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一盘棋”看异地高考
鄢烈山
“异地高考”方案牵动全国家长的心。2011年3月的“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首次表态正在调研“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并表示公布方案用不了10个月,也就是说2012年初就可公布。结果呢,到了2012年最后一天即教育部规定的最后时刻,也只有14个省市区勉强出台初步方案!
人们对京沪粤三地出台的方案最感失望,指责它们“比(已公布的)其它省份‘门槛’高”。北京出台的只是一个应急交差的“过渡方案”,“长效方案”嘛“ 争取(!)2013年出台”;上海干脆照既定方法办,借鉴香港的入境人口控制手段,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广东的方案是分三步四年解决随迁子女在本地升大学的“借考”问题。三地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本地户籍人口的既得利益不可削减:北京市教委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努力保障……北京市中考高考录取比例不受影响”;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说,原则是“广东户籍考生录取比例不受影响”。
京沪粤的官方态度是人情之常,相信这回还真的代表了当地的“民意”(多数人的意愿)。尤其是广东,我觉得不这样做简直就是没天理: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第一大省,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包括不在本县市的)达365.4万,其中外省户籍的达188.1万,占全国的1/6,而且还每年递增20多万人。可是,据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其伟答记者问说,“国家每年安排给广东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整个招生计划的比例是低的,占考生数的比例也是低的,尤其是给广东安排的一本招生计划,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形下,在广东参加高考的外省户籍学生,不回“本省”录取而与广东户籍考生抢指标,说得过去吗?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育部!我觉得,根本就不该要各地自己去解决所谓“异地高考”问题。这种乱象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前批“当权派”时常用的一个句子,叫“挑动群众斗群众”。更不堪的,竟让我想起鲁迅笔下那个讨厌的娘姨阿金,她就乐意看别人吵架生事。为什么这么想?你看网上,“上海人”抄袭一些香港人骂大陆客的词语,骂到上海打工的外地户籍人是“蝗虫”;“外地人”没有学孔庆东以“狗”对骂,而回敬上海人是“蛀虫”。吵成一团开骂阵固然热闹,却也叫正常人反感。
这让我想起一个口号和方针:“全国一盘棋”(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社论题目)。在两千年来一直崇拜“大一统”的中国人的意识里,这方针绝对地政治正确。且不管它正确不正确,要实行就全面实行,不能选择性执行吧?
从我记事的50年代起,我国政府一直奉行“全国一盘棋”的治国方针。先是工业布局和基本建设项目,按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副总理的说法是,全国分七大经济协作区和沿海地区安排。同是沿海地区,国家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与福建处于海防前线则基本没有工业和基建大项目。大学则按大行政区集中布点建设,华东地区放在上海,东北在沈阳,华北集中在北京,西北在西安,西南在重庆和成都,华中华南(简称中南)集中在武汉。因此,中南地区的中心武汉市,文革前就有20多所本科大学,比河南、江西、安徽、湖南、两广数省加起来还多!这些教育资源,你能说因为现在占了本地的地盘,本省市财政给了一定的拨款,就应该大部分归本地子女享有吗?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重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四日讲话)。因此,执行让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是深圳等特区享受特殊政策,接下来是上海浦东新区不叫特区而享有特区的种种政策,税收减免和留存等特殊政策等同于拨款啦!上世纪60年代从四川等受灾省份调口粮确保北京和上海的食品供应,本世纪集中全国财力在北京办奥运,在上海办世博会,如今在湖北等省搞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确保北京用水,这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都是“全国一盘棋”的调度与协作。如果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不是从全国建设大局出发,在自己饥荒如火的时刻四川人民及其领导会同意调粮支援京沪吗?我老家江汉平原水乡的水都调干了,你以为是当地干部群众愚昧特想进贡吗?
既然粮食与水这样的生存资源都是“全国一盘棋”在统筹考虑,为什么教育资源不能“全国一盘棋”地调配呢?
如果全国大学(至少是“一本”和教育部所属大学)招生用同样的考卷,录取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标分配到省市区),哪里存在什么“异地高考”问题?又与户籍何干?
若说现在教育部的招生指标按省市区分配,就是“全国一盘棋”呀,那它是一盘什么棋?搞特权并将它世袭固化,这是社会主义还是封建主义?“顾全大局”的人们,顾的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
目标必须是共同发展,绝不是承认等级特权自甘子子孙孙永居下流。
我不明白,北京上海的考生,为什么就不能与“外省市”的孩子平等竞争,或者说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录取比例)有什么正当性?他们本来已经在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上占了优势(便宜),起跑线本来就在前面了,凭什么还要录取比例优待?套用他们呛“外地人”话,你不高兴可以迁出北京上海呀,北京上海都是土地国有,又不是你家的!如果说要照顾弱者,那就给穷困偏远地区的考生加分,怎么也轮不到北京市区和上海市区的学生!
最后,补充一点,我不赞同高校自主招生的解决办法,在腐败无孔不入的今天,高校自主招生能公正吗?
