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俺同意。 其实,如果大家犹豫不决,可以试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一个人的角色。
从个体观点出发,这道题的重点不是5大于1的简单判断,而是是否应该为个改变/挽救5个人命运去选择牺牲另一个无辜的人。
如果把人数上升到5000,或者是扒开水库淹死500村民,挽救下游200万人口城市,就有点跑题了,那是政府的职责。
这个问题有两层。
第一层,这是你在这里讨论的。也就是是否应该牺牲一个救五个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样做。
第二层,是已经决定应该让电车改道,而医生不应该肢解健康人。这个决定已经做出了。如果你也是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我提到的那个学者试图解释的问题。据她的了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决定的,但是给出的理由是自相矛盾的。她想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必须声明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见。只是一种现象。
1。Killing one is worse than letting five die.
2. Killing five is worse than killing one.
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原因是因为不同场合的背景不同,或者说意义不同--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伦理学不应该从一个狭小的单一背景来做判断,否则永远找不出正确的答案--一个可以改进结果的选择。这不是心理学问题,也不是管理学的决策问题。是伦理学的道德行为原则问题。
有一个学者,用这两个例子来做了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按照她的说法是所有的人)在第一个电车例子上采取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在第二个例子上采取康德的道义论原则。而这两种理论应该是矛盾的。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她试图提出她自己对此的解释。但是,她的解释又引起了争论。
而我则想看看大家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因为我喜欢瞎想一些无聊的问题。康德说,我思故我在。我怕我不在了。![]()
回到那女人问男人的问题“如果我和你娘一起掉到水里,你先救谁”,那男人回答说:“谁离我最近我先救谁,否则可能你们两个哪一个都救不到。”一个测量爱情深度的题目变成的一个决策概率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谢谢告知这些。看来要知道他的观点要学完他那课程了。最近阅读的兴趣集中在 Adrian Goldsworthy的 The Fall of the West - The Death of the Roman Superpower, 所以没能静下心来看完那段录像。我看完了热狗提供的这个视频。这只是这门课的开始两节课。在这两节课结束的时候,教授说:
我们如果同意,电车应该改道去撞死一个人而救下五个人,那么我们是认为救五个人的生命比救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这种观点,符合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主张。
但是,如果我们同意,医生不应该杀死一个健康的人来救五个病人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又在否定边沁的功利主义主张,而认为无论五个人的生命是否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效用,杀人是绝对不容许的。这种主张,符合以康德为代表的道义论的伦理学主张。
下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就要读读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主张到底是什么。
现在下课。
以上,我是根据昨晚听到的瞎编的,大概意思如此。如果我的概括不正确,大概是教授讲错了。![]()
LZ的两个问题是限定变量从而可以引发伦理学讨论用的,比如,那问题规定必须或者死1个或者死5个。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限定变量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很多情况可能一个都不用死。这个俺同意。 其实,如果大家犹豫不决,可以试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一个人的角色。
从个体观点出发,这道题的重点不是5大于1的简单判断,而是是否应该为个改变/挽救5个人命运去选择牺牲另一个无辜的人。
如果把人数上升到5000,或者是扒开水库淹死500村民,挽救下游200万人口城市,就有点跑题了,那是政府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