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快乐


1.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摆两筐,有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祝童鞋们中秋快乐!
曾有坑爹跟俺说老枪是DDL的马甲,真佛假佛也都得拜一下: @枪在手,@DDL,俺写得也不算太寒馋吧?:rolleyes: 有超越么?:p
月饼
月饼好吃
吃到半饱
到肚歪
宰相胸怀
大到足以
超过月亮

霜晨
霜晨好冷
冷到无语
到沉默
沉默王国
大到足以
超越坟墓
 
曾有坑爹跟俺说老枪是DDL的马甲,真佛假佛也都得拜一下: @枪在手,@DDL,俺写得也不算太寒馋吧?:rolleyes: 有超越么?:p
月饼
月饼好吃
吃到半饱
到肚歪
宰相胸怀
大到足以
超过月亮
半饱肚子就歪了?
 
曾有坑爹跟俺说老枪是DDL的马甲,真佛假佛也都得拜一下: @枪在手,@DDL,俺写得也不算太寒馋吧?:rolleyes: 有超越么?:p
月饼
月饼好吃
吃到半饱
到肚歪
宰相胸怀
大到足以
超过月亮

真的,假的? 我虚心好学:confused:
 
科学家,相传我国古代就有月饼了:) 我刚换了国籍,现在是棒子国人。:shy:

这是维上的解释。你觉得哪个靠谱? 反正我觉得苏老爷子那个不靠谱

溯源[编辑]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变成了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根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經提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當中的「小餅」也即是月餅。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記》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即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相傳元朝的時候,漢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節互贈糕餅,並在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作為起義的訊號。
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話,不宜太招搖。因此有人在台灣反清時,用一張紙包在類似今日的月餅裡,告訴對方準備反清復明。因此也有一說,中秋節的起源自台灣明朝時。
 
这是维上的解释。你觉得哪个靠谱? 反正我觉得苏老爷子那个不靠谱

溯源[编辑]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变成了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根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經提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當中的「小餅」也即是月餅。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記》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即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相傳元朝的時候,漢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節互贈糕餅,並在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作為起義的訊號。
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話,不宜太招搖。因此有人在台灣反清時,用一張紙包在類似今日的月餅裡,告訴對方準備反清復明。因此也有一說,中秋節的起源自台灣明朝時。
9981,你知道不,科学的反义词是浪漫,所以你一点都不浪漫:rolleyes:
 
这个是百度的解释。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维上的解释。你觉得哪个靠谱? 反正我觉得苏老爷子那个不靠谱

溯源[编辑]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变成了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根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經提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當中的「小餅」也即是月餅。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記》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即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相傳元朝的時候,漢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節互贈糕餅,並在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作為起義的訊號。
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話,不宜太招搖。因此有人在台灣反清時,用一張紙包在類似今日的月餅裡,告訴對方準備反清復明。因此也有一說,中秋節的起源自台灣明朝時。
 
科学架还没打完又开一历史传说的战场?
棒子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泡菜月饼。这个科学家居然相信不靠谱外国网站的流言说是明朝才有的。:kan:
 
不懂。春秋时期,有棒子国吗 :confused:? 棒子的历史能追逆到那么早那?
 
我又仔细查了查。 好多链接上写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月饼, 但是查不到苏老爷子的月饼诗。

有这么一首
留别廉守 (苏轼)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感觉跟中秋没什么关系
 
慎入,有重复。。。

苏轼写了几首关于中秋节的诗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各类诗词我所知道有六首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见月和子由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咏中秋》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竟放添鼎色,玉立娇羞亮眼中;
  悔偷灵药奔月宫,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饮奈月何?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西江月
  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见月和子由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咏中秋》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竟放添鼎色,玉立娇羞亮眼中;
  悔偷灵药奔月宫,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饮奈月何?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西江月
  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见月和子由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咏中秋》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竟放添鼎色,玉立娇羞亮眼中;
  悔偷灵药奔月宫,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饮奈月何?

  《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我又仔细查了查。 好多链接上写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月饼, 但是查不到苏老爷子的月饼诗。

有这么一首
留别廉守 (苏轼)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感觉跟中秋没什么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