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拿大:燕麦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人民网驻加拿大记者 李学江 约稿并推荐
2012年02月05日22:52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科技参赞 王启明
中国农业大学 胡跃高
白城农科院院长 任长忠
一、中加燕麦合作的传奇故事
燕麦,分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中国多以裸粒型为主,常称裸燕麦,又叫莜麦;而世界其它地方则以带稃型为主,常称皮燕麦。中国是裸燕麦的故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市区,已经有3000多年的种植史。不过,长期以来,由于燕麦产量低、加工难度大、效益不突出等原因,只是当成偏远地区的杂粮零星种植,作为缓解贫困地区缺粮的补充。
中国的裸燕麦有一种强韧的特质,耐寒、耐瘠、耐旱,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一特质引起了国际农业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弗农﹒布罗斯博士是著名的燕麦育种专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历时数十年进行燕麦育种。他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把从中国引进的裸燕麦与加拿大燕麦进行杂交,培育出了上百份裸燕麦新材料。这些燕麦品种,不仅保留了中国燕麦强韧的特质,而且产量高、口感好、适应性强、耐盐碱、易加工、营养价值更加丰富等。布罗斯博士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燕麦育种大师,他的成就举世公认,获得了很高的科学地位,国际上被誉为“燕麦之父”。但是,裸燕麦在加拿大并不种植,布罗斯博士的成果只能静静地躺在他的实验室里,上百份的裸燕麦新材料也只作为科研成果并没有成为大规模种植的新品种。因此,布罗斯博士一直有个愿望,即把他育成的带有中国裸燕麦基因的燕麦品种带回中国去,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布罗斯博士办公室相邻的房间来了一位中国学者,他叫周坚强,后来他成为加拿大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局的副局长。周与布罗斯交上了朋友,一来二去就谈及如何让带有中国裸燕麦基因的燕麦品种回到中国去。获悉布罗斯博士的愿望后,人民日报当时驻加拿大记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的报道,表达了布罗斯想送燕麦回中国的愿望。那是在1998年。
远在中国吉林省最西部的白城,一位市级农科院的育种青年任长忠读到了这篇文章,立即勾起他强烈的愿望。白城在历史上从来不曾种植过燕麦,作为中国著名的干旱盐碱地区,农作物产量极低。任长忠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适宜当地的农业品种,改变穷困地区的面貌。《人民日报》上的报道让任长忠兴奋不已,他知道,布罗斯博士工作的渥太华地区与吉林西部纬度接近,引进加拿大燕麦品种,成功机率很大。任长忠通过中国外专局、人民日报社、中国驻加大使馆等途径,想办法与布罗斯博士取得了联系,邀请布罗斯到白城去,引进加拿大的燕麦品种。后来任长忠回忆说,这真是天作的机缘巧合,从而使研究燕麦成了他魂牵梦绕的毕生追求。
就这样,1998年,布罗斯博士第一次来到白城,后来连续走了12趟,他成了白城市的荣誉市民。因为中加燕麦科技合作,布罗斯博士2001年获得加拿大总督颁发的“加拿大勋章”,2003年获得中国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国家友谊奖”,2007年获得加拿大农业部长授予的国家公共事业贡献纪念奖等。
任长忠的燕麦事业则一发不可收拾,宏图大展,硕果累累。燕麦育种成了他如痴如狂的事业,夏天在白城,冬天跑到云南,加代培育燕麦新品种。他把加拿大引进的裸燕麦新材料与中国燕麦再次进行杂交,使得中国培育的裸燕麦新品种又带上了加拿大的远亲基因,在短短的12年间,竟然一举搞出了11个新品种,有的适用食品加工、有的适用植被恢复、有的粮草兼用、有的可以一年两季种植……,任将新品种分别编号:白燕加1号、白燕加2号,依次类推,取白城燕麦加拿大合作的结晶之意!
