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鼓励,泪流满面啊。那你改主意了?承认火箭和窜天猴不一样,比汽车发动机难造?再次感谢。
老印发动机没用过,但听说过塔塔集团。
我来替别人胡说两句吧。
先说难易,根据就是汽车发动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V2火箭也远大于半个世纪了,现在满世界的国家都能造汽车发动机,少部分能造飞机发动机,更少的能造火箭发动机(能载人还能回来的那种)。这个现象能否部分说明难易的问题?如果是容易,那朝鲜,韩国,伊朗,印度等国家是不稀罕造还是不能造?仅就中国来说,从只发卫星的火箭到载人,据说光火箭部分就做了成百的改进创新。照你的意思看,中国人是够笨的,不就一个燃烧室加喷筒解释吗有什么可改的。
再说一次性,工作环境和用途决定了机器是否需要(能)重复使用。 不能因此说一次性的就一定比能重复使用的容易造,这个因果关系不用详解了吧。 做个窜天猴可能是不难,难在你能让它以接近100%可靠性到达目的地。
感觉楼主脑海里的火箭概念还停留在真主党的那种窜天猴阶段,拿窜天猴和汽车发动比,那是会得出楼主的结论。
等中国汽车飞机都占领市场了,大家就会觉得其实汽车飞机发动机也没啥技术含量,麦当劳肯德鸡才是高科技。哈哈![]()
我第一个帖子是回答另一个楼里的问题。并不是想说中国人笨,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问你的问题你没有回答:“火箭的发动机是一次性的,而且也是不计成本的”的说法不正确在什么地方呢?你说载人用的火箭发动机比飞机发动机更复杂的根据是什么?
回答问题,不要东拉西扯扯政治。
造的好比造出来难多了。火箭发动机只要能用一次就够了,造的寿命再好也木用。飞机汽车发动机对寿命和维护等指标要求就很高,光是能造出来,没人买,有用么?
跟他讲这么多没用,我发现他脑子里的火箭是喀秋莎、V2一类。 他的逻辑是:中国的火箭=喀秋莎,只有燃烧室和喷管,所以没有汽车发动机复杂。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可以简单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但是凭记忆,不保证100%正确。
火箭发动机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比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动机,设计就是200次起降。通讯卫星上的火箭发动机,也是要关机,点火使用多次的。一般的通讯卫星设计使用寿命12年左右,这期间为维护轨道和调整姿态发动机都需要多次点火工作。中国不久前发射的嫦娥号月球探测器的火箭发动机也要经过多次点火,进行变轨。到达月球后,还要制动降速,成为一颗月球卫星,然后制作地球三D地图时,也进行多次变轨。空间站的设计寿命一般20年,期间要做轨道维护姿态调整,发动机就需要多次点火工作,甚至空间站寿命用尽坠毁大地时,为使空间站坠毁在无人的安全区域,也需要发动机工作进行调整以进入安全的坠毁轨道。现在发射卫星或载人飞行器的助推火箭,很多也都回收后经检修后重复使用,以降低发射成本(一般可回收使用10-20次左右)。目前,俄罗斯的重复使用水平似乎比美国要高。火箭发动机种类也很多,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离子火箭发动机等。固体火箭发动机一般使用一次,但也有多次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是用于载人航天的特大型分段式可回收固体助推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回收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的特大型固体助推器。
火箭发动机的难度主要是要工作在极端状态。比如卫星,空间站或载人飞船上,在太阳直射时温度可以达到几百度,而到地球阴影区域时,温度降到零下200度。发动机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能工作10-20年,部件的寿命和疲劳问题也是要考虑的。此外就是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温度和流体速度更高。飞机发动机燃烧室和涡轮叶片可以用大气中取之不竭的空气冷却(燃烧室和涡轮叶片工作温度800-1200度),但太空中没有空气(燃烧室也会用气膜/幕降温,但要损耗珍贵的燃料或氧化剂或自带气体,为提高效率对材料要求更高)。而发动机喷管只能靠高温白热化的温度辐射降温,要用复合涂层,功能梯度减少结构中的热应力以免材料破坏,还要具有抵抗喷出高速气体/微粒的冲刷能力。另一个复杂的问题是火箭发动机要工作在极端的震动和噪声环境里。举个例子,航天飞机发射时的声音噪声,可以使在离其100米内的人立即被震死。世界上几乎所有搞火箭的都因这个震动和噪声问题导致过失败。寿命20年的洲际核导弹,使用相对简单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装药(燃料和氧化剂)储存期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都不是个简单问题。况且为提高其生存性,要随时处于机动状态,在核潜艇里,或者列车上,或者发射车上四处巡游,避免被别人定位。
离子发动机也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美国的深空探测,日本登陆小行星并返回,都使用了离子发动机。而离子发动机少则工作几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就没有可靠性和寿命问题?
