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吹牛大赛?:女生比婚姻,男生比收入

councilor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09-10-04
消息
6,436
荣誉分数
141
声望点数
73
中国青年报

  北京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指出,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压力,压力不能成为一切不良行为的借口。吹牛的作用只能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减轻压力。想要真正战胜压力,年轻人就应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和增加自己的实力和阅历,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

  一说起现在的大学同学聚会,南京某地毯公司财务人员李群显得非常厌烦。李群告诉记者,现在的同学聚会完全成了“吹牛大会”,女同学比婚姻,男同 学比收入。有个同学在北京一家银行做业务员才一年,就吹嘘自己一年的收入可以在北京市中心买套房子。结果前几日,大家去北京找他时才发现,他在离单位很远 的郊区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同学间何必吹牛呢,这只会让大家的关系变得尴尬。所以,现在同学聚会我都找借口不去。”

  时下,不少人感叹爱吹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于吹牛的内容,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学识等无所不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020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40.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爱吹牛的年轻人。受访者中,70后占34.8%、80后占38.8%。

  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

  由于想在领导、同事面前显示自己有能力,北京某公司职员罗庆华向记者坦言,自己曾在公司庆典上吹牛说,自己在航空公司有熟人,想买飞机票,随要 随到。结果上周,公司经理打电话给罗庆华,说自己有个亲戚一家人要去广州,机票很难买,让他帮忙买4张。而且,没等罗庆华回过神儿来,经理就留下一句“等 你消息”,就挂了电话。

  这时,根本没有熟人的罗庆华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向经理说自己拿不到票。“本来想通过吹牛博得经理好感,现在反而失去了经理的信任。我这个牛真是吹大发了。”

  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调查中,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65.4%),其次是“经济收入”(64.7%),排在第三位的是“消费情况” (62.1%)。其他还有“家庭背景”(54.2%)、“个人经历”(44.5%)、“婚恋关系”(30.9%)、“读书学识”(26.0%)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吹牛?“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66.9%)、“吹牛可以增加自信和面子”(59.5%)、“吹牛可以获得人际交往中 的优势”(51.0%)排在前三位。其他还有“社会压力大,通过吹牛自我发泄”(45.0%)、“别人吹牛,自己也吹牛”(28.2%)。另有19.5% 的人认为,谁年轻时都喜欢吹牛,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

  湖北武汉的张磊今年读初三,他在班里很不起眼儿。可是,每次在面对爷爷奶奶时,内心自卑的他总会吹嘘自己经常考班里第一名,很受老师同学欢迎。 张磊说,自己吹牛并没有恶意,仅仅是为弥补落差,以此博得家人的关注和重视。“吹牛能让自己获得一种满足感,自己在自己的大话里完成了心理满足,降低了内 心的自卑和焦虑。”

  北京中晖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建中指出,很多年轻人吹牛是为了从心理上快速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年轻人阅历较浅,对吹牛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深刻体会,所以认为吹牛无所谓,就算大吹特吹也不会造成什么恶劣后果。

  “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吹牛风气越来越严重。”黑龙江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李洪东说,在以前,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 他在某一领域是否取得成就。而现在,很多人看别人是否成功,只看他是否有钱、有关系,成功标准的单一化,让一些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年轻人通过吹牛,来进行自 我补偿。“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清,因而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社会定位,总是习惯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较。这时,自然就会产生心理落 差,而许多年轻人往往会选择用吹牛这个方式来弥补这个落差。” 李洪东说。

  爱吹牛形成社会风气

  会重创社会实干精神

  罗庆华认为,自己偶尔吹吹牛并无恶意,也没有造成什么社会危害,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抬起头,所以吹牛并没什么不对。

  对此,北京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很难认同”。“吹牛并不能提升自我形象,反而会让人反感。这就像泡沫一样,总有吹破的时候。” 熊汉忠认为,吹牛会给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危害:一方面,吹牛会让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吹牛者一味逃避去解决现实问题,很 难成功。另一方面,吹牛的确可以让人在人际交往中暂时获得尊重,但一旦被识破,将完全失信于人。如果年轻人随意吹牛,以后就要用更多谎来圆这个谎,这会造 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熊汉忠指出,偶尔吹牛虽然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但是,若社会上的年轻人普遍养成一种爱吹牛的习惯,形成很严重的社会风气,肯定会对社会实干精神产生副作用。“如果人人都爱吹牛,这个社会上脚踏实地干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调查中,熊汉忠的观点受到许多受访者的认同。64.1%的受访者担心,爱吹牛的风气愈演愈烈会让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影响社会实干精神。

  “我们应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将那些通过实干取得成功的人物,树立为年轻人的奋斗榜样。”李洪东认为,年轻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偶像的影响,如 果社会上每个行业都有一个通过踏踏实实奋斗获得成功的领军人物,那么年轻人就有了自己追逐的正面榜样,自然就会实干。就像香港的李嘉诚,白手起家的他获得 了巨大成功,许多香港的年轻人就以此为榜样,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踏实奋斗。

