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方的和挺韩的都是左派还是右派啊?

先声明一下:下面发言只是谈点看法,不为争对错,无意判断韩寒真伪,更无劝说中间派的意思。大家怎么看韩寒即不影响我对韩寒的看法,也不会对韩寒真伪有丝毫影响。

飞砖,你给我改名了啊?当真咱们是一家子的啦?;) 都是砖。:(



网上查不到关于HH诉讼的进展信息。但有法律界人士表达过对小韩的不乐观看法:小韩告的是老方诽谤,但这个不好界定,因为老方可以说他有权质疑,(尽管方粉跟随他一哄而上扔了不少烂泥);再者小韩希望以司法鉴定手稿真伪的方式还自己清白,但是现在根本没有著作权的纠纷,不清楚法院是否会满足他这一要求。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一旦走入司法程序,答辩双方的攻防就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的。比如韩告方诽谤,方就可以要求法庭请出作文大赛那几位当事人出庭作证了,到底比赛时间是否通知到韩, 到底试题是否预先定好,那些评委不愿意为韩寒单独补赛出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类似这些具体到当事人的问题在法庭上讲清楚很有意思,这些都是具体事情,比鉴定作品是否某人写的要容易的多,只要证据链上有一人有一环断裂,其它就不需要纠缠了。从这点看,无论是韩粉还是韩黑是骑墙派还是看客,都支持韩寒重新提诉。

手稿真伪的鉴定是鉴别韩寒是否三重门作者的伪命题。从逻辑上看:手稿是韩寒手迹不是韩寒是作者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就是,韩寒如果手抄了那份书稿,那么那一份20万字的干净手稿是韩寒手迹一点也不奇怪,鉴定出是韩寒手迹,又能说明什么呢?
 
先声明一下,下面发言只是谈点看法,不为争对错,无意判断韩寒真伪,更无劝说中间派的意思,大家爱怎么看韩寒就怎么看好了。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一旦走入司法程序,答辩双方的攻防就不是韩寒可以控制的,比如韩告方诽谤,方就可以要求法庭请出作文大赛那几位当事人出庭作证了,到底是否通知到韩, 到底试题是否预先定好,那些评委不愿意为韩寒单独补赛出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类似这些具体到当事人的问题在法庭上讲清楚很有意思,这些都是具体事情,比评价作品是否某人写的要容易的多,只有证据链上有一环断裂,其它就不需要纠缠了。从这点看,无论是韩粉还是韩黑是骑墙派还是看客,都支持韩寒重新提诉。

再比如,手稿真伪的鉴定是个毫无意义的命题,是鉴别韩寒是否三重门作者的伪命题。从逻辑上看:手稿是韩寒手迹不是韩寒是作者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就是,韩寒如果手抄了那份书稿,那么那一份20万字的干净手稿是韩寒手迹一点也不奇怪,鉴定出是韩寒手迹,又能说明什么呢?

这个我不敢肯定。我相信相当一部分韩粉现在心里有底了,但是,由于诸多可能的原因,不愿意看到韩寒偶像般倒下。
 
这个我不敢肯定。我相信相当一部分韩粉现在心里有底了,但是,由于诸多可能的原因,不愿意看到韩寒偶像般倒下。

逻辑错误;) 你讲的现在心里有底的那些人就不是韩粉,什么叫粉?粉就是脑袋长在偶像肩膀上的一个群体。
真正的韩粉是不会对韩寒有丝毫怀疑的,换句话说心里有底了(怀疑了)的“韩粉”就不是真正的韩粉,他们只是过去喜欢韩寒文字的一部份人吧。:)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韩寒全文:每个人的屁股都有屎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于 2012-02-28 20:29:2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3852 次)

除了因为长智齿显得左颊有些肿,韩寒看上去没有任何憔悴的痕迹。妻子金丽华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全是各种采访的邀约。这个曾经在博客说明上写着“原则上不接受面访”,几乎不上电视以“保持作家神秘感”的年轻人,说他现在不得不接受大量的视频采访。他觉得如果依旧保持沉默,很担心陷入对方的“一面之词”。韩寒说自己打官司的目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情“将来演变成行业的白色恐怖”。

“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8月你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方舟子,“我觉得他是个挺轴的人,但他打的那些假中,大部分没问题,无论从观点还是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小的部分稍微偏执了些……如果他找到我辩论的话,我就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当时你是真的这样想的?

韩寒:我当时觉得我没有任何假可以打,顶多你说我文章写得不好,我的比赛成绩也是真的,顶多不过是我的高中文凭,但我现在细想起来是初中文凭, 因为高中文凭没有拿到。除此之外我身正不怕影子歪,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歪,他可以在没有假可打的情况下,找出一些谁都无法证明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你还说过,“我越来越觉得,我现在不愿跟任何个人打笔仗,个人打笔仗最终都打成口水仗。”而且在之前“韩三篇”出来之后,你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各种争议,是什么原因选择了此次回应方舟子?

