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好话我就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看似“随口说的”,我还是有依据的。既然您提出来了,我就把依据说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引经据典):

依据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徐中约教授的观点。徐中约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历史学家。他非常注重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的问题。他甚至认为,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是几千年来朝代更替的诱因。其细节、和程度,我就不细说了。他的观点,旁证了我对中国历史上食物问题的判断。
依据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的需求之后,才能有较高层的需求(这也和中国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类似)。由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长期受最低层的食物问题折磨,所以他们的关注重点就集中到食物上了。
依据三、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作为爱好者,我对他的理论比较熟悉。中国处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的最东端,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是世界上最为极端、最为恶劣的(非主要人类生活的地方除外)。这也决定了中国的食物供应问题,尤其是在靠天吃饭的古代。

如果说这段文字有不妥的地方,那就是“其它主要文明地域”的提法。显然,这里的“主要文明地域”排开了非洲等饥荒严重的地方,也许带有某种歧视的成份。但我只是为了文字的简练才这么说的,而不是故意。其实,在殖民者到来并撤离之前,非常的饥荒,可能并没有现在那么严重。

老华侨,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诸如狮子头和文思豆腐这类中国饮食的繁复制作过程,把它们当作“工艺”而非仅仅是为饱腹而进行的“工序”,是不是会觉得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其实早已超出了生理需要的这个初级层次了呢?
我想说的是,中国饮食所代表的文化,在你眼里或许少了些科学的精神,但是你忽略了它的艺术性的一面。试想,当你做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红烧肉来并得到家人朋友的赞赏时,那盘红烧肉对你还是仅有满足生理需要这一条意义吗?你就不会觉得有成就感、会因为这道菜受到家人朋友的欢迎而感到喜悦吗?--而这不是包含了马斯洛所说的高层次需求的意义吗?;)
 
[/color]

请上台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听听就好。。。




精工表和劳力士表都是表,如果你有能力买块劳力士,你会觉得荒诞、怪异吗?

人家过生日你会送人家一个钟吗?你不会。这是玄虚吗?

用半个小时烤只鸭,北京烤鸭店用三个小时烤一只,你可以选择避繁就简,你觉得味道会是一样吗?

人家用机器和面,你用手和,这是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吗?这是穷~

中国的食品如果走向标准,规范那不会是56个民族统一口味吧~~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这是老华侨提倡的还是反对的,估计老闹子也是看到了此处,才有了那个感言,很欣赏老闹子这次华丽的转身~~

只有家传秘方”,没有“企业秘方”。那现在北京烤鸭的秘方算是家族的还是算企业的?

。。。。。
。。。。。
。。。。。
 
我对繁复的工序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 就是人贱.

以前人工便宜, 没有更有价值的事去做, 就有条件把食品的工序做得更复杂些. 这些工序是边际效益递减的, 10道工序大概比9道要好些, 100道和99道的区别就不大了. 古代人反正也没其他事来做, 就多做这些了. 这些艺术不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只能是当作文化遗产和心理享受.

真正的劳动人民, 是会在效率和效果上有所取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简单工序既保留营养和口味又提高生产率, 更值得称赞. 人工便宜前提下的历史遗产不如对工序简化的创新值得自豪.
 
精工表和劳力士表都是表,如果你有能力买块劳力士,你会觉得荒诞、怪异吗?



人家过生日你会送人家一个钟吗?你不会。这是玄虚吗?



用半个小时烤只鸭,北京烤鸭店用三个小时烤一只,你可以选择避繁就简,你觉得味道会是一样吗?



人家用机器和面,你用手和,这是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吗?这是穷~



中国的食品如果走向标准,规范那不会是56个民族统一口味吧~~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这是老华侨提倡的还是反对的,估计老闹子也是看到了此处,才有了那个感言,很欣赏老闹子这次华丽的转身~~



只有家传秘方”,没有“企业秘方”。那现在北京烤鸭的秘方算是家族的还是算企业的?


事实是戴劳力士表的人极少, 戴精工表的极多.

比起保时捷的生产商, 我更尊敬丰田车的生产商, 并且认为丰田车对人类的贡献大.

