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韩的笔迹鉴定出炉,现求老韩的笔迹

闲得慌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10-02
消息
9,388
荣誉分数
257
声望点数
193
大家努力,争取分享那4000万奖金

|
 

附件

  • pentrace.jpg
    pentrace.jpg
    71.7 KB · 查看: 334
图一是韩寒真实笔迹,简称《私》,图二是韩寒成名作、获奖的新概念《杯里窥人》笔迹,简称《杯》。


先说结论:99.99%确定是两个人笔迹。

第一,风格分析:《杯》文字偏圆型,《私》文字偏长型。《杯》文字圆润,《私》文字削刻。

第二、收笔分析:《杯》文字每个字的收笔(即结笔)含蓄、轻浅,《私》文字每个字的收笔(即结笔)充盈、饱满。

第三、“的”字分析:两篇文字中“的”字均出现多次,《杯》中的“的”笔迹是以“横”起笔,且左右结构连笔,《私》的“的”笔迹是“撇”起笔,左右分离、不连笔。明显属于两人所写。

第四、“是”字分析:《杯》中“是”字出现两次,下部分写得松垮、无力,不连笔,《私》中“是”字也出现两次,下部分写得劲道、有力,且连笔。明显属于两人所写。

第五、“想”字分析:《杯》中出现两次,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各出现一次,“想”字下面的“心”字写得松松垮垮、宽宽大大,“心”字的长斜钩拐的是“平弯”,“相”与“心”两个偏旁的上下结体属于“上窄下宽”。而《私》中的“想”字出现四次,“心”字的长斜钩拐的是“陡弯”,显得得劲道、有力,“相”与“心”上下的结体“上长下扁”。明显属于两人所写。

第六、力度分析:《杯》文字力度绵软,走笔轻飘、柔弱,《私》文字遒劲、张扬,下笔用力狠。

第七、倾斜度分析:《杯》文字似乎在刮风:文字被吹得一律左倾,《私》文字中正一些,没有明显的左倾。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1180
 
这个是方阵营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不懂怎么鉴定才是正确的。
我初中时的笔迹肯定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难看多了。
 
“我”字和“的”字出自同一人之手。两篇文字是什么时间写的? 如果是隔了两,三年的话, 变化大是不奇怪的。 我大二和高中时的字就差别很大。刚上大学时,因为给一位书法爱好的长者写了封信。 被劝说好好练字, 说字可是读书人的招牌。那是八十年代,没法打印。 发奋苦练一年后,每每写字,人见人夸。韩寒是玩笔杆子的,练手好字一点都不奇怪。 前图的字一看就是练过的,后图是顺其自然,没有雕琢的。
 
我看起来觉得《私》文字似乎有些"右倾" :D


我没看出来,是不是你自己“右”,所以看什么都“右”啊?
 
不懂如何鉴定。

自己在一天的上午和下午各抄一遍同一篇文章,发上来估计我们都能找出不同之处。

还是等专家意见比较靠谱。
 
I am sorry if you are fans of Han or your feeling was hurt.
(ZT)
我认为《三重门》不可能是韩寒写的,或者换个说法,不可能是韩寒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主要源于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常识。我个人认为,韩寒背后并不存在一个 所谓的写作团队,这也是源于常识。写作本身是很私人的事情,其风格具有非常个性化的特征,而团队往往参与的是非个性化流水化的作业,比如写个连续剧的剧 本。如果韩寒背后真的存在一个团队,那么,韩寒的作品应该是流水化的,无个性的,显然这不是事实。而且我认为一个成名作家不会去组织什么写作团队,没这个 必要,不需要冒这种关系职业道德的风险,所谓的写作团队,更多的应该是出现在电视剧本创造这类工业化程序化的领域。

但这绝不等于说,韩寒背后就没有捉刀人。说到这一点,我也觉得很遗憾。因为我也不愿意去伤害一个年少成名在中国青少年读者中举足轻重的韩寒。但事实就是事 实,当然这个事实不可能建立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任何人都不会有证据,我认为就算是联邦调查局出面,也不可能找到捉刀的证据,一切都只能从常识出发,靠常 识分析。

