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慈善基金客观上只是一件平淡枯燥但偏偏又细致庞杂的工作,复杂程度就和管理一家比较大型的公司相当。当头脑还沉浸在一次捐款的膨胀热情之中的时候,容易把这件工作理解为一件每天让你的生命为之感动地热血沸腾的善举,其实它并不是。再有,对事物的估计要冷静客观,明白社会和社区都是善恶参半,人心都是好坏参半;慈善,当它被当作一桩事业或是生意来运营的时候,势必把人群、社区、人心的善恶两面都会同时引入到这桩运营工作当中来。慈善基金,并非一片每日接触好人好事的纯净天空。你这两天也不得不封闭、躲避了很多帖子,可以想见将来,办基金并不会因为将来你本意做慈善就没有了类似杂音的。从这几天你经历的事情当中,应该学到三点重要的教训:第一就是前述的即使慈善事业也不能避免好坏参半毁誉参半的客观事实,是人类社会的事物,就会有人性不好一面的涌现;第二是对华人族群的个体和群体特性尤其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可不光是正面的、积极的、能促成慈善基金顺利成功发展的一面;第三就是对自己这个族群做任何事情的必不可少的理性精神要打个问号。
毕竟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在反思理性在慈善基金这一感性事业当中的缰绳作用了。回到慈善基金本质,它是一件以极强理性、极缜密组织、极专业知识运营的事业。感性的美好都是靠理性来保驾护航的,在现在你激动的心情之中,可能还不能理性考量和总结是不是真的适合在华裔族群之中去运营基金事业,也不能较准确地预期将来那个基金的最终状态和你的期待值有多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得知道这次捐款人当中有多大比例将来靠的是一次性的感性冲动。换句话来问,捐款人群是破格对一次突发事件踊跃募捐,还是真能持之以恒德对于慈善能够如此数额的源源不断地捐助。这个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此次捐款的人群是否常年(哪怕细水长流)地参与慈善,而不是因为此次救助猛捐一笔下不为例。从而你才能知道你看到的那些激动你、鼓励你想做基金的因素能否持之以恒。
这基金做成国人圈子内的,会束手束脚并日渐式微;做成不分族群的,社会上普遍生存的都是这类慈善。你想办的那个竞争力在哪里?国人要不是这次靠热情冲动,就像一贯的喜欢运动式的大波儿轰才能成就万众一心的习惯,非常依赖渲染和激发热情。国人不靠这种热情冲动而需要理性约束、按部就班、依法办事的时候,那就是发挥国人才智、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的时候了。
一个慈善救助发展成熟的健康社会,就像加拿大已有的社会慈善,是一套冷静理智的资金管理和分配原则支撑的、以规则主导的(而不是感性和热情支配的)社会救助,它覆盖了那些需要救助的家庭和个人,有它的衡量、评估框架结构来均衡开支。当需要制定规则并按规则办慈善基金的时候,你将看到两个国人特有的特点生效:第一,这么精打细算的规划损伤了热情洋溢的戏剧性的刺激。当没有群体效应的轰轰烈烈一拥而上,气势和收效自然会大打折扣;第二,国人的规则都是被用来打破的,bypass规则的各种国人智慧在基金积累和发放、领取上都会大放异彩。
真正成功的慈善都朝着一个兼济天下的目标去努力。当你总考虑这是个国人、华人、华裔的圈子的自己玩的游戏,就会和很多试图基于国人群体彰显中国风采的活动一样,你需要反思一下,慈善是不是应该背负为国争光的责任和期待。那样的期待是不是慈善所衷?
