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必忧,纪念35年前阵亡在异国的共和国将士

我们的战士,那个年代,多数是农民的儿子,服从命令,单纯听话。
如果是我,一看后面没有步兵,也没有战友跟进,那只能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回去收拾你。。。:D
 
回去收拾你。。。:D
我找战友,找长官,可以吧。。。:D
706也是稀里糊涂的,当时根本不知道战友们根本就没有过桥。。。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军官和士兵都缺少军事素养啊,基本的军事素养。。。士兵是真勇敢,当俘虏了,错不在刘士兵,在于他的长官们,长官们全部被桥挡住了,怎么还命令706继续前进啊。

看了前面几集,每次战斗打尖刀的第一辆坦克非死即伤,无一例外。所以,刘驾驶706冲在第一位,的确是英雄气概。
 
我找战友,找长官,可以吧。。。:D
706也是稀里糊涂的,当时根本不知道战友们根本就没有过桥。。。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军官和士兵都缺少军事素养啊,基本的军事素养。。。士兵是真勇敢,当俘虏了,错不在刘士兵,在于他的长官们,长官们全部被桥挡住了,怎么还命令706继续前进啊。

看了前面几集,每次战斗打尖刀的第一辆坦克非死即伤,无一例外。所以,刘驾驶706冲在第一位,的确是英雄气概。
说到坦克,不得不说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

作为二战期间德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坦克王牌,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反应敏捷,战术灵活,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沉着冷静,甚至会让对手一直进入到白刃战的距离内才开火
  他无与伦比的战车天份使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从1940年5月入伍至德国战败前夕向盟军投降,他创造了击毁坦克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以上的骄人战绩。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斗则是发生在1944年7月22日的马里纳瓦村(Malinava)。

[战斗背景]

1944年6月,迫于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后退至拉脱维亚南部的蒂纳伯格(今陶格夫匹尔斯)附近组织防御。卡洛斯此时代理该连指挥官,全连只有5辆“虎Ⅰ”坦克。

1944年7月,苏军发动夏季攻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苏军为扩大战果,连续向德军防御薄弱地带投入强大的装甲部队,企图将德军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并夺取波罗的海优良港口里加。由于蒂纳伯格毗邻里加,同时也是道加瓦河流域的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1944年7月22日,拥有强大重型坦克的苏军部队击溃了德军第270步兵师进抵蒂纳伯格东北部。防守市区的卡洛斯少尉率领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开赴市区北郊的马里纳瓦村迎战。

[决心以奇袭为步兵打开通路]

当卡洛斯率5辆“虎Ⅰ”坦克赶到马里纳瓦村西侧的丘陵地带时,第502重坦克营第1连的3辆“虎Ⅰ”坦克也在鲍尔特的率领下赶来助战,这样他们就有了8辆坦克。此时,第270步兵师的残部正在仓皇撤退,大量的半履带车、卡车和摩托车拥挤在村西的小路上,混乱不堪。为了解情况,卡洛斯和老搭档科舍尔准尉驾驶着1辆VW82式吉普车先行前往侦察。途中遇到了第270师突击炮部队的一名军官,据他讲:苏军大约有90~100辆坦克正从东、南两个方向杀来,但不清楚马里纳瓦村是否被占领。他们本来应该向南撤退与师部会合,但现在恐怕过不去了。

通过侦察,卡洛斯发现:苏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且正在休息,而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几辆苏军坦克紧紧挨在一起,乘员或聊天或抽烟,或在车上研究地图,还有一些坦克兵偷偷摸摸潜到谷仓去寻找食物。此时的卡洛斯并不知道这支先头部队是苏军精锐的第1近卫重坦克团。该团装备着苏军最新型的坦克,刚从莫斯科调来准备投入蒂纳伯格地区的激烈战斗。

卡洛斯和科舍尔立即赶回连部,向队员说明了村里敌坦克的大致情况。经过短暂的商议,卡洛斯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尚未抵达之前先将这支先头部队击溃,以阻止其进攻,并打通马里纳瓦村以南道路,让第270师残部与其师部会合。具体安排是:只由卡洛斯和科舍尔带2辆“虎Ⅰ”坦克进村进行奇袭,夺取通往南方的路口;另外6辆“虎Ⅰ”坦克在丘陵地带待机随时准备进行火力支援,并且牵制苏军大部队可能来自于东面道路的进攻;两股部队必须保持无线电联系。

卡洛斯这样部署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村内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所有坦克都进村,有可能发生混乱的巷战,并将失去对东面道路的监视与控制——这里可能是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另外,当时通往村里的只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两侧更是近似沼泽的草塘,动用过多体积庞大的“虎Ⅰ”坦克会互相影响,降低攻击效果。万一有1辆车淤塞在路上或中弹抛锚,就很可能堵塞全连的通道而造成战斗力的完全丧失,严重的话还会全军覆没。因此为了避免无谓损失,卡洛斯决定只用2辆“虎Ⅰ”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苏军的阵式。

[第一次遭遇JS-2重型坦克]

安排完毕,两辆“虎Ⅰ”全速向村子冲去。卡洛斯乘坐的217号坦克打头阵,科舍尔的213号坦克在其后方,距离150米掩护跟进。村子里的苏军坦克仍没有活动的迹象,苏军显然没有想到刚刚溃退的德军又会明火持杖地反扑过来。直到卡洛斯快到村口时,担任警戒的2辆苏军T34/85坦克才注意到“虎Ⅰ”的噪音,急忙调转炮塔向217号瞄准,但没有料到“黄雀在后”——科舍尔的213号坦克连续两炮将它们打“瘫”在路边。这两次炮击吹响了“马里纳瓦强袭战”的号角。

