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 生平 任职及战绩 著述与文才 友人 及 妻女

Rockman

I WILL ROCK YOU!
VIP
注册
2011-08-29
消息
3,702
荣誉分数
334
声望点数
193
蒋百里,原名蒋方震,字百里。

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 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国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

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 来源于蒋百里。
 
一,妻女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

其过程早有披露,盖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登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过程则一波三折,不及详叙。

  两人成亲后,佐藤屋登改名蒋佐梅,盖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冯玉祥本是蒋百里将军好友,在军中办教育班,内容多是“孙子曰”、“岳飞曰”、“华盛顿曰”,其中竟然还有“蒋方震曰”,对将军的推崇可见。因此闻知将军去世不免反应过激,出身日本的佐梅夫人就成了他的怀疑对象,于是写文章说将军是被佐梅夫人用毒针杀害,因为“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

其实,这句话是两人成婚前佐梅夫人表达自己对百里将军研究抗日理论的理解而说的,原话是“你爱你的祖国,亦如我爱我的祖国一样”。

 这件事给佐梅夫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佐梅夫人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此后用华语教育将军的五个女儿,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佐梅夫人晚年曾讲,她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1978年,夫人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妻子的名字。  

 将军和佐梅夫人生有五女,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也都颇有传奇色彩。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四女儿蒋华,定居比利时,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在钱学森回国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一代名将,风流竟不灭凡七十年也。
 
二,友人
  
蒋百里是兵学家,又是国学家。

其祖父是海宁藏书名家,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名士云集。他好交朋友,罗素、郑振铎等都受其帮助。

蒋纬国、唐生智虽为部下却感情深厚。

蒋百里的朋友,也都是大有性格人物。

 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曾共同组织新月社。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度过难关。

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一时天下轰动,新月社的名流纷纷效仿南下。

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的事情。

 梁启超与蒋百里尽管有师生名分,政治观点上却相左,经常激烈争论。

有人对此不解,蒋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人的争论丝毫不影响感情,梁启超也是出名的豁达人。

蒋百里曾作《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看了非常赞赏,下笔就没了定数,写完一看,居然比原作还长——天下没有这样的序,梁只好另作一序,原来那篇长序呢?干脆充实为另一本书发表,这序呢,就请蒋百里来写,遂成佳话。


蔡锷和蒋百里是同年秀才,又是同学,相交莫逆。

蒋从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回国后,袁世凯对他极为器重,彻夜谈兵孜孜不倦,随后根据他的建议组建“模范团”,作为中国新式陆军的样板部队,逐渐推广全国。因袁称帝倒台,这个设想没有实现。不过模范团的后身第九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兵海参崴,以纪律严明为中国争得一份光荣。

 当袁世凯酝酿称帝的时候,蒋百里不顾个人恩情,和蔡锷、张宗祥等11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

这中间,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蒋的妙计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的疑虑,然后突然逃走,到云南组织讨袁战争,这就是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真相。同盟中人曾担心袁派人追杀蔡,蒋却胸有成竹,道“老袁用错了人”,原来他已知晓袁世凯派出追杀的是陈仪,也是同盟中的一员。  

 不久,蒋亦南下加入讨袁司令部,参加北伐。

袁惊惧而死后,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三, 任职及战绩

  1911年,任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在奉天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策划起事策应南方,计划泄露,被赵尔巽和张作霖挫败,蓝、蒋逃亡。

  1916 年,去四川配合蔡锷讨袁护国,当年晚秋蔡锷在其陪护下病逝于日本。

  1925年,蒋任吴佩孚军参谋长,次年吴佩孚军被北伐军讨平。

  1926 年,任孙传芳部总参议,次年孙部被北伐军讨平。

  1929年,支持唐生智举兵反蒋介石,唐败蒋(百里)囚。  

 1936年,出访意大利,大赞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之成功。当年意大利干涉军在马德里城下惨败,德国被迫增派干涉军圆场;同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强势反击侵略,整团歼灭意大利军,打伤总督,至1939年游击队已收复三分之二埃塞俄比亚国土。   

1936年,出国回来向蒋介石做汇报,西安事变。

  1937年,到山东考察防务,称许韩复榘保留实力撤退的计划,第二年老韩被枪毙。   

1938年,盛赞蒋介石继承三千年抵抗力,紧握四万万人声心。并声称日本欲屈服中国和中国赤化是同样的绝不可能!