新的创新成果在育种中不断涌现。任长忠发现,含有加拿大远亲基因的燕麦品种适应性非常好,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品种性状都表现出色。任长忠还发现,有的品种具有早熟的特质,70-75天就可以收获,因此该品种在白城可以一年两季双熟。这一现象在全球这一高纬度上是从未记录过的。任长忠把这一现象告诉了布罗斯。起先,布罗斯直摇头:“任,这不可能。你一定是搞错了。”任回答:“这是事实,布罗斯,您应该尊重事实。” 布罗斯来到白城,眼见的现实着实让他困惑不已,这是科学文献中从来不曾解释过的新发现啊。突然有一天,布罗斯高兴地冲着任长忠喊起来:“任,我想一定是该品种中含有早熟光照不敏感基因,因此不受日照长短影响,所以在白城可以两季成熟。”在布罗斯的启发下,任长忠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燕麦新品种中的“早熟光照不敏感基因”,打破了燕麦只能一年一季的定律,成了轰动国际燕麦界的大发现。
任长忠因对燕麦的突出贡献,2008年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得了加拿大农业部颁发的中加农业科技合作突出贡献奖、中国农业部国家燕麦首席科学家、国际燕麦委员会委员、2010年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2011年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党员等。白城燕麦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全国燕麦育种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中国外国专家局授予“国际引智示范基地”、被加拿大农业部认证为“中加农业创新中心”等等。一系列的荣誉随着汗水和智慧的付出纷至沓来。
二、中加燕麦科技合作硕果累累
燕麦在中国,一直是小作物,产量低,总产量也不高,只在一些偏远地区零星种植,总种植面积长期维持在200-300万亩,作为缺粮地区的杂粮补充。白城燕麦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燕麦的种植现状。
(一)吉林白城成为中国燕麦新品种育种基地
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先后引进加拿大皮燕麦、裸燕麦、休眠燕麦、黑燕麦等种质资源200多份,并在白城市开展了中加燕麦的杂交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中加燕麦杂交后代材料10,000多份,其中早熟材料1000多份,休眠燕麦材料1200多份,有100多份高代材料表现良好,这些材料把加拿大燕麦的高产、抗倒伏和优质等性状与中国燕麦的早熟、多花、大粒等性状有机地结合起来,选育出了大量中加燕麦杂交后代材料群体,为进一步选育出符合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需要的燕麦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在此基础上,2007年白城农业科学院与加拿大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局联合成立了“中加燕麦科技创新中心”,组建由中加两国燕麦育种、栽培、加工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中加燕麦合作研究团队,建立了两国燕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在深层次上的燕麦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经过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吉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在白城市农科院成立“吉林省燕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燕麦育种、栽培、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燕麦综合技术研究机构,对我国的燕麦工程技术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加燕麦杂交后代材料的培育和选择试验,选育出白燕加1号至5号、白燕加8号至11号9个裸燕麦和白燕加6号至7号2个休眠新品种。这11个白城燕麦新品种分别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登记,填补了吉林省没有燕麦新品种的空白。其中白燕加2号、3号和5号在山西省得到认定,白燕2号和白燕7号在新疆和内蒙古得到认定,白燕加2号在甘肃省得到认定。目前,白城燕麦育种和繁育基地扩大到5000亩面积,每亩单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白城繁育的品种已经在中国很多地方试种,获得了优异成果。
(二)推动了燕麦两季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
在白城燕麦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吉林省西部地区春季播种的燕麦7月中旬收获后,还有1400度左右的积温可以利用。为此,科研人员进行了 “一粮复种一草”的栽培技术研究,即春播燕麦在7月中旬收获后,在7月中下旬复种一茬燕麦作为饲草,复种的燕麦饲草9月末10月初进入抽穗灌浆期,这时正是燕麦饲草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复种燕麦干草产量可达6-8吨,可以解决当年东北地区冬天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整个东北地区麦茬复种中普遍存在的“一季有余,效益不高;两季不足,下茬低效”问题,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在复种研究中,科研人员又发现,春播早熟育种材料中有的后代材料在下茬复种中可以正常成熟。通过进一步育种研究和栽培技术创新,成功选育出了以白燕加8号为代表的一年两季双熟的三个早熟燕麦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即:第一季春播燕麦在7月10前成熟收获后,在7月20日前再播种下茬,第二季复种的燕麦在8月底9月初进入开花期,在10月10日前进入成熟期(当地燕麦停止生长的日期在10月20日左右)。该研究创新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北纬45度左右地区燕麦可以一年两季双熟的空白,大幅度提高了燕麦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燕麦的积极性。
在二季复种试验中,任长忠等科研人员发现含有早熟光照不敏感基因,这是引进加拿大资源进行再创新中的重大发现。目前,对早熟光照不敏感基因进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处于基因定位和评价试验阶段,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三)为中国广大地区燕麦种植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成果