韩寒:我不想因为任何观点打笔仗,我从前是想驳倒别人的观点,现在的看法是可以先包容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方舟子不一样,他直接说我的文章是人代笔的,理由是“他觉得”,他认为我的文章是中年人的口吻,比如说他找出大量的证据,类似我那个时候新华书店的标语,他说看上去像是70年代的,但实际上亭林镇的书店是怎么样,他并不清楚。再比如我说身上有点痒,他会说你这个痒的位置不对。其实他的说法也是错的,但是因为他打假有一定的公信力,很多人愿意相信的,久而久之就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对我的名誉产生影响,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第一你无法证明,第二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只能来回应,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断章取义地回应,不停地说来说去,我本来觉得没意思,后来很多人加入进来,变成一个大家都来找茬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原本就是讨厌我的,说我文章写得臭,或者看我不顺眼,现在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攻击你的地方,包括我以前写文章得罪过的人。方舟子就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写了“小破文章”那篇博客来回应,当时是出于理智还是或多或少有点冲动?

韩寒:还是愤怒,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当时我想这个怎么可能有人相信嘛,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人就会觉得“我早就怀疑他了,你说的对,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我依然没有回应,因为我觉得一个作家去回应这种事情太丢份了,那个文章是不是你自己写的,人家审问你。直到后来,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你文章到底是不是你写的?你到底有没有团队啊,然后我以前的那个同学,甚至包括我以前的有过合作关系的人,说你团队借我用用,我正好要出个新闻稿什么的。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必须得出来回应,但回应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自己,我不能说,我郑重声明我没有团队什么的,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其实你以前也说过,你在源源不断地挑战言论的边界,包括你曾经质疑过好多前辈级的人物,那有些人就会说韩寒都可以质疑别人,为什么方舟子就不能质疑韩寒?

韩寒:这不是同一种质疑。我质疑别人的观点,但我从不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爸写的,如果那样做就是诽谤。如果我说老舍,说经过了研究,我断定老舍的文章绝对不是他写的,老舍的文章其实谁谁谁写的,那老舍的家人一定告我诽谤。但是我无论说老舍的文章写得多差,对于老舍来说,或者老舍的家人来说,都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成立的话,那这就意味着,全中国只要看哪个作家不顺眼,然后就可以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那这个作家就百口莫辩。作家这个行业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里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质疑成立的话,那这个作家就不用混了,我觉得他就直接完蛋了,他的职业生涯就不用继续了。

中国新闻周刊:路金波在微博上也写了类似“韩寒这个老实孩子偏要很认真地回应他”这样的话,一开始是不是周围的朋友建议你不要有任何回应,或者是有什么建议?

韩寒:那不可能不回应,因为方舟子他这么说以后,肯定我的很多读者会去骂他,那他会越来越来劲。你如果不回应,很多人就以为是真的了,你不回应就觉得你心虚。现在,我把手稿1000页拿了出来,还有当时的同学都主动出来给我作证,甚至还有家书。纵然这些证据都在,质疑你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对他们不利的东西,他们都是视而不见的,就揪着一些点,比如说你两封家书中,第一封称韩仁均是父亲,第二封称作为爸爸,你这是伪造的。他们就是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我是深深深深地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你这次怎么看关于“站队”?大家好像现在在迅速地站队,形成两大阵营。

韩寒: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倒也不能说站队,因为就是你肯定会有支持某一方,或者不支持某一方,这个事情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也会很难中立。我觉得它对于政治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标本的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有评论认为其实这件事对大家还是有启示的,比如说关于质疑的边界。你怎么看?

韩寒:你可以质疑一个人他文章写得差,他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应该去质疑一个人的文章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如果这个能够成为一种风气的话,那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记者全都等着完蛋。如果这个成为一种质疑的成功,那我觉得,对于所有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就等着被看不顺眼,然后身败名裂。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来是一个挺喜欢发出声音的人,那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你觉得,以后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想一想?

韩寒:不会,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观点,但对于我来说,我是深深深深的失望,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明显,就是方舟子在公报私仇。

中国新闻周刊:从法律上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如果他说你是假的,应该是他来举证?

韩寒:对,但是观众觉得,他说我是假的,我就应该自己举证,但是那种对于以前的打假是可行的,就是说方舟子说唐骏你的文凭是假的,那唐骏你证明一下自己是真的假的很简单,拿出文凭就行了。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很难证明。我打这个官司,第一,是自己的一个清白;第二,是可以让司法机构鉴定一下我拿出来的证据;第三是为了给我的支持者最后有一个交代,不然将来大家就会在饭桌上聊天的时候说,你们知道吗,那韩寒是有人代笔的;第四个就是我希望这个事情,不会成为一个全行业的一个白色恐怖,否则的话,真的会很麻烦。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以前你还说过一句话,你说很多时候你发现两个打仗的人,性格当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你和方舟子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韩寒:我跟他绝对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我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而且其实很温和。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于身后的那些支持者和反对者有没有什么态度?

