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海归”浦东机场连刺接机母亲数刀<==>儿子问爸妈:为何不回中国? 我觉得你们在加拿大很丢脸

nhl2007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0-09-05
消息
498
荣誉分数
29
声望点数
0
留日“海归”浦东机场连刺接机母亲数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9日04:53 东方早报

  一名留学日本的“海归”,在机场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数刀。4月1日晚,这惊人的一幕发生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

  记者从警方获悉,事情缘起母子二人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儿子汪某拔刀伤人后被迅速控制,母亲顾某则当场被送医救治。

  据悉,4月1日当晚,一名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

  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数刀,导致顾某当场昏迷。机场民警赶来将汪某抓获,母亲顾某则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目前,犯罪嫌疑人汪某已经被机场警方刑事拘留。

  录入编辑:任凭

http://sh.sina.com.cn/news/s/2011-04-09/0453178816.html


儿子问爸妈:为何不回中国?我觉得你们在加拿大很丢脸

一诺 2011-04-05 09:15 加国无忧

父母烦恼:儿子我们真的很给你丢脸吗?

讲述者:秦阿姨,7年前全家移民加拿大,来自中国北方某城市,现在多伦多某制衣厂做车衣工。

秦阿姨这个故事的上篇刊登后,我接过一位读者阿姨的电话,聊了40多分钟。她很感触,因为有相似的经历。

她和老公也在工厂里打Labour工,他们家的是女儿,16岁,正值青春叛逆期。这个少女现在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反感到骨子里,“上次她居然说她从心里瞧不起我们……”这位阿姨难过地抽泣,“听了这话,我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我们辛辛苦苦为的她,她不但不理解,还完全否定了父母的劳心劳力,太伤心了。”她说很后悔出国移民,如果在国内的话,至少会得到女儿的尊重。

其实,同样的子女,换个环境也未必就会多懂事,国内也有儿子在街上当众扇妈妈耳光的事发生。应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比环境作用更大。当然,我并不是说秦阿姨以及一些移民家长言传身教做的有多不好,但是,相信也是有值得改进和注意的地方,做父母的,适时反省是有必要的。

有了房子也改不了态度

秦阿姨的儿子在10岁的时候,正式提出要有自己的房间,不想再和父母仅仅“一帘之隔”。

“其实,我们住的是个主卧室,很大,而且我和他爸爸已经尽量不呆在房间里了,特别是他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一般在楼下厨房收拾或者出去散步,即使在房间里,也不怎么说话。只是他经常打游戏,我就管着他让他少玩会,他才想自己住自由吧。”秦阿姨至今还是这么认为。

但我觉得,子女本来就不应该和父母同住一个卧室,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我曾经遇到一个让我很不理解的事,有一位留守移民父亲居然和自己13岁的女儿住一个房间,我真的觉得这非常不妥,但我发现不少家长对这事并不以为然,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儿子的“分房”要求,秦阿姨夫妇搁置了半年,最后在儿子拒绝入房睡的强势下终于做出让步,他们搬出了那个一到多伦多就没挪过的窝,在附近的一栋House里又租了两个房间,本来是想租地下室的,可又觉得那种潮湿阴暗环境可能对儿子的身体发育不太好。“我们当初最不想搬的原因,一是和原来房东相处得非常好,另外是同区的房租比较贵,毕竟是名校区。”

前年,儿子上中学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算是中等偏上,秦阿姨觉得,只要进个好学校,他进步的空间还是挺大的。但去好的中学,就要换到别的区去住。在听了一些朋友和地产经纪的意见后,他们夫妇决定买房子。

他们在一个名校区买了个Townhouse,然后夫妇俩住到地下室里,儿子住楼上,楼上另外的房间全部出租,以租养房,倒也能养得起。“早知道这样早买房就好了”,秦阿姨脸上总算有了点笑容。

