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ted

国民党救了几千犹太人应该大书特书,那国民党党淹死几十万中国人该不该大书特书?国民党杀了几百万进步,民主人士该不该大书特书?人民会用实际行动来做选择的,不用你叽叽歪歪的。有种回去闹革命,我送你两把菜刀。
不过就史实说了二句,何来大书特书?我更没有教人民怎么去选择,很少的人民有选择的权利。我很庆幸我有机会作了选择,只是很困惑你作了我一样的选择。
 
知道严歌苓是从她的电视剧开始的。她总能从新奇的角度,透过那些小人物来展现当时的大时代,比如小姨多鹤,比如铁犁花(她父亲原著,她改编),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等等。后来发现刘若英多年前的那部电影少女小渔也是她写的,这些让我对这位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买了几本她的书来读。读之后发现,与其说她是在写小说,倒不如说是在写实。换句话说,她的小说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故事是真实的。

看了她的《扶桑》,也读了她写的后记;她是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部小说。一如她的别的小说。在那段中国人早期移民美国的历史里(说是移民史,更多是劳工史、偷渡史),“有幸”到达美国的中国人,好像蝼蚁一样,艰难又顽强地生存着。在众多“卑贱”的人中,身份更低贱的妓女扶桑 - 只是那些女子中的一个– 更是渺小得即使不见了,也没有人会注意到。但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人的存在都会对周围产生影响。妓女扶桑也不例外。

说这些,是想说严歌苓是严肃的作家;虽然她是在写小说,但绝不是坐在家里信“手”开河。

我要说的是她的另一部小说《寄居者》。初看题目时,我以为又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就是有点儿小奇怪,为何叫“寄居”呢,不是定居了么,难道“寄”一段时间还回来?)。但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说的是犹太人在上海的那段历史,这样叫“寄居”就很恰当了。(其实寄居的又何止是在上海的犹太人?)

最近几年,我道听途说了很多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比如上海(更是中国)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在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闭的时候,只有上海敞开了门接纳了他们,还有中国在建国初期得到了以色列国家很多的经济、技术支持,等等。但所有这些传闻又都语焉不详。比如,上海那时候是如何帮助犹太人的?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上海(中国也是)都自身难保了,又有何实力来帮助那众多流亡而来的异乡人?这些我都不得而知。

看了《寄居者》,好像有了一点儿答案。(抱歉,我自己没去调查研究。)小说透过一个犹太青年侧面描绘了那时犹太人的生活(小说主线是爱情故事,不过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和父母兄弟有幸流亡到上海,住在美国安排的简陋的难民营里,每日按照人头配给、领取美国政府发放的微薄的食物,冒着各种传染病死亡的威胁,唯一的理想、梦想就是能在上海多赚钱,租一间房子,将父母兄弟接出难民营。他弹的钢琴出神入化,但因身上的难民气息而不被餐厅老板聘用;他即使在生活最危难最落魄的时候,仍持守着他的教养。他的弟弟,另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因不堪忍受这看不到尽头的“折磨”而自杀。还有他们的母亲,那么有教养的女性,却要承受这一切的苦难。实在让人为他们多舛的命运而难过。

他们本住在奥地利(有点儿记不清了,但不是德国),还在战火来临之前,他们作为银行家的父亲就未雨绸缪,着手申请各个国家的签证,但被十多个国家拒绝之后,从别的犹太人口中得知,中国的大使馆给犹太人签证,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去签了这个除了瓷器、丝绸一无所知的国家的签证。那位给犹太人派发签证的中国外交官,真是犹太人的恩人。他每天数不清给多少犹太人盖了章。即使在离任前的一天,他仍敞开了使馆的大门,为前来申请签证的犹太人盖章。

突然想到这部几年前看过的小说,是因为前一阵看了纪录片《外滩佚事》(电影版非常棒),里面没头没脑的提到了一段犹太人来到上海的事儿,让我非常不解。想说什么呢?想告诉中国人,我们曾经救了犹太人?还是想提醒犹太人,我们曾经救了你们?

我没做调查研究;但考虑当时中国自身的忧患,我觉得严歌苓小说里提到美国在上海供给犹太人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上海打开了大门,但是美国接待了他们。当然,即使能打开大门,即使只是为犹太人提供了一处栖息之地,这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也是天大的恩惠。

不过,作为“施受”方的“我们”,能否不要把自己对别人的一点儿好处挂在嘴边,闲来没事就提一提?
“施比受有福”; 我们的国家,在自身遭受患难的时候,还能帮助到别人,这本身就会给我们国家自己带来极大的祝福, 这本身也是极大的祝福。这些就足够了~ :D:D
中国人别在那里意淫了,犹太人对那段历史真正感谢的是飞老所敬拜的日本鬼子。 很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上海,鬼子当时睁只眼闭只眼。纳粹让鬼子把那帮犹太人都杀了,但是鬼子留了一小手,本来跟同盟国关系就不好,不如就送个顺水人情。 一直拖到战争结束。
 
