但是美国车0-60一般人没什么大事,车也不会烂,强壮的钢梁a柱和车头的safety cage强度导致了100km-150km的事故人存活的几率大大增加,美国系的车你很少听到车前后夹击扁了把人压死的吧。。civic就肯定杯具了。。。
总结一下,日本车,以toyota, honda, mazda,nissan为代表,主要问题是,他们对安全性的认知是pass safety test。能过则好。
big 3,德系车设计是以车的强度,对人的保护程度为主。
出发点不同导致了车设计理念不同也就导致了现在日本车在安全性上的杯具。。。
而且我觉得这个10年-20年内不太会改变。。。所以,珍爱生命,远离购买不安全的车,尤其是日本车。。。你省多少油,内饰多nb,有一天万一有个fatal accident,安全的车能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