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铁证与尴尬
姚文嚼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97099.shtml
一、不严谨的数字
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我深信不疑;如果时间再倒退半个月,我对于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死亡30万的说法,也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网上有一个质疑帖子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一个死亡30万平民的大惨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我们中国人“突然”提起呢?我于是在网上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搜索。
据说早在二战结束东京审判的时候,南京大屠杀就定案了。国民政府属于集体法官之一,被告是没有余地质疑证据的,就这样,还给被告提出埋葬了11万人的某慈善堂不存在,以至于法庭只好把中国政府提出的30万改为20万。因此30万的数字在日本一直被广泛质疑,成了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口实。
我们最有力的证据是拉贝日记,而据说拉贝记载的也就估计有数千平民死于日军屠杀。又据说国民党70年代起已经把台湾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数字修改为10万,还包括了8万多国军罹难数字在内。
如果再继续“考证”下去,恐怕就更要被人骂为汉奸了。但是,既然要探讨,就不妨冒中国愤青之大不韪了。当然,需要声明的是,以下道听途说全部来源于网上,真伪待辨。
据说,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攻陷。松井石根大将在12月 9日早晨,通过飞机撒发传单:“城内有妇女、儿童、还有外国的权益,请打开城门,和平受降。我们等到10日中午。如果在10日中午之前没有回话,我们将发动总攻。”
在此之前,南京市长马超俊在12月 1日命令全体市民,带着寝具和餐具移居到设立在市中心官厅街的“南京国际安薄U飧瞿暇┌踩?5名第三国人(7名美国人、4名英国人、3名德国人、1名丹麦人)管理。这里面有金陵大学,美国的医院和高等法院。安全区面积约为南京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小。由于日本的领事馆以及其他政府建筑物林立于此,所以马市长命令市民移入该区。 马市长并将米、面、盐、钱和巡警委托给由这15人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国际委员会的记录对外宣称进入该地方的市民有20万人。
日军入城后由金泽的7团进入安全区, 按照松井大将的命令在安全区的所有出口设立了哨卡, 闲人免进。然后规定,14日必须查出逃入这里的逃兵(便衣兵)。这些人不是俘虏。作为军人必须整齐穿戴军装、军帽等。必须公开持有武器或兵器。偷偷藏有手榴弹,让人麻痹大意,然后悄悄地扔出去,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日军查出这些人将其枪毙。
14日, 从安全区中拉出250人。但是,据查这些人几乎都是士兵。军官已巧妙地逃走了。然后进行搜查,从安全区陆续找出了手枪和机枪。15日休息,16日又搜查了一遍。日本的记录是被查出的士兵有1200人。这1200人拉出去枪毙了。
当时,据中国翻译介绍,有的人额头上有军帽留下的痕迹,有的人有枪伤,或者年轻的看起来像是军人,还有发广东口音的。就是说,南京守备队中有很多广东兵,所以按照这些标准甄别出了要找的士兵。但不知是否有普通百姓被误选进来。此外,12月24日第三次查出约2000人,但是这2000人被送进了俘虏收容所。
从12月13日到翌年2月9日的58天里,这个国际安全委员会的15个人每天都写日记,每天都向日本领事馆告发日军的罪行。据说,包括道聼途説在内的日军犯下如下罪行:杀人49起,伤害44起,强奸 361起(集体被强奸3起,多人被强奸6起),将人强行带走390起(集体被强行带走1起,多人被强行带走2起),掠夺及其他170起。
其中,在松井大将的严令下,安全区没有发生一次火灾,没有互相枪击的事件 ,没有爆炸声 。在这里居住的20万市民全都安然无恙。 国际委员会的委员长叫拉贝,德国人。他向日军发出了感谢信,信中说:“安全区里是安全的,这里没有发生一次火灾,也没有人被子弹击中。非常感谢。”
南京城里的国民党政府机构,党政军人员以及家属,早已经撤退一空。就是南京本地人,多已经随之撤退或者逃到附近农村避难。
城里主要是国民党守军,和从松沪会战败退到南京的大量溃兵。城里老百姓主要也是苏南一带随军逃进城的人。
这样看来,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铁的事实。但到底屠杀了多少平民,说30万似乎有些勉强,但多少人才算“大屠杀”?即使是几万,难道不算吗?
