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GRAND KING

KING
注册
2009-12-15
消息
1,086
荣誉分数
113
声望点数
108
【舌尖上的中国】第1集 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第2集 主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3集 转化的灵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4集 时间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5集 厨房的秘密
 
第六集都看完了:D
 
第六集都看完了:D

共有七集,最后一集没看:p

【舌尖上的中国】第6集 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第7集 我们的田野
 
《舌尖上的中国》:真诚才能感动人

环球网 http://ent.huanqiu.com/movie/yingshi-neidi/2012-05/2744215.html

  近日,每天都有一群观众坚定地守在电视机前,准备享受他们每晚的电视“盛宴”,这便是央视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确,该片在播出之后,得到不少观众和网友称赞,有人表示,“晚上看这片子真是考验人!感觉那些美食的香味都飘出来了,吃货们,要不要加顿夜宵? ”有趣的是,该片总导演陈晓卿也是个十足的“吃货”,喜爱制作纪录片的陈晓卿,业余生活最大的爱好是品尝和研究美食,并且在不少报刊、杂志都开设了美食专栏,他笑称,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拍摄一部表现中国各地美食的纪录片。

  【拍摄初衷】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筹备,历时整整一年。这是央视、也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几乎把包括港澳台在内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都拍遍了。这部片子里所展现的美食,主要甄选各地比较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还有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该片最受欢迎的地方,就是对美食表现的细致、精准,从食材选择到制作工艺。

  作为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舌尖上的中国》所要传达的理念时说:“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也是《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我们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美食制作工艺过程,我希望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传承。 ”而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陈晓卿则非常简单地概括:“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流传得最自由的就是美食,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几乎都有中国餐馆,美食已经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

  【创作理念】 用味道传递人生百态

  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分别是《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和《我们的田野》。陈晓卿说,“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现在人们常说的‘吃货’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和食材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的故事。而讲述这些故事,则是这部纪录片所要传达的理念。

  陈晓卿说,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这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生活价值观也是需要当代人去体会的,“我们的编导在全国各地拍摄期间,发现很多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孩子们回来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团聚的时刻最温暖,但当孩子们各自离家的时候,只剩下一对老人相依为伴,眼神里充满了孤单。现在城市化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故乡涌进城市,一个北漂的年轻人说,他每每想家的时候,最怀念的就是小时候家里饭菜的香味,可能没有城市里的山珍海味,但心里最珍贵也最怀念的,永远都是母亲做出饭菜的味道,那是刻在心里永远的记忆。 ”

  相关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传递四种“味道”

  这部纪录片在央视一套首轮播出之后,从23日起,《舌尖上的中国》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重播。陈晓卿希望观众在看过这部片子之后,能对它所要传达出的主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时间的味道

  关于时间,陈晓卿认为千年流传下来的发酵工艺,集中展现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以及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陈晓卿说,“古老的中国人用不同的方法储存食物,促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味觉,这些经过千百年发酵的味道,是中国人最古老的味道。”

  ●喜悦的味道

  饮食能提供给人的喜悦感,在于饱腹,这是陈晓卿所总结的饮食的主旨。陈晓卿告诉记者,中国人很重视主食,尤其是在喜庆的日子。逢年过节,家里必不可少的主食是饺子、面条,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却都在喜庆的日子里用主食招待客人。

  ●历史的味道

  陈晓卿用豆腐这种最常见的食物来表达这个概念。“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精神层面的气质,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更能‘顺其自然’。 ”像豆腐一样,在这些传习下来的饮食故事中,历史就被一点点地记录下来。

  ●地域的味道

  地域不同,美食的味道各有不同,这也是陈晓卿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要表达的重点。以中国的地域划分,沿海居民喜食海鲜,东北人口味偏向咸,而南方人喜爱甜品,云贵川内地偏爱辣椒,山西等地则爱酸。(记者梁巍电自北京)

  肯定声音

  人民日报赞《舌尖上的中国》:真诚才能感动人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唯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唯独没有真诚。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好片!看了不但垂涎三尺,还十分感动。

片子里的人都有灿烂的笑容。
 
就像最终赢得食品评论家赞赏的Ratatouille一样,这片子其实是讲记忆跟亲情的。
 
很贴切得评论

口水与泪水齐飞。


才下舌头又上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引蝴蝶效应 口水与泪水齐飞

  北京5月24日电(刘欢)近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在充斥着谍战剧、偶像剧和宫斗剧的电视屏幕上,一部满怀情感、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无疑成为一缕清风,打开了观众的心门。人们开始疯狂地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云南松茸……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