只要教育部下决心出台政策,全国一样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最多需要一点小小的修正措施,比如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录取数安排一个保底线。
鄢烈山
“异地高考”方案牵动全国家长的心。2011年3月的“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首次表态正在调研“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并表示公布方案用不了10个月,也就是说2012年初就可公布。结果呢,到了2012年最后一天即教育部规定的最后时刻,也只有14个省市区勉强出台初步方案!
人们对京沪粤三地出台的方案最感失望,指责它们“比(已公布的)其它省份‘门槛’高”。北京出台的只是一个应急交差的“过渡方案”,“长效方案”嘛“ 争取(!)2013年出台”;上海干脆照既定方法办,借鉴香港的入境人口控制手段,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广东的方案是分三步四年解决随迁子女在本地升大学的“借考”问题。三地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本地户籍人口的既得利益不可削减:北京市教委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努力保障……北京市中考高考录取比例不受影响”;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说,原则是“广东户籍考生录取比例不受影响”。
京沪粤的官方态度是人情之常,相信这回还真的代表了当地的“民意”(多数人的意愿)。尤其是广东,我觉得不这样做简直就是没天理: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第一大省,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包括不在本县市的)达365.4万,其中外省户籍的达188.1万,占全国的1/6,而且还每年递增20多万人。可是,据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其伟答记者问说,“国家每年安排给广东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整个招生计划的比例是低的,占考生数的比例也是低的,尤其是给广东安排的一本招生计划,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形下,在广东参加高考的外省户籍学生,不回“本省”录取而与广东户籍考生抢指标,说得过去吗?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育部!我觉得,根本就不该要各地自己去解决所谓“异地高考”问题。这种乱象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前批“当权派”时常用的一个句子,叫“挑动群众斗群众”。更不堪的,竟让我想起鲁迅笔下那个讨厌的娘姨阿金,她就乐意看别人吵架生事。为什么这么想?你看网上,“上海人”抄袭一些香港人骂大陆客的词语,骂到上海打工的外地户籍人是“蝗虫”;“外地人”没有学孔庆东以“狗”对骂,而回敬上海人是“蛀虫”。吵成一团开骂阵固然热闹,却也叫正常人反感。
这让我想起一个口号和方针:“全国一盘棋”(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社论题目)。在两千年来一直崇拜“大一统”的中国人的意识里,这方针绝对地政治正确。且不管它正确不正确,要实行就全面实行,不能选择性执行吧?
从我记事的50年代起,我国政府一直奉行“全国一盘棋”的治国方针。先是工业布局和基本建设项目,按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副总理的说法是,全国分七大经济协作区和沿海地区安排。同是沿海地区,国家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与福建处于海防前线则基本没有工业和基建大项目。大学则按大行政区集中布点建设,华东地区放在上海,东北在沈阳,华北集中在北京,西北在西安,西南在重庆和成都,华中华南(简称中南)集中在武汉。因此,中南地区的中心武汉市,文革前就有20多所本科大学,比河南、江西、安徽、湖南、两广数省加起来还多!这些教育资源,你能说因为现在占了本地的地盘,本省市财政给了一定的拨款,就应该大部分归本地子女享有吗?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重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四日讲话)。因此,执行让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是深圳等特区享受特殊政策,接下来是上海浦东新区不叫特区而享有特区的种种政策,税收减免和留存等特殊政策等同于拨款啦!上世纪60年代从四川等受灾省份调口粮确保北京和上海的食品供应,本世纪集中全国财力在北京办奥运,在上海办世博会,如今在湖北等省搞耗资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确保北京用水,这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都是“全国一盘棋”的调度与协作。如果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不是从全国建设大局出发,在自己饥荒如火的时刻四川人民及其领导会同意调粮支援京沪吗?我老家江汉平原水乡的水都调干了,你以为是当地干部群众愚昧特想进贡吗?
既然粮食与水这样的生存资源都是“全国一盘棋”在统筹考虑,为什么教育资源不能“全国一盘棋”地调配呢?
如果全国大学(至少是“一本”和教育部所属大学)招生用同样的考卷,录取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标分配到省市区),哪里存在什么“异地高考”问题?又与户籍何干?
若说现在教育部的招生指标按省市区分配,就是“全国一盘棋”呀,那它是一盘什么棋?搞特权并将它世袭固化,这是社会主义还是封建主义?“顾全大局”的人们,顾的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
目标必须是共同发展,绝不是承认等级特权自甘子子孙孙永居下流。
我不明白,北京上海的考生,为什么就不能与“外省市”的孩子平等竞争,或者说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录取比例)有什么正当性?他们本来已经在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上占了优势(便宜),起跑线本来就在前面了,凭什么还要录取比例优待?套用他们呛“外地人”话,你不高兴可以迁出北京上海呀,北京上海都是土地国有,又不是你家的!如果说要照顾弱者,那就给穷困偏远地区的考生加分,怎么也轮不到北京市区和上海市区的学生!
最后,补充一点,我不赞同高校自主招生的解决办法,在腐败无孔不入的今天,高校自主招生能公正吗?
只要教育部下决心出台政策,全国一样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最多需要一点小小的修正措施,比如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录取数安排一个保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