谈到募捐的施众与受众的问题,很好理解。就拿这次募捐的例子来讲,很快就出现了捐她家为何不捐别家的问题;将来你办基金,会逐渐出现,为何帮这个族群不帮那个族群的问题,都是人,为什么搞区分呢?这好像违背做慈善的价值观初衷。话说回来,你一旦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族群,假设国人真有个体的习惯并且对慈善有成熟的理念,捐助者们还真未必就非要捐助到你这个基金了,比你更可靠、更管理完善、更经年累月的慈善途径比比皆是,有慈善之心但又担心钱被滥用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流向那些名声在外闻名遐迩的慈善捐款渠道了,因为它们积累的credit更高。
加拿大社会这样做已经很久了,当慈善已成为习惯,加拿大社会每天都在冷静理智的有若干善款在经营和流动;当慈善不是习惯,就是形成轰轰烈烈第一次的土壤。纯感性的募捐组织方式,一旦碰上理性才能驾驭的分歧,就只剩下意见不合了。这里面的差别,是传统的、文化的、教育的、人文的。
慈善基金往往躲不开对于人生终点的看法,这次的捐款就是如此。一个慈善基金做的形态及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捐助者的价值观。直截了当地说,人和人对于慈善基金支配权和知情权的要求不一样,这在种族之间、文化之间有很大区别。国人和华人成长于什么环境?他们成长于扶起摔倒的老人要有旁证、要先拍照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善款出手,当然要向你Riven质问每一分钱的去处,因为很简单这个族群互相欺骗或者受骗上当的经历深长,自然要小心吃亏上当,况且这个族群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已经破坏殆尽。纵观发达国家的慈善呢?这里面有来自文化、宗教、传统、历史带来的一种本质的‘信’,那些慈善基金里就没有这么多人捐了款之后在CFC上大声质问诚信。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他们对外界、对人本着信赖为主,这是因为慈善基金的经营者也从一开始也相应的因着信赖就能、就必须能交代清楚善款的使用(这也是收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影响的一个客观效果),所以到头来捐款者反而不需要问了,因为有一套法律规章制度比捐款者自己考虑的还详尽妥帖,所以受众信,所以捐款者放心。
就不要谈信与不信、价值观、宗教对价值观的影响、信仰对社会形态的作用这些话题了。那些很深,探究无止境,但只有现状和结果你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接受。你只要纵观现实,根本都无需讨论,你本来就很明了在华人族群中作慈善基金和发达国家本地居民中作慈善基金是不是同样的本质,能不能有同样的期待,会不会有同样的后果,可能不可能有良好的组织、支配和领取基金国人能不能遵守规则和法律规章、捐助人可不可能对于基金有像本地人对知名基金的信赖和支持。。。。。。这些都是早已确定的、明摆着的。
当你理性地衡量做基金本质上是怎样一件事、它将会如何发展演变、会在国人这个族群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最后形成怎样一个局面这些问题时......从此次捐款的缩影中,你自己就能看出来个八九不离十。
毕竟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在反思理性在慈善基金这一感性事业当中的缰绳作用了。回到慈善基金本质,它是一件以极强理性、极缜密组织、极专业知识运营的事业。感性的美好都是靠理性来保驾护航的,在现在你激动的心情之中,可能还不能理性考量和总结是不是真的适合在华裔族群之中去运营基金事业,也不能较准确地预期将来那个基金的最终状态和你的期待值有多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得知道这次捐款人当中有多大比例将来靠的是一次性的感性冲动。换句话来问,捐款人群是破格对一次突发事件踊跃募捐,还是真能持之以恒德对于慈善能够如此数额的源源不断地捐助。这个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此次捐款的人群是否常年(哪怕细水长流)地参与慈善,而不是因为此次救助猛捐一笔下不为例。从而你才能知道你看到的那些激动你、鼓励你想做基金的因素能否持之以恒。
这基金做成国人圈子内的,会束手束脚并日渐式微;做成不分族群的,社会上普遍生存的都是这类慈善。你想办的那个竞争力在哪里?国人要不是这次靠热情冲动,就像一贯的喜欢运动式的大波儿轰才能成就万众一心的习惯,非常依赖渲染和激发热情。国人不靠这种热情冲动而需要理性约束、按部就班、依法办事的时候,那就是发挥国人才智、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的时候了。
一个慈善救助发展成熟的健康社会,就像加拿大已有的社会慈善,是一套冷静理智的资金管理和分配原则支撑的、以规则主导的(而不是感性和热情支配的)社会救助,它覆盖了那些需要救助的家庭和个人,有它的衡量、评估框架结构来均衡开支。当需要制定规则并按规则办慈善基金的时候,你将看到两个国人特有的特点生效:第一,这么精打细算的规划损伤了热情洋溢的戏剧性的刺激。当没有群体效应的轰轰烈烈一拥而上,气势和收效自然会大打折扣;第二,国人的规则都是被用来打破的,bypass规则的各种国人智慧在基金积累和发放、领取上都会大放异彩。
真正成功的慈善都朝着一个兼济天下的目标去努力。当你总考虑这是个国人、华人、华裔的圈子的自己玩的游戏,就会和很多试图基于国人群体彰显中国风采的活动一样,你需要反思一下,慈善是不是应该背负为国争光的责任和期待。那样的期待是不是慈善所衷?