  文艺派:地方版高校版出炉 网友争写舌尖体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太多营销,却犹如一匹黑马,引发了一股观片热潮。对此,导演陈晓卿表示,美食只是这个节目的外表,我们希望观众通过美食,感受到当下中国一些人和生存状态。正因如此,网友才会看得“口水与泪水齐飞”,看得“才下舌头,却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无怪乎地方版、高校版纷纷出炉,文艺派“吃货”们争相传递着自己身边的味道。

  北京网友们来到老字号,把焦圈、豆汁儿、驴打滚一股脑儿装进相机,发到网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西安网友也纷纷出谋划策,为“舌尖上的西安”提建议。上海、四川等地网友在网上图文直播“舌尖上的家乡”,各种美图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各个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高校BBS上出炉。学子们总是对学校食堂各种抱怨,一旦离开母校却又念念不忘。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应运而生。从网上的照片中看到,从打饭的师傅、热腾腾的盖浇饭到各种饭卡造型,都承载的学子的母校情结。

  与此同时,网络上布满仿制纪录片中台词而作的“舌尖体”。一个个绵长的复杂句,让人看了温暖和踏实。如德国篇:入冬了,中部的图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图林根烤肠;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选择慕尼黑白肠;而距离不远的纽伦堡人民更加喜欢纽伦堡香肠;东边的柏林人民则将咖喱肠作为他们的餐食。家居篇:在鱼米之乡长大的徐妈妈深知,水,是食物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寒冷的冬夜,徐妈妈拿出祖母传下来的铁壶,煮了一壶滚烫的水,给正在复习迎考的小明泡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鲜虾鱼板面。

  行动派:边看边淘宝 下厨动手做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其中的美食备受观众推崇。不少“吃货”们完全hold不住了,纷纷上网淘特产,以致有观众调侃,“《舌尖上的中国》是不是淘宝拍的”。还有网友深夜难忍饥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淘宝数据显示,5月14日该记录片开播之后的5天里,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找过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余万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食品类的购买高峰,已经逐渐从中午的11点和下午的16点-17点,转向每晚的22-24点。

  其中,此前冷门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等,经过片子的介绍,被越来越多的“吃货”认识和接受。比如,毛豆腐在5天内的搜索量增长113倍,云南诺顿火腿5天内成交量翻了4.5番。淘宝上一家诺顿火腿店铺,近一个月内成交的45件里,有44件是在节目开播之后下单的。

  淘宝上火的不仅仅是食品食材,还表现在相关烹饪器具上。数据显示,烹饪套装在过去5天内,搜索次数环比涨143.75%,各种锅、壶一类也增长21.78%,其中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石锅等成交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0.86%和33.4%。而云南特产汽锅鸡中所用到的汽锅,成交量也增近20%。

  除了食材外,纪录片中展现的地方特色菜做法也引起了网友下厨兴趣。网友fany0124就说,《舌尖上的中国》把视角放在原材料上,而且有人有故事,有传承有文化,许久不曾做饭的我,最终选择走进厨房做一顿自己想吃的大餐。网友“范哥点菜”发微博称: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情景诱惑下,晚上来了一辣煮禾花鱼。

  质疑派:为家乡美食叫屈 称拍摄手法简单

  细心的观众发现,第6集在讲述 “辣”时所用的台词和第5集《厨房的秘密》中讲述湖南菜“辣”的台词有重复之处,这引来不少网友的拍砖。重庆的“吃货”们表示,“重庆火锅仅亮相90秒,太不过瘾了!”四川的“吃货”们更是直言,“总长350分钟的纪录片中,仅有不到10分钟讲到川菜,这是打压川菜!”

  面对各地网友追问“怎么没有我们那儿的某某食物呢”,陈晓卿幽默回应:“宁夏人民也这么问,山东人民也是。现在我已经不能去这些地方了,据说是去一次就要挨打一次。”在 23日与网友互动时,陈晓卿说,“拍到的永远是最少的一部分,一次拍完我们就失业了,第二季、第三季都会有的。”看来,各地的吃货们可以持续期待了。

  《舌尖上的中国》还面临着叙事手法,拍摄手法单一的质疑。有网友认为,七集纪录片叙事手法都差不多。还有网友认为,每每介绍介绍一个新菜系,开篇部分基本都是用摄像机仰拍;每次展示新食物时,摄像机永远都是平对着食物,缓缓出镜,放在桌上再特写,最后永远都是蓝天白云的镜头结尾。对此陈晓卿谦虚表示, “就这么点手段,还在继续努力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