二、被错失掉的收集证据良机
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说法,本来一直就被日本国内广泛质疑,更不用说日本右翼势力,他们巴不得说连一个人的死亡也没有呢。但是,奇怪的是,49年以后,本来应该是收集证据的大好时机,被人为错过了;不仅如此,连教科书上都没有该事件的记载。反正,我是记不得小时候的课本上还有过南京死亡30万人的大屠杀事件的。
据说南京有个大屠杀纪念馆,还是1985年才建起来的。至于对于死亡者家属以及相关人员的证据收集工作,不但民间罕见,连政府也似乎无暇顾及。事过几十年之后了,才突然提起国恨家仇了,人家就要问了,早干嘛去了您哪?
当然,无暇顾及倒是确有原因的。49年建国,50年就出兵朝鲜;接着就是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小运动就更是一个接一个了。
另一个原因,据说是为了中日友好的缘故,此类事情就被刻意淡化,这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正确”吧!
但另一个解读,属于我个人的揣测。刻意回避南京大屠杀这类事件,恐怕与保护我军的光辉形象有关吧。你想啊,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影,八路军都是以一当十甚至当百当千,王者之师所向披靡,怎么会让小日本屠杀那么多同胞,传出去这不是丢人现眼吗?你别说那时候八路军不在南京,守卫南京的应该是国民党,可人家教科书和电影上说了,国民党根本就不抗日!岂但不抗日,所有的国民党都是伪军,是同日本人伙穿一条裤子的。所以,如果承认了南京大屠杀,岂不是没人相信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之类的“历史事实”了吗?
总之,不管南京大屠杀是几万还是几十万,作为受害者我们都因该收集实物证据支持。中国人不严谨惯了,数字上不准确很容易给人家钻空子,如果死亡人数没有三十万而你非要一口咬定30万不松口,人家就会说你数字注水,慢慢的就会被人家把数字逐渐缩小直至微小到不承认。
记得平型关开始说歼敌三千,后来说两千,现在又说千余,整的人云山雾罩都快成历史之谜了,历史上我们不严谨的数字多了去了,什么歼敌数万啦,什么敌死伤无数啦。但强求对南京遇难人数绝对精确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有历史的局限性在那里;但我们能不能把数字搞得说服力大一些,也好堵住日本右翼势力的臭嘴。
三、自酿的“尴尬果”
“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到访的中国访日代表团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而对随后来自舆论和中国方面的批评,河村隆之在20日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自我辩护称:“中国一直说是30万南京平民被屠杀,纠正历史认识是我的使命。”他还称,应对南京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很多是卷入枪战而死亡的人”。对于被斥责“胡说八道”,他称“引发争论是一件好事,希望中方冷静接受。”
面对名古屋市长的这番言论,我们的刘常委似乎是哑口无言(你如果非要说他当时是不屑一顾也没办法),反正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没有当场反驳的。不但如此,还“当场交换了礼物”!说实在的,我们的刘常委就像一个被流氓调戏了居然还没心没肺地与其共进晚餐的小姑娘。
当然,出现如此尴尬局面,除了如上所述,首先是政府没有把功课做好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刘常委没有把功课做好。这也难怪人家说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官员。
据说,类似事件,已经是第二次了。早在去年12月几号,南京市副市长到名古屋市见市长,河村隆之就有类似言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研究应对方案?据说当时的副市长就没有什么明确表示,这是否可解读为这种态度是南京市委的“既定方针”或集体智慧的结晶?