韩寒:我特别感谢那些支持者,之所以方舟子能够很轻易地打倒一些人,是因为大家都不敢支持,因为方舟子的打假模式很简单,就是每个人的屁股都是不干净的。我之所以敢出来跟他对质,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屁股干净,但是没想到对于他来说,可以找点屎煳你身上,然后再进行批判。所以对于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是带有原罪的,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害怕遇到方舟子这样的人的。

中国新闻周刊:比如说有一些粉丝或者支持者,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转向了方舟子那一方,或者是转向了开始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质疑你,对他们这些转变的人怎么看?

韩寒:我觉得不会的,我觉得只要有正儿八经的思辨的能力的话,你如果真的仔仔细细去看方舟子写的那些,你其实不难理解他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我的读者是这么喜欢一个无中生有、胡搅蛮缠的人的话,那我很庆幸他不成为我的读者。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回过头去看,从之前的争论到现在,你觉得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韩寒:当然有,比如说一开始我都没有去回应。对于我来说特别大的一个无奈,因为对于方舟子来说,他闲着没事干,他乐得接受很多采访,那我又没有空跟他去这样。所以我就必须得做一些采访,尽量把事情说清楚,否则的话,一来对行业有危险,二来我也担心我的女儿,以后长大以后,人家会说,你看你爸爸文章是你爷爷写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过去以后,万一方舟子又去打一个,大家都觉得其实是很值得打的假,比如说某官员的学历,如果你必须得表态的话,你还会支持他吗?

韩寒:绝对不可能,他绝对不可能去打某个官员的假

中国新闻周刊:换个例子,打一个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有点问题的假……

韩寒:首先得看他跟这个人有没有私仇,第二,我现在明白了很多的打假,其实要看什么样子,比如说唐骏学历问题的假,打得没问题,但是他说李开复,我觉得其实就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方舟子说,他愿意跟你在公众场合辩论,你愿意吗?

韩寒:其实都没有问题,如果真的要逼到那份上的话,你们把我关在屋子里重写,没有问题,但就是深深的失望,那种失望可能会就让你觉得……(一直摇头叹息)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对你会有一些震撼或者会有一些改变?

韩寒:有一个观点上的改变,那就是我绝对不会让我女儿从事这个行业,我会尽一个父亲所有的努力,来阻止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作家。

“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次比较奇怪的是,在讨论你这个事件的时候,原来大家觉得是“左”的或者右的,各自阵营内部有一小部分人就出现了混乱。

韩寒:是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到了有一些人本来就是不喜欢你,你觉得会不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你写了“韩三篇”?

韩寒:会的。以前右派论坛,我也常去这些论坛,他们会觉得,你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然后我就拼命地给你抹黑,给你搞臭,这说明其实人类真是一样的,就是方向其实并不重要,人性是很相近的。……本质上我分清楚了左右之后,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右派。有些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会不喜欢我, 但是他们很多人,在那些论坛里面会找了很多的帖子,就是来说我的文章怎么怎么样,证明是假的,包括用的证据包括说我文章里写了一首歌,这首歌是谭咏麟的还是谁的歌,陈百强的歌,只有像我爸这样的人才会听这首歌,我不可能听,所以断定我的文章是假的,这些都是让我真心的觉得,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每次翻你的博客,第一页基本上都是大家在“沙发”什么什么,不管你写什么东西。

韩寒:但是我觉得这个挺正常,如果换做我的话我也会抢一个沙发,这其实不代表人很傻。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这些狂热的追随者,你觉得是他们造就了你,还是时代造就了你?

韩寒: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好不容易搞了这篇东西, 还是那么多显而易见的硬伤, 随便挑几个, 红字标出来.
 
好不容易搞了这篇东西, 还是那么多显而易见的硬伤, 随便挑几个, 红字标出来.

看来你才是真正的以韩粉精神在看待韩寒啊,容不得他有一点瑕疵。:p

这段采访是现场采访,文字稿是现场对话的记录。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说话(更不要说是面对镜头的采访现场)时做到滴水不漏、不犯任何错误;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气势汹汹来挑战自己的“敌人”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除非他是被当作偶像了的神。
关键是你认为这些“硬伤”就可以证明韩寒的文章是他人代笔的了吗?
 
看来你才是真正的以韩粉精神在看待韩寒啊,容不得他有一点瑕疵。:p

这段采访是现场采访,文字稿是现场对话的记录。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说话(更不要说是面对镜头的采访现场)时做到滴水不漏、不犯任何错误;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气势汹汹来挑战自己的“敌人”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除非他是被当作偶像了的神。

关键是你认为这些“硬伤”就可以证明韩寒的文章是他人代笔的了吗?

这个只是随意地点评一下, 不知这个多大程度上是他团队的结晶, 暂时算他本人写的吧. 实际上韩寒的几乎所有政论文章都有类似的硬伤, 这几乎成了他的风格. 无论如何这不是个好的风格. 我看本坛的网友都不至于此.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发表出来的东西, 很难想像发之前没有认真地把把关. 事实上这篇东西从文字的角度看比较流畅, 逻辑上也能自圆其说. 韩方最近发言较少, 是吸取了之前言多必失的教训, 当然会注意少留把柄. 不幸的是编辑可以把文字关, 把不了事实关. 这些硬伤加重了对韩寒及其阵营的怀疑和鄙视.
 