进村后,卡洛斯降低车速,小心翼翼地搜索苏军的坦克。科舍尔则迅速靠拢过去,掩护卡洛斯的左侧。217号坦克刚爬上一个缓坡,一辆身管很长、有着流线型炮塔的重型坦克突然从它的右前方冲了出来。卡洛斯顿时一阵冷汗,这个怪物有着和德军“虎王”式(“虎Ⅱ”)坦克同样的身形——这是刚刚投入东线战场使用不久的苏军JS-2重型坦克。刹那间,217号坦克中的5个人马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般运作起来,迅速瞄准、开炮。即使是JS-2,也抵不过88毫米炮的威力。

卡洛斯在他战后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回忆道:“最可怕的是,它有1门122毫米口径的大炮,它也是少见的有炮口制退器的苏联坦克……可是当交手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坦克有着致命的缺点——反应很笨拙,所以尽管它装甲厚,火炮口径又大,却不适合与‘虎’式在近距离周旋。不过,我们也很清楚,现在已经被敌人发现,苏军坦克可能正静静地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前进中,我们都陷入了极度紧张之中,这次突击太冒险,但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密切配合,大开杀戒]

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前方道路灌木遮掩的远方又出现了绿色的坦克身影,但可能苏军没有发现他们,而是匆匆地向小村西面开去。卡洛斯恍然大悟:苏军坦克肯定集结在村子东侧,刚才被自己击毁的JS-2以及眼前的这几辆都是想绕到村子西面,以对本方部队进行包围。他马上用无线电通知鲍尔特,让他们用火力牵制住向西迂回的苏军坦克,同时召唤科舍尔向他靠拢,以并排方式前进,炮口均指向10点钟方向——这是最危险的方向!

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越过一排平房时,视野顿时开阔,前方空地上有8辆JS-2正在热车,另外7辆已启动向村东开进(看来苏军是要两翼合围)。没等卡洛斯下令,217号和213号坦克上的88毫米主炮几乎同时开火。苏军坦克的炮塔也开始转动,有的还试图开过农田进入树林寻求掩护。血腥的厮杀开始了。苏军坦克发射的炮弹一颗颗在两辆“虎Ⅰ”的身旁爆炸,并溅起数公尺高的泥土。而卡洛斯完全不顾这些,他的坦克引擎疯狂地咆啸着,追猎着敌人。火球一团接一团从坦克的炮口喷出,他几乎射什么中什么。短短几分钟,13辆JS-2东倒西歪地“躺”在街头,只有2辆见势不妙向东逃逸……

2辆“虎Ⅰ”的炮管在急促射击中已经过热,微微有些发黑,炮塔里充满了橡胶烧灼的糊味——这是炮塔在快速旋转时,液压系统密封件受热造成的。卡洛斯的217号坦克负重轮被打碎了3个,但尚不影响行驶。科舍尔的坦克却毫发无损,他钻出指挥塔向卡洛斯投来勉强而诡谲的一笑,可脸色却非常苍白——刚才的激战足以令任何老兵胆战心惊。

[调整部署,赶尽杀绝]

卡洛斯没有忘记还有东侧的敌人没有解决,他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叫鲍尔特,得知他们正和3辆JS-2及2辆T-34/85进行远距离对射。于是,他命令科舍尔到南面的村口警戒,自己则迅速绕到村东,从背后偷袭苏军坦克。20分钟后,在卡洛斯和鲍尔特的6辆坦克前后夹击下,剩余的苏军坦克也全部被摧毁了。至此,德军完全控制了马里纳瓦村,共击毁了苏军17辆JS-2重型坦克及4辆T-34/85。其中,卡洛斯和科舍尔共击毁17辆,卡洛斯一人包办了10辆。

之后,卡洛斯命令所有“虎Ⅰ”集中到村北路口,一字排开向东警戒,第270师的剩余车辆和突击炮则迅速穿村而过,向南撤退。不久,远处东方尘土飞扬,苏军大部队的坦克、卡车、弹药车和机械化步兵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8门88毫米坦克炮调整了角度,一齐开炮,远处的公路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15分钟后苏军撤退,只剩下一片狼藉的苏军各式车辆残骸,散落在道路和树林间冒着黑烟。卡洛斯草草清点了一下,又击毁了至少26辆不同型号的坦克和驱逐战车,其它车辆则更多……。他因此次战绩于1944年7月27日成为德军第535名“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同时晋升中尉。

马里纳瓦强袭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卡洛斯和部下的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固然重要,但是苏联坦克兵仗着装备上的优势轻敌大意和卡洛斯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左右战况的重要因素。

[险些被埋没的装甲作战经典战例]

东线的马里纳瓦村之战和另一德军坦克王牌魏德曼在西线著名的波卡基村之战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卡洛斯指挥“虎Ⅰ”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不仅取得全胜,而且自己没有损失1辆。另外,卡洛斯面对的十几辆苏军坦克,要比魏特曼面对的27辆英军坦克厉害得多。他们遇到的对手是真正强大的JS-2,是一场硬碰硬的恶斗,而不是英军那些装甲单薄、火力贫弱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

米歇尔·魏特曼因1944年6月13日在诺曼底波卡基村单车突击英军第22装甲旅而声名大噪,但是能以两辆坦克击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坦克的苏军第1近卫重坦克团的奥托·卡洛斯少尉却并没有出名。马里纳瓦村战斗在战后很长时间也没能令史学家提起兴趣,甚至险些被埋没。这主要是由于战后西方并不重视东部战线,而且由于冷战的隔阂,苏联也很难和西方交流这方面的材料。
 
Panzerkampfwagen Tiger I
Panzer = 坦克
Kampf = 战斗
Wangen = 车 (例如 德国VW车就是Volks- wagen 大众车的意思


450px-Bundesarchiv_Bild_183-J14953,_Sizilien,_Panzer_VI_(Tiger_I).jpg
 
说到坦克,不得不说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

作为二战期间德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坦克王牌,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反应敏捷,战术灵活,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沉着冷静,甚至会让对手一直进入到白刃战的距离内才开火
  他无与伦比的战车天份使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从1940年5月入伍至德国战败前夕向盟军投降,他创造了击毁坦克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以上的骄人战绩。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斗则是发生在1944年7月22日的马里纳瓦村(Malinava)。