谈到募捐的施众与受众的问题,很好理解。就拿这次募捐的例子来讲,很快就出现了捐她家为何不捐别家的问题;将来你办基金,会逐渐出现,为何帮这个族群不帮那个族群的问题,都是人,为什么搞区分呢?这好像违背做慈善的价值观初衷。话说回来,你一旦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族群,假设国人真有个体的习惯并且对慈善有成熟的理念,捐助者们还真未必就非要捐助到你这个基金了,比你更可靠、更管理完善、更经年累月的慈善途径比比皆是,有慈善之心但又担心钱被滥用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流向那些名声在外闻名遐迩的慈善捐款渠道了,因为它们积累的credit更高。
加拿大社会这样做已经很久了,当慈善已成为习惯,加拿大社会每天都在冷静理智的有若干善款在经营和流动;当慈善不是习惯,就是形成轰轰烈烈第一次的土壤。纯感性的募捐组织方式,一旦碰上理性才能驾驭的分歧,就只剩下意见不合了。这里面的差别,是传统的、文化的、教育的、人文的。
慈善基金往往躲不开对于人生终点的看法,这次的捐款就是如此。一个慈善基金做的形态及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捐助者的价值观。直截了当地说,人和人对于慈善基金支配权和知情权的要求不一样,这在种族之间、文化之间有很大区别。国人和华人成长于什么环境?他们成长于扶起摔倒的老人要有旁证、要先拍照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善款出手,当然要向你Riven质问每一分钱的去处,因为很简单这个族群互相欺骗或者受骗上当的经历深长,自然要小心吃亏上当,况且这个族群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已经破坏殆尽。纵观发达国家的慈善呢?这里面有来自文化、宗教、传统、历史带来的一种本质的‘信’,那些慈善基金里就没有这么多人捐了款之后在CFC上大声质问诚信。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他们对外界、对人本着信赖为主,这是因为慈善基金的经营者也从一开始也相应的因着信赖就能、就必须能交代清楚善款的使用(这也是收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影响的一个客观效果),所以到头来捐款者反而不需要问了,因为有一套法律规章制度比捐款者自己考虑的还详尽妥帖,所以受众信,所以捐款者放心。
就不要谈信与不信、价值观、宗教对价值观的影响、信仰对社会形态的作用这些话题了。那些很深,探究无止境,但只有现状和结果你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接受。你只要纵观现实,根本都无需讨论,你本来就很明了在华人族群中作慈善基金和发达国家本地居民中作慈善基金是不是同样的本质,能不能有同样的期待,会不会有同样的后果,可能不可能有良好的组织、支配和领取基金国人能不能遵守规则和法律规章、捐助人可不可能对于基金有像本地人对知名基金的信赖和支持。。。。。。这些都是早已确定的、明摆着的。
当你理性地衡量做基金本质上是怎样一件事、它将会如何发展演变、会在国人这个族群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最后形成怎样一个局面这些问题时......从此次捐款的缩影中,你自己就能看出来个八九不离十。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