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网友说的有道理,作者不要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毕竟这里的都是读者,不是编辑
关于新的提纲,再说两句,继续参考。
从这个提纲看,作者第二部是准备全力写袁崇焕了。
一个字――“好”!
两个字――“支持”!
袁崇焕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再不抓紧树碑立传,过两年就没人知道了。有的网友从来没听说过他,这一点都不奇怪。大家不妨问问身边的人,肯定有不知道的,知道的很多也是因为看了小说<碧血剑>。
不要把这归咎于个别网友无知,这是我国的教育问题。如果一个中学生告诉你岳飞只是抗金将领不能算民族英雄的话,我们不能说他无知,只能说有的“教育学家”太无耻。
现在能够通过著书立说这种民间方式纪念一下这位民族英雄,也是一种补救。
袁崇焕是个很好的题材,我相信作者会写得很精彩。但现在还看不到,我就提提我的看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一,作品定位
作者在下笔前要明确自己写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从袁崇焕的题材说,我觉得可以有两种选择。
a,写一本历史言情的休闲性小说,采用大话戏说的风格,可以大量虚构,追求古装现代戏的效果。
b,写一本严肃的历史小说,力求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矛盾,作品应该是一部比较沉重,具有历史反思目的的悲剧。
如果第一种写法,可以大量参考金庸文学,应该不会错。如果第二种方法,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准备。
二,对清军的残酷暴虐要花足够的篇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频道里充斥着清宫戏。在这些主流媒体描写下,清朝的皇帝各个英明神武,风流潇洒,后宫粉黛如花似玉,令人眼花缭乱。朝里的大臣要么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要么是肥头大耳,罪有应得的贪官。总之,现在的观众看到的清朝是一个“好好玩哦”的形象。让袁崇焕和这么一个让人神往的“圣朝”打仗,袁崇焕很难在读者中树立起正面形象。
这一点一定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一定不要搞得和《康熙》一样――清军来镇压南明军队,明朝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明军家属激励规劝明军战士顺从民意,弃暗投明,一副深明大义的样子。要是这样,袁崇焕就是汉奸了。
我的一点想法是――用姜夔《扬州慢》开头,以南宋时扬州被金人劫掠暗喻明末扬州十日。然后写写扬州十日,主要为了展开一个血雨腥风,万物凋零的民族灾难的大全景,给全书定一个悲剧色彩的调子。然后“国乱思良将”,倒叙袁崇焕的丰功伟绩。
三,对袁的人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反省
袁崇焕之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时刻,民族英雄死于“汉奸”之名恐怕决无仅有,相信作者也有自己的分析。
我建议可以通过两个角度来写,一是袁的人格悲剧:袁是个文武全才,军事上成功阻止了努尔哈赤的进攻;政治上和皇太极巧妙周旋,力图谈判和解,尽快稳定边疆局势。但是他的种种做法难以让皇帝,群臣和百姓理解。袁崇焕的死可以说是因为他太聪明太能干了,他的远见卓识已经超出了他同时代的人,上至皇帝群臣,下至市井百姓,都把他的种种努力当作卖国。当一个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远远超过他的时代,他的举动是不可能为人理解的。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看,一个民族消灭了几十年来一直在保卫自己的精英,自毁万里长城,而且务必除之而后快。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不妨想想《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社会――愚昧,势利,麻木。不灭亡就没有道理了,袁崇焕之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了当时社会良知的堕落。
四,文化批判价值
这一点对作者要求确实太高了,但行文至此,还是要提上一句。
袁崇焕是死在他所为之奋斗的国家手里,为什么会是这样?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岳飞,也如此,所以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这样?
一个国家民族的栋梁注定要被一群蒙昧的群氓吞噬――名副其实的“吞噬”,袁被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争相分食割下来的肉,连块骨头都没剩下。
难道真的是“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也许中国人命中注定就要“守拙”,“中庸”?
这个答案可能只能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寻找了。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背后,总有些人们无法面对的阴暗积淀。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阴影,这影子紧紧跟着我们几千年,时不时从暗淡发黄史书的字里行间探出头来,冷冷的看着后来的人,让我们感到一种渗入骨髓的悲凉。
袁崇焕之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每次触摸到它,总引起民族文化深层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