中加合作培育出的白燕加2号、白燕加7号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2-3倍,具有营养品质好、加工性状优异、产量高、适应性强、可粮饲兼用的特点,先后推广到黑龙江嫩江、新疆伊犁、西藏日喀则等13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地区,具有抗旱、耐旱、耐瘠薄、耐适度盐碱的特性,获得用户好评,推动了各地燕麦产业的发展。
白燕加2号引种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平均亩产燕麦300公斤、青干草350公斤。引种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地农牧民由最初的抵触、怀疑到最后找上门来,主动要求提供燕麦种子,甚至出现了牧民用3斤青稞换1斤燕麦用来做种子的现象,生产优质饲草饲料。目前,西藏燕麦种植已经推广到海拔3500-4500米的广阔区域,甚至在遥远的阿里地区也有种植。2010年全自治区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燕麦饲草已经成为西藏和青海省最重要的饲草栽培作物。
白城燕麦对于防沙治沙有特别的功效。在年均降雨不足150毫米的严重沙化土地上,幼苗植树成活率很低,因为根系浅,很容易被风沙吹倒。如果先种植燕麦,用燕麦改良沙化土地的生态环境,然后再植树,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这一治沙方法在内蒙古沙化土地上显示出特别的效果,成为改善因过度放牧出现严重沙化现象的地方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燕麦主要在中国的北方种植,南方没有种植燕麦的历史。由于新培育的白城燕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耐盐碱特性,试种到了山东东营、江苏盐城、上海崇明岛等盐碱化土地上,竟然获得大面积丰产。在长江入海口滩涂重度盐碱地上(含盐量0.7%)试种,表现依然很好,植株高达1.5米,并且,燕麦能吸取少量盐分,多季种植后,大大缓解了土地盐碱化。这一成果,不仅将燕麦种植的地理线南移了1000多公里,也为中国广大的盐碱化土地改良土壤、保护生态、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
由于白城燕麦的成功,2010年全国燕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50万亩。
(四)推动建立国家燕麦研究合作团队
伴随着中国广大地区燕麦试种的成功,一支由我国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组成的燕麦领域专家团队逐步壮大起来,成为燕麦研究和产业化的重要技术力量。自从2008年燕麦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之后,燕麦团队进入壮大发展的阶段。在任长忠领衔下,全国有17省市区31家单位参与相关研究,参与合作研究的科研人员达200多人,形成了中国燕麦研究和产业技术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了燕麦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于2008年成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燕麦工作委员会及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分会,学会与协会每年组织召开学术与产业发展交流会,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组织重大科技合作攻关计划
中加燕麦合作研究项目的成功实施,使白城燕麦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2005年起,农业部把中加燕麦合作项目列为948计划燕麦重大项目;2007年农业部把燕麦项目列为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08年,农业部又把燕麦项目列为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并确定白城农科院为国家燕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依托单位,参与科研攻关的单位有吉林省、内蒙古、河北省、山西省、北京、甘肃省、青海省、西藏和新疆等17省市区31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另外,国家科技部、国家水利部等部门也把白城燕麦项目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和节水示范项目;吉林省人事厅、外专局、财政厅、农发办、农委、科技厅和白城市委、市政府等部门也都把白城燕麦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支持。
(六)扩大中加合作,形成燕麦国际合作新局面
以燕麦合作为示范,中加农业科技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加双方在吉林白城成立“中加燕麦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在辽宁沈阳成立“中加寒带农业研究中心”,在内蒙古成立“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加植保研究中心”,在陕西杨陵成立“中加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在江苏无锡成立“中加江南食品研究中心”,中加农业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燕麦国际合作方面,白城市分别举办了2004年和2007年两届“中国·白城燕麦开发战略国际研讨会”,分别有中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芬兰等国参加,为促进燕麦国际科技合作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从2006年开始,中加双方召开了6次“中加农业高层论坛”,形成持续稳定的中加农业合作交流机制。加拿大农业部每年都派高层参加“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国际博览会”,并在杨陵“中加干旱农业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在加拿大国贸部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加拿大-以色列三国可持续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2006年与中国教育部合作,加拿大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每年接收25-30名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已完成5批100多名联合培养的博士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8月,在加拿大温尼伯市召开“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期间,加拿大国贸部的国际科技伙伴计划(ISTP)与中国外国专家局签署合作协议,执行为期5年的农业高层人才交流计划。并且,加拿大农业部又与中国甘肃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扬州大学等6所大学签署了建立中加农业科技合作的双边协议,继续扩大中加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的规模。2012年国际燕麦委员会第9届国际燕麦大会将在中国召开,国内外燕麦界正积极准备,迎接这一新的交流和合作机会的到来。