《三重门》按照韩寒方面的说法,是韩寒高一年级的作品,大约创作于韩寒十六岁到十七岁之间,这本书的风格有很深的模仿《围城》的痕迹。仅从此处,我们不 难得出某种结论。《围城》是一部典型的成人幽默的作品,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喜欢这种风格,是可能的,但完全的模仿,是不可能的。一个未成年少年模仿一个 中年人,不可能不露出破绽,而《三重门》里面最大的破绽就是没有任何破绽,从头到尾,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一切都是成年人的:文字、幽默、心理、对话 甚至包括对女人的看法。这种成年化是全方位的,贯穿始终,没有遗漏。对于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即便经过出版社编辑的校对、纠错,也是不 可想象的。这种成人化的特征突破了常识,整部书中没有任何一段文字体现出作者是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

从作品看,作者对美学、历史、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非常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各种引用、解读、展开基本无误,而且对一些生涩的知识也非常捻熟, 比如一开始就提到狄德罗、高乃依、《贺拉斯》,而且整个小说中多次出现类似的生僻知识。甚至于作者对音乐、心理学、学术评论也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对女性的 观察感觉则完全是成人化的,比如在第15章一开头,作者就写到:“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 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即便现在的学生早熟,十六岁的男孩对女性的感觉也是朦胧的、羞涩的、无知的(哪怕他已经不是处男),如此单刀 直入、咄咄逼人、直截了当,完全是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类似对女性的描写,充斥整部作品,但凡提到女人,必是如此,这也是突破常识的明显漏洞。

《三重门》的作者,不但饱览群书(跨学科、博古今、通中外),而且生活经验异常丰富,不但对女性的感觉老于世故。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感觉完全成人化,对成 人的各类交往,比如打麻将、吃喝玩乐、迎来送往熟悉之至,甚至对如何出一本书这样和普通人完全无关的流程也非常熟悉,对成年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心理状态拿 捏得非常准确。不但成年人,就算同为初三学生的人物之间,其对话、思维方式、对女性的看法也完全是成人式的,没有丝毫少年人的特征。

总体上看,《三重门》是一部模仿《围城》,完全以成年人的视角、心理状态、感觉及文笔写就,借中学生生活讽刺成人世界的一部小说,其作者不但对文学、历 史、美学、哲学、艺术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及阅历,具有良好的基础教育背景及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熟练的写作技巧并完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 绝不可能出资一个未满十七岁的高一学生之手。

顺便我再说几句,有人说,韩父缺乏韩寒的学生生活,无法写出这么一部书。这种说法完全是不了解文学创作的特征,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经典儿童作品包括童话都出自成年人之手,作家的能力在于观察、组织材料并融会贯通,并不一定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

我个人觉得《三重门》出自成年人之手是无疑问的,但不会证据,大家可以凭自己具有的常识去判断,其实并不难。这种事实其实也不新鲜,所谓的“神童”,大多 是这样被包装起来的,韩寒的问题在于他碰巧遇到互联网时代,从根子上说,互联网的特征就是拒绝偶像,杀死偶像,他的倒掉,是早晚的事。还是那句话:你可能 在一定时期骗所有的人,你也可能永远骗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在互联网时代,这句话尤其正确。
 
I am sorry if you are fans of Han or your feeling was hurt.


要说这个事情伤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偶像和对他痴迷的一群人,曾几何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偶像和对偶像痴迷的人群,最后倒掉,其实远非世界末日,反而增强了这个民族的免疫力,未尝不是好事。




作者:资深语文老师

  本人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任教省级重点,教龄超过二十年,带过六届高中和一届初中。从我的经验来说,《三重门》不可能出自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之手,无论其是不是天才,无论其学习好坏,无论其知识多寡。

  十七岁的少年的写作特征是冲动、片面、叛逆、肤浅。这和他们的青春期特征有关,也和他们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有关。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无论其生活经验多么深厚,游历见识多么深广,知识储备多么丰富,但他的心理、思维方式、逻辑思考能力是无法超越其年龄特征的,这和天才与否无关。再天才的幼狮也不会象成狮一样捕猎。语文其实和别的科目没什么不同,一个高中生不可能解决哥
德巴赫猜想,这是常识。文科也一样。