那你的结论是什么?是说健康频道的信息不足以为证?那方家军又拿出什么了证据表明只有80年代及以前的医院才是皮肤科和外科合在一起的呢?没有证据,方派又凭什么质疑呢?凭方舟子对90年代金山医院及类似医院的了解吗?
是啊,直接去看看问问就知道了,说起来很容易,可如果韩派问了,再贴出证据来,方粉们就会相信,而不再继续纠缠新证据是否足以为证的问题了吗?还不如让方舟子自己或他指定第三者去取这个证吧。

方舟子并不是只有质疑这一条。他写的文章里并没有说每一条肯定都有问题, 而是有的质疑可能性大到100%, 有的可能性没有这么大, 有的可能性并不大。你好象对那些最可疑的东西从来没有什么话说, 和韩寒挺象的。:D
 
屋漏偏招连夜雨

韩寒“代笔”的直接证据 By 润涛阎

(一)在美国发生的移民法律官司

我是一个热心帮别人忙的人,有时是修车因为那时候留学生即使博士毕业了很多人还是开旧车,有钱就先买房子;有时是招待八方来宾,有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坏了,所以,我常常有电话求助的。

那天Z女士的好友电话打到实验室,我问她有什么事要,她第一句就说十万火急!我以为出车祸了,便问她在哪里,我开车过去。她说就在电话里谈。

Z女士去移民局办绿卡面试被扣押,移民局给Z女士两个选择:要么承认以假结婚欺骗移民局,接受被移民局遣返,不需要坐牢或者罚款;要么不服移民局的判定,以为移民局冤枉了你,那就到法院,由法院判决。如果法院判决移民局败诉,移民局不仅不能遣返Z女士,还得给她办绿卡。如果陪审员判决Z女士有罪, 她有坐牢的可能。移民局官员告诉她,移民局判定她假结婚的证据是她和丈夫二人在单独面试时谎言穿帮了。穿帮,是谎言的直接证据。

移民局要Z女士做出自己的决定,要么遣返回国,要么到法庭。

Z女士自己做不出决定,便电话给她的好友,好友就电话给我问问我的建议。 我告诉她,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我可以跟她一起去询问一下律师。我知道,任何律师都接受咨询,然后判断是否接受案子。这是生意。时间紧迫,那年头没有今天互联网这么方便,就拿出电话薄找到移民律师,电话打过去看看能否立刻面谈。首都有一个好处,就是移民律师多。很快找到了4位律师有时间当天谈。这四个律师谈完后只有一位收了45 美元的咨询费,但没有一位接受这个案子的,因为他们说得一样:对于穿帮,律师根本就没办法反驳。

收咨询费的那位倒是说得多一些,当问及移民局没有 " 直接证据 " 就说人家是假结婚,比如二人领结婚证后就住在一个两居室的公寓里,怎么算是假结婚时,律师说: " 要什么直接证据?移民局偷偷把摄像机安装在他们的房间,发现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且一周二人都没有身体接触,这如果是 ' 直接证据 ' 的话,律师倒是能反驳:‘我跟我老婆两周都没有身体接触了,我们也没有离婚!’移民局把摄像机观察的时间哪怕加长到一个月,律师照样说我自己两个月都没有碰老婆了,我们一样没有离婚。所以,什么 ' 直接证据 ' 都可以辩驳,唯独穿帮不能辩驳!只要把穿帮的证据往评审团面前一摆, 12个评审团没有一个人会怀疑那不是谎言。移民局一旦查出二人说话穿帮,便会立刻追问下去。如果是忘记而搞错了,那被询问的人就会立刻停下来,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如果是谎言,他就必须造第二个谎言来圆第一个谎。如同帽子,要想盖住第一个帽子,第二层帽子要比第一个帽子还大才行。这二级谎言必然与另一人的谎言越来越远,二人的穿帮就越来越大。假如发现二人多处穿帮,移民局根本就不需要继续追击获得更大的第二级谎言了。只要是多处穿帮,陪审员们立刻判定诈骗嫌疑人有罪。律师对二人以上的诈骗嫌疑人穿帮,只能无言以对。 "

律师讲,如果穿帮了,法院要判那个男的5-10 年监禁, 所以Z女士最好选择限期离境而不是去法院。

我们不知道Z女士跟她的假结婚丈夫在什么地方穿帮了,但有经验的移民局官员单独面试他们时要么找到了多处穿帮的地方,要么某处穿帮后继续追下去便出现更大更多的谎言穿帮。我们可以猜测,比如移民局官员一看女生气质高雅,反应敏捷,而男的就是一个高中考试都不及格的体力劳动者,两个人对自己没有亲自经历的事无法判断一致,给出的一定是穿帮的谎言。不论问什么,二人的谎言都不会吻合,因为二人的经历不同,大脑智商不同,给出的谎言必然不同。这样的两个人撒谎,穿帮是正常的,不穿帮倒是不正常了。退一步说,即使二人都是高智商,一旦遇到没有提前商量好的地方,穿帮的可能性也不低。

