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老华侨的精华文章。好话我也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关于前言
说“吃”是中国头等重要的大事,没错,但对于西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尝不是如此。按照马斯洛总结的人类五个层次的需求来讲,吃属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在满足了这个层次的基础之上,才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吃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人而言,都可以说是头等大事。
“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诟病良多吧?西方传统的弥撒仪式上,不是也以葡萄酒和面包象征耶稣的血肉吗?西方人的客人招待、朋友关系和业务交往也有吃的内容。到一个地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人之常情,全世界皆如此。奥巴马来渥太华,吃了哪家店的beaver tail,加拿大人民不也津津乐道吗?当然,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正事,西方人喜欢在会议室里谈,不过谈之前或之后,他们往往也喜欢在酒会上或酒吧里联络或者加深感情。可以说,中国人是把吃喝谈放到一起进行了,西方人是分开进行的,但也一样没少。
关于(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听说过欧洲美食三宝:鹅肝、鱼子酱和松露。鹅肝,直白地说就是鹅的脂肪肝。

松露,和松茸差不多,就是一种野生菌,但是因为稀少,所以价格高过黄金。这三样,比起老华侨所说的松茸、鲍鱼、海胆来,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它们受西方人追捧的程度,决不亚于中国人对松茸、鲍鱼和海胆的热爱。老华侨您说的“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物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决定而不是它的风味决定,而且这是放之四海皆准而非中国独有的。
另外还要提一下,真正促使松茸声名鹊起身价倍增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最爱吃松茸(他们称之为matstake),但日本本国少有松茸,所以他们就出高价到中国去买。直到现在,丽江等地出产的松茸也是绝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首先吃蝎子好像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也有,只是具体哪些国家我忘了。其次这些食物“有名”并不等于它们是中国食物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我认识的中国人里,除了鱼翅和绿豆粥以外,吃过或者想吃其它几种食物的很少,大概十之一二而已。至于说怪诞,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吃过苏格兰的羊杂碎(haggis) 和法国的蜗牛,这两样东西,怪异程度不亚于上面那几种中国食物吧?可却是苏格兰和法国人民深爱而且引以为豪的美食。
至于说到《本草纲目》的两个药方,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确荒诞,但《本草纲目》是500年前写的书,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谁都难以保证今天我们认为有道理甚至很科学的东西,几百年后仍然如此。西医也一样有过荒诞的东西,比如放血疗法,华盛顿就是这一西医疗法的牺牲品,而那还只是200年前。我相信现在在中国的正规的中医,没有哪个还会开出那两个药方来,中医学院的学生读《本草纲目》,也不会把它里面的每个药方都当经典照搬。
总之就是,“荒诞怪异”的食物哪里都有,见惯不怪,少见则多怪。说中国文化追求荒诞怪异,有些言重了。看看西方街头在身体各个部位穿刺的年轻人、美术馆里的后现代艺术,听听重金属音乐,老华侨您说说看,西方追求的荒诞怪异,是不是不比吃个蝎子、鱼翅什么的轻微?
关于(二)避简就繁
“大道至简”,本来是个哲学概念,它是讲事物的规律或本质可以用高度概括的方法总结和理解,这并不等同于在实际生活中追求极简主义--老华侨您的蒸螃蟹,真是有极简主义的味道了,再简下去,就是鸭子说的直接吃蛋白质药丸得了。
“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这一“指控”,真的言重了。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人繁复的本事,未必都在吃上,比如精细到一丝一发的工笔画和刺绣、比如美轮美奂的京剧行头、比如卷轶浩繁的《二十四史》......
第二,将繁复的本事用到吃上的,不是只有中国人。西方人在吃上面,一样有繁琐的地方。文思豆腐的刀工,让我想到西点制作中筛面粉的工序--在烤制蛋糕前将面粉一点一点地筛入配料盆而不是直接倒进去,为的是这样做以后烤出来的蛋糕更蓬松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如果您认为烹饪过程繁复没有意义的话,那烹饪之后吃的过程很繁复,恐怕就更无意义了吧?而西方人偏巧在吃的形式上比中国人还繁复--在欧洲,几乎每吃一道菜就至少用一个盘子,刀叉勺子也按大小各司其职轮流用,再加上餐前、餐中、餐后的酒杯、水杯,一顿正餐下来,一个人所用的餐具一大堆,费时费事不堪,吃到的内容、营养呢?也许就是五花肉加土豆。

再举个喝的例子,法国的干邑(cognac),由政府规定了必须是哪几个山头产的葡萄、用什么材质的蒸馏器蒸馏的、再用什么材质的木桶装的,才能叫作cognac,否则就只能是白兰地。其中的繁琐和细致程度,比文思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按照您老华侨的观点,法国政府搞什么啊,不都是葡萄酒吗?

可是好像世界人民对法国人的这套游戏,还是很服气的哦。

关于(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中国从满清以来在技术上的发展比较滞后,这是事实,但现代的“智慧”不是一点没有。中医治疗非典的效果有目共睹,中医针灸的功效得到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用现代技术从传统中药材里提纯出有效成分制成的药品,也得到广泛运用。中医的很多理念,对于现代西医的发展也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比如中医重“养生”,西医现在不也常建议人们勤锻炼,补充维生素D什么的吗?中医讲究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同病不同方,据说未来西医的发展方向,也将往这个方向走: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将看到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基因而设计的治疗方案。
再回到食物上来,谁说中国人真的不注重创造发明呢?只不过让人比较悲哀的是,最近这些年的主要“发明”,大多是害人的,比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
关于(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讲,做大做强的确是努力的目标。但是,就美食而言,恐怕这不是唯一出路,更不见得是条好出路。当今世界,做得最大最强的餐饮业,恐怕就是麦当劳了吧?可是麦当劳真的是世界人民心中的第一美食吗?法国美食闻名全球,可哪一家顶尖级的法国餐馆,会走规范化、商业化的做大做强这条路?
还是不多说了,我们就做个假设吧。
假如在你面前放着两碗面,一碗是标准化模式工厂生产出来的快餐面,一碗是现煮的手擀面,两碗面的配料完全相同,你更愿意吃哪一碗?
关于(五)和(六)我完全同意老华侨的说法,所以太遗憾了,没有坏话可以说了。

最后想给老华侨提个建议:老华侨您推崇科学和逻辑,这是好的,但是搞成唯科学论,那就不太好了,因为
第一,对科学的极端追求,恐怕实际上将导致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第二,除了科学,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的东西,比如艺术。-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部片子、欣赏中国的食物和中国人对食物的追求,也许你看到的积极之处会比现在多得多。而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了科学,把你这篇文章的“画皮”揭开,所剩的也不过是一堆0和1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