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好话我就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我看完了中国央视拍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

好奇,有了上面这一大套坏话,还能有什么好话?华老要不你再写个 好话篇 让我们学习学习?
 
哈,人家是“以貌取人”,你却是“以名取文”!
不一定只能永远说好话。说不说坏话,关键要看是否乱说、是否合理。
你如果反对我的观点,请具体指出错在哪。一棍子一笼统地打死,好像太情绪化。

华侨兄对中国的事情说话,关键是要看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我是从国务院通知那个帖子开始,注意到华侨兄的这些帖子。根据这些有限的印象,得出我的感觉。也许不准确。随时准备修正我的不正确看法。

为了表示认真,我刚才复习了一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华侨兄对中国的事情说话,关键是要看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我是从国务院通知那个帖子开始,注意到华侨兄的这些帖子。根据这些有限的印象,得出我的感觉。也许不准确。随时准备修正我的不正确看法。
为了表示认真,我刚才复习了一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酸不酸哪,您?又打翻哪味瓶子了?
我说一些饮食、文化、电视片的话题,您扯那些政治干什么?

再说了,我说了张三的坏话,您指责我没有说李四的坏话;我说了李四的坏话,您指责我没有说王五的坏话;。。。
我没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心思、你的情结,去说坏话呢?!
 
酸不酸哪,您?又打翻哪味瓶子了?
我说一些饮食、文化、电视片的话题,您扯那些政治干什么?

再说了,我说了张三的坏话,您指责我没有说李四的坏话;我说了李四的坏话,您指责我没有说王五的坏话;。。。
我没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心思、你的情结,去说坏话呢?!

华侨兄息怒。

如你所说,如果你说张三坏话,我就要求你说李四的坏话,那我是无赖。可是,回顾一下我们的第一次辩论是怎么开始的,你还记得,是你在说张三坏话的同时,又顺便为李四做着辩护,而且是非常不符合你自己的“逻辑”的辩护,我看是为李四涂脂抹粉。所以我有这样的印象,好像你说什么话,要考虑是否符合李四的几个基本原则。

其实,要坚持那几个原则,也没有什么。不同政治立场而已。朋友之间也可以有不同政治立场的。方舟子跟司马南的政治立场就很不相同。
 
老华侨的立意无疑是好的,但是读起来不太对劲。

一家之言:D
9981用了一个很妙的词 -- “对劲”!
这个词很玄妙。什么是“劲”?什么是对劲、错劲,或者对劲、不对劲?不同人“读起来”的感觉而已。
也像“红烧肉”,对不喜欢的人(或者素食者)来说,你做得再好,他还是不喜欢。在饮食里,这叫“众口难调”。

多谢你的直率!比那些酸唧唧地东拉西扯强。
 
华侨兄息怒。

如你所说,如果你说张三坏话,我就要求你说李四的坏话,那我是无赖。可是,回顾一下我们的第一次辩论是怎么开始的,你还记得,是你在说张三坏话的同时,又顺便为李四做着辩护,而且是非常不符合你自己的“逻辑”的辩护,我看是为李四涂脂抹粉。所以我有这样的印象好像你说什么话,要考虑是否符合李四的几个基本原则。

其实,要坚持那几个原则,也没有什么。不同政治立场而已。朋友之间也可以有不同政治立场的。方舟子跟司马南的政治立场就很不相同。
我在说李四的坏话时,没有满足你的情结而已,没有达到你的标准而已!
您仅凭“印象”说活也就罢了,您也不检查一下你的“印象”的可信度!就拿“第一次辩论”而言,您已经因为逻辑错误而彻底失败,可您还老是拿来做引证!
我有什么义务对什么都反对!您自己都说了“也没有什么”,那您还拿来说事干什么!
亏你还敢提到“无赖”一词!
 
我在说李四的坏话时,没有满足你的情结而已,没有达到你的标准而已!
您仅凭“印象”说活也就罢了,您也不检查一下你的“印象”的可信度!就拿“第一次辩论”而言,您已经因为逻辑错误而彻底失败,可您还老是拿来做引证!
我有什么义务对什么都反对!您自己都说了“也没有什么”,那您还拿来说事干什么!
亏你还敢提到“无赖”一词!