这就是为何法院与罪犯团伙都把“串供”放在最重要位置,一旦穿帮,一切都玩完。至于Z女士到底为何与假结婚的丈夫穿帮了,估计是她不接受她看不起的那位假丈夫,不想把第一次给他,只是给他几千块钱。那年头女同学都把自己的身体看成玉。猜测那个男人很穷,又不懂法律,被 Z女士给忽悠了,估计就是给点钱他就同意了,在美国办结婚证太容易了。几千块钱可以买很多啤酒。或者只是不用他交他那份两居室中他那一间的房租,他就同意帮忙给她办绿卡了。

(二)韩寒父子多处穿帮

方舟子列出了韩寒与韩仁均父子多处穿帮的证据,而穿帮是谎言在法律上最让评审团和法官判定的而不能被律师反驳的证据。可方舟子竟然说是 " 质疑,没有直接证据 " 。可见,方舟子就是个法盲。

下面列举一些韩寒自己与自己穿帮、韩寒与韩仁均父子互相穿帮的证据(不是质疑)。

关于新概念大赛信息:
韩仁均说是儿子看到的告诉了爸爸;儿子说是爸爸看到的告诉了儿子 。

关于谁把《书店》、《求医》参赛作品寄去参赛:
韩仁均说是儿子自己寄走的;儿子说是爸爸寄走的 。

关于大赛题目杯子里到底是纸还是布:
对此多方穿帮。 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的女编辑胡玮莳说当初是袋装茶叶包装纸。李其纲主编亲笔作证的文章《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说是白纸。韩寒父亲出版的书《儿子韩寒》说是道林纸。而文章写的是布! 文章是看着布慢慢下沉有感而发 。(而事实上,纸是不会沉降的,布很快沉降到底,不是文章作者看到的慢慢沉降一个小时后到底。这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穿帮。韩寒写的跟他爹说的不一样,现场的人也穿帮了。)

关于 " 的地得 " :
韩寒说自己从来都搞不懂 " 的地得 " 怎么用,大赛作品《杯里窥人》里边都没错, " 的地得 " 用得准确无误 。

关于韩仁均会不会英文:
韩仁均会转发英语笑话,在韩仁均的微博上用中英文掺和写比如movie maker,但韩寒说他爸爸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 (以表明掺杂英文的参赛文章和出版的书里有英文都是韩寒自己写的)。

关于韩寒同桌是否看到过韩寒写《三重门》:
韩寒说他写《三重门》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写的,他的同桌陆乐几乎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韩寒父亲说,《三重门》是韩寒偷着写的,没有让任何人看到过。

关于《三重门》的读音:
韩寒自己读成了《三虫门》,还在电视里说自己忘记了为何取这个书名。而韩仁均说出了《三重门》的来源。根据韩仁均与《三重门》书中的介绍,应该读《三仲门》。 表明韩寒连书名都不知道怎么来的。

关于《三重门》到底是用纸张写的还是电脑打字:
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 方舟子先生,你为了查资料进行科普和打假,你电脑前一坐就可能到凌晨三四点, ..... 作为半个同行,你推己及人,我他妈的无数次一个一个字敲到凌晨,敲了十三年,我他妈就不胸闷吗。 ..... 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 。 " 这里讲了韩寒写作用电脑。韩寒所说的13年前,就是1998年一月份。刚好是韩仁均说的开始写《三重门》的时间。

韩仁均: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 ...... 后来我就帮他打印了一份。 " 这是1999年打印的,打印只能是电脑写的,不是在纸上写的。此时父子都承认也是韩寒写《三重门》的时期。

但最近韩寒状告方舟子,是说他有纸张手稿。表明《三重门》是手写在纸上的。还把手稿整齐的照片贴在博客上了。
关于《三重门》写作时间与地点,韩仁均与儿子韩寒多处穿帮,方舟子的博客里列出了一大堆,都是来自父子二人的说法。大家自己去读,我就不转贴了。

关于韩寒在初高中阶段到底是读书,还是不读书:
韩寒说他没有读过红楼梦,四大名著都没读过,但他在《三重门》里引用红楼梦等名著里的句子。 据网友的检索,《三重门》引用的书中内容来自如下很多是高中生无法感兴趣的书,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尤其是很多大文豪都读不下去的《管锥编》, 如此深奥的学问 16岁的韩寒都能信手拈来,可他古文译成白话文的考试不及格!

