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councilor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09-10-04 消息 6,440 荣誉分数 141 声望点数 73 2012-04-08 #1 councilor 说: 古代,日本抄中国; 近代,中国反过来抄日本。 点击展开... 飞来客 说: 抄什么?日本人发明的金粒餐?据说价格不菲,小c可曾尝过? 点击展开... 你那一代人,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你。老共对你们那代人的洗脑,是主要原因。
councilor 说: 古代,日本抄中国; 近代,中国反过来抄日本。 点击展开... 飞来客 说: 抄什么?日本人发明的金粒餐?据说价格不菲,小c可曾尝过? 点击展开... 你那一代人,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你。老共对你们那代人的洗脑,是主要原因。
C councilor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09-10-04 消息 6,440 荣誉分数 141 声望点数 73 2012-04-08 #2 作为“中间人”的日本对中国文艺学的影响 作者:彭修银等 近代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明治维新之后的“文明开化”运动中,政府不断派出高级官员和留学生到欧美各国深入考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还翻译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著作,这使得日本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二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也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愿望。但当时从中国直接去欧美以及翻译西文著作比去日本并翻译日文书籍相对困难得多,而且日本已经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并且经过了筛选和消化,因此向去芜存菁的临国日本学习,比直接向西方国家学习要简便有利得多。当时的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我取径东洋,力省效速”。可以说,中国人把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渠道来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看作了一条可以事半功倍的捷径。而向日本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派遣留学生。“甲午之后,举国上下,莫不视游学东瀛为富强之要径”,于是“自清末以还,……负笈东渡者,始终络绎于途。”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多达五万余人。大批的留日学生为传播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日本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并通过翻译日文书籍将这些新文化介绍到国内。 西方近代美学和文艺思想同样大多是由留日学生根据日文书籍或西方原著的日译本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文艺学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在学科体系、范畴、观念、方法等方面都已充分吸收、融合了西方思想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化学科的性质。文艺学领域内日文书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传播,对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中国的文艺学开始向近代化学科转变。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翻译日本文艺学著作的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郭沫若在评论中日文艺学关系时认为:“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可以说,中国文艺学近代转型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文艺学的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日本的影响。 日本文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近代文艺学美学概念和范畴的引入。日本人在接受西方新思想、新学说时,除了用日语直接音译西方外来语之外,还利用汉语的意译法创造了大量新词汇。文艺学领域内的许多重要概念或范畴如“哲学”、“美学”、“文学”、“美术”等,最初都是日本学者借用汉语翻译西方著作时确定下来的。由于这些用汉语表达的概念或范畴大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西方文艺思想的内容与特征,因此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文书时也都普遍沿用了这些表达方式。关于这种情况,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曾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作过较为公允的评价,他说:“数年以来,形上之学渐人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间之驿骑,于是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夫普通之文字中,固无事于新奇之语也,至于讲一学,治一艺,则非新增语不可。而日本之学者,既先我而定之矣,则沿而用之,何不可之有?……要之,处今日而讲学,已有不能不增新语之势,而人既造之,我沿用之,其势无便于此者矣。”这些新学语的普遍使用,表明了西方先进的文艺思想已经进入中国文艺学的视野之中,成为近代文艺学所表达的内容。 由日本传人的新学语的接受和使用一方面使许多基本范畴和概念在中国文艺学中确定下来,为中国近代文艺学体系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美学和文艺观念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文艺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变革。 表达方式的变革在话语特征上体现为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表述更加准确和规范。中国古典文艺学的话语表述特征是诗意化,思想家们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日本新学语的引入,使中国古典文艺学向近代形态的转换有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上的支持,这对于近代文艺学所要求的清晰、精确的逻辑分析话语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方式的变革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为文体表现形态的转换。中国古典文艺学以“诗话”、“词话”为主的文体形态受到冲击,具有近代特征的“新文体”逐渐被接受和运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些留日学者借鉴日本经验,主张冲破中国传统的文体规范,变革旧的文体形式,开展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文体解放”运动。 由日本传人的“新学语”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和新见解。对于正处于启蒙时期的中国文艺学来说,新知识意味着新的思想内容,新见解则代表着新的文艺观念,而这些都远非中国旧有的“词章”、“典故”所能包容。