过了半年,他们也买了车,日子好像有点起色了。

不过,儿子从没主动到地下室探望过父母,说那里空气不好。但儿子挺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请同学朋友到家里来玩了,不过从不给他们做介绍。

有一个周末,儿子的两个同学到访,几个少年站在门口边脱鞋子边说笑,正好秦阿姨从地下室走上来,看到儿子高兴她也高兴,刚想开口跟他们打个招呼,问问他们想吃点什么,结果儿子连看都不看她,带着朋友就上楼了。她听到一个男孩问儿子这是谁,儿子居然没回答。

秦阿姨很伤心。晚上她问儿子为什么不介绍朋友给爸妈认识,儿子撇撇嘴:“他们要认识你们干什么?你们什么都不懂,穿得比他们的爷爷奶奶还要破!”

那晚,秦阿姨哭了很久,一直没睡着。第一次真正地后悔移民这个决定,也第一次对母子亲情感到痛心和绝望。

“你们还是回中国吧”

秦阿姨的儿子在中国只上了半年小学,到加拿大几年后,中文对他来说就是外语了,他在家对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多的是英文了。秦阿姨的英文本来就一般般,再加上一直在华人的工厂上班,购物什么的也是去华人超市,平时说英语的机会几乎没有,就越来越退步了。而她老公的英语一向都不好。所以,他们和儿子的沟通交流就越来越困难了。

和自己的儿子说不上话,他们觉得这件事太可怕了。于是,秦阿姨让朋友从国内带了一些教科书过来,想着周末教儿子学中文。可是,儿子根本没兴趣,她发脾气逼着,他也就学了几个字,对平时的说话没什么作用。

但有一天,儿子突然提出要去上中文学校,原因是他的好朋友在学。起初,秦阿姨挺高兴,可一打听中文学校的学费后就有点犯愁,也是一笔不很小的开支啊。她就劝儿子:“妈妈教不是一样吗?”儿子反问她:“你做过老师吗?你教的有老师教的有意思吗?”她就有点哑口无言了。

最后,夫妇俩还是咬咬牙给儿子报了名。但1年下来,虽然儿子说的中文多了一些,但中文写作什么的也没太大进步,他们又了解到他所谓的好朋友实际上是个女孩,担心有早恋问题,就想给他停课。但儿子自有办法对付,不让学就拒绝说,结果秦阿姨只好又给他“复课”了。儿子对此的反应是“嗤之以鼻”,“他那意思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算是被他抓住了把柄。”秦阿姨叹口气。

反过来,儿子对他俩的英语差的问题反应非常大。导火索是一次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老师打电话让家长到学校去,当时是房东接的电话,秦阿姨上班了,她老公在家,一听就急了,赶快跑去学校,也忘了请房东一起去。到了后,才意识到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对方家长说的话,看到两个孩子都“挂了彩”,他也搞不清原因,就只能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气得儿子回家大发脾气,因为他说是对方先惹他的,说对不起的应该是对方家长。

儿子觉得,父母的英语不好,让他在同学那里非常非常没面子。

秦阿姨夫妇也觉得很有必要提高语言能力,但是一来要打工没时间学,二来年龄大了学习能力也差了,总之是觉得力不从心。

如今在家里,儿子有时候一天都不跟他们说一句话,对父母的问话也经常置之不理,就算回应也是很不耐烦的态度。

有一次吃饭,秦阿姨的老公听到一个朋友带着儿子大冷天的坐公交车去看电影,很是羡慕,就跟儿子说:“爸爸开车带你出去玩,你都不肯。”儿子一脸不屑地反问:“你能看懂电影吗?你舍得花钱去看电影吗?”