先不说作为外交,“市委常委”与人家市政府(市长)是否对等,因为,在民主国家,一个党派的成员,即使是书记或主席,都有可能是一名烧锅炉的;就是论外交辞令,我们的公仆恐怕许多也是小儿科。许多官员,离开了秘书就寸步难行,更遑论他们会有什么急智。正如姚文嚼字先生的魔鬼词典里所说的那样:不查,是领导的脑子;一查,是秘书的稿子。
抛开个人人文素质不说,从体制方面找原因,我以为我们的官员之所以出现如此被羞辱的事件,因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民主国家的官员可以为了信念而不惜丢官,非民主国家的官员没有也不许有自己真实的观点。
2、刘常委或者对南京大屠杀毫无感觉或者说毫无感情,杀不杀、杀多少都无所谓;或者暗自认可对方观点,因而装聋作哑。
3、刘常委面对“突发事件”来不及请示,所以无法及时表态。
4、这样以原则换“和谐”或以原则换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否属于“以土地换和平”的翻版?是否是南京市委的“既定方针”?
5、中国的官员,面对一个问题,回答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我怎样回答才不会有丢官的风险。即使这个问题是要他承认反人类言论,也在所不惜。
6、官员主要考虑自己的官位能不能保住,所以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何况他们也不可能有什么自己的观点,这点,不如固执己见的日本官员)。
7、对方否认大屠杀,居然还交换礼物,这说明官员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行事,就像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生怕自作主张走错一步棋丢了乌纱帽。
8、日本人包括官员,没有紧密地团结在民主党或自民党周围的义务,也无需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民主党或自民党的纲领上。而中国的官员,时刻担心他的言行“犯规”。
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就是一堵防火墙,一开始(80年代)是用于抵御国门一开时从一衣带水邻邦蜂拥涌入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家用电器等带来的震惊与冲击,这属于伟人的政治智慧;至于后来数字问题引起了双方争议,更彰显了伟人的大智慧,不怕争议,怕的就是没有争议,没有争议的东西当然很快就会被人淡忘,反而右翼分子时不时的反驳与回骂成了刺激和培养一代又一代民族主义民愚主义战士最丰厚的营养。
再次声明:本文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第一次如此多地应用别人的东西,不喜欢这种风格写作)。
姚文嚼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97099.shtml
一、不严谨的数字
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我深信不疑;如果时间再倒退半个月,我对于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死亡30万的说法,也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网上有一个质疑帖子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一个死亡30万平民的大惨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我们中国人“突然”提起呢?我于是在网上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搜索。
据说早在二战结束东京审判的时候,南京大屠杀就定案了。国民政府属于集体法官之一,被告是没有余地质疑证据的,就这样,还给被告提出埋葬了11万人的某慈善堂不存在,以至于法庭只好把中国政府提出的30万改为20万。因此30万的数字在日本一直被广泛质疑,成了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口实。
我们最有力的证据是拉贝日记,而据说拉贝记载的也就估计有数千平民死于日军屠杀。又据说国民党70年代起已经把台湾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数字修改为10万,还包括了8万多国军罹难数字在内。
如果再继续“考证”下去,恐怕就更要被人骂为汉奸了。但是,既然要探讨,就不妨冒中国愤青之大不韪了。当然,需要声明的是,以下道听途说全部来源于网上,真伪待辨。
