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两难,谈谈你的选择和理由: 附上一位哲学家的解释

在我眼里那个教授不是为了给出一个结论,而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我眼里那个教授不是为了给出一个结论,而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

正是如此。所以,我用“教授”来形容那个在讲台上的人。用“学者”来形容那个给出她自己解释的人。
 
这不是心理学问题,也不是管理学的决策问题。是伦理学的道德行为原则问题。

有一个学者,用这两个例子来做了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按照她的说法是所有的人)在第一个电车例子上采取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在第二个例子上采取康德的道义论原则。而这两种理论应该是矛盾的。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她试图提出她自己对此的解释。但是,她的解释又引起了争论。

而我则想看看大家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因为我喜欢瞎想一些无聊的问题。康德说,我思故我在。我怕我不在了。:)

:cool::cool::cool:
 
这个俺同意。 其实,如果大家犹豫不决,可以试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一个人的角色。

从个体观点出发,这道题的重点不是5大于1的简单判断,而是是否应该为个改变/挽救5个人命运去选择牺牲另一个无辜的人。

如果把人数上升到5000,或者是扒开水库淹死500村民,挽救下游200万人口城市,就有点跑题了,那是政府的职责。

这个问题有两层。

第一层,这是你在这里讨论的。也就是是否应该牺牲一个救五个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样做。

第二层,是已经决定应该让电车改道,而医生不应该肢解健康人。这个决定已经做出了。如果你也是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我提到的那个学者试图解释的问题。据她的了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决定的,但是给出的理由是自相矛盾的。她想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必须声明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见。只是一种现象。
 
这个问题有两层。

第一层,这是你在这里讨论的。也就是是否应该牺牲一个救五个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样做。

第二层,是已经决定应该让电车改道,而医生不应该肢解健康人。这个决定已经做出了。如果你也是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我提到的那个学者试图解释的问题。据她的了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决定的,但是给出的理由是自相矛盾的。她想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必须声明的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见。只是一种现象。

我有点被你总结的这个说服了,或者说我接受这个结果。

1。Killing one is worse than letting five die.
2. Killing five is worse than killing one.
 
我有点被你总结的这个说服了,或者说我接受这个结果。

1。Killing one is worse than letting five die.
2. Killing five is worse than killing one.

慢着接受。这个结论细想之下有很多漏洞。:)

我现在读的一篇文章,也是引起我发贴问大家意见的这篇文章,就是反驳这个结论的。辩论一环扣一环,很有意思。
 
这不是心理学问题,也不是管理学的决策问题。是伦理学的道德行为原则问题。

有一个学者,用这两个例子来做了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按照她的说法是所有的人)在第一个电车例子上采取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在第二个例子上采取康德的道义论原则。而这两种理论应该是矛盾的。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她试图提出她自己对此的解释。但是,她的解释又引起了争论。

而我则想看看大家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因为我喜欢瞎想一些无聊的问题。康德说,我思故我在。我怕我不在了。:)
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原因是因为不同场合的背景不同,或者说意义不同--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伦理学不应该从一个狭小的单一背景来做判断,否则永远找不出正确的答案--一个可以改进结果的选择。

你举的两个例子都忽略了其它在现实中必然会存在的一些因数。现实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二项选择:to be or not to be。即使哈姆莱特最后走到了第三个选择。我们现在往往会说:think outside the box -- 意思就是超出那二项选择。构成二项选择的原因是只看到一个线性变量。当把一个问题变成二项选择时,无论哪个选择都不会是好的时候,人有必要寻找第二个变量,而现实在这点上总是美好的:如果你寻找,总能找到第二个变量--所谓“天无绝人之路”。

回到你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场合所隐含代表的意义不同,而人是根据意义做选择的。再少许修改一下你前面的电车的例子,你会发现人们的选择又会不同:电车冲下来时,你看到有五个坏人正在做坏事而另一边一个工人正在轨道上施工,那么选择电车冲向那5个坏人还是1个好人。你可以在这里排列各种坏事情况,程度从正在杀某个公认的好人到偷东西,你可能发现人们的选择又不一样 -- 因为所谓的“意义”不一样。