1938年9月14日 《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完稿,书中称“蒋先生在四年前说:“我有最后的决心”。三年前的冬天就有人问到底几时是最后。彷佛在催促着似的。去年七七以后,蒋先生又说,我们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近来,我彷佛听见又有人要问到底几时是最后,我老实说,最后就是明天,不过你这短命鬼今天要死,我可没有办法。” 同年11月4日去世。
 
四, 军事著述

蒋百里编著的《国防论》提出要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

一、如何使国防设备费有益于国民生产的发展。我们太穷了,应当一个钱当两个钱用;

二、如何能使学理与事实密切她沟通。现在不是空谈就是盲动,盲与空有相互的关系,愈空愈盲,愈盲愈空。

并拟定了建立民军的三条组织大纲:
一、建制之主义——以自卫为根本原则,绝对排斥侵略主义;
二、编制之原则,——军事区域之单位宜多,而各单位内之兵力宜少;
三、建设之顺序——以京汉铁路以西为总根据地,逐渐东进;以求设备完全。

  1938年,蒋百里病逝。许多名人写挽联挽诗哀悼。

章士钊《挽百里》诗云: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国防论之辨析>>


  在这本书里,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国防论蒋百里论述的是如何建设和改良中国国防体系等理论,并未提及具体与日战略。蒋百里的主要论点为,要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一、如何使国防设备费有益于国民生产的发展。我们太穷了,应当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二、如何能使学理与事实密切地沟通。现在不是空谈就是盲动,盲与空有相互的关系,愈空愈盲,愈盲愈空。   蒋百里还拟定了建立民军的三条组织大纲:一、建制之主义——以自卫为根本原则,绝对排斥侵略主义;二、编制之原则,——军事区域之单位宜多,而各单位内之兵力宜少;三、建设之顺序——以京汉铁路以西为总根据地,逐渐东进;以求设备完全。
 
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有娶了日本老婆,佐藤爱她姥姥,厉害。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NIU!
 
五, 陈年往事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初级军事学堂)而进士官学校。

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书房出的《陆军士官学校関系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 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

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

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

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

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

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

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校于1874年,一直到旧11期才改制,第一期始于1890年,蒋百里1904年入学,应该是17期。

蔡锷是1904年毕业回国,应该是16期,两个人不是一期的!

小矶国昭是从陆士第十二期毕业的。而且陆士优等生的赏赐品一开始是望远镜,后来换成了银表!没说有佩剑!

只有陆大前六名毕业生才有天皇赐刀。号称军刀组。

而进陆大需要陆士前20%的成绩和日本部队的推荐,外国人只能是旁听生,没有那个是真的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当年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是毕业了,不过是陆大毕业的,和陆军士官学校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陆士17期(明治37年(1904年)入校、明治38年(1905年)3月30日毕业、明治38年(1905年)4月21日任官、363名) 大将:东条英机(陆相);后宫淳;前田利为中将:饭田贞固;筱冢义男;铃木重康;岩松义雄 。

这一期的优等生是:17 筱冢义男(歩)松村正员(歩)佐枝义重(歩)饭田贞固(骑)国分平四郎(野戦炮)河内権五郎(要塞炮) 村井二郎(工)今井基成(辎) ,

 荒木贞夫毕业于陆士第九期(1897年,那年,蒋百里15岁)9期(明治30年(1897年)11月29日毕业、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大将: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陆相);林仙之。
 
六,名门望族 贵人相扶

  蒋百里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

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

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

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

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

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

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陈仲恕)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
 
七, 生于枭雄年代 生平武儒多劫

光绪卅一年(1905年)日本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班、中国籍学生蒋方震以第一名毕业。

依照日本规定,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生等于是武状元,应由日本天皇接见,并亲赐刀,这是一桩极大的荣誉。

可是这一年的光荣却落在中国学生身上,因此,日本人以后便规定有些课程不许中国学生上课。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

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清朝末年东北又是对日俄两国的国防前线,所以清廷对东北是非常重视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驻节奉天,是清朝在东北的最高军政长官),成立了两个军事领导机构:一个是督练公所,主持新军训练工作,赵尔巽兼任总办,实际负责人是士官武状元蒋方震,以总参议名义主持练兵工作;另一个是主持整顿旧军的军务处,由行伍出身的老将张锡銮为总办。

张锡銮字金坡,浙江杭县人,他父亲是驻防四川的一个旧军官。他早年随军习武,骑术和枪法都很精绝,廿岁在武昌投军,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和袁世凯私交甚笃,是袁的老把兄。他绰号“快马张”,那时候横行关外的绿林马贼是著名的红胡子,快马张曾招抚了两个著名的红胡子头目,一个是后来名震全国的张作霖,另一个是冯德麟。当时规定,凡受抚的人都必须觅具殷实保人,保证日后不反,张作霖的保人是南澳镇总兵段有恒,就是段芝贵的父亲。