标准化不是指只有一种标准, 全聚德也有更标准化的生产, 标准化对简单的和复杂的工序都会提高生产率.

所有产品都是有代价的, 古人为复杂的人工和繁重的劳动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我不认同过度提倡这种代价.
 
我对繁复的工序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 就是人贱.

以前人工便宜, 没有更有价值的事去做, 就有条件把食品的工序做得更复杂些. 这些工序是边际效益递减的, 10道工序大概比9道要好些, 100道和99道的区别就不大了. 古代人反正也没其他事来做, 就多做这些了. 这些艺术不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只能是当作文化遗产和心理享受.

真正的劳动人民, 是会在效率和效果上有所取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简单工序既保留营养和口味又提高生产率, 更值得称赞. 人工便宜前提下的历史遗产不如对工序简化的创新值得自豪.

哈哈哈哈哈哈:D:D:D:D:D:D

自打看了你的那个“一气化三清”帖子后,我就常常觉得你的帖子很有喜感,所以一般谈正经事,我是不和你过贴的。不过看你今天这么执着地跟着我,我不回一下不太好。:p
我觉得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话的语气也常常既绝对又肯定,仿佛你是万众权威的代表--包括古今中外的大众,真的很有喜剧色彩。:cool::D:D
不过,如果你想要真正地讲清楚一个观点并让人信服,恐怕你得先学会区别论述和胡吹乱侃的特点。:p
 
哈哈哈哈哈哈:D:D:D:D:D:D



自打看了你的那个“一气化三清”帖子后,我就常常觉得你的帖子很有喜感,所以一般谈正经事,我是不和你过贴的。不过看你今天这么执着地跟着我,我不回一下不太好。:p

我觉得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话的语气也常常既绝对又肯定,仿佛你是万众权威的代表--包括古今中外的大众,真的很有喜剧色彩。:cool::D:D

不过,如果你想要真正地讲清楚一个观点并让人信服,恐怕你得先学会区别论述和胡吹乱侃的特点。:p



我发的贴子都能被找到,并不特意回你的贴子,也回了更多别人的。但遇到了想说的东西,我不会回避。



我的想像力非常差,幽默感更差,所说的都是一些直接的基本知识和事实,以为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无需多解释。



看不出你有什么具体的意见,也就不多说了。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看法,时间不够无法展开来说,可是我的看法都挺简单,似乎没什么必要展开。
 

。。。

人家 老华侨 说的是这节目的重点有问题,老闹 却摸到 老华侨本人的政治取向上,
。。。

作为平常心的读者,也为了尊重别人,是不是得先搞明白人家要说啥的重点呢?! 。。。


老闹子跟老华侨讨论逻辑问题,小胖妖扯到政治取向上,
作为平常心的读者,也为了尊重别人,是不是得先搞明白人家要说啥的重点呢?!
 
老华侨,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诸如狮子头和文思豆腐这类中国饮食的繁复制作过程,把它们当作“工艺”而非仅仅是为饱腹而进行的“工序”,是不是会觉得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其实早已超出了生理需要的这个初级层次了呢?
~~~~~;)
对于茶水:有人要喝,有人要品,其实咕嘟咕嘟就得了,都是进肚~~

:blowzy::p:D
 
~~~~~

中药的确有糟粕的地方,但精华还是不少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是有些道理的。

相对西医,对病人的统计工作的确做得不够,让人感觉不科学,但现在正逐步改变中。

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准备fda申请了,以后在国外看到中成药,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中药的许多名牌,像云南白药,属于国家级别的珍宝。



另外提一下,国内治疗癌症的标准流程是西医放化疗为主,中医调理身体进行补充。
+++++
 
看完了老华侨的精华文章。好话我也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关于前言
说“吃”是中国头等重要的大事,没错,但对于西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尝不是如此。按照马斯洛总结的人类五个层次的需求来讲,吃属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在满足了这个层次的基础之上,才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吃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人而言,都可以说是头等大事。