  据说韩寒中学时多科不及格,其中包括语文。我很难想象一个连语文都不能及格的学生,怎么可能写出《三重门》这种洋洋数十万字,其中充满思辨色彩和文字幽默,涵盖了文学、美学、历史的中级知识的长篇大论?我无意为中国语文教育辩解,事实上,不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也对现在的教育方式很无奈很无语。但是,语文教育毕竟是母语读写的基础教育,它教给学生的,除了很现实的一些应付考试的技巧,也还有很多基础的国学知识,一个
连造句、基础写作知识、基本语文常识、基本文章分析、基础作文写作(难度低
于《杯中窥人》一万倍)都不能正常应对的人,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写出《三重门》及一系列长篇巨作的?就象一个连几何代数都不能及格的人,却告诉你他在数论上取得了国家级的突破,你相信吗?

  我承认语文上有天才,我也遇到过,一个高中生能写出很优秀的作文,但他的普通意义上学习却很差。我不但遇到过,而且很多,其实学校也很注意培养这样的学生,一个语文老师发现自己的某个学生文章写得好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但这样的偏才无法脱离其年龄和学识的限制。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写作文,能写出甚至我不知道的名人名言,但他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却无法超过一秒钟前才看到这句
话的我,因此他也必然缺乏围绕这些东西的自由发挥。但韩寒在《三重门》中的表现却非如此,他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能自由的发挥对各类知识的深度理解,这是很惊人的,不但需要超量的知识储备(真正的知识储备不是靠百度能完成的),
还需要跨学科的阅读积累及完全个性化的理解。这完全是一个国学基础良好的成年人经过无数次磨练才能获得的能力,和天才与否完全无关。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一鸣惊人是不存在的,反规律的。比如,一个学生学习一贯很差,连最基本的语文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也写得一塌糊涂,却突然有一天来通知我他得到了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而且得奖的那篇作文水平突然高出他平时作文几十个档次,套用一句话: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假如天才少年韩寒真实存在,第一个发现他的,应该是他的老师。因为他的天才必然体现在他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他要交周记,要交各种读书笔记,要交各类作文,要完成各
种作业。如果我们班上有个能写出《三重门》的学生,我必定早就发现了,我不会容忍他连语文都考不及格,他也不可能考不及格,我会对这个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他会是语文课代表。有人说,你胡说八道,他写的作文不符合中国教育,你不可能喜欢他。我说,你错了,一个语文老师发现自己班上居然有个喜欢写小说的学生而且写得那么好,他的心情和发现一颗宝石差不多。

  我以前没看过《三重门》,是这回发生争议后我才看到的,我看了十多页,就知道一个简单事实:这不可能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写的,我的直觉,我的经验,还有简单的常识都告诉我。《三重门》作为小说,并不太好,可以说普通平庸,这主要是指其作为长篇小说的价值而言。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一定是一个阅读广博、社会经验丰富、语文功底深厚的成年人,这本书里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
幽默都这么告诉我。这是事实。

  中国教育模式失败,但不接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培养就成功?这是大家的想象,不是现实。

  韩寒也许是无辜的,这个事情,也永远是不会有结果的,甚至事情本身,可能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不如大家感觉的那样多么不道德,毕竟,这本书总是人写出来的,韩寒主动还是被动地接受了,也并不违反什么,比起中国现实的各种欺骗和卑劣,算不了什么。

  要说这个事情伤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偶像和对他痴迷的一群人,曾几何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偶像和对偶像痴迷的人群,最后倒掉,其实远非世界末日,反而增强了这个民族的免疫力,未尝不是好事。
 
I am sorry if you are fans of Han or your feeling was hurt.