 这时候,关外还有一支旧军,就是在“古北口”扈驾有功,由北洋巡防军统领升任淮军翼长的张勋。   

旧军看新军,一切都不顺眼,尤其对那个初出茅庐的蒋方震,他那时年才廿六岁,公然就主持新军一切训练事宜。旧军当然知道,如果新军练成,首先蒙受淘汰命运的就是旧军,因此蒋方震的练军工作才开始了三个月,旧军将领就推举张作霖领头向蒋攻击。张作霖为人侠义,敢作敢为,他能在东北系内崛起就是因为他有胆识,这时他领头反对新军,公然宣称要找蒋方震拼命。

赵尔巽左右为难,一方面想保全新军干部,一方面又不愿太压制旧军,乃想出一个折衷办法,就是派蒋方震到德国深造,专研陆军,以缓和旧军不满的情绪。1906年留学德国。

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

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

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

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

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

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并与养病期间看护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后者最终成为百里第二任妻子,改名蒋左梅。

 蒋百里此次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有说是愤于军校学风浮躁,有说是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也有说是对中国当时军界、政界之绝望。在我看来,不论何种说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蒋百里自杀,最大原因是他的骄傲。自杀者往往是最骄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杀。   

1906年,蒋百里应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赵曾专折奏保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随后,蒋百里被公派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面的连长。

1910年,他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

这一年,他不过28岁,在同龄人中却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  

 武昌起义后,蒋百里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以及袁世凯的总统府军事参议。

1912年,他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不久即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挂掉后,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

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 蒋百里出版后成为军校教辅。  

 此后蒋百里道路一转,竟有点儿偃武修文之意。

1918年至1919年,他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归国后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

1920年,他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期间,蒋百里写了不少关于联省自治与社会主义的文章。毛泽东当时也致力倡导“湖南省自治”,也许正受其影响。(事实上,18年后毛的“论持久战”抗日理论,也可能有蒋百里的烙印,下文将谈到)。  

 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心血来潮,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几年后百里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的志摩还背起铺盖,喊着要进去陪他坐牢。   

如果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但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很显然,蒋百里并不愿意,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其身中流淌。

我总觉得,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

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

1929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翌年入狱。稍后,两个姓蒋的同宗达成和解。

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

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却是来自陆军出身的百里。   

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

1938年10月,他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原由蒋介石兼),同年11月,在迁校途中,他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百里一定算是奇人,但不一定是军神。

近年有舆论将他过度拔高,我不大以为然。

所谓“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日本军校第一名毕业,第二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理论)的说法,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蒋百里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位,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我们看《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

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关于他的女儿:1941年,蒋英 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传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音乐作品,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她已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兰心大剧院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受到了观众的赞赏。
 
八, 英年早逝 “中国三杰”


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

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准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

若天假以年,“三杰”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蒋百里又会不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真正指挥战役,甚至胜出?

这是有趣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另:同期共有四名中国留学生,另一人为许崇智,粤军名将。)

 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

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

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

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三, 任职及战绩
  1911年,任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在奉天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策划起事策应南方,计划泄露,被赵尔巽和张作霖挫败,蓝、蒋逃亡。
  1916 年,去四川配合蔡锷讨袁护国,当年晚秋蔡锷在其陪护下病逝于日本。
  1925年,蒋任吴佩孚军参谋长,次年吴佩孚军被北伐军讨平。
  1926 年,任孙传芳部总参议,次年孙部被北伐军讨平。
  1929年,支持唐生智举兵反蒋介石,唐败蒋(百里)囚。  
 1936年,出访意大利,大赞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之成功。当年意大利干涉军在马德里城下惨败,德国被迫增派干涉军圆场;同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强势反击侵略,整团歼灭意大利军,打伤总督,至1939年游击队已收复三分之二埃塞俄比亚国土。   
1936年,出国回来向蒋介石做汇报,西安事变。
  1937年,到山东考察防务,称许韩复榘保留实力撤退的计划,第二年老韩被枪毙。   
1938年,盛赞蒋介石继承三千年抵抗力,紧握四万万人声心。并声称日本欲屈服中国和中国赤化是同样的绝不可能!
1938年9月14日 《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完稿,书中称“蒋先生在四年前说:“我有最后的决心”。三年前的冬天就有人问到底几时是最后。彷佛在催促着似的。去年七七以后,蒋先生又说,我们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近来,我彷佛听见又有人要问到底几时是最后,我老实说,最后就是明天,不过你这短命鬼今天要死,我可没有办法。” 同年11月4日去世。

有强烈讽刺性。军事天才是靠山山崩,靠水水浑,坐在平地还能落一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