回到那女人问男人的问题“如果我和你娘一起掉到水里,你先救谁”,那男人回答说:“谁离我最近我先救谁,否则可能你们两个哪一个都救不到。”一个测量爱情深度的题目变成的一个决策概率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回到那女人问男人的问题“如果我和你娘一起掉到水里,你先救谁”,那男人回答说:“谁离我最近我先救谁,否则可能你们两个哪一个都救不到。”一个测量爱情深度的题目变成的一个决策概率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D:D
俺第一次听说这个NB的回答。
 
我看完了热狗提供的这个视频。这只是这门课的开始两节课。在这两节课结束的时候,教授说:

我们如果同意,电车应该改道去撞死一个人而救下五个人,那么我们是认为救五个人的生命比救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这种观点,符合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主张。
但是,如果我们同意,医生不应该杀死一个健康的人来救五个病人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又在否定边沁的功利主义主张,而认为无论五个人的生命是否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效用,杀人是绝对不容许的。这种主张,符合以康德为代表的道义论的伦理学主张。
下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就要读读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主张到底是什么。
现在下课。

以上,我是根据昨晚听到的瞎编的,大概意思如此。如果我的概括不正确,大概是教授讲错了。:)
谢谢告知这些。看来要知道他的观点要学完他那课程了。最近阅读的兴趣集中在 Adrian Goldsworthy的 The Fall of the West - The Death of the Roman Superpower, 所以没能静下心来看完那段录像。
 
:D:D
俺第一次听说这个NB的回答。
让大名鼎鼎的西迈感到惊讶可是不容易。多谢了。这个回答好像很早以前在网上看到过。
 
这个俺同意。 其实,如果大家犹豫不决,可以试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一个人的角色。

从个体观点出发,这道题的重点不是5大于1的简单判断,而是是否应该为个改变/挽救5个人命运去选择牺牲另一个无辜的人。

如果把人数上升到5000,或者是扒开水库淹死500村民,挽救下游200万人口城市,就有点跑题了,那是政府的职责。
LZ的两个问题是限定变量从而可以引发伦理学讨论用的,比如,那问题规定必须或者死1个或者死5个。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限定变量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很多情况可能一个都不用死。

在不限定变量的现实中,电车冲下来时,最好的办法是司机选择让它在撞倒人前翻车,如果翻车不成功,5个人还是1个人,选择1个人(如果双方距离一致的话),因为1个人躲开冲下来的电车的机会比5个人躲开电车的概率要高。如果1个人那边距离比5个人要短很多,选择5个人,因为距离可以增加轨道上人反应过来需要的时间也同时可能降低电车的冲力,很可能电车到5人那里时,5人都已躲开了或电车给卡住了或停下来了。-- 结果还是一个优化决策问题,不过原来就是一个决策问题:1 个或 5 个。因为有了社会背景,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决策,因为优化的标准不同。
 
厉害,你的解释跟那位学者给出的解释很接近。

1。Killing one is worse than letting five die.
2. Killing five is worse than killing one.

So, the surgeon shall not operate, and the trolley driver shall turn the trolley to save five.

但是,我说了,这位学者的解释引起很多争论。细想一下,问题很多。:)

这种解释逻辑上能自洽,还有什么问题?

再往深处讨论,就是信仰了。
 
感谢介绍这个帖子,讨论那个正确和理由可能就没有意思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其次,这样的哲学道德问题,上千年来的人们都没有得出一致意见,我们这里怎么可能得出?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错,尤其是第一堂课,教授提醒大家注意的几个风险问题。

思考这样的哲学会是熟悉的事情变得陌生,逃避也不是解决方案等等。

没有机会去上课,看看视频也不错。

再次感谢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