[战斗背景]

1944年6月,迫于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后退至拉脱维亚南部的蒂纳伯格(今陶格夫匹尔斯)附近组织防御。卡洛斯此时代理该连指挥官,全连只有5辆“虎Ⅰ”坦克。

1944年7月,苏军发动夏季攻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苏军为扩大战果,连续向德军防御薄弱地带投入强大的装甲部队,企图将德军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并夺取波罗的海优良港口里加。由于蒂纳伯格毗邻里加,同时也是道加瓦河流域的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1944年7月22日,拥有强大重型坦克的苏军部队击溃了德军第270步兵师进抵蒂纳伯格东北部。防守市区的卡洛斯少尉率领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开赴市区北郊的马里纳瓦村迎战。

[决心以奇袭为步兵打开通路]

当卡洛斯率5辆“虎Ⅰ”坦克赶到马里纳瓦村西侧的丘陵地带时,第502重坦克营第1连的3辆“虎Ⅰ”坦克也在鲍尔特的率领下赶来助战,这样他们就有了8辆坦克。此时,第270步兵师的残部正在仓皇撤退,大量的半履带车、卡车和摩托车拥挤在村西的小路上,混乱不堪。为了解情况,卡洛斯和老搭档科舍尔准尉驾驶着1辆VW82式吉普车先行前往侦察。途中遇到了第270师突击炮部队的一名军官,据他讲:苏军大约有90~100辆坦克正从东、南两个方向杀来,但不清楚马里纳瓦村是否被占领。他们本来应该向南撤退与师部会合,但现在恐怕过不去了。

通过侦察,卡洛斯发现:苏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且正在休息,而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几辆苏军坦克紧紧挨在一起,乘员或聊天或抽烟,或在车上研究地图,还有一些坦克兵偷偷摸摸潜到谷仓去寻找食物。此时的卡洛斯并不知道这支先头部队是苏军精锐的第1近卫重坦克团。该团装备着苏军最新型的坦克,刚从莫斯科调来准备投入蒂纳伯格地区的激烈战斗。

卡洛斯和科舍尔立即赶回连部,向队员说明了村里敌坦克的大致情况。经过短暂的商议,卡洛斯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尚未抵达之前先将这支先头部队击溃,以阻止其进攻,并打通马里纳瓦村以南道路,让第270师残部与其师部会合。具体安排是:只由卡洛斯和科舍尔带2辆“虎Ⅰ”坦克进村进行奇袭,夺取通往南方的路口;另外6辆“虎Ⅰ”坦克在丘陵地带待机随时准备进行火力支援,并且牵制苏军大部队可能来自于东面道路的进攻;两股部队必须保持无线电联系。

卡洛斯这样部署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村内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所有坦克都进村,有可能发生混乱的巷战,并将失去对东面道路的监视与控制——这里可能是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另外,当时通往村里的只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两侧更是近似沼泽的草塘,动用过多体积庞大的“虎Ⅰ”坦克会互相影响,降低攻击效果。万一有1辆车淤塞在路上或中弹抛锚,就很可能堵塞全连的通道而造成战斗力的完全丧失,严重的话还会全军覆没。因此为了避免无谓损失,卡洛斯决定只用2辆“虎Ⅰ”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苏军的阵式。

[第一次遭遇JS-2重型坦克]

安排完毕,两辆“虎Ⅰ”全速向村子冲去。卡洛斯乘坐的217号坦克打头阵,科舍尔的213号坦克在其后方,距离150米掩护跟进。村子里的苏军坦克仍没有活动的迹象,苏军显然没有想到刚刚溃退的德军又会明火持杖地反扑过来。直到卡洛斯快到村口时,担任警戒的2辆苏军T34/85坦克才注意到“虎Ⅰ”的噪音,急忙调转炮塔向217号瞄准,但没有料到“黄雀在后”——科舍尔的213号坦克连续两炮将它们打“瘫”在路边。这两次炮击吹响了“马里纳瓦强袭战”的号角。

进村后,卡洛斯降低车速,小心翼翼地搜索苏军的坦克。科舍尔则迅速靠拢过去,掩护卡洛斯的左侧。217号坦克刚爬上一个缓坡,一辆身管很长、有着流线型炮塔的重型坦克突然从它的右前方冲了出来。卡洛斯顿时一阵冷汗,这个怪物有着和德军“虎王”式(“虎Ⅱ”)坦克同样的身形——这是刚刚投入东线战场使用不久的苏军JS-2重型坦克。刹那间,217号坦克中的5个人马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般运作起来,迅速瞄准、开炮。即使是JS-2,也抵不过88毫米炮的威力。

卡洛斯在他战后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回忆道:“最可怕的是,它有1门122毫米口径的大炮,它也是少见的有炮口制退器的苏联坦克……可是当交手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坦克有着致命的缺点——反应很笨拙,所以尽管它装甲厚,火炮口径又大,却不适合与‘虎’式在近距离周旋。不过,我们也很清楚,现在已经被敌人发现,苏军坦克可能正静静地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前进中,我们都陷入了极度紧张之中,这次突击太冒险,但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密切配合,大开杀戒]

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前方道路灌木遮掩的远方又出现了绿色的坦克身影,但可能苏军没有发现他们,而是匆匆地向小村西面开去。卡洛斯恍然大悟:苏军坦克肯定集结在村子东侧,刚才被自己击毁的JS-2以及眼前的这几辆都是想绕到村子西面,以对本方部队进行包围。他马上用无线电通知鲍尔特,让他们用火力牵制住向西迂回的苏军坦克,同时召唤科舍尔向他靠拢,以并排方式前进,炮口均指向10点钟方向——这是最危险的方向!