因此,表达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文艺观念的需要带来了文学体裁的变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梁启超“文体改革”的主张直接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他在《夏威夷游记》一文中提出“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其灵感就是来自于对日本明治时期的政论家德富苏峰作品的阅读感觉,“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人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可以看出,所谓“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引进“欧西文思”,即要在诗文中表现西方的新思想、新精神。要达到这一目的,新文体的语言就应该力求通俗化,做到通俗易懂,平易畅达,并“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以便彻底冲破古文规范的限制,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作为文体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不仅提出理论上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广泛借鉴并学习日本新文体的风格。他在作文章时“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努力尝试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曾经有学者指出:“任公到日本的时候(1898),日本口语文学已经很流行,那时一般文人汉学修养还不低。像德富苏峰,德富芦花一流人的文章,和任公的新文体,正是一种味道。”0这种日本化的新文体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使一时之学术,浸成风尚,而我国文体,亦遂因此稍稍变矣。”周作人曾经就文体改革的必然性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新小说与旧小说的区别,思想果然重要,形式也甚重要。旧小说的不自由的形式,一定装不下新思想。”而这也正是中国近代文体改革的主要原因所在。 日本近代文艺思想的大规模引进与吸收,不仅使中国文艺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思想材料和新的表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艺学具体的学术存在形态也在日本近代文艺学的强劲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由古典向近代的转换。这种转换以方法的更新为依据,以体系的建构为目标,以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流派的引介为具体内容,在文艺学原理、艺术史学、文艺理论和批评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中国文艺学中关于美学和艺术原理的基本体系,主要是受到日本艺术理论家黑田鹏信的影响。他的《艺术概论》一书是一部系统讲述艺术一般原理的著作,其内容包括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到艺术的创作欣赏、从艺术分类、艺术起源到艺术内容形式和风格流派等,包含了艺术理论中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有关艺术理论的书籍,它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问题不仅在当时为中国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范式,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至今仍沿用在中国艺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此外,黑田鹏信的另外两部著作《美学纲要》和《艺术学概论》也被译成中文。这三本译作对于中国美学和艺术基本原理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 在艺术史论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日本美术史家术村庄八和板垣鹰穗等人的系列西洋美术史著作的译介,是当时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鲁迅翻译的日本学者板垣鹰穗所著《近代美术史潮论》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本书将近代美术如何演进到现代美术作了全面的阐述,揭示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发生的根源和必然性。这本介绍西方近现代美术史的演变过程的著作,不仅为中国美术界提供了近代新的艺术及其思潮的信息,而且也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法,使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潮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当时,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成果成为开展近代意义上的艺术史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郭虚中在翻译出版日本学者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的“译者赘言”中说:“举凡我国的各种学术,我们还不曾注意到的,他们都研究得有很好的成绩了。于是我们对这种目前尚缺乏适用的绘画史,也只得暂求诸彼邦了。”许多后来很有成就的艺术史论家都曾翻译过日本学者的著作,并借鉴其内容、方法及体例等进行近代艺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显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彻底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开始全面吸收近现代新的文艺思想并应用到文艺创作和评论当中去。而当时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人物几乎全部都是留日学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了创造社,提倡“为艺术的艺术”,注重创作中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艺术的自身目的与艺术规律,被称为“艺术派”。这一艺术思潮对当时的美术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留学生翻译了很多日本书籍,其中以厨川白村的影响最大。他的代表作是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先生给予这部作品如下的评价:“……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厨川白村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达十四种之多,他的文艺思想一度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准绳,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这一时期的许多艺术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都是留日学生,如汪亚尘、丰子恺、邓以蛰、蔡仪等,他们接受了日本和西方新的文学和艺术思潮,写作了大量理论文章,内容涉及艺术本体论、艺术创作欣赏及批评理论、艺术思潮与当代艺术评论等诸多方面。他们对近代文艺理论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思考,使从国外学到的思想和理论真正融入到中国文艺学之中,为中国近代文艺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大量的资料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艺学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换是在日本这个“中间人:’的作用下发端、开展并逐步完成的,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历史事实。