要说这个事情伤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偶像和对他痴迷的一群人,曾几何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偶像和对偶像痴迷的人群,最后倒掉,其实远非世界末日,反而增强了这个民族的免疫力,未尝不是好事。




作者:资深语文老师

  本人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任教省级重点,教龄超过二十年,带过六届高中和一届初中。从我的经验来说,《三重门》不可能出自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之手,无论其是不是天才,无论其学习好坏,无论其知识多寡。

  十七岁的少年的写作特征是冲动、片面、叛逆、肤浅。这和他们的青春期特征有关,也和他们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有关。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无论其生活经验多么深厚,游历见识多么深广,知识储备多么丰富,但他的心理、思维方式、逻辑思考能力是无法超越其年龄特征的,这和天才与否无关。再天才的幼狮也不会象成狮一样捕猎。语文其实和别的科目没什么不同,一个高中生不可能解决哥
德巴赫猜想,这是常识。文科也一样。

  据说韩寒中学时多科不及格,其中包括语文。我很难想象一个连语文都不能及格的学生,怎么可能写出《三重门》这种洋洋数十万字,其中充满思辨色彩和文字幽默,涵盖了文学、美学、历史的中级知识的长篇大论?我无意为中国语文教育辩解,事实上,不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也对现在的教育方式很无奈很无语。但是,语文教育毕竟是母语读写的基础教育,它教给学生的,除了很现实的一些应付考试的技巧,也还有很多基础的国学知识,一个
连造句、基础写作知识、基本语文常识、基本文章分析、基础作文写作(难度低
于《杯中窥人》一万倍)都不能正常应对的人,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写出《三重门》及一系列长篇巨作的?就象一个连几何代数都不能及格的人,却告诉你他在数论上取得了国家级的突破,你相信吗?

  我承认语文上有天才,我也遇到过,一个高中生能写出很优秀的作文,但他的普通意义上学习却很差。我不但遇到过,而且很多,其实学校也很注意培养这样的学生,一个语文老师发现自己的某个学生文章写得好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但这样的偏才无法脱离其年龄和学识的限制。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写作文,能写出甚至我不知道的名人名言,但他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却无法超过一秒钟前才看到这句
话的我,因此他也必然缺乏围绕这些东西的自由发挥。但韩寒在《三重门》中的表现却非如此,他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能自由的发挥对各类知识的深度理解,这是很惊人的,不但需要超量的知识储备(真正的知识储备不是靠百度能完成的),
还需要跨学科的阅读积累及完全个性化的理解。这完全是一个国学基础良好的成年人经过无数次磨练才能获得的能力,和天才与否完全无关。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一鸣惊人是不存在的,反规律的。比如,一个学生学习一贯很差,连最基本的语文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也写得一塌糊涂,却突然有一天来通知我他得到了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而且得奖的那篇作文水平突然高出他平时作文几十个档次,套用一句话: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假如天才少年韩寒真实存在,第一个发现他的,应该是他的老师。因为他的天才必然体现在他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他要交周记,要交各种读书笔记,要交各类作文,要完成各
种作业。如果我们班上有个能写出《三重门》的学生,我必定早就发现了,我不会容忍他连语文都考不及格,他也不可能考不及格,我会对这个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他会是语文课代表。有人说,你胡说八道,他写的作文不符合中国教育,你不可能喜欢他。我说,你错了,一个语文老师发现自己班上居然有个喜欢写小说的学生而且写得那么好,他的心情和发现一颗宝石差不多。

  我以前没看过《三重门》,是这回发生争议后我才看到的,我看了十多页,就知道一个简单事实:这不可能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写的,我的直觉,我的经验,还有简单的常识都告诉我。《三重门》作为小说,并不太好,可以说普通平庸,这主要是指其作为长篇小说的价值而言。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一定是一个阅读广博、社会经验丰富、语文功底深厚的成年人,这本书里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
幽默都这么告诉我。这是事实。

  中国教育模式失败,但不接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培养就成功?这是大家的想象,不是现实。

  韩寒也许是无辜的,这个事情,也永远是不会有结果的,甚至事情本身,可能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不如大家感觉的那样多么不道德,毕竟,这本书总是人写出来的,韩寒主动还是被动地接受了,也并不违反什么,比起中国现实的各种欺骗和卑劣,算不了什么。

  要说这个事情伤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偶像和对他痴迷的一群人,曾几何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偶像和对偶像痴迷的人群,最后倒掉,其实远非世界末日,反而增强了这个民族的免疫力,未尝不是好事。

很不幸,这篇文章代表的是方阵营的基调。不知方阵营在迈出了依靠证据的第一步之后还能向那正确的方向走多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