“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诟病良多吧?西方传统的弥撒仪式上,不是也以葡萄酒和面包象征耶稣的血肉吗?西方人的客人招待、朋友关系和业务交往也有吃的内容。到一个地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人之常情,全世界皆如此。奥巴马来渥太华,吃了哪家店的beaver tail,加拿大人民不也津津乐道吗?当然,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正事,西方人喜欢在会议室里谈,不过谈之前或之后,他们往往也喜欢在酒会上或酒吧里联络或者加深感情。可以说,中国人是把吃喝谈放到一起进行了,西方人是分开进行的,但也一样没少。:D

关于(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听说过欧洲美食三宝:鹅肝、鱼子酱和松露。鹅肝,直白地说就是鹅的脂肪肝。:(松露,和松茸差不多,就是一种野生菌,但是因为稀少,所以价格高过黄金。这三样,比起老华侨所说的松茸、鲍鱼、海胆来,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它们受西方人追捧的程度,决不亚于中国人对松茸、鲍鱼和海胆的热爱。老华侨您说的“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物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决定而不是它的风味决定,而且这是放之四海皆准而非中国独有的。
另外还要提一下,真正促使松茸声名鹊起身价倍增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最爱吃松茸(他们称之为matstake),但日本本国少有松茸,所以他们就出高价到中国去买。直到现在,丽江等地出产的松茸也是绝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首先吃蝎子好像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也有,只是具体哪些国家我忘了。其次这些食物“有名”并不等于它们是中国食物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我认识的中国人里,除了鱼翅和绿豆粥以外,吃过或者想吃其它几种食物的很少,大概十之一二而已。至于说怪诞,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吃过苏格兰的羊杂碎(haggis) 和法国的蜗牛,这两样东西,怪异程度不亚于上面那几种中国食物吧?可却是苏格兰和法国人民深爱而且引以为豪的美食。

至于说到《本草纲目》的两个药方,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确荒诞,但《本草纲目》是500年前写的书,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谁都难以保证今天我们认为有道理甚至很科学的东西,几百年后仍然如此。西医也一样有过荒诞的东西,比如放血疗法,华盛顿就是这一西医疗法的牺牲品,而那还只是200年前。我相信现在在中国的正规的中医,没有哪个还会开出那两个药方来,中医学院的学生读《本草纲目》,也不会把它里面的每个药方都当经典照搬。

总之就是,“荒诞怪异”的食物哪里都有,见惯不怪,少见则多怪。说中国文化追求荒诞怪异,有些言重了。看看西方街头在身体各个部位穿刺的年轻人、美术馆里的后现代艺术,听听重金属音乐,老华侨您说说看,西方追求的荒诞怪异,是不是不比吃个蝎子、鱼翅什么的轻微?


关于(二)避简就繁

“大道至简”,本来是个哲学概念,它是讲事物的规律或本质可以用高度概括的方法总结和理解,这并不等同于在实际生活中追求极简主义--老华侨您的蒸螃蟹,真是有极简主义的味道了,再简下去,就是鸭子说的直接吃蛋白质药丸得了。

“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这一“指控”,真的言重了。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人繁复的本事,未必都在吃上,比如精细到一丝一发的工笔画和刺绣、比如美轮美奂的京剧行头、比如卷轶浩繁的《二十四史》......

第二,将繁复的本事用到吃上的,不是只有中国人。西方人在吃上面,一样有繁琐的地方。文思豆腐的刀工,让我想到西点制作中筛面粉的工序--在烤制蛋糕前将面粉一点一点地筛入配料盆而不是直接倒进去,为的是这样做以后烤出来的蛋糕更蓬松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如果您认为烹饪过程繁复没有意义的话,那烹饪之后吃的过程很繁复,恐怕就更无意义了吧?而西方人偏巧在吃的形式上比中国人还繁复--在欧洲,几乎每吃一道菜就至少用一个盘子,刀叉勺子也按大小各司其职轮流用,再加上餐前、餐中、餐后的酒杯、水杯,一顿正餐下来,一个人所用的餐具一大堆,费时费事不堪,吃到的内容、营养呢?也许就是五花肉加土豆。:D
再举个喝的例子,法国的干邑(cognac),由政府规定了必须是哪几个山头产的葡萄、用什么材质的蒸馏器蒸馏的、再用什么材质的木桶装的,才能叫作cognac,否则就只能是白兰地。其中的繁琐和细致程度,比文思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按照您老华侨的观点,法国政府搞什么啊,不都是葡萄酒吗?:D 可是好像世界人民对法国人的这套游戏,还是很服气的哦。:cool::p