因此,在绘制中国现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构图中,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添加“日本”这个板块,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更好地进行东西方文艺学领域的交流,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间人”的日本对中国文艺学的影响 作者:彭修银等 近代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明治维新之后的“文明开化”运动中,政府不断派出高级官员和留学生到欧美各国深入考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还翻译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著作,这使得日本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二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也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愿望。但当时从中国直接去欧美以及翻译西文著作比去日本并翻译日文书籍相对困难得多,而且日本已经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并且经过了筛选和消化,因此向去芜存菁的临国日本学习,比直接向西方国家学习要简便有利得多。当时的一些开明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我取径东洋,力省效速”。可以说,中国人把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渠道来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看作了一条可以事半功倍的捷径。而向日本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派遣留学生。“甲午之后,举国上下,莫不视游学东瀛为富强之要径”,于是“自清末以还,……负笈东渡者,始终络绎于途。”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多达五万余人。大批的留日学生为传播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日本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并通过翻译日文书籍将这些新文化介绍到国内。 西方近代美学和文艺思想同样大多是由留日学生根据日文书籍或西方原著的日译本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文艺学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在学科体系、范畴、观念、方法等方面都已充分吸收、融合了西方思想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化学科的性质。文艺学领域内日文书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传播,对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中国的文艺学开始向近代化学科转变。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翻译日本文艺学著作的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郭沫若在评论中日文艺学关系时认为:“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可以说,中国文艺学近代转型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文艺学的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日本的影响。 日本文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近代文艺学美学概念和范畴的引入。日本人在接受西方新思想、新学说时,除了用日语直接音译西方外来语之外,还利用汉语的意译法创造了大量新词汇。文艺学领域内的许多重要概念或范畴如“哲学”、“美学”、“文学”、“美术”等,最初都是日本学者借用汉语翻译西方著作时确定下来的。由于这些用汉语表达的概念或范畴大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西方文艺思想的内容与特征,因此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文书时也都普遍沿用了这些表达方式。关于这种情况,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曾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作过较为公允的评价,他说:“数年以来,形上之学渐人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间之驿骑,于是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夫普通之文字中,固无事于新奇之语也,至于讲一学,治一艺,则非新增语不可。而日本之学者,既先我而定之矣,则沿而用之,何不可之有?……要之,处今日而讲学,已有不能不增新语之势,而人既造之,我沿用之,其势无便于此者矣。”这些新学语的普遍使用,表明了西方先进的文艺思想已经进入中国文艺学的视野之中,成为近代文艺学所表达的内容。 由日本传人的新学语的接受和使用一方面使许多基本范畴和概念在中国文艺学中确定下来,为中国近代文艺学体系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美学和文艺观念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文艺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变革。 表达方式的变革在话语特征上体现为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表述更加准确和规范。中国古典文艺学的话语表述特征是诗意化,思想家们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日本新学语的引入,使中国古典文艺学向近代形态的转换有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上的支持,这对于近代文艺学所要求的清晰、精确的逻辑分析话语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方式的变革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为文体表现形态的转换。中国古典文艺学以“诗话”、“词话”为主的文体形态受到冲击,具有近代特征的“新文体”逐渐被接受和运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些留日学者借鉴日本经验,主张冲破中国传统的文体规范,变革旧的文体形式,开展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文体解放”运动。 由日本传人的“新学语”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和新见解。对于正处于启蒙时期的中国文艺学来说,新知识意味着新的思想内容,新见解则代表着新的文艺观念,而这些都远非中国旧有的“词章”、“典故”所能包容。因此,表达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文艺观念的需要带来了文学体裁的变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梁启超“文体改革”的主张直接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他在《夏威夷游记》一文中提出“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其灵感就是来自于对日本明治时期的政论家德富苏峰作品的阅读感觉,“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人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可以看出,所谓“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引进“欧西文思”,即要在诗文中表现西方的新思想、新精神。