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从温哥华搬到渥太华后非常后悔的人?

歪楼!选喔太滑,地震风险远低于温哥华。刚来时候有先来的人和我说喔太滑好,当时不理解,现在越来越喜欢
 
没看上次哪篇文章讲,温哥华渥太华未来都是地震高风险吗?倒是温哥华老下雨,真有的人会因此而抑郁的.
歪楼!选喔太滑,地震风险远低于温哥华。刚来时候有先来的人和我说喔太滑好,当时不理解,现在越来越喜欢
 
可是,温哥华能买得起的房,恐怕不是危楼也不老楼了。在咱们这,好歹挑个结实点的
 
IT工作绝对木有OTTAWA高,IT工作机会就更别提了。

温哥华IT工作机会少;即便找得到,收入也远不如村里高。否则,您老早就搬过去了。:D
 
温哥华IT工作机会少;即便找得到,收入也远不如村里高。否则,您老早就搬过去了。:D

温哥华做 IT 的一般都跑南边去了
 
上面这番话其实是在阐述一个伪命题:内心强大的必然不喜名牌;反之喜欢名牌的内心必然不够强大,这不是胡扯吗。

有的名人就喜欢穿黑套头+501牛仔裤;有的喜欢格子衬衫+卡其裤;还有的喜欢纯手工定制的Anderson & Sheppard西服和Lobb皮鞋。这个嘛,还是个品位问题,赫赫。

赚钱的人不会花钱,花钱的人不会赚钱。很常见的。
你的命题应该改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在意是否名牌;反之追求名牌的人经常内心不够强大。
似乎亚洲人特别热衷于名牌,欧美人把名牌看成普通的商品,不跟风。
 
茉莉姐姐莫非只认识Tommy, Polo, Coach, CK之类的名牌。:lol:

欧美人不追名牌?看录像吧。这是几年前Anya Hindmarch的I'm not a plastic bag推出时的疯狂。这可是在纽约,估计是茉莉姐姐心中认可的高等人居住地。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nDhXFSvsw"]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nDhXFSvsw[/ame]
 
茉莉姐姐莫非只认识Tommy, Polo, Coach, CK之类的名牌。:lol:

欧美人不追名牌?看录像吧。这是几年前Anya Hindmarch的I'm not a plastic bag推出时的疯狂。这可是在纽约,估计是茉莉姐姐心中认可的高等人居住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nDhXFSvsw

也歪一下楼,我觉得有个百分比,可能洋人有1-2%喜欢名牌,亚洲的百分比可能去到50%--80%

跟价值观有点关系,可能的,北美一直提倡平等自由,关怀弱者,劫富济贫,明显的钱赚得多,税就多。亚洲的风气,

香港大陆大家都很仰望富人,打高尔夫球故意收2百万入会费,我们这里就有不要钱的。北美你富人能做的事,游艇,高尔夫,贫穷的也能

做,你太高调政府就找你多收税。人人平等的观念总是在的,虽然达不到完全平等,慢慢大家就对要表示自己高人一等没有什么兴趣,不必要显示自己更富有,大家也不care

别人富有已否,自己过好自己日子自己开心最重要。喜欢名牌的比例自然就比亚洲少点。
 
人的共性是差别不大的,只是有没有条件上名牌的问题。
 
也歪一下楼,我觉得有个百分比,可能洋人有1-2%喜欢名牌,亚洲的百分比可能去到50%--80%

跟价值观有点关系,可能的,北美一直提倡平等自由,关怀弱者,劫富济贫,明显的钱赚得多,税就多。亚洲的风气,

香港大陆大家都很仰望富人,打高尔夫球故意收2百万入会费,我们这里就有不要钱的。北美你富人能做的事,游艇,高尔夫,贫穷的也能

做,你太高调政府就找你多收税。人人平等的观念总是在的,虽然达不到完全平等,慢慢大家就对要表示自己高人一等没有什么兴趣,不必要显示自己更富有,大家也不care

别人富有已否,自己过好自己日子自己开心最重要。喜欢名牌的比例自然就比亚洲少点。


这是被加拿大政府灌糊涂了吧?Warren Buffet缴的税比他的秘书还少。
你楼下村长总结得不错。
 
人的共性是差别不大的,只是有没有条件上名牌的问题。

这个不同意村长的,名牌一般人都能承受,所以全世界才会排长龙买名牌。

但是豪宅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花450万买豪宅是千真万确的有条件,看不见排长龙买1千万的房子。买名牌衣物的人有的富有,很多都是一般群众。个人取向兴趣而已,
 
温哥华不知道,但现在去多伦多已经不适应了。就觉得车道多,车多,人还多,该改名叫多三多了~这时才发现虽然嘴上一直说着喜欢多伦多的便利,心里却不知不觉适应了这里的恬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