关于(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中国从满清以来在技术上的发展比较滞后,这是事实,但现代的“智慧”不是一点没有。中医治疗非典的效果有目共睹,中医针灸的功效得到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用现代技术从传统中药材里提纯出有效成分制成的药品,也得到广泛运用。中医的很多理念,对于现代西医的发展也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比如中医重“养生”,西医现在不也常建议人们勤锻炼,补充维生素D什么的吗?中医讲究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同病不同方,据说未来西医的发展方向,也将往这个方向走: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将看到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基因而设计的治疗方案。

再回到食物上来,谁说中国人真的不注重创造发明呢?只不过让人比较悲哀的是,最近这些年的主要“发明”,大多是害人的,比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crying:


关于(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讲,做大做强的确是努力的目标。但是,就美食而言,恐怕这不是唯一出路,更不见得是条好出路。当今世界,做得最大最强的餐饮业,恐怕就是麦当劳了吧?可是麦当劳真的是世界人民心中的第一美食吗?法国美食闻名全球,可哪一家顶尖级的法国餐馆,会走规范化、商业化的做大做强这条路?
还是不多说了,我们就做个假设吧。
假如在你面前放着两碗面,一碗是标准化模式工厂生产出来的快餐面,一碗是现煮的手擀面,两碗面的配料完全相同,你更愿意吃哪一碗?;)

关于(五)和(六)我完全同意老华侨的说法,所以太遗憾了,没有坏话可以说了。:p:D


最后想给老华侨提个建议:老华侨您推崇科学和逻辑,这是好的,但是搞成唯科学论,那就不太好了,因为
第一,对科学的极端追求,恐怕实际上将导致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第二,除了科学,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的东西,比如艺术。-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部片子、欣赏中国的食物和中国人对食物的追求,也许你看到的积极之处会比现在多得多。而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了科学,把你这篇文章的“画皮”揭开,所剩的也不过是一堆0和1而已。
;)
+++++
+++++
 
老华侨

多谢小篆的长篇批注!拜读了,学习了。

关于您指出的问题,有些是不严密的地方;有些是观点的差异;有些是不同的对象。就不一一回复了。

再谢!


:D :D :D :D

哈哈哈!哈哈哈!要吞两粒 advil 吧?! 哈哈哈!哈哈哈! :p :p :p :cool: :D :D :D :D :D :D :D :D







 
老闹子

老闹子跟老华侨讨论逻辑问题,小胖妖扯到政治取向上,

作为平常心的读者,也为了尊重别人,是不是得先搞明白人家要说啥的重点呢?!



:D :D :D :D

多谢 老闹子 指点!拜读了,学习了。

关于您指出的问题,有些是不严密的地方;有些是观点的差异;有些是不同的对象。就不一一回复了。

再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觉得小篆在H2的事上很糊涂,但在这个事上很明白:)
 
看似“随口说的”,我还是有依据的。既然您提出来了,我就把依据说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引经据典):

依据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徐中约教授的观点。徐中约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历史学家。他非常注重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的问题。他甚至认为,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是几千年来朝代更替的诱因。其细节、和程度,我就不细说了。他的观点,旁证了我对中国历史上食物问题的判断。
依据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的需求之后,才能有较高层的需求(这也和中国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类似)。由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长期受最低层的食物问题折磨,所以他们的关注重点就集中到食物上了。
依据三、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作为爱好者,我对他的理论比较熟悉。中国处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的最东端,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是世界上最为极端、最为恶劣的(非主要人类生活的地方除外)。这也决定了中国的食物供应问题,尤其是在靠天吃饭的古代。
如果说这段文字有不妥的地方,那就是“其它主要文明地域”的提法。显然,这里的“主要文明地域”排开了非洲等饥荒严重的地方,也许带有某种歧视的成份。但我只是为了文字的简练才这么说的,而不是故意。其实,在殖民者到来并撤离之前,非常的饥荒,可能并没有现在那么严重。
;);););););););););)
还是说出来吧~~