《三重门》引用的书:

《管锥编》、《淮南子》、《尚书》、《万历野获编》、《康河里的诗灵》、《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贺拉斯》、《流浪的人生》、《永州八记》、《论语》、《会通派如是说》、《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长恨歌》、《本 · 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 · 休谟的死》、《包法利夫人》、《左传》、《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江南的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广阳杂记》、《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出师表》、《三字经》、《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西厢记》、《中国文学史》、《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孟子、》、《西游记》、《聊斋志异》、《羊脂球》、《走出魔镜的钱钟书》、《肉蒲团》

《三重门》谈论涉及到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王尔德、奥登曾、亚波拉、海德格尔、孔德、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竺道生、栗良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张俊欧、亨利、托尔勒、为普里戈金、朱光潜、狄德罗、奥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雅典娜、戴望舒、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唐寅、曹聚仁、李渔、杜牧、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韩非子、荀子、庄子、徐志摩、柳永、毛泽东、宋玉、韩愈、柳宗元、刘墉、墨子、林徽因、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墨索里尼、叔本华、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孔子、梁实秋、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鲁晓夫、莎士比亚、江青、罗曼 · 罗兰、德、爱绿绮思、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

关于喜欢还是不喜欢《围城》 :
韩寒说:其实《围城》我都没看完。并说看不懂而不喜欢。可韩仁均说: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

关于手稿一气呵成:
韩寒博文回复方舟子说:《小破文一篇》是写了10 个小时。而且反复修改。 10个小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丝毫文采,可《杯中窥人》却能在 1 小时写出来。韩寒还说:自己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改动。还出示了20 万字的《三重门》稿件,如同抄一遍一样干净。

关于三本书是谁写的:
在南都对韩寒的专访里韩寒说:“我就在北京的三年没有写书,光顾着玩了。”北京三年是2001 ~ 2003年,此间韩寒署名出版了三本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 》和精选集《毒》。那这三本书是谁写的?

韩寒自己、韩寒父子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 香港 《文汇报》用了33 个栏目的宏大规模推论出韩寒的文章和书不是他自己写的 。就以上这些,送给任何国家的法庭,都会当即判决韩寒父子是骗子。甚至不需要把所有的质疑都举出来,就韩寒自己承认,而且他的文章事实也表明:他从来没搞明白怎么用“的地得”,而大赛作品《杯里窥人》里边的 " 的地得 " 用得准确无误,这一点就说明《杯中窥人》不是他写的。如果倒过来,他在紧张的有监场的大赛一个小时内不会写“的地得”但闲着写文章时能够搞得清,那还有点道理。要是说在有监考时会写,平时不会写了,难以让人认同。退一步说,就算他在考场上能搞明白“的地得”的用法,那也解释不通他在学校考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的地得”。唯一的解释就是监考时的作文《杯中窥人》不是他写的。把这个道理让陪审团们审理,加上如此多的穿帮,所有的人都会认同韩寒父子是骗子。

陪审团只判断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而穿帮是骗子的直接证据。但量刑则是法官的责任。

(三)美国刑事罪犯的法律判决过程案例介绍:

2002年,27岁的拉西突然失踪。事发后,丈夫彼得森向警方报案,声称妻子神秘失踪,并说出事当天他驾船去湖边钓鱼去了。4个月后,有人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和一个男性胎儿。虽然警方怀疑彼得森是谋杀犯,但由于没证据,他们搞不清楚彼得森是如何谋杀拉西的。
2004 年6月,彼得森谋杀案开始审理。法官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彼得森杀了妻子,但发现彼得森的说法穿帮了:

彼得森在拉西失踪当天告诉他情妇弗雷: “ 拉西失踪了。 ” 他没说他找了好几天没有找到妻子。但他报案时说找妻子数天无果之后去报案“ 妻子失踪了 ” 。二人的说法穿帮!

加上心理学逻辑推理,比如彼得森卖房子,表明他知道老婆回不来了。经陪审团投票:彼得森杀害怀孕8个月的妻子拉西罪名成立,法官判处他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裁决一宣布,法庭外的几百名民众立即爆发出欢呼声。人们的喜悦不难理解,在高度重视证据的美国,公众也都认为穿帮就是谎言的直接证据 。


(四)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对我们地球人来说,大家都是按照一致的逻辑思维判断事物的。这就是为何不同国家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一起照样可以合作,可以移民甚至可以结婚在一起过日子的原因,我们大家都遵循着同样的思维逻辑。为何考据学是一门公认的科学,就因为地球人都按照一致的逻辑思维规则判断事物。

有的人口头上胡搅蛮缠,但他内心里还是一清二楚的,只是利益的关系而故意不尊重公认的逻辑思维。

别小看逻辑思维,它的能量要比任何人能想象出来的都大得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就根据严密的逻辑思维就能判断出宇宙的组成元素。尽管那时候别说没有人取回地球以外的星球物质,就是地球内部的物质也没有办法弄到地面看一看,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准确地判定出了物质组成元素。

爱因斯坦的 E=MC2 ,只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物质蕴含的能量。是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得出物质具有如此大的能量的,而原子弹爆炸则是在此之后。

所以,陪审团根据逻辑思维判断下面的质疑:

为何刚好只有韩寒没有收到挂号信复赛通知?

为何复赛题刚好安排由韩仁均的同学出?

为何韩寒文章里边和书中的故事总是与他爸爸的经历吻合?