要达到这一目的,新文体的语言就应该力求通俗化,做到通俗易懂,平易畅达,并“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以便彻底冲破古文规范的限制,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作为文体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不仅提出理论上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广泛借鉴并学习日本新文体的风格。他在作文章时“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努力尝试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曾经有学者指出:“任公到日本的时候(1898),日本口语文学已经很流行,那时一般文人汉学修养还不低。像德富苏峰,德富芦花一流人的文章,和任公的新文体,正是一种味道。”0这种日本化的新文体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使一时之学术,浸成风尚,而我国文体,亦遂因此稍稍变矣。”周作人曾经就文体改革的必然性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新小说与旧小说的区别,思想果然重要,形式也甚重要。旧小说的不自由的形式,一定装不下新思想。”而这也正是中国近代文体改革的主要原因所在。 日本近代文艺思想的大规模引进与吸收,不仅使中国文艺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思想材料和新的表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艺学具体的学术存在形态也在日本近代文艺学的强劲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由古典向近代的转换。这种转换以方法的更新为依据,以体系的建构为目标,以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流派的引介为具体内容,在文艺学原理、艺术史学、文艺理论和批评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中国文艺学中关于美学和艺术原理的基本体系,主要是受到日本艺术理论家黑田鹏信的影响。他的《艺术概论》一书是一部系统讲述艺术一般原理的著作,其内容包括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到艺术的创作欣赏、从艺术分类、艺术起源到艺术内容形式和风格流派等,包含了艺术理论中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有关艺术理论的书籍,它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问题不仅在当时为中国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范式,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至今仍沿用在中国艺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此外,黑田鹏信的另外两部著作《美学纲要》和《艺术学概论》也被译成中文。这三本译作对于中国美学和艺术基本原理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 在艺术史论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日本美术史家术村庄八和板垣鹰穗等人的系列西洋美术史著作的译介,是当时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鲁迅翻译的日本学者板垣鹰穗所著《近代美术史潮论》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本书将近代美术如何演进到现代美术作了全面的阐述,揭示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发生的根源和必然性。这本介绍西方近现代美术史的演变过程的著作,不仅为中国美术界提供了近代新的艺术及其思潮的信息,而且也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法,使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潮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当时,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成果成为开展近代意义上的艺术史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郭虚中在翻译出版日本学者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的“译者赘言”中说:“举凡我国的各种学术,我们还不曾注意到的,他们都研究得有很好的成绩了。于是我们对这种目前尚缺乏适用的绘画史,也只得暂求诸彼邦了。”许多后来很有成就的艺术史论家都曾翻译过日本学者的著作,并借鉴其内容、方法及体例等进行近代艺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显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彻底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开始全面吸收近现代新的文艺思想并应用到文艺创作和评论当中去。而当时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人物几乎全部都是留日学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了创造社,提倡“为艺术的艺术”,注重创作中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艺术的自身目的与艺术规律,被称为“艺术派”。这一艺术思潮对当时的美术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留学生翻译了很多日本书籍,其中以厨川白村的影响最大。他的代表作是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先生给予这部作品如下的评价:“……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厨川白村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达十四种之多,他的文艺思想一度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准绳,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这一时期的许多艺术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都是留日学生,如汪亚尘、丰子恺、邓以蛰、蔡仪等,他们接受了日本和西方新的文学和艺术思潮,写作了大量理论文章,内容涉及艺术本体论、艺术创作欣赏及批评理论、艺术思潮与当代艺术评论等诸多方面。他们对近代文艺理论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思考,使从国外学到的思想和理论真正融入到中国文艺学之中,为中国近代文艺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大量的资料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艺学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换是在日本这个“中间人:’的作用下发端、开展并逐步完成的,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历史事实。因此,在绘制中国现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构图中,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添加“日本”这个板块,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更好地进行东西方文艺学领域的交流,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飞来客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6-01-25 消息 35,252 荣誉分数 3,014 声望点数 373 所在地 龙宫 2012-04-08 #3 你这算哪门子理由?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人废言』,倭人好的东西为何不能拿过来用?难道真要像我们哪个留学倭国的蠢蛋蒋委员长?
