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厚待关羽想到的

在三国的核心人物中,我很不喜欢诸葛亮。

说来话长,但可把他简单概括为:
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内心冷酷、杀人无数,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擅用人才、不会培养人才,有自虐情结,。。。

三国中,蜀国最先灭,诸葛亮罪责最大。
 
三国中,蜀国最先灭,诸葛亮罪责最大。
有这一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最大的缺点。 过分相信依赖自己, 没有构造体制的力量。
 
有这一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最大的缺点。 过分相信依赖自己, 没有构造体制的力量。

这似乎有点用现代词汇拿古人开涮的意思。

勤奋(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好事,现在仍然值得颂扬,那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点之一。但是,如果它是建立在诸葛亮的上述缺点之上,那就糟糕了!

事实上,诸葛亮的有些在《三国演义》小说里被正面颂扬的东西,今天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我所说的,是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本质。
 
在三国的核心人物中,我很不喜欢诸葛亮。

说来话长,但可把他简单概括为:
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内心冷酷、杀人无数,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擅用人才、不会培养人才,有自虐情结,。。。

三国中,蜀国最先灭,诸葛亮罪责最大。

诸葛亮之败败在“生于末世运偏消”,诸葛亮无人才可用,无人才可培养。能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与东吴并立,使曹操不敢小视,皆诸葛之功也。倘无诸葛辅佐刘备,那就不是三国鼎立,而是南北对峙了。所以说,诸葛投错了主,如果诸葛辅佐曹操,历史将会重写。如果刘备有三分之一曹操的文武人才,历史也将会重写。
 
诸葛亮之败败在“生于末世运偏消”,诸葛亮无人才可用,无人才可培养。能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与东吴并立,使曹操不敢小视,皆诸葛之功也。倘无诸葛辅佐刘备,那就不是三国鼎立,而是南北对峙了。所以说,诸葛投错了主,如果诸葛辅佐曹操,历史将会重写。如果刘备有三分之一曹操的文武人才,历史也将会重写。

应该是逆时而行,连年征战,六出祁山。假若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大概还可多活几年,不过总的趋势不会改变的:)
 
整体上看当初曹操口袋里头揣的那些人才,真的是比蜀国跟吴国都多。我个人认为赤壁之战恐怕当时是灭魏的唯一时机,不过说真的能打平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能再过几个月的训练以后开战的话,我觉得历史可能就会改变了,因为秋冬之际开战,加上北方部队不熟水性,虽然说刚过秋收,粮草富足,兵强马壮,而且还是刚刚打过胜战,不过还是缺点什么。(此外吴蜀后勤方面那时候应该也一样是粮草富足,兵强马壮,蜀国稍微差点,刚败过)
如果能拖延几个月,部队会点水性,局势稳定,粮草收割前夕~收割时节开战的话,粮草也没问题,大江两隔,意图截断粮草也比较困难。天平应该会慢慢往魏国倾卸。
 
应该是逆时而行,连年征战,六出祁山。假若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大概还可多活几年,不过总的趋势不会改变的:)

诸葛之南征北战,皆出于自保,或者说出于无可奈何。他自知阿斗不可扶,但又难负托孤之任,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一生之悲壮写照。
 
蜀国之败是历史之必然,虽有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之辅佐,亦只能拖延于一时。因为诸葛亮虽聪明一世,却不懂毛主席那套人民战争。
 
蜀国之败是历史之必然,虽有神机妙算之诸葛亮辅佐,亦只能拖延于一时,因为诸葛亮也不懂毛主席那套人民战争。
曹操懂?秦始皇懂? :)

李自成懂!:D
 
蜀国之败是历史之必然,虽有神机妙算之诸葛亮辅佐,亦只能拖延于一时,因为诸葛亮也不懂毛主席那套人民战争。

大救星要是生在汉朝,汉人可能就死绝了:blowzy:
 
在三国的核心人物中,我很不喜欢诸葛亮。

说来话长,但可把他简单概括为:
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内心冷酷、杀人无数,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擅用人才、不会培养人才,有自虐情结,。。。

三国中,蜀国最先灭,诸葛亮罪责最大。

不知咋的,三国人物中,俺也不太喜欢刘备和诸葛亮.

俺更喜欢曹操和周瑜。
 
蜀国之败是历史之必然,虽有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之辅佐,亦只能拖延于一时。因为诸葛亮虽聪明一世,却不懂毛主席那套人民战争。
飞老久违了!以前多有得罪,请君子不记小人过哈。:p
 
江湖人士一般都要拜关公,因为关公义薄云天。现在的社会,反而变成了没多少文化的人懂情义,重人才。有时想想“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很有道理。

《三国演义》第25回,刘备兄弟失散,关羽被曹操重重围困。曹操爱才心切,多次试图劝降关羽。面对关羽提出的苛刻条件,曹操依然满口应承,并厚待关羽,视若知己,足见其爱才之心无人能及。他以诚信动人,为关羽义气折服,生活上处处优待关羽。即便关羽去意已决,他明知放关羽走乃养虎为患,但依然放关羽一马,其对人才之诚意足可为天下鉴。

纵观现今,谁有如此之度量?没有,统统没有。想起来真是汗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