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的最近内容

  1. 云水禅心

    欲生极乐净土者,当修三种福 夏贝仁波切

    《观无量寿经》中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记住他这里说当修三种福德,...
  2. 云水禅心

    关于佛家念珠

    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名为钵寒莫,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顾名思义,那 当然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标志了。还有人称它为“栓马索”。念珠最初的起源是由 古印度人以璎珞。珠宝作为项链等装饰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在佛 教之之前就开始使用念珠,印度出土的二世纪以前的婆罗门像中已有项悬念珠了。 在佛教之前,印度的事火处道的本尊就已手持念珠。 佛教徒大约在二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记数、摄心。 当时串珠为三十粒,黑白相间,用以记日。佛教经典记载念珠起缘于《木槵子经》,...
  3. 云水禅心

    经与论, 善知识及四皈依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4. 云水禅心

    慈诚罗珠堪布:无间罪和谤法罪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懺悔清净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违缘,具足四个因素。  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麼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往生极乐世界。為什麼呢?因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嚮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懺悔清净。...
  5. 云水禅心

    菜根谈

    【中國經典動漫系列】菜根譚-(蔡志忠).f4v - YouTube
  6. 云水禅心

    把无数人引往恶趣的大众娱乐外道

    益西彭措堪布 现在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组织者、引领者,实际是带领大家玩乐的外道,叫做娱乐外道。除了玩得非常火热之外,其它什么实义也没有。但是数以亿计的人还崇拜如天王,这是很低级的外道,崇拜声音、形体、动作、服饰等等,和某些古印度外道没有两样。 《四百论释》上讲古代印度人怎样加入婆罗门教。他们头脑非常简单,见婆罗门教作祭祀时,穿着干净整齐,唱颂的声音悦耳动听,就生起了崇拜之心,加入成为一名外教徒。现在的追星族,也是见到明星的举止风度、服饰、发型,看到他的舞蹈动作,听到他的歌声,就非常崇拜。...
  7. 云水禅心

    健康长寿 幸福吉祥

  8. 云水禅心

    印藏佛教

    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
  9. 云水禅心

    密乘与净土--谈锡永上师的一些相关文章

    密乘的基道果-------《密宗百问》(谈锡永著)   密乘修习,很重视“基、道、果”。此三者,或又分为“见、修、行、果”。   基即是见。即是拿什么见地来做修行的基础。   道即是修与行。也可以说,修法为道,道则包括两重因素:出世间法的修,以及世间法 的行。再说得简单一点,即是——   当我们在座上依著仪轨修持之时,叫做修;一旦离座,其日常生活便称为行。   学密宗的人应当理解这点,如果只知道修法,却不知道怎样生活,那便不能称之为“道” 。至少亦必须说在道上有所欠缺。   所以一个真正的密宗行人,并不须要摆出什么庄严法相,日常中的言行举止亦与常人无...
  10. 云水禅心

    美丽世界 吉祥快乐

    新年就要到了,人们往往会送上祝福的话语。其实,有因才会有果。美丽,吉祥,快乐之果,需要善良之心的精心培养,才会有结果。善缘才会好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