  “许多人辩解说,吹牛是为了缓解压力,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熊汉忠指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压力,压力不能成为一切不良行为的借口。吹牛 的作用只是能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减轻压力。想要真正战胜压力,年轻人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和增加自己的实力和阅历,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年轻人 要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没有必要跟别人一样。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才是硬道理。”
 
  北京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指出,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压力,压力不能成为一切不良行为的借口。吹牛的作用只能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减轻压力。想要真正战胜压力,年轻人就应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和增加自己的实力和阅历,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

  一说起现在的大学同学聚会,南京某地毯公司财务人员李群显得非常厌烦。李群告诉记者,现在的同学聚会完全成了“吹牛大会”,女同学比婚姻,男同 学比收入。有个同学在北京一家银行做业务员才一年,就吹嘘自己一年的收入可以在北京市中心买套房子。结果前几日,大家去北京找他时才发现,他在离单位很远 的郊区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同学间何必吹牛呢,这只会让大家的关系变得尴尬。所以,现在同学聚会我都找借口不去。”

  时下,不少人感叹爱吹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于吹牛的内容,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学识等无所不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020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40.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爱吹牛的年轻人。受访者中,70后占34.8%、80后占38.8%。

  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

  由于想在领导、同事面前显示自己有能力,北京某公司职员罗庆华向记者坦言,自己曾在公司庆典上吹牛说,自己在航空公司有熟人,想买飞机票,随要 随到。结果上周,公司经理打电话给罗庆华,说自己有个亲戚一家人要去广州,机票很难买,让他帮忙买4张。而且,没等罗庆华回过神儿来,经理就留下一句“等 你消息”,就挂了电话。

  这时,根本没有熟人的罗庆华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向经理说自己拿不到票。“本来想通过吹牛博得经理好感,现在反而失去了经理的信任。我这个牛真是吹大发了。”

  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调查中,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65.4%),其次是“经济收入”(64.7%),排在第三位的是“消费情况” (62.1%)。其他还有“家庭背景”(54.2%)、“个人经历”(44.5%)、“婚恋关系”(30.9%)、“读书学识”(26.0%)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吹牛?“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66.9%)、“吹牛可以增加自信和面子”(59.5%)、“吹牛可以获得人际交往中 的优势”(51.0%)排在前三位。其他还有“社会压力大,通过吹牛自我发泄”(45.0%)、“别人吹牛,自己也吹牛”(28.2%)。另有19.5% 的人认为,谁年轻时都喜欢吹牛,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

  湖北武汉的张磊今年读初三,他在班里很不起眼儿。可是,每次在面对爷爷奶奶时,内心自卑的他总会吹嘘自己经常考班里第一名,很受老师同学欢迎。 张磊说,自己吹牛并没有恶意,仅仅是为弥补落差,以此博得家人的关注和重视。“吹牛能让自己获得一种满足感,自己在自己的大话里完成了心理满足,降低了内 心的自卑和焦虑。”

  北京中晖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建中指出,很多年轻人吹牛是为了从心理上快速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年轻人阅历较浅,对吹牛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深刻体会,所以认为吹牛无所谓,就算大吹特吹也不会造成什么恶劣后果。

  “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吹牛风气越来越严重。”黑龙江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李洪东说,在以前,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 他在某一领域是否取得成就。而现在,很多人看别人是否成功,只看他是否有钱、有关系,成功标准的单一化,让一些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年轻人通过吹牛,来进行自 我补偿。“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清,因而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社会定位,总是习惯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较。这时,自然就会产生心理落 差,而许多年轻人往往会选择用吹牛这个方式来弥补这个落差。” 李洪东说。

  爱吹牛形成社会风气

  会重创社会实干精神

  罗庆华认为,自己偶尔吹吹牛并无恶意,也没有造成什么社会危害,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抬起头,所以吹牛并没什么不对。

  对此,北京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很难认同”。“吹牛并不能提升自我形象,反而会让人反感。这就像泡沫一样,总有吹破的时候。” 熊汉忠认为,吹牛会给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危害:一方面,吹牛会让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吹牛者一味逃避去解决现实问题,很 难成功。另一方面,吹牛的确可以让人在人际交往中暂时获得尊重,但一旦被识破,将完全失信于人。如果年轻人随意吹牛,以后就要用更多谎来圆这个谎,这会造 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熊汉忠指出,偶尔吹牛虽然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但是,若社会上的年轻人普遍养成一种爱吹牛的习惯,形成很严重的社会风气,肯定会对社会实干精神产生副作用。“如果人人都爱吹牛,这个社会上脚踏实地干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调查中,熊汉忠的观点受到许多受访者的认同。64.1%的受访者担心,爱吹牛的风气愈演愈烈会让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影响社会实干精神。