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越过一排平房时,视野顿时开阔,前方空地上有8辆JS-2正在热车,另外7辆已启动向村东开进(看来苏军是要两翼合围)。没等卡洛斯下令,217号和213号坦克上的88毫米主炮几乎同时开火。苏军坦克的炮塔也开始转动,有的还试图开过农田进入树林寻求掩护。血腥的厮杀开始了。苏军坦克发射的炮弹一颗颗在两辆“虎Ⅰ”的身旁爆炸,并溅起数公尺高的泥土。而卡洛斯完全不顾这些,他的坦克引擎疯狂地咆啸着,追猎着敌人。火球一团接一团从坦克的炮口喷出,他几乎射什么中什么。短短几分钟,13辆JS-2东倒西歪地“躺”在街头,只有2辆见势不妙向东逃逸……

2辆“虎Ⅰ”的炮管在急促射击中已经过热,微微有些发黑,炮塔里充满了橡胶烧灼的糊味——这是炮塔在快速旋转时,液压系统密封件受热造成的。卡洛斯的217号坦克负重轮被打碎了3个,但尚不影响行驶。科舍尔的坦克却毫发无损,他钻出指挥塔向卡洛斯投来勉强而诡谲的一笑,可脸色却非常苍白——刚才的激战足以令任何老兵胆战心惊。

[调整部署,赶尽杀绝]

卡洛斯没有忘记还有东侧的敌人没有解决,他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叫鲍尔特,得知他们正和3辆JS-2及2辆T-34/85进行远距离对射。于是,他命令科舍尔到南面的村口警戒,自己则迅速绕到村东,从背后偷袭苏军坦克。20分钟后,在卡洛斯和鲍尔特的6辆坦克前后夹击下,剩余的苏军坦克也全部被摧毁了。至此,德军完全控制了马里纳瓦村,共击毁了苏军17辆JS-2重型坦克及4辆T-34/85。其中,卡洛斯和科舍尔共击毁17辆,卡洛斯一人包办了10辆。

之后,卡洛斯命令所有“虎Ⅰ”集中到村北路口,一字排开向东警戒,第270师的剩余车辆和突击炮则迅速穿村而过,向南撤退。不久,远处东方尘土飞扬,苏军大部队的坦克、卡车、弹药车和机械化步兵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8门88毫米坦克炮调整了角度,一齐开炮,远处的公路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15分钟后苏军撤退,只剩下一片狼藉的苏军各式车辆残骸,散落在道路和树林间冒着黑烟。卡洛斯草草清点了一下,又击毁了至少26辆不同型号的坦克和驱逐战车,其它车辆则更多……。他因此次战绩于1944年7月27日成为德军第535名“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同时晋升中尉。

马里纳瓦强袭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卡洛斯和部下的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固然重要,但是苏联坦克兵仗着装备上的优势轻敌大意和卡洛斯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左右战况的重要因素。

[险些被埋没的装甲作战经典战例]

东线的马里纳瓦村之战和另一德军坦克王牌魏德曼在西线著名的波卡基村之战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卡洛斯指挥“虎Ⅰ”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不仅取得全胜,而且自己没有损失1辆。另外,卡洛斯面对的十几辆苏军坦克,要比魏特曼面对的27辆英军坦克厉害得多。他们遇到的对手是真正强大的JS-2,是一场硬碰硬的恶斗,而不是英军那些装甲单薄、火力贫弱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

米歇尔·魏特曼因1944年6月13日在诺曼底波卡基村单车突击英军第22装甲旅而声名大噪,但是能以两辆坦克击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坦克的苏军第1近卫重坦克团的奥托·卡洛斯少尉却并没有出名。马里纳瓦村战斗在战后很长时间也没能令史学家提起兴趣,甚至险些被埋没。这主要是由于战后西方并不重视东部战线,而且由于冷战的隔阂,苏联也很难和西方交流这方面的材料。
这老头还活着呢
 
我们的战士,那个年代,多数是农民的儿子,服从命令,单纯听话。
如果是我,一看后面没有步兵,也没有战友跟进,那只能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这是要投敌叛变的节奏啊:kan:
 
说到坦克,不得不说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

作为二战期间德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坦克王牌,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反应敏捷,战术灵活,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沉着冷静,甚至会让对手一直进入到白刃战的距离内才开火
  他无与伦比的战车天份使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从1940年5月入伍至德国战败前夕向盟军投降,他创造了击毁坦克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以上的骄人战绩。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斗则是发生在1944年7月22日的马里纳瓦村(Malinava)。

[战斗背景]

1944年6月,迫于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后退至拉脱维亚南部的蒂纳伯格(今陶格夫匹尔斯)附近组织防御。卡洛斯此时代理该连指挥官,全连只有5辆“虎Ⅰ”坦克。

1944年7月,苏军发动夏季攻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苏军为扩大战果,连续向德军防御薄弱地带投入强大的装甲部队,企图将德军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并夺取波罗的海优良港口里加。由于蒂纳伯格毗邻里加,同时也是道加瓦河流域的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1944年7月22日,拥有强大重型坦克的苏军部队击溃了德军第270步兵师进抵蒂纳伯格东北部。防守市区的卡洛斯少尉率领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开赴市区北郊的马里纳瓦村迎战。

[决心以奇袭为步兵打开通路]

当卡洛斯率5辆“虎Ⅰ”坦克赶到马里纳瓦村西侧的丘陵地带时,第502重坦克营第1连的3辆“虎Ⅰ”坦克也在鲍尔特的率领下赶来助战,这样他们就有了8辆坦克。此时,第270步兵师的残部正在仓皇撤退,大量的半履带车、卡车和摩托车拥挤在村西的小路上,混乱不堪。为了解情况,卡洛斯和老搭档科舍尔准尉驾驶着1辆VW82式吉普车先行前往侦察。途中遇到了第270师突击炮部队的一名军官,据他讲:苏军大约有90~100辆坦克正从东、南两个方向杀来,但不清楚马里纳瓦村是否被占领。他们本来应该向南撤退与师部会合,但现在恐怕过不去了。