我说了,要坚持四个原则,也没有什么,不同政治立场而已。之所以会提到这个,是因为你下面的这个段话,除了“关键要看是否乱说、是否合理”之外,你自己漏了四个基本原则。我只是给你补充完整而已。否则,别人会看不懂你的逻辑,因为那四个原则就“不合理”。

哈,人家是“以貌取人”,你却是“以名取文”!
不一定只能永远说好话。说不说坏话,关键要看是否乱说、是否合理。
你如果反对我的观点,请具体指出错在哪。一棍子一笼统地打死,好像太情绪化。

我之所以会在你的帖子后面经常讲一下逻辑,是因为知道你喜欢讲逻辑。飞老那里,我就比较不提逻辑问题。

我觉得,朋友之间除了相互无恶意,还要能够坦诚交流意见的才算是真正朋友。否则大家都只说你好我好天气好哈哈哈哈,那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读点书更好。而能够坦诚交流意见,又不太容易得罪人的话题,最好的就是政治话题。政治离开我们日常生活太远,所以东拉西扯也不容易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如果是评论一个人的着装、工作、他的家庭、个人文章之类的,如果真正坦率地把自己意见说出来,那就太容易得罪对方了,因为那些都是对方自己的东西。所以,与其言不由衷地聊客套话,我宁可讨论政治,讨论方舟子打假,而少有评论别人的油盐酱醋或个人文章的。可惜,谈论政治也免不了得罪朋友。
 
我看完了中国央视拍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



:cool::cool::cool:



真是好文,学习了!尤其是对中国人对食文化重视的背景分析。

我只看了一集,就是有一个北京人在房顶上种菜的那一集。看时还挺感动的,感觉编导想体现一个思想,就是食文化体现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于各种各样的艰苦环境斗争而凝结下来的智慧。欣赏编导以吃的视角来传播文化的态度,比以前老是拿四大发明说事强多了。

欣赏搂主看事物的视角:中国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对不好的要批判的看,否则以后如果有人拍小脚上的中国,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华侨兄息怒。

如你所说,如果你说张三坏话,我就要求你说李四的坏话,那我是无赖。可是,回顾一下我们的第一次辩论是怎么开始的你还记得,是你在说张三坏话的同时,又顺便为李四做着辩护,而且是非常不符合你自己的“逻辑”的辩护,我看是为李四涂脂抹粉。所以我有这样的印象,好像你说什么话,要考虑是否符合李四的几个基本原则。

其实,要坚持那几个原则,也没有什么。不同政治立场而已。朋友之间也可以有不同政治立场的。方舟子跟司马南的政治立场就很不相同。

到位~~+++++

这次是:说人家的坏话,为自己的红烧肉涂脂抹粉~~:blowzy::p:D

老华侨做的红烧肉,老华侨特别加了LINK。想学的快去看~~:blowzy::p: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吃货流着哈喇子,who cares。


三儿在吗?俺这三句半合格不:blowzy:
 
我看完了中国央视拍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

本人常常批评老华侨的文章,但是,这一篇文字很好,基本上完全赞同。
这篇文章立意好,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老华侨是一气气呵成,正是从这没有精雕细琢上可以看出老华侨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知识丰富。
红字部分有点极端,但是很有见地。 中国饮食文化精采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都热爱中餐,就不说了。但是中国所谓的饮食文化里也有追求怪异荒诞和玄虚的成分,吃猴脑吃驴鞭3吱儿吃熊掌。。。吃许多变态的东西, 吃这些变态的东西还都可以有个大补的说法。普通人就沉迷与这补驴鞭补气上,达官贵人们就去追求破处进补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吃货流着哈喇子,who cares。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就属于对这类问题了~~

可有人非要贴上自己的对和错,是与非的标签~~然后举出一盘自己烧的红烧五花肉告诉大家,看还不如我烧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看着很喷地说~~:rolleyes::rolleyes::rolleyes:
 
本人常常批评老华侨的文章,但是,这一篇文字很好,基本上完全赞同。
这篇文章立意好,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老华侨是一气气呵成,正是从这没有精雕细琢上可以看出老华侨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知识丰富。
红字部分有点极端,但是很有见地。 中国饮食文化精采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都热爱中餐,就不说了。但是中国所谓的饮食文化里也有追求怪异荒诞和玄虚的成分,吃猴脑吃驴鞭3吱儿吃熊掌。。。吃许多变态的东西, 吃这些变态的东西还都可以有个大补的说法。普通人就沉迷与这补驴鞭补气上,达官贵人们就去追求破处进补了。
批评家今天降低标准了? :blink:
 
好文,有见地、有说服力:cool::cool::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