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专利,杀我兄弟"南京摩托罗拉500员工大抗争

标题够煽情的。从没想到同事原来还是兄弟。
 
呵呵, 看来中国人民还真是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吃人的游戏规则

中国社会的福利制度,政治制度,和现行的经济模式不匹配,造成国民的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
 
"在南京研发中心员工的眼中,8月21日,摩托罗拉公布的5个补偿条款并不足以让其有动力签下离职协议。

  这5个补偿条件主要包括:“N+2”的工资补偿正常发放、补充公积金按月累计发放、年假按300%的小时工资数计算、MIP(摩托罗拉移动激励计划)奖金在完成2012年目标的情况下发放、2011年与2012年的股票期权在有效期内可行权。"

有没有高人看看, 这补偿协议好象不错啊. 如果一个月薪10000人民币的, 工作了5年, 按上面补偿, 好象能拿不少钱补偿? 加拿大这里私营公司好象也没有这么比例的补偿.

N不是按个人月薪算的,是 (N+2) * MIN(个人月薪,社会平均工资*3)
 
江北姥。哈哈
 
中国大陆工资追欧赶美 企业纷纷忙外逃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529272&id=1182219&dcid=41

  大陆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不仅造成了许多外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危及大陆世界工厂的地位。另外,据法国南特人民银行的报告预测,大陆劳动力成本将在四年内赶上美国,五年内追平欧盟,七年内与日本持平。

  针对这分报告,大陆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张茉楠指出,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多年来大陆人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不算大,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不过大陆法制晚报引用国内外各项数据显示,美、日、德、法等先进国家的工资水准,从二○○六到二○一一年呈现不升反降的走势;但大陆仅今年上半年就成长了一三%,以致大陆与美国的平均工资比率,从六年前的一:十一,到了去年缩小为一:六。

  但相对于印度、菲律宾与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中国大陆与他们的工资差距却愈拉愈远;以越南为例,六年前大陆与越南的月平均工资相差约一四九六元人民币(下同),去年却进一步拉大,差距高达二九九八元。

  法国南特人民银行还指出,中国的工资上涨,促使制造商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埃及、摩洛哥,甚至连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都可能受惠。

  美国经济谘询公司IHS的主管桑顿也认为,大陆工资不断的上升,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这可能促成美国制造业回归本土,并为美国国内增加三百万个就业机会。

  至于紧追大陆之后的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威诺德则表示,印度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于争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面对制造业加速逃离,大陆的学者与媒体都认为,企业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应付不断上升的工资压力。
 
摩托中国裁员 昔日“最佳雇主”陷入裁员门
http://news.creaders.net/photo/newsViewer.php?nid=529306&id=1182287&aid=14

  “我个人的一小步,就是人类的一大步。”1969 年,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当时他手里拿着的是摩托罗拉的无线电转发器。如今,阿姆斯特朗已作古,而昔日的创新领袖、手机霸主也正经受一场“重生”的阵痛。

  在刚刚过去的两周里,“HELLO,MOTO”的铃声或许让中国的上千名摩托罗拉人在炎夏感到寒意透骨。裁员风暴闪电袭来,曾经的“最佳雇主”陷入痛苦的裁员门。在北京的抗议行动归于平静后,南京的“战斗”还在进行,这场风波将如何收场?

  “为什么是我们”

  8月14日,一个普通的周二,35岁的关颖(化名)像往常一样坐班车来到望京的摩托罗拉大厦。她在这里已经工作8年了,但一封意外的邮件让她心乱了,她被裁掉了。

  随后她被老板叫进办公室,HR(人力资源部)说,给你24小时考虑时间,明天下午不来签协议将单方解约。“感觉不到尊重和公平。”关颖拒绝签字,“裁掉的为什么是我们?”被裁员工们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平。在他们的要求下,摩托罗拉移动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孟 ,以及HR高管跟他们对话,但得到的仅仅是解释。

  看着同事们一个个被叫进去谈话,80后的张冰(化名)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8月13 日,摩托罗拉移动宣布全球裁员计划,此前一周,张冰就从内部流传的一份裁员名单中得知自己将被开掉。自从被谷歌收购后,关于重组、裁员的小道消息不断,8 月16日他接到了解约通知。慢慢地,他得知这次裁员很“血腥”,软件设计、测试和维护、硬件设计多个部门的几百个兄弟在列。更让他们气愤的是,孕妇、哺乳期的同事也收到了通知。有说法称,此次仅在北京摩托罗拉移动就开掉了468人。

  与公司沟通无果,被裁员工自发形成维权组织,他们决定来一次联合“逼宫”。8月17日上午11点,北京天气有点阴,关颖、张冰及同事们陆续走出摩托罗拉大厦,身着统一的黑色带有Google Logo的体恤,有人拉出“用我专利,杀我兄弟”、“反对暴力裁员,要求对等协商”等横幅。刚开始参加的人并不多,也许在“兄弟!冷漠,你就是下一个”的标语打动下,不断地有人加入。抗议行动持续了约40分钟,他们只是静默。