为何他爸爸获得了那么多竞赛奖而到1999年后再也不参加竞赛了而与此后韩寒大量出版作品相吻合?

为何他写《求医》这种文章不写他疥疮求医时看到的1999年上海医院与医生的故事而是杜撰情节恰好与他爸爸20年前得肝炎后看医生时医院的情况吻合?

为何他接受采访每当谈到赛车、搞女人时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一旦提到他的文学作品哪怕是书的名字时就立刻卡壳?

为何他在赛车大赛期间有多达13篇博客长文贴到博客?

为何他公开在新浪博客的首页如此声明:“公告: 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 ,。。。”?作家为何不敢出头露面交流文学创作的体会?

1月28日凌晨,他在博客上发出《看着手稿真欢乐 ---- 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结果有人考证出 " 韩寒 " 评论孔庆东的文章写于2000年以后。而韩寒却认为是98年自己16岁时候写的。这不是开玩笑吗?怎么韩寒一谈起自己的作品,就会错谬百出?谈论在学校时的泡妞“干”女朋友(干女朋友,是韩寒自己说的)的过程,如数家珍?而真正的作家,谈论起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才对。

很多很多的“为何”加在一起,陪审团每一位都会思考:把这些“为何”安在他爸爸身上就一下子全部有了答案。陪审团判决韩仁均无罪的可能性,即使没有发生上面说的穿帮,也接近于零。把这些质疑与多处穿帮加在一起,如果司法独立由陪审团判决的话,结局根本就没有疑问。至于韩仁均为何属于诈骗罪,后面专题论及。

http://blog.creaders.net/laoyan/user_blog_diary.php?did=105432
 
方舟子并不是只有质疑这一条。他写的文章里并没有说每一条肯定都有问题, 而是有的质疑可能性大到100%, 有的可能性没有这么大, 有的可能性并不大。你好象对那些最可疑的东西从来没有什么话说, 和韩寒挺象的。:D
可能性不大的还列出来作为质疑的依据,那是扔烂泥还是合理质疑呢?:p 还有可能性大到百分百的,哪条啊?:eek:麻烦你指给我看看。

我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对你们方家军提出的问题都细细解答,也没有必要,因为我和你们辩论的出发点和主题不是直接证明韩寒是真作家,而是证明方家军的质疑本身也经不起质疑,你好像直到现在都还没明白这一点,所以老是对我放空炮。:(我可不可以把你的最后一句话当作理亏之下的人身攻击?因为你对韩寒的评价没有一句是正面的。:rolleyes:
 
老闹子,如果我们单独看你我现在的讨论,可以说“亿分之二”和“百分之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老闲在提出亿分之二的概率后,后面是有过进一步解读的,具体你可以回去看uglyducking和老闲从40楼到78楼间的讨论,我把老闲的最后结论引在这里:

也就是说,把老闲的亿分之二放到实际中去,这个概率就等于零了。
因为老闲的亿分之二最终在实际里等于“无”,所以我才要用萧霍洛夫的实例来表明“有”,所以我才说是“反例”;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才要强调百分之一和亿分之二的区别。
希望我这回的补充说明能够说清楚了吧?

我同意你说的,“判断一个人是否造假,并不需要100%的‘铁证如山’。”我之前好像也说过,我是有保留地赞同老闲和你的概率论。我所保留的地方有2点:1是我反对在实际操作中轻易把小概率等同为零概率,比如在方舟子的很多质疑本身还有很多漏洞和疑点、韩方也还没有结束自证时就随便宣称“韩寒绝对是代笔”、“肯定是韩父代笔”等;2是我认为仅以小概率的逻辑推理作为质疑的主要依据,恐怕更象扔烂泥而不是合理质疑。

你这里说的其它意见我都基本同意。但我不能同意你所保留的第2点意见。

小概率还是大概率,本身就是经过了所有可能得到的证据和逻辑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结果。你说“仅以小概率的逻辑推理作为质疑的主要依据,恐怕更象扔烂泥而不是合理质疑”,这句话不符合逻辑。正如同陪审团的最后决定,是经过大量证据、对质、辩护等等程序之后才得出来的结果,不存在“仅以陪审团的决定来判决犯罪事实”这样的逻辑。

如果经过大量证据的搜集和逻辑分析,发现那些自相矛盾的事件能够同时发生在韩寒身上的概率的确很小,这样的小概率就足以说明韩寒是造假的可能性很大了,虽然不是100%,也是至少大于50%了。

当然,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知识不同、喜好不同、信仰不同,对于同样的证据和常识,不同的人也会给出不同的概率判断。这才是大家各执一词的普遍原因。一个母亲可能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犯罪了,面对很明确的证据,她也一再问“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呢?”,因为“印象或信念”告诉她,儿子是不会犯罪的。而这样的“印象或信念”,在一般的旁观者心中是没有的。比如神父,因为方舟子猛烈批判基督教,所以在他心里方舟子是有罪的,所以方舟子的质疑基本是不靠谱的。所以,在别人看来90%可靠的证据,只要是由方舟子拿出来,在神父那里就只能承认10%的可靠性,90%不可靠。无论是方粉还是韩粉或是基督粉,只要成了“粉”,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
 