扣 扣 有一说一 VIP 注册 2011-08-08 消息 5,215 荣誉分数 211 声望点数 73 所在地 角落 2012-04-08 #4 飞来客 说: 你这算哪门子理由?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人废言』,倭人好的东西为何不能拿过来用?难道真要像我们哪个留学倭国的蠢蛋蒋委员长? 点击展开... 飞来客 说: 不算过!是事实,由于倭国地理环境恶劣,人生难测,过完今天不知明天,造成倭人歌曲犹如哀乐,也造成倭人生性凶残。哈日者全是头脑有病。 点击展开... 什么叫哈日,"拿过来用"不算哈日吧~~:blowzy:
飞来客 说: 你这算哪门子理由?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人废言』,倭人好的东西为何不能拿过来用?难道真要像我们哪个留学倭国的蠢蛋蒋委员长? 点击展开... 飞来客 说: 不算过!是事实,由于倭国地理环境恶劣,人生难测,过完今天不知明天,造成倭人歌曲犹如哀乐,也造成倭人生性凶残。哈日者全是头脑有病。 点击展开... 什么叫哈日,"拿过来用"不算哈日吧~~:blowzy:
飞来客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6-01-25 消息 35,252 荣誉分数 3,014 声望点数 373 所在地 龙宫 2012-04-08 #5 扣 扣 说: 什么叫哈日,"拿过来用"不算哈日吧~~:blowzy: 点击展开... 哈日就是不分好歹,对倭人的东西爱得发疯了。譬如:无倭人之哀乐而不悦,包机去倭国吃倭人昂贵之金粒餐等等。
扣 扣 有一说一 VIP 注册 2011-08-08 消息 5,215 荣誉分数 211 声望点数 73 所在地 角落 2012-04-08 #6 飞来客 说: 哈日就是不分好歹,对倭人的东西爱得发疯了。譬如:无倭人之哀乐而不悦,包机去倭国吃倭人昂贵之金粒餐等等。 点击展开... 哦,您的意思是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就不叫哈日,那我们有了共识。那,日本好的地方您也是提倡要去学习的,对不对~~ :blowzy:
飞来客 说: 哈日就是不分好歹,对倭人的东西爱得发疯了。譬如:无倭人之哀乐而不悦,包机去倭国吃倭人昂贵之金粒餐等等。 点击展开... 哦,您的意思是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就不叫哈日,那我们有了共识。那,日本好的地方您也是提倡要去学习的,对不对~~ :blowzy:
悠哉客 非左非右 既左既右 VIP 注册 2011-09-28 消息 5,704 荣誉分数 1,217 声望点数 223 所在地 咱村 2012-04-08 #7 扣 扣 说: 哦,您的意思是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就不叫哈日,那我们有了共识。那,日本好的地方您也是提倡要去学习的,对不对~~ :blowzy: 点击展开... 请君入瓮
C councilor 初级会员 VIP 注册 2009-10-04 消息 6,440 荣誉分数 141 声望点数 73 2012-04-08 #8 飞来客 说: 哈日就是不分好歹,对倭人的东西爱得发疯了。譬如:无倭人之哀乐而不悦,包机去倭国吃倭人昂贵之金粒餐等等。 点击展开... 扣 扣 说: 哦,您的意思是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就不叫哈日,那我们有了共识。那,日本好的地方您也是提倡要去学习的,对不对~~ :blowzy: 点击展开... 所以,飞老的意思是: 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那叫“抄袭”,近代,中国学习日本,那叫“拿过来用”。
飞来客 说: 哈日就是不分好歹,对倭人的东西爱得发疯了。譬如:无倭人之哀乐而不悦,包机去倭国吃倭人昂贵之金粒餐等等。 点击展开... 扣 扣 说: 哦,您的意思是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就不叫哈日,那我们有了共识。那,日本好的地方您也是提倡要去学习的,对不对~~ :blowzy: 点击展开... 所以,飞老的意思是: 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那叫“抄袭”,近代,中国学习日本,那叫“拿过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