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倭女演奏的《梁祝》如何?

要演奏好《梁祝》,除了要有深厚的小提琴功底外,还需对《梁祝》的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演奏出其韵味。


还得预习梁祝才能拉,木有事做吧。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精确,细致,高雅的语言,如果有音乐天赋,会读懂其间的奥秘
 
技巧不俗,表情生硬,可听不可看。

楼主既然说了"技巧不俗",就是承认这位日本艺人的演奏水平还可以。

国人都知道倭字是贬义词,专指日本人。在这样的音乐欣赏帖里,我个人以为用这个"倭"字不妥。
 
楼主既然说了"技巧不俗",就是承认这位日本艺人的演奏水平还可以。

国人都知道倭字是贬义词,专指日本人。在这样的音乐欣赏帖里,我个人以为用这个"倭"字不妥。
称『倭人』、『倭女』,远比称『日本人』更高雅。国人皆知『日』为何意。把『日本人』和《梁祝》放在一道,不雅,对否?:D:D:D:D:D
你觉得『倭』是贬义词,可能是从『倭寇』二字而来,现在倭人觉得羞辱,也是倭人自作孽呀。

在我国称『倭人』由来已久。见《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余 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余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余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 乘船南北市籴。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渤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 市籴。又渡一海,千余里至末卢国,有四千余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沉没取之。』
 
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言,我还是最喜欢俞丽拿老师的演奏。虽然盛中国,吕思清和薛伟等著名演奏家演奏的《梁祝》很有名,但还是觉得俞丽拿老师演奏(尤其是在曲子的呈示部和再现部)的细腻真情,这可能是女性和男性的情感区别,也可能是由于此协奏曲是何占豪,陈钢,俞丽拿和丁芷诺等当时的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很多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创作的,她能够更深地理解曲目的含义吧。
http://wenku.baidu.com/view/19abb788a0116c175f0e4873.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17/22/1842166_173034780.shtml

西崎崇子(Takako Nishizaki)的《梁祝》演奏感觉有些柔弱和迟缓,可能是日本女性的特点吧。但她是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外国人中我最喜欢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图.jpg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图

  1. 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 呈示部

  (1) 草桥结拜: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的轻盈柔形成对答,一唱一合,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全体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爱情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2) 连接部: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 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同窗三载的共读共玩的愉快幸福时光。

  (4) 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女扮男装的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2. 展开部

  (1) 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悲痛与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 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 哭灵、控诉、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3. 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音乐必须贴近群众生活,老百姓能听得懂,格调优雅,才是好的音乐,才能流传开来。《梁祝》的创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音乐必须贴近群众生活,老百姓能听得懂,格调优雅,才是好的音乐,才能流传开来。《梁祝》的创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看了飞老发言,怎么想起了领导发言。:D
 
陈钢至今都不会拉小提琴. 估计《梁祝》主要是何占豪的手笔.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李传韵的。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sxLBW_kKE[/media]
 
杜沁云的也不错。就是伴奏差了点。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GbMvptcbpUg[/media]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