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慈善基金客观上只是一件平淡枯燥但偏偏又细致庞杂的工作,复杂程度就和管理一家比较大型的公司相当。当头脑还沉浸在一次捐款的膨胀热情之中的时候,容易把这件工作理解为一件生命中每天让你为之感动地热血沸腾的善举,其实它并不是。再有就是,对事物的估计要冷静客观,明白社会合社区都是善恶参半,人心都是好坏参半;慈善作为一件事业,当它被类似于当作一桩生意来运营的时候,势必人群、社区、人心的善恶两面都会同时进入到这桩运营工作当中来。不是说做慈善基金,就是一桩每日接触好人好事的纯净天空。你这两天也封闭、躲避了很多帖子,这不会因为将来你构想得慈善基金是一桩善事就没有了类似杂音的。从这几天你经历的事情当中,应该学到三点重要的教训:第一就是前述的即时慈善事业也不能避免好坏参半毁誉参半的客观事实;第二是对华人族群的个体和群体特性有了更深得了解和认识,那可不光是正面的促成慈善基金顺利成功发展的一面;第三就是对这个族群做事情的必不可少的理性精神的衡量。
毕竟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在反思理性在慈善基金这一感性事业当中的缰绳作用了;但是回到那个话题,慈善基金是一件以极强理性、极缜密组织、极专业知识运营的事业。感性的美好都是靠理性保驾护航的,在现在你激动的心情之中,可能还不能理性考量和总结是不是适合真的在华裔族群之中去运营基金事业,也不能较准确地预期将来那个基金德最终状态和你的期待值有多远。
还有很重要得一点,你得知道这次捐款有多少成分时将来不能持之以恒德那种一次性的感性冲动。捐款人群是破格对一次突发事件踊跃募捐,还是持之以恒德对于慈善能够如此数额的源源不断地捐助。这个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此次捐款的人群是否常年(哪怕细水长流)地参与慈善而不是因为此次救助猛捐一笔下不为例,才能知道你看到的那些激动你、鼓励你想做基金的因素能否持之以恒。话说回来,当这种慈善形成个体的习惯的时候,捐助者也未必就非要捐助到你这个基金了,比你更可靠、更管理完善、更经年累月的慈善途径比比皆是,有慈善之心但又有钱被滥用担忧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流向那些名声在外闻名遐迩的慈善渠道了—而不管是否华裔族群,加拿大社会这样做已经很久了,你是否想当一个小学生重新进入这个领域?作为一个族群(本性又很有特点的一个族群),就群体组织性、纪律性、理性上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够适合你现在所垂青的慈善基金,才是你最先应该开始考虑的和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