制造以及维护成本更是一个大问题。美国航天飞机最终被停,主要就是成本问题,比载人飞船维护成本更大。卫星发射也是一个商业市场,目前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大概5000亿至6000亿美元左右。
如果你真想知道的话,可以简单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但是凭记忆,不保证100%正确。
火箭发动机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比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动机,设计就是200次起降。通讯卫星上的火箭发动机,也是要关机,点火使用多次的。一般的通讯卫星设计使用寿命12年左右,这期间为维护轨道和调整姿态发动机都需要多次点火工作。中国不久前发射的嫦娥号月球探测器的火箭发动机也要经过多次点火,进行变轨。到达月球后,还要制动降速,成为一颗月球卫星,然后制作地球三D地图时,也进行多次变轨。空间站的设计寿命一般20年,期间要做轨道维护姿态调整,发动机就需要多次点火工作,甚至空间站寿命用尽坠毁大地时,为使空间站坠毁在无人的安全区域,也需要发动机工作进行调整以进入安全的坠毁轨道。现在发射卫星或载人飞行器的助推火箭,很多也都回收后经检修后重复使用,以降低发射成本(一般可回收使用10-20次左右)。目前,俄罗斯的重复使用水平似乎比美国要高。火箭发动机种类也很多,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离子火箭发动机等。固体火箭发动机一般使用一次,但也有多次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是用于载人航天的特大型分段式可回收固体助推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回收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的特大型固体助推器。
火箭发动机的难度主要是要工作在极端状态。比如卫星,空间站或载人飞船上,在太阳直射时温度可以达到几百度,而到地球阴影区域时,温度降到零下200度。发动机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能工作10-20年,部件的寿命和疲劳问题也是要考虑的。此外就是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温度和流体速度更高。飞机发动机燃烧室和涡轮叶片可以用大气中取之不竭的空气冷却(燃烧室和涡轮叶片工作温度800-1200度),但太空中没有空气(燃烧室也会用气膜/幕降温,但要损耗珍贵的燃料或氧化剂或自带气体,为提高效率对材料要求更高)。而发动机喷管只能靠高温白热化的温度辐射降温,要用复合涂层,功能梯度减少结构中的热应力以免材料破坏,还要具有抵抗喷出高速气体/微粒的冲刷能力。另一个复杂的问题是火箭发动机要工作在极端的震动和噪声环境里。举个例子,航天飞机发射时的声音噪声,可以使在离其100米内的人立即被震死。世界上几乎所有搞火箭的都因这个震动和噪声问题导致过失败。寿命20年的洲际核导弹,使用相对简单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装药(燃料和氧化剂)储存期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都不是个简单问题。况且为提高其生存性,要随时处于机动状态,在核潜艇里,或者列车上,或者发射车上四处巡游,避免被别人定位。
离子发动机也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美国的深空探测,日本登陆小行星并返回,都使用了离子发动机。而离子发动机少则工作几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就没有可靠性和寿命问题?
制造以及维护成本更是一个大问题。美国航天飞机最终被停,主要就是成本问题,比载人飞船维护成本更大。卫星发射也是一个商业市场,目前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大概每年5000亿至6000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