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对方韩都只知皮毛而不想参与任何有关的讨论。刚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其作者和我的想法有点相似,特转给几位大侠:
*************************************************************************************
最近一个多月里,方舟子指责韩寒文章代笔一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成了网民们关注的第一热点。活跃的网民纷纷卷起袖子加入肉搏,懒惰的也兴致勃勃当起了观众。
我和其他人一样,也对这场大战很关心,因为开仗双方都是我感兴趣的人物。方舟子在网上打假多年,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穷追不舍的作风,揭露了国人当中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无数丑闻,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让人痛快淋漓。我对方舟子一直非常赞赏。他每一次出手,我都在心里为他叫好,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为他加油鼓劲。
韩寒也是这些年里比较有趣的一个人。与方舟子不一样,韩寒的年龄、经历、兴趣都和我有差距,我对他的生活方式不熟悉,对他的心理也不容易感同身受。以前听说过他门门功课不及格的叛逆,听说过由他引起的关于通才和偏才的辩论,也知道他小小年纪就著书立说,但这些都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只是这几年他写的那些针砭时弊的博文流传甚广,我也读了几篇,觉得还有些意思。我猜想韩寒从小叛逆,拒绝接受社会期待他扮演的角色,后来也确实一直游离于社会体制之外,因此受体制的毒害比较少,与生俱来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常识还没有被中国教育所污染,因此经常说一些大实话,没有陈腐的八股气,不会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加上生活不依赖体制,自由自在,胆子也比较大,讨论社会问题常常一针见血;又有些小聪明,会写些俏皮话,文章读起来还有些味道,也算是当今互联网上的一道风景线。
但在网上看了网友们关于“代笔门”的很多辩论之后,我却感到很失望。挺韩和倒韩两方都有一些铁杆,而且一有讨论就必定热烈异常,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没完没了。但大家基本上都是几句老话翻来覆去地讲,而且经常让人感到一种鸡同鸭讲、胡搅蛮缠的混乱。比如有人说方舟子指责韩寒代笔的证据不足,就有人说让韩寒声名鹊起的新概念作文比赛不公平,或者七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怎么可能是天才。这种辩论让人非常郁闷,一点也感觉不到看一场精彩的辩论时的那种精神净化和舒畅。
不过,这样惶惑了一阵子之后,终于看出了一点端倪。我一直以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代笔”,其实这是我反应太迟缓,思路太狭窄,too simple,sometimes naïve。这件事情远比代笔要错综复杂和波澜壮阔。这是一场关于韩寒这个青年文化偶像是否应该继续伫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韩运动,“代笔”只是这场运动的契机或者说导火线。韩寒是互联网上红得发紫的超级名人,追捧者据说上亿,还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这样巨大的声誉,放在韩寒这样一个毛病一大堆、显然还相当幼稚的年轻人身上,肯定早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的人觉得他的名气和身价与他的才华和付出的努力不相符合;有的人早就不喜欢韩寒的满口脏话和痞里痞气;有的人对粉丝们把韩寒捧为天才和奇人感到肉麻;有的人不欣赏韩寒的文章,觉得他的文字没有文学价值,他是浪得虚名,名不副实。最近出炉的韩三篇更是捅了马蜂窝,很多人不满他文中的观点,甚至怀疑他被中宣部招安,对他更是添了几分不屑。
但这些对韩寒的不满虽然都情有可原,但每一条孤立地拿出来都很单薄,都会立即招来韩粉们一顿痛扁,根本成不了气候。就在这时候,先是冒出一个麦田,然后方舟子也出面,来质疑韩文真伪,事情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作为一个作家,文章是否由他人代笔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韩寒自己也相当“配合”:这个听到太多吹捧、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人突然遇到一个他不能用一句“傻x”打发过去的方舟子,进退失据,阵脚大乱,把自己的浅薄暴露无遗,平白又丢了很多分。这时候,那些早就对韩寒不满的人一拥而上,棍棒交加,口诛笔伐,终于成就了一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倒韩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的辩论那么难以理解,因为我把这场辩论看成了一场韩文是否有人代笔的辩论。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韩寒的文章是否有人代笔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辩论时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话题扯到自己认为最重要、最致命的话题上去。但所有的倒韩派虽然各怀心事,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韩寒不满,要把他搞倒搞臭。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以方舟子的火力和名望做掩护,他们各自拿着自己的武器上了场。如果把这当成一场单纯的代笔门来看待,是有可能糊里糊涂,晕头转向。
但这正是成功的政治运动的特点。用一个共同的议题,来联合利益、兴趣、目的都大相径庭的多方面的力量,这是建立政治联盟的标准手法,也是政治运动取得成功的要素。我不是说倒韩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运动,但麦田、方舟子在这个时候出面来质疑韩寒文章的真伪,对倒韩者来说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这是策划,是策划者的高明;如果这是巧合,是倒韩者的幸运。
我对韩寒的东西看得不多。很多年前,父母来探亲时给我带了一本当时在国内很红的《三重门》。但我想十几岁的小孩子写的东西能有什么看头,所以一直没看。不久前,因为晚上睡前想看些轻松的,不太让人感兴趣的东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把《三重门》从书架上取下来。不出我之所料,这是一本少年人浅薄幼稚的卖弄之作,没什么意思。除此之外,他的东西我看了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几篇博文了。看这些文章和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个性很鲜明,是一个叛逆、狂妄、有几分浅薄、也有几分犀利的少年,没有看出多重人格或其他可疑之处,加上我这个人警惕性本来就不高,从来没往代笔上想过。
代笔门出来后,我对质疑文章并没有仔细研究,不敢说是这个问题的权威。但从读到的有限的文字来看,觉得没有过硬的证据。
因为这些原因,加上本着presumption of innocence的精神,我目前不认为韩寒的文章有人代笔。至于这场倒韩运动,有人说是启蒙,有人说是世纪大战。我不知道它是否会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社会是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知道它的娱乐价值是很大的。而且,大家都来投入一场热烈的讨论,质疑的质疑,辩护的辩护,各自忙得不亦乐乎,基本上也不是一件坏事,总要强过一潭死水。
但对方舟子和韩寒这两个主角来说,这场论争当然会留下它的后遗症。我的估计是,这个代笔的指责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因为方舟子那些证据什么也证明不了。退一步讲,即使韩寒的文章真是他父亲代笔,证据恐怕也不会落到方舟子手里。以方舟子的聪明,我相信他对这一点是明白的。但他是个自负和好强的人,即使他意识到这场假打得不是那么令人心服口服,也不会服输,但以后打起假来或许会谨慎一点。希望这一次打假没有大获全胜不会让方舟子以后放不开手脚。不过以方舟子的性格,我的担心应该是多余的。
至于韩寒,他可以成为这场论争的最大输家或赢家。如果他被证明代笔,那么他当然是名誉扫地;即使没能证明,以他受到质疑时那种气急败坏的反应,他的酷和他的风度都大打折扣;他的偶像地位会有一定动摇;他会失去很多粉丝;广告商找他时会三思而行,价钱也会付得低一点。但另一方面,这场群殴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的契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不学无术的电视台主持和把他捧上神坛的粉丝,还有很多智力、学识、毅力都远比他高的人,还有很多意见和他不一样的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他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意见领袖,一名更深刻、更有分量的作家,他还有很大的提高的余地。如果他能妥善处理这场危机,最终像浴火的凤凰一样从灰烬中走出来,他便把握了这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机会。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