通过侦察,卡洛斯发现:苏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且正在休息,而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几辆苏军坦克紧紧挨在一起,乘员或聊天或抽烟,或在车上研究地图,还有一些坦克兵偷偷摸摸潜到谷仓去寻找食物。此时的卡洛斯并不知道这支先头部队是苏军精锐的第1近卫重坦克团。该团装备着苏军最新型的坦克,刚从莫斯科调来准备投入蒂纳伯格地区的激烈战斗。

卡洛斯和科舍尔立即赶回连部,向队员说明了村里敌坦克的大致情况。经过短暂的商议,卡洛斯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尚未抵达之前先将这支先头部队击溃,以阻止其进攻,并打通马里纳瓦村以南道路,让第270师残部与其师部会合。具体安排是:只由卡洛斯和科舍尔带2辆“虎Ⅰ”坦克进村进行奇袭,夺取通往南方的路口;另外6辆“虎Ⅰ”坦克在丘陵地带待机随时准备进行火力支援,并且牵制苏军大部队可能来自于东面道路的进攻;两股部队必须保持无线电联系。

卡洛斯这样部署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村内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所有坦克都进村,有可能发生混乱的巷战,并将失去对东面道路的监视与控制——这里可能是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另外,当时通往村里的只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两侧更是近似沼泽的草塘,动用过多体积庞大的“虎Ⅰ”坦克会互相影响,降低攻击效果。万一有1辆车淤塞在路上或中弹抛锚,就很可能堵塞全连的通道而造成战斗力的完全丧失,严重的话还会全军覆没。因此为了避免无谓损失,卡洛斯决定只用2辆“虎Ⅰ”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苏军的阵式。

[第一次遭遇JS-2重型坦克]

安排完毕,两辆“虎Ⅰ”全速向村子冲去。卡洛斯乘坐的217号坦克打头阵,科舍尔的213号坦克在其后方,距离150米掩护跟进。村子里的苏军坦克仍没有活动的迹象,苏军显然没有想到刚刚溃退的德军又会明火持杖地反扑过来。直到卡洛斯快到村口时,担任警戒的2辆苏军T34/85坦克才注意到“虎Ⅰ”的噪音,急忙调转炮塔向217号瞄准,但没有料到“黄雀在后”——科舍尔的213号坦克连续两炮将它们打“瘫”在路边。这两次炮击吹响了“马里纳瓦强袭战”的号角。

进村后,卡洛斯降低车速,小心翼翼地搜索苏军的坦克。科舍尔则迅速靠拢过去,掩护卡洛斯的左侧。217号坦克刚爬上一个缓坡,一辆身管很长、有着流线型炮塔的重型坦克突然从它的右前方冲了出来。卡洛斯顿时一阵冷汗,这个怪物有着和德军“虎王”式(“虎Ⅱ”)坦克同样的身形——这是刚刚投入东线战场使用不久的苏军JS-2重型坦克。刹那间,217号坦克中的5个人马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般运作起来,迅速瞄准、开炮。即使是JS-2,也抵不过88毫米炮的威力。

卡洛斯在他战后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回忆道:“最可怕的是,它有1门122毫米口径的大炮,它也是少见的有炮口制退器的苏联坦克……可是当交手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坦克有着致命的缺点——反应很笨拙,所以尽管它装甲厚,火炮口径又大,却不适合与‘虎’式在近距离周旋。不过,我们也很清楚,现在已经被敌人发现,苏军坦克可能正静静地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前进中,我们都陷入了极度紧张之中,这次突击太冒险,但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密切配合,大开杀戒]

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前方道路灌木遮掩的远方又出现了绿色的坦克身影,但可能苏军没有发现他们,而是匆匆地向小村西面开去。卡洛斯恍然大悟:苏军坦克肯定集结在村子东侧,刚才被自己击毁的JS-2以及眼前的这几辆都是想绕到村子西面,以对本方部队进行包围。他马上用无线电通知鲍尔特,让他们用火力牵制住向西迂回的苏军坦克,同时召唤科舍尔向他靠拢,以并排方式前进,炮口均指向10点钟方向——这是最危险的方向!

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越过一排平房时,视野顿时开阔,前方空地上有8辆JS-2正在热车,另外7辆已启动向村东开进(看来苏军是要两翼合围)。没等卡洛斯下令,217号和213号坦克上的88毫米主炮几乎同时开火。苏军坦克的炮塔也开始转动,有的还试图开过农田进入树林寻求掩护。血腥的厮杀开始了。苏军坦克发射的炮弹一颗颗在两辆“虎Ⅰ”的身旁爆炸,并溅起数公尺高的泥土。而卡洛斯完全不顾这些,他的坦克引擎疯狂地咆啸着,追猎着敌人。火球一团接一团从坦克的炮口喷出,他几乎射什么中什么。短短几分钟,13辆JS-2东倒西歪地“躺”在街头,只有2辆见势不妙向东逃逸……

2辆“虎Ⅰ”的炮管在急促射击中已经过热,微微有些发黑,炮塔里充满了橡胶烧灼的糊味——这是炮塔在快速旋转时,液压系统密封件受热造成的。卡洛斯的217号坦克负重轮被打碎了3个,但尚不影响行驶。科舍尔的坦克却毫发无损,他钻出指挥塔向卡洛斯投来勉强而诡谲的一笑,可脸色却非常苍白——刚才的激战足以令任何老兵胆战心惊。

[调整部署,赶尽杀绝]

卡洛斯没有忘记还有东侧的敌人没有解决,他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叫鲍尔特,得知他们正和3辆JS-2及2辆T-34/85进行远距离对射。于是,他命令科舍尔到南面的村口警戒,自己则迅速绕到村东,从背后偷袭苏军坦克。20分钟后,在卡洛斯和鲍尔特的6辆坦克前后夹击下,剩余的苏军坦克也全部被摧毁了。至此,德军完全控制了马里纳瓦村,共击毁了苏军17辆JS-2重型坦克及4辆T-34/85。其中,卡洛斯和科舍尔共击毁17辆,卡洛斯一人包办了10辆。