据说,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攻陷。松井石根大将在12月 9日早晨,通过飞机撒发传单:“城内有妇女、儿童、还有外国的权益,请打开城门,和平受降。我们等到10日中午。如果在10日中午之前没有回话,我们将发动总攻。”
在此之前,南京市长马超俊在12月 1日命令全体市民,带着寝具和餐具移居到设立在市中心官厅街的“南京国际安薄U飧瞿暇┌踩?5名第三国人(7名美国人、4名英国人、3名德国人、1名丹麦人)管理。这里面有金陵大学,美国的医院和高等法院。安全区面积约为南京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小。由于日本的领事馆以及其他政府建筑物林立于此,所以马市长命令市民移入该区。 马市长并将米、面、盐、钱和巡警委托给由这15人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国际委员会的记录对外宣称进入该地方的市民有20万人。
日军入城后由金泽的7团进入安全区, 按照松井大将的命令在安全区的所有出口设立了哨卡, 闲人免进。然后规定,14日必须查出逃入这里的逃兵(便衣兵)。这些人不是俘虏。作为军人必须整齐穿戴军装、军帽等。必须公开持有武器或兵器。偷偷藏有手榴弹,让人麻痹大意,然后悄悄地扔出去,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日军查出这些人将其枪毙。
14日, 从安全区中拉出250人。但是,据查这些人几乎都是士兵。军官已巧妙地逃走了。然后进行搜查,从安全区陆续找出了手枪和机枪。15日休息,16日又搜查了一遍。日本的记录是被查出的士兵有1200人。这1200人拉出去枪毙了。
当时,据中国翻译介绍,有的人额头上有军帽留下的痕迹,有的人有枪伤,或者年轻的看起来像是军人,还有发广东口音的。就是说,南京守备队中有很多广东兵,所以按照这些标准甄别出了要找的士兵。但不知是否有普通百姓被误选进来。此外,12月24日第三次查出约2000人,但是这2000人被送进了俘虏收容所。
从12月13日到翌年2月9日的58天里,这个国际安全委员会的15个人每天都写日记,每天都向日本领事馆告发日军的罪行。据说,包括道聼途説在内的日军犯下如下罪行:杀人49起,伤害44起,强奸 361起(集体被强奸3起,多人被强奸6起),将人强行带走390起(集体被强行带走1起,多人被强行带走2起),掠夺及其他170起。
其中,在松井大将的严令下,安全区没有发生一次火灾,没有互相枪击的事件 ,没有爆炸声 。在这里居住的20万市民全都安然无恙。 国际委员会的委员长叫拉贝,德国人。他向日军发出了感谢信,信中说:“安全区里是安全的,这里没有发生一次火灾,也没有人被子弹击中。非常感谢。”
南京城里的国民党政府机构,党政军人员以及家属,早已经撤退一空。就是南京本地人,多已经随之撤退或者逃到附近农村避难。
城里主要是国民党守军,和从松沪会战败退到南京的大量溃兵。城里老百姓主要也是苏南一带随军逃进城的人。
这样看来,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铁的事实。但到底屠杀了多少平民,说30万似乎有些勉强,但多少人才算“大屠杀”?即使是几万,难道不算吗?
二、被错失掉的收集证据良机
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说法,本来一直就被日本国内广泛质疑,更不用说日本右翼势力,他们巴不得说连一个人的死亡也没有呢。但是,奇怪的是,49年以后,本来应该是收集证据的大好时机,被人为错过了;不仅如此,连教科书上都没有该事件的记载。反正,我是记不得小时候的课本上还有过南京死亡30万人的大屠杀事件的。
据说南京有个大屠杀纪念馆,还是1985年才建起来的。至于对于死亡者家属以及相关人员的证据收集工作,不但民间罕见,连政府也似乎无暇顾及。事过几十年之后了,才突然提起国恨家仇了,人家就要问了,早干嘛去了您哪?
当然,无暇顾及倒是确有原因的。49年建国,50年就出兵朝鲜;接着就是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小运动就更是一个接一个了。
另一个原因,据说是为了中日友好的缘故,此类事情就被刻意淡化,这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正确”吧!
但另一个解读,属于我个人的揣测。刻意回避南京大屠杀这类事件,恐怕与保护我军的光辉形象有关吧。你想啊,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影,八路军都是以一当十甚至当百当千,王者之师所向披靡,怎么会让小日本屠杀那么多同胞,传出去这不是丢人现眼吗?你别说那时候八路军不在南京,守卫南京的应该是国民党,可人家教科书和电影上说了,国民党根本就不抗日!岂但不抗日,所有的国民党都是伪军,是同日本人伙穿一条裤子的。所以,如果承认了南京大屠杀,岂不是没人相信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之类的“历史事实”了吗?
