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哥, 真的很怀疑你仔细读过那段比较鬼吹灯的文字, 贴在这里吧
2.什么是“弱质疑”?弱质疑就是“较少出现的情况”,5%,10%,20%。几个或者十几个同类案例中会出现一个。这种证据属于疑点,算作“不利条件”,但是没有太大的证明力。如果有更“强”的“有利条件”,那么这个弱证据就不起作用。比如“韩寒一边开赛车一边发博客,所以不可能”,这是强质疑,但是“韩寒在赛车的前一天凌晨发博客,所以不可能”,这是弱质疑。
具体的例子,比如:十几岁小孩不可能写出大人的角度与语言。文章引用太多名人文章与英文,中学生知识面不可能这么宽。
有人说,虽然每个弱证据可能都只有10%或20%的作家才会出现,比如引用名人文章和英文,《三重门》里出现多处,这样多个弱证据叠在一起相乘,出现的几率不是很小么?其实不能相乘,因为它们的起因往往是相同的。比如作家认为,我这部小说要模仿《围城》,好好装逼,多引用英文,这很好解决,因为引用并不需要阅读原著,只需要二次引用(比如从引用原著的一般性书籍,原著的评论,报纸甚至看过原著的朋友交谈中)即可。只要有了这个“起因”,那么全书就自然会出现无数个这样的“弱证据”,而“起因”相同的多个弱证据同时出现的几率,并不比只出现一个弱证据低上多少。
(有人在这里要问了,多个起因独立的弱证据可以叠加么?可以。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弱证据连乘。实际上在总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任何弱证据,无论发生几率是10%还是5%。叠加时对于总体概率的影响非常微小。这也就是为何捕风捉影是无意义的。由于该数学结论是反直觉的,所以很容易成为逻辑陷阱。这话简单写不容易理解,详细可以看本文开头的文章链接,也可以看@奥卡姆剃刀 的文章
http://www.weibo.com/1820201245/y3rN0uMNo 。另外,这个“叠加”实际上是个比较复杂的概率公式,不是简单相加或相乘。)
那么对弱证据,一般的好反驳是什么呢?就是提出比这个弱证据证明力要强的有利证据。如果有强的有利证据出现,那么与之相矛盾的,弱的不利证据,就不成立了。
类似的经典案例比如《鬼吹灯》,看过鬼吹灯的读者应该知道,鬼吹灯是文革背景下的盗墓故事,作者的古玩、盗墓、文革见识经验在书中表现的极其“丰富”,写得活灵活现,该书极其畅销,很多读者应该都读过。我当时读完后,心想,五六十岁的老一辈还有这么有趣的人,真想见见呢。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叫“天下霸唱”的家伙,不是个60岁的老头,居然只有28岁,声称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瞎编的,平时也不喜欢看书,写着玩的。一时天雷滚滚,这九成五是被代笔啊!
很多读者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质疑纷纷出笼,指责作者不是原著,最后发展到有读者在福建某个小山村找到了真正作者的“遗稿”等等。对此,很快作者又推出了《鬼吹灯II》,质疑声稍有止息,突然又出现爆炸性新闻,网友发帖称,一个有名有姓的原著者站了出来,王阅枚,还找上了东海电视台,声称其子女02年送其《鬼吹灯》手稿到某报社编辑润色,丢失。而网友也发帖列举诸多事例,认为:“28岁的张牧野不可能写出第一部《鬼吹灯》。第一部鬼吹灯中引用了大量70年代流行语,对于历史、地理及风水堪舆等知识也不可能是瞎编的产物。而第二部的水平明显比第一部差,是天下霸唱的狗尾续貂之作”。一时舆论大哗,某网投票,大概有七八成的网友认为《鬼吹灯》乃是窃稿。到后来,记者探访东海电视台,证实是假消息,做了澄清。而作者方对质疑做了冷处理。渐渐的,这些质疑也慢慢消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是如何判断的?是这样的:
(1).第一次质疑,用的是一个弱的不利证据。你只有28岁,完全没有任何古玩、盗墓、文革的经验,又不爱看书,仅凭着“瞎想”就想出了鬼吹灯,这属于“很少出现的情况”,所以我们质疑你是窃稿。
(2).第一次回应,则是一个比这个不利证据更强的有利证据。你说我编不出《鬼吹灯》。可我这又编了一本《鬼吹灯II》。很显然,连续窃稿两本的几率,这个几率要比只窃一本,小太多。构成了有利的强证据,与前面的弱证据形成了矛盾。那么强证据占了上风。
(3).第二次质疑。搬出了一个“代笔者”王阅枚,我有文革经验,手稿我02年送去编辑部丢了,但我有证人,而且我站出来质疑你。这是一个比(2)更强的证据。并且其它质疑者反驳了(2),你的鬼吹灯II比I写的差很多啊,这不合常理。
(4).第二次回应。如果有手稿,那么是比(3)更强的证据,但由于作者是敲电脑的一族,没有手稿。只有等,随时间流逝,这个“质疑者”并没有抛出更多的证据,这是不合理的,此时(3)这个强证据的级别,变成了普通流言,也就是弱证据。最后发现根本不存在这个报导,这个“弱证据”又变成了“忽悠”。于是这个质疑不战自溃。
那么在韩寒这个案例中,对于弱证据如何考虑呢?
(1).质疑方的弱质疑是:小孩不会模仿大人说法,引用的书籍过多超出了阅读量等。
(2).回应方的方法则应该是用矛盾的强证据覆盖,这些强证据由弱到强包括:
a.驳斥并进一步削弱对方的弱论据,比如小孩模仿大人说法,对方觉得很稀有,你可以举出其它作家的例子,证明并不稀有。比如对方说,引用书籍过多,说明阅读量覆盖太大,超出了16岁少年的可能性。此时可指出其逻辑错误,文学作品中,有引用,不一定是读过了原著,很有可能是读了些二手作品(引用过原著的作品,报纸,讲话等),也可能就是为了装逼引用,只读了其中一小段。所以引用的书籍多,逻辑上并不证明他读了那么多。
b.指出对方的假设存在矛盾,这个矛盾所形成的问题强过其弱论据,并与之矛盾。比如说,弱质疑为:《三重门》中引用过多,韩寒不可能有这么大阅读量,只可能韩仁均有。回应可以是:《三重门》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其中有很多90年代中学流行的段子,比如《卧石答春绿》,Wait and see。以及大量流行歌曲的歌词等,这些不是上一辈人能够进入并熟悉的,代沟的作用非常明显。韩仁均写出这些东西,并且能够在青春小说类中极度畅销,这远远比韩寒“装老成”要更不可思议。
c.如果可以,就拿出更强的证据。比如和编辑的通信、手稿等。这些证据在未成名前伪造的几率非常小,因为当时并不可能知道有何收益,而制作成本太大。
大家要了解,代笔这件事,属于只能证实(比如有个家伙拿出证据说他是代笔),不能证伪(你无论如何都证明不了自己没有代笔)的事情。但是,虽然不能彻底证明,但拿出更强的证据,能够进一步降低你可疑的几率。证据越强,几率越低。
有人说,手稿我也不信,我要面谈,对质,证明你真有这样的水平和智力。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手稿是作家可能拿出的最强证据。如果这你也不认同,那么什么面谈这样的弱证据就更不会认同了。这只可能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