之后,卡洛斯命令所有“虎Ⅰ”集中到村北路口,一字排开向东警戒,第270师的剩余车辆和突击炮则迅速穿村而过,向南撤退。不久,远处东方尘土飞扬,苏军大部队的坦克、卡车、弹药车和机械化步兵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8门88毫米坦克炮调整了角度,一齐开炮,远处的公路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15分钟后苏军撤退,只剩下一片狼藉的苏军各式车辆残骸,散落在道路和树林间冒着黑烟。卡洛斯草草清点了一下,又击毁了至少26辆不同型号的坦克和驱逐战车,其它车辆则更多……。他因此次战绩于1944年7月27日成为德军第535名“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同时晋升中尉。

马里纳瓦强袭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卡洛斯和部下的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固然重要,但是苏联坦克兵仗着装备上的优势轻敌大意和卡洛斯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左右战况的重要因素。

[险些被埋没的装甲作战经典战例]

东线的马里纳瓦村之战和另一德军坦克王牌魏德曼在西线著名的波卡基村之战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卡洛斯指挥“虎Ⅰ”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不仅取得全胜,而且自己没有损失1辆。另外,卡洛斯面对的十几辆苏军坦克,要比魏特曼面对的27辆英军坦克厉害得多。他们遇到的对手是真正强大的JS-2,是一场硬碰硬的恶斗,而不是英军那些装甲单薄、火力贫弱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

米歇尔·魏特曼因1944年6月13日在诺曼底波卡基村单车突击英军第22装甲旅而声名大噪,但是能以两辆坦克击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坦克的苏军第1近卫重坦克团的奥托·卡洛斯少尉却并没有出名。马里纳瓦村战斗在战后很长时间也没能令史学家提起兴趣,甚至险些被埋没。这主要是由于战后西方并不重视东部战线,而且由于冷战的隔阂,苏联也很难和西方交流这方面的材料。

精彩!
 
中越战争35周年 广西云南数千老兵自发集会震动北京
2014年年是中国中越战争35周年纪念,约 4,000名当年参战的老兵自发动员,分别在广西凭祥和云南昆明举行纪念活动,活动震动北京,据香 港媒体报道,当局诸多阻挠,公安部门特警和情报部门全场全力监控,连横幅都成了“和谐版”的“为了和平,纪念三十五周年”,讲稿也受审查,更一度出现肢体 碰撞。老兵们不满退役后长期没获公平对待,也不满社会缺乏公正。

1979年,邓小平决定,解放军20万大军入越,发动“对越自卫反击 战”,动员了十大军区,对越南实施“围魏救赵”,要迫使越南入侵柬埔寨的15万部队撤回,消弭苏联在东南亚势力的扩张。战争从2月17日打响,攻陷谅山、 老街,直逼河内,但到了3月6日,邓小平嘎然撤军,鸣金收兵,为这场战争划下了仓促的句点。

据《亚洲周刊》报道,2014年2月17 日,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之际,约4,000多名当年参与的老兵冲破种种困难,自发地从全国涌往广西凭祥和云南的昆明,纪念他们逝去 的青春和那些在战场上消逝了的弟兄。他们透过手机、网络和耳语,重新回到昔日战场的起点、今日的友谊关。他们不满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和今天的现实中,他们成 为了“最可怜的人”和“被遗忘的人”,甚至是被打压的一群。
20140221082056440.jpg

4,000多人的老兵边境集会
20140221082204953.jpg


20140221082233472.jpg

在广西与云南共约4,000多人的老兵集会,震动了北京。《亚洲周刊》报道称,公安部门特警和情报部门,都全场全力监控,并且不断与这些老兵博弈,双方斗智斗勇,甚至一度出现肢体碰撞,幸好最后都和平收场,没有大型冲突。

长期以来,中国当局都对退役军人的自发组织非常忌惮,深恐这些有军事技能和动员能力的人员,会成为反对政府的力量。1989年的六四事件,传言一些退伍军人就暗中参与支持学生对抗当局,造成一些进城的部队和坦克车被焚烧毁灭。

同时,越战老兵除了一些晋升至高位,不少是在战后就退役,在社会的底层,做最廉价、最脏和最危险的工作。他们对于35年前战争的浴火经验,都难以忘怀,也觉得这场战争的荣誉感的流失,带来了老兵的集体挫折感。

这场35年前发生在中国西南的战争,一直被中国政府低调处理,当年的士兵,现在已经逐渐步入60岁耳顺之年,他们回看人生,要求应得的待遇,要求军 人的 荣誉。“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多的回想过去的事”,参加了两山轮战的老兵蔡剑说,他的两个好友都牺牲在战场上,中学同桌被越南狙击手击中,部队里的好友在 前线侦查时遭遇狙击,被机枪拦腰扫射,“(战友受伤)的画面,还时刻在我眼前浮现”,说到这里,他不禁哽咽。

老兵们要面对的,远不止是战争的创伤,蔡剑说,政府对于老兵的纪念活动,采取的是限制甚至打压的态度,如果政府只是想要低调行事,他还可以接受,但是政府为老兵提供的福利都十分有限,政府没有引导,而是忽略,这让他十分生气,也不能理解。

曲少炜与蔡剑决定在2月14,也就是当年中越战争开展之日举办纪念活动,纪念这场战争,呼吁国家对老兵的尊重,这场纪念活动得到了全国老兵的响应, 他们 从全国各地赶赴广西凭祥和云南昆明,对越的军事行动就是在这两个省与越南的边境上首先展开的。活动规模最终超过两人的预期,他们主要负责的广西纪念活动, 有3,000余名老兵参与,而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纪念活动,则有1,000多人参与。

政府部门“如临大敌”

在纪念活动现场,除了老兵外,还有“如临大敌”的政府官员、警察、便衣警察、武警、民政官员乃至消防员。

这场纪念活动,也是在和政府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的,这些针对规模、人数、场地、口号的争论还贯穿活动始终,甚至还引起了肢体冲突。