总之,不管南京大屠杀是几万还是几十万,作为受害者我们都因该收集实物证据支持。中国人不严谨惯了,数字上不准确很容易给人家钻空子,如果死亡人数没有三十万而你非要一口咬定30万不松口,人家就会说你数字注水,慢慢的就会被人家把数字逐渐缩小直至微小到不承认。
记得平型关开始说歼敌三千,后来说两千,现在又说千余,整的人云山雾罩都快成历史之谜了,历史上我们不严谨的数字多了去了,什么歼敌数万啦,什么敌死伤无数啦。但强求对南京遇难人数绝对精确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有历史的局限性在那里;但我们能不能把数字搞得说服力大一些,也好堵住日本右翼势力的臭嘴。
三、自酿的“尴尬果”
“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到访的中国访日代表团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而对随后来自舆论和中国方面的批评,河村隆之在20日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自我辩护称:“中国一直说是30万南京平民被屠杀,纠正历史认识是我的使命。”他还称,应对南京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很多是卷入枪战而死亡的人”。对于被斥责“胡说八道”,他称“引发争论是一件好事,希望中方冷静接受。”
面对名古屋市长的这番言论,我们的刘常委似乎是哑口无言(你如果非要说他当时是不屑一顾也没办法),反正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没有当场反驳的。不但如此,还“当场交换了礼物”!说实在的,我们的刘常委就像一个被流氓调戏了居然还没心没肺地与其共进晚餐的小姑娘。
当然,出现如此尴尬局面,除了如上所述,首先是政府没有把功课做好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刘常委没有把功课做好。这也难怪人家说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官员。
据说,类似事件,已经是第二次了。早在去年12月几号,南京市副市长到名古屋市见市长,河村隆之就有类似言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研究应对方案?据说当时的副市长就没有什么明确表示,这是否可解读为这种态度是南京市委的“既定方针”或集体智慧的结晶?
先不说作为外交,“市委常委”与人家市政府(市长)是否对等,因为,在民主国家,一个党派的成员,即使是书记或主席,都有可能是一名烧锅炉的;就是论外交辞令,我们的公仆恐怕许多也是小儿科。许多官员,离开了秘书就寸步难行,更遑论他们会有什么急智。正如姚文嚼字先生的魔鬼词典里所说的那样:不查,是领导的脑子;一查,是秘书的稿子。
抛开个人人文素质不说,从体制方面找原因,我以为我们的官员之所以出现如此被羞辱的事件,因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民主国家的官员可以为了信念而不惜丢官,非民主国家的官员没有也不许有自己真实的观点。
2、刘常委或者对南京大屠杀毫无感觉或者说毫无感情,杀不杀、杀多少都无所谓;或者暗自认可对方观点,因而装聋作哑。
3、刘常委面对“突发事件”来不及请示,所以无法及时表态。
4、这样以原则换“和谐”或以原则换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否属于“以土地换和平”的翻版?是否是南京市委的“既定方针”?
5、中国的官员,面对一个问题,回答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我怎样回答才不会有丢官的风险。即使这个问题是要他承认反人类言论,也在所不惜。
6、官员主要考虑自己的官位能不能保住,所以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何况他们也不可能有什么自己的观点,这点,不如固执己见的日本官员)。
7、对方否认大屠杀,居然还交换礼物,这说明官员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行事,就像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生怕自作主张走错一步棋丢了乌纱帽。
8、日本人包括官员,没有紧密地团结在民主党或自民党周围的义务,也无需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民主党或自民党的纲领上。而中国的官员,时刻担心他的言行“犯规”。
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就是一堵防火墙,一开始(80年代)是用于抵御国门一开时从一衣带水邻邦蜂拥涌入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家用电器等带来的震惊与冲击,这属于伟人的政治智慧;至于后来数字问题引起了双方争议,更彰显了伟人的大智慧,不怕争议,怕的就是没有争议,没有争议的东西当然很快就会被人淡忘,反而右翼分子时不时的反驳与回骂成了刺激和培养一代又一代民族主义民愚主义战士最丰厚的营养。
再次声明:本文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第一次如此多地应用别人的东西,不喜欢这种风格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