  抗议还是起到了作用。当天下午,就有消息说HR松了口,没休完的年假以3倍工资补偿,赔偿金也不再收税了。

  随后的这个周末,关颖并没有闲着,号召同事们向劳动管理部门打投诉电话以及向全球CEO反映北京裁员情况,希望赢得一个相对公平的谈判机会。尽管没有回音,但公司作出让步。8月20日,张冰一上班便收到了HR发来的邮件。按照新的补偿条款,每位员工能多拿几万元。“不想再耗下去了,不想再耽误下一个机会。”张冰很快在离职协议书上签了字,他两年前刚进入这家公司,没想到是来打酱油的。

  老员工仍在坚持。21日下午4点半,电话里的关颖显得很疲惫。当时还有几十个人没有签字。一个小时后,还剩不到十个人。关颖在最后关头放弃了抗争。当晚7点,摩托罗拉对外宣称,没签字的只剩一个人,将被单方解除合约,获得的补偿要少得多。

  南摩的僵局

  经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周旋,北京的裁员风波暂告一段落。但对孟 而言,更头疼的是南京。如果按468人来算,北京的裁员比例大致是30%,但是南京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南摩)绝大部分工程师都要走人,至少450人将失业,他们的反应更激烈,而且更抱团。

  8月22日,孟 出现在媒体面前,他回避了“关闭”的说法,称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经过重组后,将只保留旧金山、芝加哥、北京三处,而裁员后的南京将被定位为市场维护部门。尽管他说会为南摩的员工提供40余外派岗位,但远水难解近渴,员工们拒绝签字。实际上,包括孟 在内的公司高管,21日便亲赴南京,与南摩的工会、员工代表分别沟通。显然,他们希望避免北京裁员过程中出现的不沟通、不透明、不公开等指责,但却陷入僵局。

  姜青(化名)在南摩工作了9年,流言刚起时,他不相信公司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把干活的都裁掉了,他们想什么呢。”成立于 1997年的南京研发中心曾经是摩托罗拉在华三个研发基地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目前有500多名员工,很多经典的手机都出自这里。姜青他们选出了 13名员工代表,与公司进行周旋。他们提出两点协商意见:一,保留南京研发中心,部分裁人;二、延长服务期,给员工一点时间找工作。但遭到拒绝。

  截至上周五,南摩还没有一名员工与公司签署协议。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也没给出一个签约期限。该事件将如何收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知名律师于国富表示,如果公司依照法定程序裁员,若没有协商达成一致,员工拒绝签字的话,公司的确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他建议当事双方尽量平和解决。

  不是跳槽的好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南京只是裁员冲突爆发得较为激烈的地方。事实上,摩托罗拉移动此次裁员还涉及到了天津、广州、上海等各地机构。一位天津员工告诉记者,他们提前召开了沟通会,超过100人收到了裁员通知。天津是摩托罗拉手机在华最大的制造基地。

  “当散伙饭成了热门饭,Linkedin成了出镜率最高邮件,去还是留成了问候语……”有员工这样形容目前的工作状态。Linkedin是一个工作职位推荐的网站,当员工们还纠结在裁员问题上时,一些IT公司却不失时机地来“黄埔军校”挖人了。当然,摩托罗拉移动也“大方”地表示,公司在尽力联系各大公司,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8月20日,南摩召开了一场“遣散员工”招聘会,HR主动邀请了同类型企业、猎头公司前来。除了吸引华为、中兴、阿尔卡特等诸多通信企业外,一些知名猎头公司也纷至沓来,但现场招聘的情况似乎不尽如人意。

  姜青自己也去看了看,要么没有合适的职位,要么提供的职位很少,显然同事们得自相残杀。而他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家人都在南京,不想离开。
 
条件还不错,加拿大好像是一年三个星期?
热狗,哪裁人还一个说法是看那里“成本”低。高科技这块,美国裁人最容易,欧洲最难。
中国这帮人应该庆幸有个新的劳动保护法罩着。摩托在美国可能宰无可宰了,谷狗斗气中国也不排除。
 
条件还不错,加拿大好像是一年三个星期?
热狗,哪裁人还一个说法是看那里“成本”低。高科技这块,美国裁人最容易,欧洲最难。
中国这帮人应该庆幸有个新的劳动保护法罩着。摩托在美国可能宰无可宰了,谷狗斗气中国也不排除。

:cool:
 
现在不清楚,但是摩托罗拉当年牛叉的时候,那叫一个浪费啊,太铺张了。
 
现在不清楚,但是摩托罗拉当年牛叉的时候,那叫一个浪费啊,太铺张了。

NT was the same lah. :p
 
NT was the same lah. :p

当年摩托在北京,要建总部,有机会看眼了。我靠,那个大楼推牛了,在建国门外,中国大饭店对面,从材料到装修到电梯,不是最好就是最贵的。

当年我老一个月才不到2000,看的我眼晕。
 
我说一句:



中国没有像日本,南韩和台湾那样,在高速增长的30-40年里,建成一个先进国家的雏形。

:cool:

中国政治/经济的真正软肋。本应该花在社会保障系统上de钱都被"人"瓜分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