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人" (ZT)

秋水长天

人生如梦
VIP
注册
2011-11-28
消息
507
荣誉分数
183
声望点数
53
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0岁到49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89年学生运动;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正在原始阶段;

当我们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始无前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我们大学时候,上大学不仅不缴费,还有足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费用和冬衣补助;

当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碰上了会说“外星文”的90后;

当我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90后。

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

于是我说: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那我只好成佛,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3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

3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

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四十九,小的有四十。


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

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电影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

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后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欢呼打倒王张江姚……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

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上海滩》、《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为代表。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

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

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挺有意思,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是中國最幸運,也最有幸福感的一代人!
 
谨此献给1960—1969年出生的人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0岁到49岁的人;


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顶顶!:cool:

尽管年龄计算有些出入,估计是3年前写的!:o:p:D
 
是中國最幸運,也最有幸福感的一代人!
70年代也挺幸運,幸福的吧?;)
基本好事都赶上了,耽误的时间还少点,;)
大学要交钱上了,但交得不多,实在穷的还有助学金。
毕业虽然不包分配了,但还算天之骄子,很抢手
要成家了,房子/车子还负担得起(我大学同学在国内的就我知道的都有房有车)
《血疑》,台湾校园歌曲,香港电影,都赶上了。

比60后更好的是,懂事的时候,文革都结束了,:cool:
唯一比不上60后的,8964没赶上,:mad:
 
(ZT)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 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 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 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 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 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 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 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 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虽是60年代生人,但对70年代的描述也产生了许多共鸣。赞一个!
 
越看觉得自己越老勒:blowzy::(:blink:
 
也是最不用担心大学毕业就失业,一毕业国家就大包干分配甚至对分配还挑挑拣拣的人
 
是 见 证 中 国 巨 大 变 革 中 , 真 正 的 承 上 启 下 的 一 代
 
最后一代会唱样板戏的人。也是最后一代为粮票发愁的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