纪念活动的组织可谓十分松散,直到活动前夜,曲、蔡还无法统计到底来了多少老兵。他们通过老兵的人际网络、老兵网站、在线论坛发布活动消息,想要参加的老兵不用报名,到时自费出发,参加的老兵自己买车票、或者集体包车,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

在活动前夜2月16日晚,据警方统计,已经有2,000多名老兵到达凭祥,另外还有1,000多名老兵在路上。蔡剑回忆,他们在活动前夜定好出发时 间, 预计第二天早上7点半出发,但是不少老兵们太过兴奋,很多人六点多已经赶到了集结地点,最后大队人马六点半便出发了,比预定时间早了1小时。

活动第一站是友谊关关口,这是他们当年进入越南的地方,3,000余人集结在友谊关景区的停车场,分批进入。活动前期沟通阶段,友谊关管理方说边境 五百 米范围内不得举办大型活动,凭祥公安局局长则说不希望边境上的纪念活动惹恼越南人。活动组织者与当地政府从2013年11月开始沟通,在2013年11 月、2014年1月各开会一次,又在2014年2月14至16日开会四次,经过六次会议,得到的结果是,老兵们可以去友谊关,但是要分批进入,每批限定一 百人。

2月17日的早晨7点半左右,友谊关成了绿色的海洋,3,000多老兵穿着当年的军服,举着表示自己地域的红旗,在友谊关停车场 集结。曲、蔡和其他组织者组成了稽查队,指挥老兵们列队前往友谊关,一队队老兵到达友谊关后迅速进行拍照、讲话等纪念活动。曲在友谊关的讲话中说,这次活 动是为了和平而进行,老兵们的贡献为国家带来了和平,我们感到骄傲,也希望政府给我们荣誉。活动组织方原准备在友谊关挂横幅,但被政府阻止,经过老兵们争 取横幅还是挂了出来,但是内容已经被修改。曲说,他们原想挂的横幅是“参战退役军人纪念对越还击作战三十五周年”,可最后的“和谐版”成了“为了和平,纪 念三十五周年”。蔡回忆,他们准备的横幅被官方没收,挂出的横幅里,既不可以出现“对越自卫反击战三十五周年”,甚至连“‘二一七’(开战日期)都不得出 现,只能挂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纪念三十五周年’”。当天早上下着小雨,友谊关附近一片大雾,国界另一边的越南人不一定看得到到这边的纪念活动。

友谊关的纪念活动显示,老兵们的军人素质仍在,蔡剑说,老兵们有秩序,听指挥,迅速前往又迅速离开,3,000人的分批列队活动,只用了两个小时便完成了,老兵们当天9点半便离开了友谊关,这比政府预计的时间还早了一个小时。

官员与警察人数与老兵不相上下

纪念活动的第二站设在匠止烈士陵园,这也是和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政府本要求活动在室内进行,可是由于人数实在太多,只好改成了室外。老兵们在烈士 陵园 进行了讲话、默哀、烈士家属纪念等活动,在进行讲话前,曲的讲稿首先接受了官员的审查。陵园的纪念活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中午12点,老兵们已经回到了凭 祥市区,开始自由活动。无论是在友谊关还是在烈士陵园,官员警察都是全程伴随,蔡剑回忆,当地民政局长、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维稳办主任一直和组织者在 一起,他们不仅全程跟随,还经常对活动运作做出指示,不过当老兵们邀请他们发言时,他们则拒绝发言。另有许多警察、便衣警察站在活动队伍中,还有人拿摄像 机录像。

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兵和警察、官员之间,经常因为是否挂横幅、活动场地等问题发生口角,但是最为激烈的冲突则发生在当天夜晚。

当晚老兵们打算再举办一场纪念联欢会,就在户外进行,政府不允许户外进行活动,于是政府买单,为老兵们提供了活动场所,地点选在了当地最为高档的祥 城大 酒店,本来政府打算收取几千元的费用,但是也最终作罢,800余名老兵得以免费使用大酒店的演艺厅。当晚到场的官员与警察,人数与老兵不相上下,在场老兵 介绍,酒店外面停着一辆大型指挥车,特警、武警把守门口,还有大量的警察、便衣警察,甚至还有一个班11名消防警待命,会场内也有20多名警察巡视。政府 还搬来安全扫描门,老兵们需要像过安检一样接受扫描才能进入会场。

曲少炜在联欢会讲话中说,纪念活动是出自老兵们的爱国心,大家经历过 残酷的战争,所以更加渴望和平,但是作为军人,还是要义无反顾,只要国家需要,他现在仍愿意再次穿上军装。另外他还对当下中国缺乏英雄主义而忧虑,他问 道,现在对英雄主义的宣传、教育越来越少了,中国需要再打仗的时候,还能打吗?

参加联欢会的老兵说,联欢会现场的横幅最后有“凭祥”两个字,在场官员与警察对此十分不满,要求把横幅撤下来,老兵与在场警察因此发生激烈口角,甚至演变成肢体冲突。最后,身着制服的警察仍然留守会场,便衣警察将老兵们“请”了出去。

与广西的纪念活动相比,云南昆明的纪念活动则相对平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组织者说,这其实是通过和政府艰难的谈判而实现的。曲少炜、蔡剑号召全国老兵进行纪念活动,他们主要负责广西方面的活动,昆明这边另有组织者负责。

从2014年春节前夕开始,昆明纪念活动组委会和政府一共开了5次协调会议,四次与昆明市政府沟通,一次与省政府沟通。政府希望控制纪念活动规模, 并从 室外活动改为室内活动。为控制人数,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指示地方政府,将很多打算出发的老兵劝回,组委会预计能来5,000人,可是实际参加只有 1,000余人。参加纪念会的老兵说,现场警察有五六百人,民政官员也有数百人,加起来和老兵们数量差不多。