最后编辑:
中国人别在那里意淫了,犹太人对那段历史真正感谢的是飞老所敬拜的日本鬼子。 很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上海,鬼子当时睁只眼闭只眼。纳粹让鬼子把那帮犹太人都杀了,但是鬼子留了一小手,本来跟同盟国关系就不好,不如就送个顺水人情。 一直拖到战争结束。

:zhichi:
 
还有这样的事?:D 不过怎么对那段历史,都找不到什么详细的纪录呢?
我也一直在说我自己是道听途说的~
听他胡扯,犹太人被日本人圈起来,没吃的,上海市民往里扔吃的。这地方无知,没基本历史知识的人太多了
 
各种说法,好像道听途说的居多;想弄清楚那段历史,可能不容易。
我相信严歌苓写那部小说时,也是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

本来是想感慨下不要太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当回事;但发现都不了解真相的我,在这里胡乱讨论,真是不合适~~ :rolleyes:

ps: 我也是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
关于那段历史的书,我至少看过三本,和经历过那事情的中国人有过交谈,和两个幸存犹太人的后裔也有过交谈
我历史专业主修南京大屠杀,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我有空会回答,犹太人在上海也有点了解,欧洲古代主修罗马,近现代一战二战的德国
中国古代主修明朝:evil::evil::evil::evil:
 
那咱掌声鼓励农民兄来给大家受受教育,普及下那段历史到底是咋回事。
 
关于那段历史的书,我至少看过三本,和经历过那事情的中国人有过交谈,和两个幸存犹太人的后裔也有过交谈
我历史专业主修南京大屠杀,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我有空会回答,犹太人在上海也有点了解,欧洲古代主修罗马,近现代一战二战的德国
中国古代主修明朝:evil::evil::evil::evil:


问个犹太人的问题。 我记得更大的犹太避难所在中国的东北什么地方。 另外,河南有一村至今仍集聚着犹太人的后裔。 详细的请给讲讲
 
有空去上海,可以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看看,虹口区长阳路
 
问个犹太人的问题。 我记得更大的犹太避难所在中国的东北什么地方。 另外,河南有一村至今仍集聚着犹太人的后裔。 详细的请给讲讲
东北?没有吧?你说的是开封的犹太人?这个我不太熟悉,说是老早以前迁移到中国的吧
 
有空去上海,可以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看看,虹口区长阳路
您以前说话挺痛快的,现在怎么学起飞老卖关子来了? 刚炫完自己博览三书,还有第一手材料。就跟咱们讲讲呗。我们也是求知若渴啊,上海人多雾霾机票贵,实在是去不起
 
您以前说话挺痛快的,现在怎么学起飞老卖关子来了? 刚炫完自己博览三书,还有第一手材料。就跟咱们讲讲呗。我们也是求知若渴啊,上海人多雾霾机票贵,实在是去不起
这事情说起来话长,我又不拿钱,我有什么大动力?
ANYWAY长话短说,小日本一直没对上海的犹太人下杀手,这个是真实的,不过呢,迫于压力,把犹太人集中起来,和外界隔离,中国政府和上海的犹太人没什么交集,上海人民对他们的帮助,那就是非常大了。所以呢,战后,一直到现在,幸存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对当时他们生活的上海,以及上海人民是非常感激的,经常有人回去参观和怀旧,同时也表达感恩之心。要说为什么小日本没对犹太人下杀手,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德国曾经要求日本消灭那帮犹太人。那帮犹太人没有鬼子点头,他想坐船来上海可能吗?您以为还是中国人说了算? 鬼子在中国杀人如麻,再杀一万犹太人,不跟碾死只臭虫一样? 但是1940年的日本和同盟国的关系是一天不如一天,实在犯不上因为这点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犹太人再进一步得罪老美,不然谁卖他油啊?
 
东北?没有吧?你说的是开封的犹太人?这个我不太熟悉,说是老早以前迁移到中国的吧


记得很清楚东北有一个,规模不小,大部分人后来走了。 河南的哪里不知道。 是很早,大约宋朝或明, 忘记了。有个出处讲,古代的政府划出了一个地区,让他们居住,,,,
 
德国曾经要求日本消灭那帮犹太人。那帮犹太人没有鬼子点头,他想坐船来上海可能吗?您以为还是中国人说了算? 鬼子在中国杀人如麻,再杀一万犹太人,不跟碾死只臭虫一样? 但是1940年的日本和同盟国的关系是一天不如一天,实在犯不上因为这点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犹太人再进一步得罪老美,不然谁卖他油啊?
那珍珠港以后呢?不怕得罪老美了。
BTW你的同盟国,指得是轴心国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