  “我们应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将那些通过实干取得成功的人物,树立为年轻人的奋斗榜样。”李洪东认为,年轻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偶像的影响,如 果社会上每个行业都有一个通过踏踏实实奋斗获得成功的领军人物,那么年轻人就有了自己追逐的正面榜样,自然就会实干。就像香港的李嘉诚,白手起家的他获得 了巨大成功,许多香港的年轻人就以此为榜样,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踏实奋斗。

  “许多人辩解说,吹牛是为了缓解压力,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熊汉忠指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压力,压力不能成为一切不良行为的借口。吹牛 的作用只是能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减轻压力。想要真正战胜压力,年轻人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和增加自己的实力和阅历,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年轻人 要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没有必要跟别人一样。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才是硬道理。”

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 难道你就不允许人家拜金吗? 做不了富人, 吹一个难道不允许吗? 那个标准规定的不能吹牛?:D:D:D:D:D:D
 
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 难道你就不允许人家拜金吗? 做不了富人, 吹一个难道不允许吗? 那个标准规定的不能吹牛?:D:D:D:D:D:D

当然允许了。

对了, 成哥温哥华买房的事进展如何?
 
同学聚会我倒是去了, 学校里的时候比较“自信的”那些家伙, 现在还那么自信; 学校里含蓄的那些家伙现在还是那么的含蓄。

我比较喜欢谈那些过去的风景啊, 玩啊什么的, 当时篮球 ,斯洛克打得有点名气, 同学聚会时, 回忆的自然就是过去的一系列的辉煌的点滴; 至于现在的生活, 沧桑啊, 谁都不愿意深入, 因为都写在脸上。

上面说的, 北京的哥儿们吹牛, 租房子住之类的; 呵呵, 我倒是认为人有高调低调, 低调生活的人到处都是。见过很多很牛的人抽着红双喜, 踏着布鞋到处乱走的有的是。所以说, 北京的那哥儿们收入能买一套像样的房子, 我相信。
 
同学聚会我倒是去了, 学校里的时候比较“自信的”那些家伙, 现在还那么自信; 学校里含蓄的那些家伙现在还是那么的含蓄。



我比较喜欢谈那些过去的风景啊, 玩啊什么的, 当时篮球 ,斯洛克打得有点名气, 同学聚会时, 回忆的自然就是过去的一系列的辉煌的点滴; 至于现在的生活, 沧桑啊, 谁都不愿意深入, 因为都写在脸上。



上面说的, 北京的哥儿们吹牛, 租房子住之类的; 呵呵, 我倒是认为人有高调低调, 低调生活的人到处都是。见过很多很牛的人抽着红双喜, 踏着布鞋到处乱走的有的是。所以说, 北京的那哥儿们收入能买一套像样的房子, 我相信。

你见过1年赚5百万的,租到北京乡下:D
见过有钱人抽红双喜,穿布鞋,老头衫的,但真没见过这样的。
 
你见过1年赚5百万的,租到北京乡下:D


记得前一段成哥的一个海归调查,好像大部分都年收入100多万加元。找不到那贴了。
 
我具体点吧, 我国内工作时, 随便说一个, 嘉兴那边做物流的老板。

我去后, 联系物流老板, 开叉车,穿5块钱拖鞋的一老头问我找老板干啥? 我直接说找你们老板回来, 我有重要的事!而且不耐烦了。

结果, 那人说, 那你告诉我, 我转告老板? 你看这样行不行? 我有点火了, 我说我有要紧事儿, 并且批评他不分场合开玩笑。

旁边的人一看我有点着急, 马上说 ,这就是老板!
 
我当然知道。看过刘永好的采访,开得车是桑塔纳2000.:D:cool:

知道这些人同这北京人的差别吗,富人是怕露富,从不炫耀。所以很低调。

这家伙是自己霍胖,装有钱人。
 
你见过1年赚5百万的,租到北京乡下:D
见过有钱人抽红双喜,穿布鞋,老头衫的,但真没见过这样的。

当然, 有钱人, 一个早茶吃几千块的我也见过。

有很多人是没办法理解的, 正如我们没办法理解基督教及其他信仰的人一样一样的。 :cool::cool:
 
记得前一段成哥的一个海归调查,好像大部分都年收入100多万加元。找不到那贴了。

都是p,看都不用看。

能给10万加币就谢天谢地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海归了。:D
 
我当然知道。看过刘永好的采访,开得车是桑塔纳2000.:D:cool:

知道这些人同这北京人的差别吗,富人是怕露富,从不炫耀。所以很低调。

这家伙是自己霍胖,装有钱人。

从心理学分析,万一人家有一个500万只是杯水车薪的理想呢?
 
从我对同学聚会的归纳总结:学校里喜欢吹牛的,走进社会了还是那么的吹牛, 大家听着,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相信的, 甚至羡慕的。 学校里老实谦虚的, 之后还是那么的含蓄。我就不相信社会中过一遭,就把人都弄成吹牛大王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