组委会成员刊表示,虽然谈 判过程艰难,但是一旦和政府达成共识,活动进行便十分顺利。政府将昆明市的地标、建立于1944年的大型历史建筑胜利堂提供给老兵们使用,活动当天老兵们 在昆明最繁华的商业街南平步行街集合,在政府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会场,胜利堂还为每个参加者提供了矿泉水。在纪念活动中发言的老兵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国 家赢来了三十年的和平环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这次战争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参展官兵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国家不能忘记,世人不能忘记。

希望得到应有待遇

不甘被遗忘,希望得到应有的荣誉与待遇,这是亚洲周刊所接触老兵们的共同心愿。中越战争三十五周年以来,数量庞大的老兵们命运迥异,很多在战争中表 现优 异的军人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军官,例如现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在中越战争中还是一名团长,但是这些有军职的老兵则无法参加纪念活动,蔡剑说,现职军官由于内 部规定限制,不得参加纪念活动,而参加活动的老兵现状各有不同,有的经济条件较好开私家车过来参加活动,入住较好的酒店,也有条件较差的老兵,在凭祥住不 起旅店,只得在车站、酒店大堂过夜,甚至有吃不起饭馆的,就是吃随身带的馒头,也要参加纪念活动。

除了职业军官,大多数义务兵在兵役满三年后退伍。城市户口的退伍兵由国家负责安排工作,而农村户口兵则只得回到农村,一来一去仍然两手空空,曲少炜说,现在许多条件比较差的,主要是家在偏远山区的退伍老兵。

获得二等功、一等功的退伍兵,即使是农村户口也可以安排工作,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的,甚至可以选择分配工作的城市。但是立功名额非常有限,有的功勋是用声明换来的,曲说,来广西参加活动的三千多名老兵中,获得二等功以上功勋的,只有十人左右。

虽然已经过去了35年,但是中越战场上的一幕幕,在曲少炜脑海里仍然无比清晰,“2月17日早上6点25分,我们作为第一批部队率先进入战场,负责 操作 六十炮(装备解放军的迫击炮),战斗3个小时后,我看到身边的地面突然像下起雨一样,一地‘雨点’却没有声音,我知道是机枪扫射过来了,我赶快顺势卧倒, 还是被机枪扫到了腰部”,曲少炜回忆道。他是中越战争的第一批作战的军人,在上战场的时候,刚刚入伍不到50天。一同上战场的,还有他的父亲、两个弟弟, 以及做军医的姐姐,曲的父亲当时已经是正师级军官,“当时的老干部都是廉政的,我们这些红二代也是用生命保卫国家,不像现在的官二代,只知道享受”。

中越战争始于1979年,这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之时,老兵们的命运,也是这代人命运的缩影。曲生长在广州,结束兵役后国家分配工 作, 将他分配到广州一家对外国企,他在九十年代主动辞职“下海”,在不同的私企打工,现在的收入主要靠国家的伤残补贴以及下岗补贴,基本可以应付他的日常生 活。而蔡复员后,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从养路工做起,一直在铁路系统中工作。蔡说,他的战争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优待,他同年有100多退伍兵被分配到 广州铁路系统,他们从事的都是最为辛苦的养路工工作。

为了自己的荣誉与权益,纪念越战与争取权益的行动近年来一直在全国上演,曲少炜参 与了广州老兵在2012年的维权行动,2012年6月25日,广州老兵在市政府门外抗议,最终获当时广州市长、副市长接见,曲作为抗议老兵的一员,向市长 提出了两项要求,把老兵当做亲人看待,把老兵的事情当做亲人的事情,之后官员与老兵代表建立起了每半年开会一次的机制,至今广州老兵享有的福利包括门诊挂 号费、注射费、空调费减免,医院床位费减半,公交、地铁免费。曲说,国家对老兵的补贴是每月285元人民币(约4美元),广州市政府则将补贴增加到每月 723元。

不过不同地区老兵的待遇各有不同,身在四川的蔡剑则抱怨老兵根本享受不到什么福利,还有退伍老兵正在用更加积极的手段进行维 权。汤鑫同样是一名参加中越战争的老兵,但是他的权利意识更强,也更倾向于实际行动,“我们这个年纪,思想先进一些比较少,有权利意识的比较少,会上网的 就更少了”,汤说。汤18岁参军,参加了1981年的战斗,那时只有20岁,他所在的连队伤亡极为惨重,这使得他在完成兵役年限之后,又多当了一年兵。退 伍后,汤被分配到了四川攀枝花的国营煤矿做技术工人,在1999年他买断工龄,离开体制,在社会上自谋职业,现在他在某私企做安全生产管理,“过得还 行”,他这么评价自己的经济状况。

工作之余,汤创办了老兵情怀网,用来联系战友,争取权益,“30多年前的战争我们都活过来了,以后再 活的日子都是多出来的”,汤说“有公职的战友怕失去工作,没人敢宣传,我们来宣传,我们要争取权益”。但是在2013年10月份,网站遭到了攻击,存储网 站的服务器遭到外力破坏,包括网站会员数据在内的内容被删除。这之后汤转移阵地,试用微博、语音等多种网络工具,都因为技术原因作罢,最后他选用语音聊天 工具建立了聊天室,并逐渐有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名会员,每天同时在线的人数则有一两百人。

网上号召老兵抗议不公

这个网 上平台不仅成员众多,而且也有一定的号召力。2011年陕西城固县设立“法制培训班”用于关押上访人员,中越战争军人胥灵永及其胞弟胥灵军被关进“培训 班”9个月后,胥灵军死在其中,事件引起了全国老兵的不满,汤在网上号召老兵抗议,全国各地都有老兵前往,虽然很多老兵被地方政府截停,但是仍有数十老兵 到达该地。

汤鑫这代人受到毛泽东思想熏陶,为了国家愿意牺牲,现在他感觉自己在逐渐被遗忘,很多在种地,很多是下岗职工,汤鑫说,“我们当年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现在,我们却成了‘最可怜的人’”。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