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老掌故:第一批加拿大中国留学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dss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dsss

對禁用户
VIP
注册
2009-11-01
消息
3,496
荣誉分数
383
声望点数
93
所在地
渥太华
两个世界就此相遇:第一批加拿大中国留学生

四十年前来到加拿大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0U3114W2-0.jpg

张援远和加拿大学生沃森​
1973年五月的一天,九个中国年轻人在渥太华走下飞机。他们是1949年后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用当时在机场迎接他们的艾拉.贝森的话说,昏昏欲睡的渥太华和动乱中的中国,两个世界就此相遇。吴薇的介绍。

1973年,渥太华最流行的歌曲是《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盘点一下当时在中国大陆流行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肯定要算一首。那一年在中国文革还 没结束,中美还没有建交。而渥太华是个宁静的小城,除了春天的郁金香和冬天的运河溜冰场以外没有多少消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九个中国年轻人被送到渥太华 卡尔顿大学留学。 160.c
a,加拿大家园
贝森当时是卡尔顿大学的本科生,主修历史和政治学。他回忆说,他那年夏天找暑期工,看到学校登广告找人帮助接待中国留学生。他去应征,就这样认识了 这些中国人。他们中有后来的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先后担任驻比利时和驻新西兰大使的张援远,还有涂卫中和马慧云等人。文革后期,中国外交部从全国各地选拔 出一批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送到国外留学。洪晃在她的《纽约空降红小兵》里描写过这些直接从文革中走出来的留学生的国外生活。这九个中国人来到渥太华, 比她去美国还要早一年。

他们走出渥太华机场海关,和迎接他们的加拿大人会合时,《渥太华公民报》的记者拍下了这个重要的时刻。除了他们的灰蓝色中山装以外,加拿大人注意到 的另一个细节是,他们的箱子几乎是空的。涂卫中回忆说,他们的箱子里就一本英汉词典和两三套衣服。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整个北京就一家商店。初到渥太华, 他们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干净漂亮,但就是街上的行人实在太少了一点。马慧云第一次看到留长头发的男人,觉得不可思议。 家园论坛,forum.iask.ca

他们在大使馆度过最初的几个星期以后,分头住进了加拿大人的家里。道尔顿.麦金蒂是其中一个接待家庭的孩子,那一年他17岁,家里有父母,九个弟弟 妹妹和几条狗。三个中国人住进了这个大家庭。麦金蒂记得是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上衣和灰长裤,非常拘谨,英语还在学习阶段。叫“建 成”的男生住进了麦金蒂的房间。他在床头放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晚上会打开来读。麦金蒂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学,因此把他的中国朋友带去参加学校的 舞会。一起跳舞的年轻男女身体如此靠近,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而他们的反应也让麦金蒂觉得新鲜。

另一个接待家庭的女主人凯莉回忆说,她家里住了两个中国留学生。这在邻里间是件大事。孩子们的朋友听说他们家里住了两个“共产党”,都想来看,结果是到了吃饭的时候经常要多准备几副刀叉。

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人的交往并不完全自由。麦金蒂觉得似乎有一堵无法穿越的墙把他和中国留学生隔开。他也看得出来他们被管得很严。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三次到他家拜访。他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还是感觉得到,高中舞会这类西方影响并不受官方欢迎。

涂卫中回国后先是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后来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退休。她说,在加拿大学习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外面的 世界。她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演讲人之一。他和其他演讲人并排站在那里,让翘首等待他前呼后拥出场的涂卫中半天没 有看见他。她由此体会到加拿大人的平等观念。

从东欧历史到现代艺术,这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收获良多。但是对当年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加拿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麦金蒂后来成为安大略省总理 (2003年10月到2013年2月)。在他任职期间,不论是竞选还是去中国访问,他总要提起当年他家接待中国留学生的事。这固然有拉选票和吸引投资的考 虑在内,但是在少年时代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交往,也确实是对他有很大影响的经历。 家园论坛,foru
m.iask.ca
至于贝森,他后来当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记者。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设法找到了中加两地的当事人,请他们各自话当年,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篇报道

hi-china-students-basen-8col.jpg

300px-ira-and-students.jpg
300px-basen-students-china.jpg
 
珍贵的历史啊
 
奇怪啊。卢树民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他怎么1973年来留学呢?莫非在校生留学,回去就毕业了?
 
奇怪啊。卢树民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他怎么1973年来留学呢?莫非在校生留学,回去就毕业了?
戴眼镜的内位?:p
 
奇怪啊。卢树民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他怎么1973年来留学呢?莫非在校生留学,回去就毕业了?

没文化,没听说过2+2吗?:tx:
 
这跟当年大清终于无知和自大中走出来,打开国门看世界,清国留学生留美基本一样。那种诧异,惊讶,迷茫,兴奋,固执,就连大清官员定期视察留美学生,让他们念念不忘皇恩不忘大清国本,极力防止学生接受夷人价值观的镜头都又一次重演。

中国的近代史总是如此的无奈,我经常说中国人白走了一百多年,还是走回了原点重新开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