农业科技合作带来了双方贸易迅速发展。2009年中加农业贸易总额达到37亿加元,其中中国对加拿大农产品出口约9亿加元。2010年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为29.5亿加元,1997年到2010年年增长率达32%。
(七)探索中国燕麦产业化模式
伴随着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燕麦总产量持续增长。由1999年时不足2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85万吨,年增长率14%。由于中国燕麦新品种加工性能好,配合引入新加工技术与设备,燕麦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燕麦产品之外,燕麦营养早餐、燕麦即食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面、燕麦豆奶、燕麦茶、燕麦饮料、燕麦饼干、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燕麦系列保健品、化妆品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目前,规模化燕麦加工企业达到115家。全国燕麦产品年加工量达到50万吨,部分燕麦产品销往日本市场。
在这当中,涌现出一些规模化的成功企业。由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香港金福企业集团合资成立的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燕麦营养早餐、燕麦即食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饼干等系列产品,自2004年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好评。另外,白城燕麦白酒等产品也成为生产企业的新亮点。在2005、2006、2007和2008年召开的全国十届人大3次、4次和5次会议及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白城燕麦系列加工产品作为吉林省特色产品连续4年进入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通过产学研结合途径,一个中国式燕麦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即“燕麦引进—品种选育—繁育基地—科企联合—特色产品—主导产业”的示范推广模式,进一步加快了燕麦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建设进程。
三、中加燕麦科技合作意义深远
燕麦,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只在荒芜土地上种植的杂粮品种,经过“留洋”以后,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不仅使得落后地区脱贫致富,而且正在以一个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杀”向中国的东南西北,将对中国农业的种植和养殖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加燕麦合作将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燕麦合作模式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中加燕麦合作创造出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即建立联合育种机制和在中国规模化种植推广。育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优良的种质是获得大规模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
中加燕麦合作,从一开始就确立联合繁育燕麦品种的技术路线,并且把育种基地放在中国,使得中加联合育种的科技成果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两国共同成立燕麦育种、栽培、加工等联合专家组,指导燕麦的科学研究和基地生产示范。这种模式,使得中国科学家在合作中充分吸收加拿大的科技成果,提高中国繁育燕麦的科研水平,在引进的基础上再次与中国燕麦杂交,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适宜中国种植的11个新品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加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模式。
不仅如此,中国方面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再创新,将北方种植的燕麦南移了1000多公里,上升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找到了“早熟光照不敏感基因”,实现45度高纬度的两季两熟突破。燕麦合作模式是中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示例。
(二)燕麦合作模式为中加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合作中,机制很重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两国科学家就可以在磨合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燕麦合作中建立起的良好机制,可以很快扩大到其他品种的合作。
加拿大AREC Inc公司,是加农业科学研究院技术溢出企业,运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最新培育出杂交高粱和珍珠稷饲草品种,具有耐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高产和饲用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点,在世界上具有领先优势,成为奶牛和草食动物饲养的青贮和干草新型来源。新培育的杂交高粱和珍珠稷饲草品种已在加拿大本国以及中国北方、尼泊尔、印度北方等地区进行了试种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和生态改善的效果。
在燕麦合作机制的带动下,该公司与甘肃敦煌种业公司合作,敦煌种业投资600万加元,成立中加联合育种企业,推广AREC Inc公司的杂交高粱和珍珠稷饲草品种。辽宁省辉山乳业集团在沈阳成立的“中加寒带农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基础上,研究燕麦饲料的营养配方,用于从加拿大引进的“冻精”繁育生长奶牛和肉牛。以后,在AREC Inc公司的杂交高粱和珍珠稷饲草合作基础之上,开展新饲料的干草生产和营养配方合作研究。
