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机看,贝志城应该就是下毒者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5
声望点数
243
从动机看,贝志城应该就是下毒者

从动机看,贝志城应该就是下毒者

一、薛钢指出贝志城的25个矛盾点。这不仅让人要问,为什么贝志城没有任何证据就非要信誓旦旦地指责孙维是凶手呢?而且任何人都知道因为证据的缺失和时间的耽搁,警方错过了收集物证的最佳时机,因而也没有破案。可是贝志城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传播谣言并诬陷孙维呢?朱家和贝家是有某种亲戚关系的,但贝志城好像没有怎么提及,只说是初高中同学。朱父曾经丢失经手的铊盐,难不成是某个认识的人偷拿去了?

二、贝志城看过《白马酒店》,熟知铊中毒的情况。从方舟子的文章看,贝志诚故意淡化《白马酒店》中对铊中毒症状的描述,并说看了《白马酒店》去下毒的可能性很小。这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三、从传播散布谣言并制造谣言的动机看,贝志城应该就是下毒者。传播散布谣言并制造谣言者千方百计想栽赃陷害他人,制造冤案,以便达到自己脱罪并隐藏真相的目的。被栽赃陷害者一刻不入狱,真正的凶手一刻不心安,所以便年复一年地反复散布着谣言并制造新的谣言。
 
也不合逻辑,如果是他下毒,何必还有费劲网络求助呢,人直接死了,不是更安心?矛头一直指向孙某,他又何必总是跳出来呢?按这样推理下去,没准是朱父下毒呢,因为他对贝网上发布求助不感兴趣,他家两个女儿都遭遇离奇。。。不敢说下去了,太恐怖了
 
也不合逻辑,如果是他下毒,何必还有费劲网络求助呢,人直接死了,不是更安心?矛头一直指向孙某,他又何必总是跳出来呢?按这样推理下去,没准是朱父下毒呢,因为他对贝网上发布求助不感兴趣,他家两个女儿都遭遇离奇。。。不敢说下去了,太恐怖了



后来有2宗铊毒案,都是投毒者良心发现坦白自首把同学送到医院的。假设贝如果也是这个理由,那么他并不孤单。
 
一个老刑警的答问:

  问:除了贝和孙之外,还有其他嫌疑人吗?
  答:当然有,但是其他嫌疑人能得到的分析资料太少,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刑侦常理中的首选嫌疑人没有指出,但该嫌疑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如果ta不是凶手,那么将其列入嫌疑人来分析,太残忍。(我说的不是朱的男友)关于孙是嫌疑人的信息已经太多,本次主要分析贝的嫌疑。

  问:能合法接触到铊的就是凶手,不是吗?
  答:枪杀案发生后,能合法接触到枪的人就必定是凶手吗?

  问:除了孙,其他人可能知道铊的毒性吗?
  答:读过阿加莎侦探小说的文学青年或者读过农药科技书的知识青年都可能知道。贝的亲生父亲和继父据传一个是农业部副部,一个是司法部副部。家中藏有这两类书中的任何一本都不奇怪。贝在回忆录里也很突兀地提到阿加莎小说里提到的铊中毒。

  问:当年获得铊困难么?
  答:1994年获得枪都不困难,真正获得枪开始困难,是在2004年之后的事情。何况铊是农业,灭鼠业常用毒药原料。九十年代初期天下大乱,许多工厂均处于半无政府状态。进出其中拿走什么并不为难,即使在北大清华的实验室,拿走也不为难。孙维的哥哥证明过这点。

  问:既然你认为贝和孙都没有表面动机要毒杀朱令,那么为什么不排除他们的嫌疑?
  答:不一定,很多悬案大案,都是罪犯一时兴起做的,比如说幼儿园屠童案,严格地说就谈不上动机明确。还有为了练胆杀人的,有为了打牌输了杀人的,有买到一把好刀试试利不利的。他们两个就算动机理由不充足,但是都符合行止可疑的条件。所以不能排除嫌疑。

  问:你指出贝有可疑是想替孙维脱罪么?假如贝是凶手,他处于什么动机要一口咬死孙维
  答:你的目的是要找真凶,还是要杀孙维?如果是要找真凶,则不能放过任何有嫌疑的人,包括贝。贝的动机可能是认为孙维被咬死了,贝自己就没有嫌疑了。就像你认为我如果咬死了贝,孙就没有嫌疑了一样。

  问:如果贝是凶手,那么贝为什么要救朱令
  答:后来有2宗铊毒案,都是投毒者良心发现坦白自首把同学送到医院的。假设贝如果也是这个理由,那么他并不孤单。

  问:律师说了,朱令宗投毒案是多次小剂量投毒,只可能是她寝室的人干的。律师难道不比你专业?
  答:化验报告说了是2次投毒,多次小剂量是朱令的律师头脑发热说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个说法,广州肖律师也说贝是嫌疑犯,你信哪个律师?如果你还有其他观点,你也可以请一个律师来为你代言。他的职业道德会让他支持你的任何观点,哪怕你的观点愚不可及。

  问:既然贝有可疑,为什么北京警察不抓他?
  答:北京警察也没抓孙维,你到底是信还是不信警察?

