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严歌苓是从她的电视剧开始的。她总能从新奇的角度,透过那些小人物来展现当时的大时代,比如小姨多鹤,比如铁犁花(她父亲原著,她改编),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等等。后来发现刘若英多年前的那部电影少女小渔也是她写的,这些让我对这位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买了几本她的书来读。读之后发现,与其说她是在写小说,倒不如说是在写实。换句话说,她的小说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故事是真实的。
看了她的《扶桑》,也读了她写的后记;她是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部小说。一如她的别的小说。在那段中国人早期移民美国的历史里(说是移民史,更多是劳工史、偷渡史),“有幸”到达美国的中国人,好像蝼蚁一样,艰难又顽强地生存着。在众多“卑贱”的人中,身份更低贱的妓女扶桑 - 只是那些女子中的一个– 更是渺小得即使不见了,也没有人会注意到。但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人的存在都会对周围产生影响。妓女扶桑也不例外。
说这些,是想说严歌苓是严肃的作家;虽然她是在写小说,但绝不是坐在家里信“手”开河。
我要说的是她的另一部小说《寄居者》。初看题目时,我以为又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就是有点儿小奇怪,为何叫“寄居”呢,不是定居了么,难道“寄”一段时间还回来?)。但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说的是犹太人在上海的那段历史,这样叫“寄居”就很恰当了。(其实寄居的又何止是在上海的犹太人?)
最近几年,我道听途说了很多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比如上海(更是中国)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在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闭的时候,只有上海敞开了门接纳了他们,还有中国在建国初期得到了以色列国家很多的经济、技术支持,等等。但所有这些传闻又都语焉不详。比如,上海那时候是如何帮助犹太人的?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上海(中国也是)都自身难保了,又有何实力来帮助那众多流亡而来的异乡人?这些我都不得而知。
看了《寄居者》,好像有了一点儿答案。(抱歉,我自己没去调查研究。)小说透过一个犹太青年侧面描绘了那时犹太人的生活(小说主线是爱情故事,不过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和父母兄弟有幸流亡到上海,住在美国安排的简陋的难民营里,每日按照人头配给、领取美国政府发放的微薄的食物,冒着各种传染病死亡的威胁,唯一的理想、梦想就是能在上海多赚钱,租一间房子,将父母兄弟接出难民营。他弹的钢琴出神入化,但因身上的难民气息而不被餐厅老板聘用;他即使在生活最危难最落魄的时候,仍持守着他的教养。他的弟弟,另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因不堪忍受这看不到尽头的“折磨”而自杀。还有他们的母亲,那么有教养的女性,却要承受这一切的苦难。实在让人为他们多舛的命运而难过。
他们本住在奥地利(有点儿记不清了,但不是德国),还在战火来临之前,他们作为银行家的父亲就未雨绸缪,着手申请各个国家的签证,但被十多个国家拒绝之后,从别的犹太人口中得知,中国的大使馆给犹太人签证,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去签了这个除了瓷器、丝绸一无所知的国家的签证。那位给犹太人派发签证的中国外交官,真是犹太人的恩人。他每天数不清给多少犹太人盖了章。即使在离任前的一天,他仍敞开了使馆的大门,为前来申请签证的犹太人盖章。
突然想到这部几年前看过的小说,是因为前一阵看了纪录片《外滩佚事》(电影版非常棒),里面没头没脑的提到了一段犹太人来到上海的事儿,让我非常不解。想说什么呢?想告诉中国人,我们曾经救了犹太人?还是想提醒犹太人,我们曾经救了你们?
我没做调查研究;但考虑当时中国自身的忧患,我觉得严歌苓小说里提到美国在上海供给犹太人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上海打开了大门,但是美国接待了他们。当然,即使能打开大门,即使只是为犹太人提供了一处栖息之地,这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也是天大的恩惠。
不过,作为“施受”方的“我们”,能否不要把自己对别人的一点儿好处挂在嘴边,闲来没事就提一提?
“施比受有福”; 我们的国家,在自身遭受患难的时候,还能帮助到别人,这本身就会给我们国家自己带来极大的祝福, 这本身也是极大的祝福。这些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