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得:复旦大学数学系77级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cc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很有一批人用聚类分析及文本分析来分析红楼梦的。他就是其中之一。
之后就混在中文系了。

估计是数学学得不好,改行了。:D
 
很有一批人用聚类分析及文本分析来分析红楼梦的。他就是其中之一。
之后就混在中文系了。

神人。
 
李骏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哈佛大学数学博士 1978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

77级大学生参加78年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方家军呢,这么不合常理的事情都不来质疑一下。这个竞赛的第一名肯定有猫腻,接着扒下去,没准那个哈大的博士学历也有假啊。:mad::D:D

老闲快来,这回你不用嫉妒老方捡到的大便宜了,你把这个李骏的假给打了,保你北美和中国的青史都留名。:D
 
remember this guy

李骏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哈佛大学数学博士 1978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

77级是1977年11月全国高考,1978年3月入校。

如果是77级的话,1978年他就不是中学生了

1978年5月21日,八省市在同一时间进行两场共5小时的竞赛。

网上查了一下,楼主标题写错,应为78级。
 
照片标题写错?

hehe
 
77级是1977年11月全国高考,1978年3月入校。


如果是77级的话,1978年他就不是中学生了

网上查了一下,楼主标题写错,应为78级。

没错。那年是77年年底高考。北方很多考生都是冒着大雪参加的。入学是78年春天。但是都称做77级。

78级(年)之后,高考都在7月(后来6月)举行。所以77和78实际只差一学期。

后来有传说,李峻入学后,又参加过复旦数学系的几次竞赛,成绩也很突出。但是大2的时候(?)好像因为压力大,总想保第一,所以后来身体不好,休学了一段时间?


上面石男所说基本靠边。77,78毕业时,那就像星星下到了凡间,虽说很多单位还是不懂业务的人把持,但是缺人才是普遍的。再加上后来国内的政策,选人主要看学历,年龄是否合适,所以这帮人中,一般都能占据有利地形!

不过呢,现在都属于日落夕阳了。自然规律是改变不了的。
 
是 靠谱 还是 靠边 阿?

77, 78 级 “现在都属于日落夕阳了”。

应该还没吧?

李开场, 李源潮, 博起来

不都 77, 78 级 的啊?

:D:D:D
 
要么叫他们午后三四点钟的太阳。
 
谁这么无聊?介不是砸咱中南的场子吗?:mad::mad::mad::flaming::flaming::flaming:
 
切,网上流传那个名单是复旦数学系毕业大牛们,不是单指77级
 
切,网上流传那个名单是复旦数学系毕业大牛们,不是单指77级

:cool::cool::cool:

I guss the same.

No possibility for only one class has so many successive guys and almost everyone so successiful!

:D:D:D
 
李源潮校友访谈录

第二位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叫孙芳烈。这个老师确实非常好,非常关心爱护学生,从学业到身心,一直到做人,真正是学生的导师。数学系许许多多老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但是对我们整个班级学生帮助最大的,首推孙芳烈老师。我们这个班上现在成名的也不少,数学系前后两任系主任雍炯敏老师和吴宗敏老师都是我的同学,在外国的也有很多。要说大家在学校里对哪个老师印象最深,能有交集、能取得共识的一定是孙芳烈老师。孙老师对学生非常好,一是她有一颗母仪之心,宽爱所有的学生,不管是年纪大还是年纪小的学生;二是她确实非常认真负责,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感激她。她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教师,辅导我们数学分析。当时在数学系教我们的都是名教授,但孙老师是做辅导课做得最好的。所以,第一学年我们班数学分析考试有14个100分。苏校长为什么对我们印象深,包括我在内?就是这个原因。他说:“他们这个班不得了啊,14个100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数学分析考试14个100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

一个班14个100分,不是牛,是大牛。
当时人们对各专业不太了解。主要是社会宣传陈景润的影响,所以牛人都涌向数学,物理等专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