促使秦阿姨想找我这个陌生人“说一说”的直接刺激是,前阵子,儿子突然很认真很认真地跟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回中国?还是回中国吧,我觉得你们在这里很丢脸。”

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11-04-05/C1063_64084.html
 
“80后”流浪女成哈佛女博士 父母吸毒外公是酒鬼

2011-04-09 07:22 新民晚报

74cd61ab97fa545946305517eba3c292.jpg

流浪女成哈佛女博士

show.jpg

莉兹儿时和母亲的合影

show1.jpg


莉兹·默里是一个美国“80后”女孩,因家庭不幸,从小四处流浪。但她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挫折,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高中学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

她的自传《破晓》受到读者热烈追捧,这本被称为“对生存的惊险记载”的传记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她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从无家可归到哈佛》。

出身不幸战胜困境

莉兹的外公是个酒鬼,外婆精神不太正常,为了躲避家庭暴力,莉兹的母亲13岁就开始吸大麻,自暴自弃。不久,她离家出走,有时流浪街头,有时靠出卖肉体维生,渐渐又吸上了海洛因。

莉兹的父亲彼得是母亲的“生意伙伴”。相识时,母亲22岁,父亲34岁。彼得也有一个酒鬼父亲,时常打骂孩子,但他的母亲出身中产阶级,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她打两份工供彼得上私立学校。彼得在大学攻读心理学,但半途而废,转而当上了毒贩子。

1978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莉萨,1980年又生下第二个孩子莉兹。彼得因参与止痛药处方诈骗活动而入狱3年,这段时间,莉兹的母亲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然而,当彼得出狱回家,一切又回到从前。

父母吸毒双双沉沦

莉兹·默里3岁就知道父母吸毒。莉兹的母亲天生有眼疾,法律上被认定为失明,因此有权享受特殊福利,一家人的生活就仰仗她那份微薄的救济金。每个月的开始5天,莉萨和莉兹能有充足的食物,父亲和母亲也能尽情“飘飘欲仙”。可之后就是漫长的饥饿。最饿的时候,姐妹俩以一管牙膏作为晚餐,靠吃冰块体验“吃东西的感觉”。

有一次,莉兹的奶奶寄给莉兹一张漂亮的生日贺卡,里面夹了5块钱,却被母亲偷走。莉兹非常生气,要讨回来。母亲一边吸毒,一边哭泣:“我不是一个怪物,可我就是没法停止,原谅我吧,孩子。”

为了换回毒品,母亲曾卖掉教堂赠送的感恩节火鸡,还打算卖掉莉萨的冬衣,毒贩子不愿收孩子的衣服,她又拿莉兹的自行车去换。

12岁的时候,莉兹的父母离婚,一年后,儿童福利院将莉兹带走。6个月后,她决定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为她注册了一个新学校。1996年圣诞节前夜,莉兹的母亲死了,被装进一个薄薄的慈善盒子里,盒子上连名字都拼错了。一直居无定所的父亲没有出席葬礼。

朋友帮她找到方向

一天晚上,莉兹认识了朋友丹尼的新女友佩奇。22岁的佩奇曾经也是一名逃学生,但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公寓。莉兹的母亲总说,她和父亲能“搞定生活”,但从未成功。莉兹问佩奇她是如何做到的。佩奇说,她上了一所“非传统高中”,类似于私立学校,但对于真正肯用功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

莉兹之前的教育经历可谓一团糟,她希望像佩奇一样改变生命的轨迹。她查找了所有能找到的“非传统高中”,面试数次,均遭拒绝。正要打退堂鼓时,她遇到了人文预备学校创始人佩里·韦纳。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韦纳同意给她一次机会。

接下来的两年,莉兹形容自己像一名运动员,跨越着跑道上的一个个栏杆:学习、生存、奔波……佩里不知道,莉兹仍然无家可归,在各个朋友家里 “打游击”。但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到校。

走出阴影实现梦想

在老师的鼓励下,莉兹爱上了莎士比亚,参加了学生社团,发现自己的声音很有感染力。渐渐地,她不再让头发遮蔽自己的脸,开始直视别人的眼睛。她的自信也随着全优的成绩而慢慢增长。