听说中国最大的饥荒是在毛主席的时代~~

这说法对吗?~~
;);););););););););)

:rolleyes::blowzy:
 
我看完了中国央视拍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好话,已经被无穷多的人说了。我这里专说些坏话。

说坏话之前,先说一下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是人类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泉。然而,同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食物供应,历来都是非常紧张、和脆弱的。由于人口众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少、恶劣而不稳定的东亚气候,使得中国饥荒不断。数千年来,中国小的饥荒不计其数,大的饥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最后结果,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大国,把吃当成了头等重要的事。“吃”,就等同“命”!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

人们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在吃上。因而,就像鸟类一样,除了生殖以外,人们终日劳作,为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食物。然而,与鸟类不同的是,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娱乐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就设法在食物上赋予了“文化”的内容。

然而,这个“文化内容”倒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由《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的中》)说开去。

(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对稀奇、怪异的食物,人们视为“珍宝”。例如松茸、鲍鱼、海胆等,人们不惜重金去获取。但实际上,它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食物都能获取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

如果看看《本草纲目》里的两个药方,就可以明白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对食物的理解了:夫妻一同喝下立春头场雨的雨水,然后行房,可治不孕;喝下上吊绳的灰,可以治疗疯癫!

《的中》中的那段“广东压面”的制作,把普通食物搞得怪异、和玄虚。
《的中》还特别强调了食物的“口彩”。例如:“连年有鱼”、“长寿面”、“饺子交子”等等。那段挑选一根最长的“长寿面”的镜头,已经把普通的面条游戏化了。

(二)避简就繁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大凡好吃的,都是做功繁复的”。

这却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世界只有阴阳,物质只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只有五脏六腑、宇宙只是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只有“油菜油菜”的《论语》,大使馆的签证新规定只有321字,。。。
看来,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

那道“清炖狮子头”,搞得费时、费事不堪。其内容、其营养呢?就是五花肉!还不如我的“红烧肉”来得简洁、痛快。
那道“汪姐醉蟹”,配料搞得繁杂无比,号称“任何两人都不会配出相同的配料”。而其主料,本身就是非常鲜美的螃蟹。简单一蒸不就得了!
那道“文思豆腐”,不仅主料豆腐要被切成头发丝一样细,辅料香菇、冬笋、火腿、鸡脯等都得切成一致的细丝。不知厨师和食客倒底是在玩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那道“蟹黄汤包”,包子一定要捏出30道褶子。不仅如此,其中的汤汁还一定要让初次吃的人出丑。
。。。

这种把繁琐、怪异融入烹饪之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的中》中有一句台词:“感谢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劳动”肯定是付出了,也必须感谢。但是,要说中国人用在食物上的“智慧”,如果和世界比,我们只能为远古时期的祖先而自豪。现代的“智慧”,还真看不出来。

中国人很早就摸索出了发酵技术, 馒头、酒酿、腌菜、泡菜、毛豆腐、等等,无不与发酵有关。当《的中》的解说员乐此不疲地大谈“霉菌”、“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时候,无不是使用刚从西方听说的概念。中国人不喜欢、也不能够深入研究酵母是什么。没准认为那是《本草》中的“童子尿”呢。

这种不做理性思维、不注重创造发明的文化,体现在食品领域各个方面。

一口云南诺邓盐井,使用了上千年,还在依然使用。
原始人的扎西黑陶,使用了三千年,同样的工艺还在用来制作厨房炊具。
所有刀工,都只依靠一把菜刀。而在西餐里,会开发出很多种刀具,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东北某地的冰面捕鱼,还在完全依仗73岁老人“石把头”经验指挥。如果他的经验出现失误,一场几乎全村壮劳力都出动的捕鱼行动就会落空,村民们的年夜饭就缺少最关键的“连年有鱼”。

某船长带领船员出海捕鱼。鱼群的位置,完全依靠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已经一周了,仍然一无所获。如果再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那这次出海就亏大了。
由于设备落后,中国渔民的捕鱼活动,全是在近海;又由于技术落后,捕鱼全靠经验;加之近海鱼源几乎枯竭,渔民们只能靠运气、或者冒险。
经常听说中国渔民在有争议的海域捕鱼,而被对方国家抓获。除了极个别例子,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宣示主权”,而是万般无奈的铤而走险。
我们是否听说过日本的渔民越界捕鱼?他们早就把高度现代化的渔轮开到南极捕鲸去了!开到太平洋东部捕鲨去了!
日本渔船的续航时间可达50天!中国的渔船能做到吗?别说渔船,连中国海军舰艇的亚丁湾护航,都受到续航能力的挑战!