小篆,对不起。刚发完上面的贴,才发现你现在面对众多的问题,很忙。我是给你忙中添乱了。

别管我帖子里提的问题了,等你忙完,有空再讨论吧。:)
 
小篆 说“仅以小概率的逻辑推理作为质疑的主要依据,恐怕更象扔烂泥而不是
合理质疑”
,看来还是没有理解概率论。

下面是“猫眼看人”论坛一个网友的回帖中看到的案例:

  1979年夏天,美国康乃狄克州伯灵敦镇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失踪,后经警局
和全镇居民两昼夜寻找,在树木里发现她被烧焦的尸体。时任康州警政厅刑事鉴
识化验室主任李昌钰博士受邀参与案件侦破。

  李昌钰连夜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在现场已经被部分破坏的
情况下,判断女孩是被奸杀后用汽油焚尸。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被强暴时被人
用她的衣服蒙住脸。他提取了已经被烧焦的用来捆绑小女孩的鞋带,并在警察的
帮助下在现场不远处找到了一枚用过的火柴和凶手的毛发,后来又找到凶手作案
用的小刀。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化验推理和排查。住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同学罗纳被锁定
了:罗纳有这种稀有的火柴;有这样一把单刃小刀,恰恰小刀又不见了;他家里
有长捆鞋带,恰恰他前几天又给人帮忙刷过红油漆;恰恰他又是B型血(那时还
不能查DNA);经搜查他汽车后备箱,有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而这恰恰又与小
女孩脚踏车的颜色相同;更巧的是,他家里也有一个汽油桶。

  李昌钰以鉴定专家的身份接受了陪审团的询问,尽管罗纳咬紧牙关不承认自
己杀了人,也找不到现场目击者,但最终大陪审团认可罗纳犯案的证据,宣布正
式以强奸谋杀罪起诉罗纳。不久,辩方也认为证据无懈可击而认罪。罗纳因为强
奸并杀害乔安娜而被判30年的徒刑。

  以罗纳案来说,如果逐条辩解的话,每一条都可以解释。

  依靠一盒火柴能定罪吗?有火柴的人多的是!

  就因罗纳认识小女孩能定罪吗?认识小女孩的人也不少!

  仅因罗纳有相同的小刀能认定人就是他杀的吗?有这种小刀的人多的是!

  因为是B型血就能确认凶手吗?B型血的人多的是!

  仅有长捆鞋带就能确认凶手吗?有长捆鞋带的家庭也不少!

  刷过红油漆就是凶手吗?油漆匠经常帮人刷红油漆!

  家里有一个汽油桶就是证据吗?家里有个汽油桶并不犯法!

  汽车后备箱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是证据吗?也许这只是巧合!

  ……

  单凭某一两条,不仅不能成为证据,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的指控。但所有的
疑点加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证据链,其可信度并不亚于一个“人证”。

  参用数学上的“概率论”来解释,孤城异客网友指出:这么多的疑点集中到
一个人身上,对世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在侦破刑事案件中广泛采用的指
纹、DNA验证法,其准确率也并非百分之百,但其误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3/hanhan123.txt
 
小篆,对不起。刚发完上面的贴,才发现你现在面对众多的问题,很忙。我是给你忙中添乱了。

别管我帖子里提的问题了,等你忙完,有空再讨论吧。:)

我本来是要站在他一边的,但是他却攻击我以前的概率论方法。我现在才深刻领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啥意思了。:D
 
这个只是随意地点评一下, 不知这个多大程度上是他团队的结晶, 暂时算他本人写的吧. 实际上韩寒的几乎所有政论文章都有类似的硬伤, 这几乎成了他的风格. 无论如何这不是个好的风格. 我看本坛的网友都不至于此.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发表出来的东西, 很难想像发之前没有认真地把把关. 事实上这篇东西从文字的角度看比较流畅, 逻辑上也能自圆其说. 韩方最近发言较少, 是吸取了之前言多必失的教训, 当然会注意少留把柄. 不幸的是编辑可以把文字关, 把不了事实关. 这些硬伤加重了对韩寒及其阵营的怀疑和鄙视.

注意啊,同学,你这段话里也有个硬伤:你既把这篇文字算作韩寒本人写的了,又说这篇文章与韩寒之前的政论文章风格一致,由此推论下去,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之前那些文章也都是韩寒写的了吗?;)这不是你想要说的吧?:p

至于文章的风格好不好,那是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无关的话题了。
 
我本来是要站在他一边的,但是他却攻击我以前的概率论方法。我现在才深刻领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啥意思了。:D

文革时很多人为了站对革命队伍,而抹着良心狠狠批斗自己心里认可的同志。等后来发现自己也要站在台上被别人歪理批斗的时候,才感觉讲道理是最好的自保方法,至少能够理直气壮,可惜来不及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