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学业。正当她面临接下来的抉择时,佩里带着她和其他9名优秀学生参观了哈佛大学。佩里读懂她脸上的渴望,对她说: “嘿,莉兹,这是一个目标,并非没有可能。”

回到纽约,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提供的每年1.2万美元奖学金。按照要求,她写了一篇申请,多年的不幸、悲伤以及对命运的不甘、倔强流淌于字里行间。共有3000名高中生申请这一奖学金,但她成功了。

2009年,莉兹获得硕士学位,如今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除上学外,她还经常应邀发表演讲,鼓励那些像她一样有志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她以自己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传记《破晓》一推出,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书评人士说:“这是真正催人向上的故事。莉兹·默里向我们同时展示了美国的最好的部分和最坏的一面。”她的执著、坚强、不向命运屈服和不断进取之心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人们从莉兹身上看到了一个女孩战胜艰难与困境的勇气。

http://www.iask.ca/news/china/2011/0409/65318.html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u4ZWngrvm0I"]YouTube - Homeless to Harvard part 1[/ame]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tybvFW0ncY&feature=related"]YouTube - Liz Murray talks about going from Homeless to Harvard[/ame]

41HxxxAp7eL._SS500_.jpg


5185ZJPC0FL.jpg


[ame="http://www.amazon.ca/Breaking-Night-Forgiveness-Survival-Journey/dp/0786868910/ref=sr_1_1?ie=UTF8&qid=1302379397&sr=8-1"]Breaking Night: A Memoir Of Forgiveness, Survival, And My Journey: Amazon.ca: Liz Murray: Books[/ame]
 
中国社会的教育是失败的,非常失败
 
至少美国还给下层民众一个上升通道.虽然不是很容易但是还有...中国是官二代,富二代讲的是你老爸是谁.下层民众要上去以前还有个读大学进城当干部的途径,现在读了大学也没用.
 
唉,冰火两重天。。。得想,却又不能多想。。。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下一代以及中国的未来。。。
 
唉,冰火两重天。。。得想,却又不能多想。。。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下一代以及中国的未来。。。

那些想回中国挣钱的人该好好想想
 
个人认为中国父母都是太宠自己的孩子了,总怕孩子吃苦,搞得在孩子面前低声下气的。
其实孩子的未来固然要紧,可是也不能这样而失去自己生活的意义啊。

我很侥幸我妈没耐心宠我,我才没变成无法无天的性格~ :D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十多年前高考落榜后来加拿大,父母是工薪族,只是收入稍微比别人高那么一点点而已,负担孩子几年的学费生活费还是可以的.那个孩子来到加拿大没多久就告诉我一个'新发现'--其实加拿大人比中国穷多了,就说他住的周围(HAMILTON,ON)吧,很多人上不起大学,高中毕业就找工作了.我告诉他,中加两种不同文化,你想想看,如果你爸妈不给你交学费,别说留学,就在国内念书也是做梦,不是吗?
 
至少美国还给下层民众一个上升通道.虽然不是很容易但是还有...中国是官二代,富二代讲的是你老爸是谁.下层民众要上去以前还有个读大学进城当干部的途径,现在读了大学也没用.

也不全是,好像胡锦涛并非出生上层呵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在明明有经济能力穿着得体的情况下却穿的土旧破烂,明明买了好房子的情况下却把房间租出去自己住地下室,明明是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环境下生存却一味的回避自身缺陷,以年纪大为借口不去学习。。。)他怎么要求别人给予他尊重?

秦阿姨这样的父母造就了刺杀母亲的儿子们。。。为什么要这样一味的降低自己的身份??
人善被人欺,在社会是这样,在家庭里也是这样。。。
 
看来教育好一个儿子比生一个儿子难多了。

相比之下,教育女儿会容易很多。
 
看来教育好一个儿子比生一个儿子难多了。

相比之下,教育女儿会容易很多。

你儿子、女儿都有?:confused::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