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舆论惯用招数

门徒生

封禁用户
注册
2010-03-09
消息
288
荣誉分数
5
声望点数
28
“我们无法赢得与西方的信息战。”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巴沙尔最近在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时坦言。在巴沙尔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强人政权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中败下阵来。事实上,自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伊始,西方媒体就一直在其中推波助澜,兴风作浪。其惯用的主要有四招:

  招数一:以偏概全,渲染放大。在利比亚和叙利亚两场冲突中,西方舆论往往铺天盖地地描述两国“人道危机和灾难”,选用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电视画面、图片和标题,长时间在头条位置进行蛊惑人心的滚动式报道,渲染夸大乱局。电视台将画面锁定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反复播放发生在那里的暴力事件,刻意制造恐慌和愤怒情绪,将公众注意力引向预定方向。

  招数二:移花接木,无中生有。西方媒体以客观、公正自居,却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大量“深加工”甚至生编硬造的内容。被广泛引用的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只是设在伦敦、仅有两名工作人员的“作坊”,每天信息来源基于电话采访及从叙传回的Youtube图像。利比亚战争期间,西方媒体不断渲染卡扎菲屠城班加西的“惊人”消息,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错误报道和大量谣言已经让人们行动起来”。


  招数三:避重就轻,选择性失明。在“民主”和“人权”方面,西方表现出赤祼祼的“双重标准”。在对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报道中,BBC、CNN等媒体将民众抗议活动一律描绘成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正义行动,突出表现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当地民众对“革命”的拥护,渲染突尼斯和埃及统治者家族贪腐专制,将卡扎菲描绘成罪大恶极的刽子手,但对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施“保护”造成2万多平民死亡、90万人流离失所的后果却保持沉默。目前利比亚一盘散沙,仍然暴力横行,却因失去了“新闻价值”而无人问津。

  招数四:借助新媒体,全方位渗透。突尼斯街头小贩的自焚引发西亚北非地区一场熊熊的政治大火,没有“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很难想象会导致后来的结果。在叙利亚危机中,西方为叙反对派提供了6500多部海事卫星电话等先进通讯工具,比人道主义救援到达得还要及时。

  当前,西方主流通讯社占据了每日国际信息80%的流通量,控制了世界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这种“软霸权”已成为其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国家则陷入被“蒙眼”、“堵耳”和“封嘴”的困境,当地人民长期接收混淆视听的新闻,极易成为被误导、被利用的对象。有中东学者这样慨叹:“谁打赢舆论战,谁才有可能获得生存。”这是当今国际政治最阴暗的现实之一。▲



转帖
 
BBC, CNN的“自由”往往以它们争得自己的利益(赚取更高的收视率)为目标而不择手段。

对于新闻报道,“自由”是哪方面的自由,这是最关键的。把事实扭曲或添油加醋是一种“自由”,以事实为基础(不放大,不缩小,不造谣)作出不同的评论又是一种“自由”。

这样一来,从此以后,不看新闻了!:D:p
 
严格地说,没有一条纯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
 
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谨慎自律尤其重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