(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中餐馆,但都很容易和落后、愚昧、散乱联系起来。有几个做大、做强的?
中国人不擅深究食物内部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又过于追求变化、和复杂化。这样,食物就很难标准化,更难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高度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
《的中》好几处提到“家传秘方”,但唯独没有“企业秘方”。

《的中》用了专门的一集谈论“五味”,并且还大谈所谓的第六味“鲜”。但是中文的“鲜”,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它在英语里也找不到可翻译的词汇。鲜味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不能准确描述。直至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中国人才知道鲜味来自氨基酸。

同时,缺少高度完善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给食品监管、和食品卫生的安全,也带来严重挑战。

(五)杀鸡取卵

很多食物原材料的采集,都是掠夺性抢夺。比如,抢松茸、抢冬笋、抢海胆、抢扇贝。。。

更有甚者,从日本经台湾引入一种“乌鱼子”的吃法。乌鱼只有每年一度的产卵期,在冬至过后洄游南下产卵。而恰在这时,要将其捕捞,取其卵,做成“乌鱼子”。由于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捕捞,近年的鱼源已经枯竭。

(六)抄袭BBC的《美丽中国》

《的中》有明显的抄袭嫌疑。即,抄袭英国BBC自然历史部拍摄的六集记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

同《美丽中国》一样,《的中》镜头也是从云南开始,并且把众多的内容放在了云南;同对云南的梯田取景一样,《的中》只不过对贵州的梯田取景;那段在稻田养鱼、并且做成苗族“腌鱼”的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内容选择、场景切换,几乎完全抄袭的《美丽中国》的手法;BBC强调中国人和自然的和谐,尤其是对食物的和谐利用,《的中》几乎完全照说一遍;。。。
但在质量上,却远不如《美丽中国》。

如果说BBC的新闻、时事、社会等内容有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BBC的科学和自然方面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英国人的科学精神了。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都是BBC的产品。最近的《蓝色地球》系列也非常经典。
《美丽中国》充分展现了BBC在科学、自然领域的实力,拍摄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中国拍摄得这样美,真是难得!《美丽中国》的配乐也很好,壮丽、悠扬、大气。背景中的丹顶鹤的鸣唱,能把你带进非常辽阔的大自然。尤其是在配有高清、和环绕的家庭影院中播放,自己能被中国的美丽而深深感动。

然而,《的中》的配乐浅薄、轻浮、生硬;同样是说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BBC强调的是变废为宝(如食用海蜇),而《的中》则是渲染荒诞怪异;在内容上,《美丽中国》自然地涵盖大部分中国,而《的中》则生硬地力求政治上的全面(把香港、澳门、台湾等全都照顾到);。。。



中国人在政治上强调“高度一致”和“大一统”,在“科学”上强调“大道至简”。在食物上,把缺失的“繁复”全找捞回来了!
在饮食文化上,把哲学和中医上的忽悠,全都体现出来了!

《的中》最想反映什么,其总导演最有发言权。它的总导演陈晓卿总结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现在,这个“精髓”,我已经把它扯开了画皮。
陈晓卿还概括地说:通过《的中》“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老天有眼,幸亏外国观众看不懂!否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要把“外国观众”吓着了。

想想饮食上对荒诞、怪异、和玄虚的追求,想想食客们的落后、愚昧、和混沌,你就明白了那些大款、和贪官们对“破处”的追求了!

这,就是《的中》所宣扬的!
这篇文章有意思,有内容,有观点。

《舌尖上的中国》我完全没看过,所以6谈到的所谓抄袭就没什么可说的。但对中国食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药食同源”等特点,我和嘟爸倒是讨论过。 倒不妨放上来,大家看看解闷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