  问:朱令案现在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不允许公布侦查过程?
  答:在流程上定性为“中毒案”,因为要定性为投毒,必须有确实证据,由于没有线索,目前属于结案状态。


  在这篇“口供”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天衣无缝的供述,贝在何时何地,与谁一起,说了什么话,当时还有什么细节,都事无巨细。
  这篇东西,先不说内部疑点,就说外部的,这份口供和贝先前的其他回忆录互相存在多处矛盾。

  举例说,贝在这篇文章中说之前和朱令不熟,初中毕业后直到大学都只在路上见过一次,但是贝在其他途径说过见过几次。更用抒情散文说朱令是他心中的女神。甚至更用贝的ID发过“经常见到朱令”的帖子,(事后称是用这个号代朋友发的)
  在刑侦上,如果嫌疑人口供前后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异化,基本就可以锁定为重点嫌疑对象了。北京的警方为何会忽视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贝的家庭背景实在太强大吗?
  如果贝经常见到朱,但是却说六年只见了一次,说这样的谎,是要隐瞒什么?
  情杀的可能性非常高。


  贝说之前从没听说过孙维,是警方开始审查之后才告诉他有孙维这么一个人的,但之前又说曾经找过朱的同学翻译,孙维也明确表示了,自己4月中旬接到贝的请求之后,当晚是连夜通宵协助翻译的。说明两人肯定接触过。孙维就是其中一个翻译者。
  在刑侦上,这样虽然不能列为主要疑点,但是至少是一个突破点,就是贝和孙在这件事中,谁说了谎?说谎的目的是什么?贝到底认不认识孙维?如果认识,为什么说不认识?

  贝在这篇回忆录里只提到5月1日前夜去找朱的同学协助翻译,在另一个回忆录里中只提到四月中旬去找朱的同学协助翻译。两者虽不矛盾,但却存在疑点,既然两次求助在贝描述来都是不欢而散,那么贝为什么不直接强调2次都不欢而散,而分别在两份回忆录中分别阐述两次时间所隔不远,都是不欢而散的事情呢?在这2 次不欢而散中,藏着什么秘密,让贝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只记得其中一次?

  由于贝的“现实不是童话”一文更接近口供体,所以在本次分析中,主要采用此文的阐述内容,如有和贝的其他言论冲突,则以“童话”文为准。

  口供疑点分析
  首先,在本文中,除了贝的母亲,女友之外,其余所有出场人物均有名字,均有具体出场时间,均有出场理由。可以为贝提供不在场证明,或者为贝提供做某个时期的行事理由证明。
  唯二两个没有名字的人,一个是文首的“一个同学”。
  这个同学的出场非常奇怪,他初次出场,他对贝说了朱令的初次病状。但是贝对此无动于衷,这个同学的第二次出场,叫贝去看朱令,而且口吻非常奇怪(你是不是去看看朱令,她好像不行了)

  如果贝和朱已经如贝说的,初中毕业到大3的六年间只见了一面(朱令毒发前),常理来说,是没什么交情了,为何这个同学的口吻似乎是直指你(贝)对朱负有某种责任的样子?(常理来说,作为普通同学,应该口吻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一起去看看朱令,她好像不行了”)
  这个同学第三次出场,是看完朱令的病体之后,跑出来对贝说(贝志城,你一定尽力想想办法)。为什么这个同学再次毫无理由地代表朱家表现出对贝的信任和托付感?
  这个同学到底存不存在?还是只是贝志成的某个分裂人格?为什么整篇口供前后左右所有人都有名字,就是这个语气口吻怪异,不断提醒让贝关注朱令的“同学”没有名字?本来不奇怪的一个描述,放在这篇口供中,就显得特别生硬。

  在贝去看朱的时候,目睹了朱的惨状,常理来说,应该是感到难过悲伤。但是贝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要逃走。然后为了保持不失态,坚持站够了时间才出来。
  为何贝要恐惧?
  往好处想,是贝还是孩子,所以害怕。但从侦缉角度看,这很符合一个疑犯下毒后初次见到受害者“尸体”的恐惧感。
 
从动机看,贝志城应该就是下毒者

鱼丝,你喷"就是",你有证据了?

从手段看,你应该"就是"习胖子的草菅人命的大草包跟班:p:D

何大帅,给他拉出去毙了:p:D
 
鱼丝,你喷"就是",你有证据了?

一看,你应该"就是"习胖子的草菅人命的大草包跟班:p:D

何大帅,给他拉出去毙了:p:D

我看方舟子和老鱼等等是在以毒攻毒,其实他们的真意并非是要怀疑贝,只不过用反铊党的方法演示一下什么叫荒谬而已。
 
我看方舟子和老鱼等等是在以毒攻毒,其实他们的真意并非是要怀疑贝,只不过用反铊党的方法演示一下什么叫荒谬而已。
如何证明他是荒谬,你不是荒谬的: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