这样的合作还在不断扩大延伸,在燕麦合作基础上,中加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已经涉及到燕麦、玉米、油菜、饲草、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环境生态、水资源管理、高效安全农业生产技术等领域。
(三)燕麦合作模式为中加农业产业化合作创造了条件
皮燕麦在西方是主要粮食作物,常作为早餐的佐餐食品,有燕麦片、燕麦圈、燕麦粥、燕麦面包等。加拿大在加工皮燕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技术。引进发达国家皮燕麦加工技术,结合裸燕麦的加工特点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习惯,可以开拓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方面,白城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摸索出适宜中国人口味的燕麦面、燕麦粥、燕麦豆奶、燕麦茶、燕麦饮料、燕麦饼干、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等。但是,现在产业规模和不够大,影响力也不够普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燕麦不仅作为粮食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燕麦还是著名的“健康食品”和“保健产品”。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对健康食品进行评选,燕麦位列十大健康食品的第五位。在所有的谷物中,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燕麦的营养成分最高。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燕麦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4.7倍和7.7倍。燕麦中的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都比较丰富,特别是维生素E,每100克燕麦粉中高达15毫克。此外燕麦粉还含有谷类食粮中均缺少的皂甙(人参的主要成分),燕麦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居所有谷物首位。不仅如此,经研究证实,燕麦含有一种β-聚葡萄醣的膳食纤维,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总有效率达87%,其疗效与冠心平无显著差异,且无副作用。长期食用燕麦片,有利于糖尿病和肥胖病的控制。
因此,无论燕麦作为粮食产品、饲草产品亦或是保健产品,燕麦的产业化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计,新一轮的国际燕麦科技合作和产业技术合作的高潮将会到来。
(四)燕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种植结构和营养结构
中国东北盛产小麦、大米和玉米,每年只播种一季,其他时间至多种一季蔬菜,地力闲置时间长,不能充分利用。引入燕麦种植之后,在每年水稻插秧前,正好可以种一季燕麦,或者在玉米收割以后,补种一季燕麦饲草。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大大缓解牛羊养殖的过冬饲料短缺,一举多得。在中国南方,晚稻收割以后,可以种植一季燕麦过冬,湖南省来加拿大考察后准备试一试。这样,燕麦的种植将改变长期以来只在荒芜土地上种植杂粮的历史,将成为中国广袤耕地上的复种作物,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把燕麦种植引向良田,提高粮食产量,必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对中国农业的种植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燕麦是当今世界公推的“绿色食品”。国际上,正在将燕麦作为“第三主粮”,即水稻、小麦之后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向全世界推广。霎时间,燕麦迅速蹿红,大加看好。不仅人吃营养好,燕麦也是动物饲料的最佳选择。燕麦叶、秆多汁柔嫩,适口性好。裸燕麦秸秆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比谷草、麦草、玉米秆高,难消化纤维又比小麦、玉米、粟秸低,是最好的精品饲草。燕麦根还田,容易分解,比玉米、高粱、豆类等作物还田效率高很多。可以说,燕麦浑身都是宝!
四、 为搭建中加农业科技合作大舞台的几点建议
中国与加拿大于1970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关于中、加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至今已走过了41年的历程。在此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政府曾对华提供过重要援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给全体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加拿大曾向中国提供了小麦援助。改革开放以来,中加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农业合作协议,主要包括于1981年签订《中加农业合作备忘录》,1998年签订《中加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营养管理与战略项目的谅解备忘录》,2003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奶业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关于在司法和牲畜健康推广服务领域中加发展合作项目意向书》,2005年签订《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关于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关于科学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谅解备忘录》,以及2010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关于农业及相关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上述双边文件的签署与执行,积极推动了两国农业合作、交流与发展。
2005年9月和2010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两次访问加拿大,双方一致决定将中加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商定推动两国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农业合作是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哈珀总理在中加建交四十周年前夕访华,双方发表了中加联合声明,再次把中加关系发展推上了新的台阶。
着眼于中加两国农业领域面临的新机遇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如下方面的合作:
(1)继续深化燕麦领域的农业科技合作我国农业科学家与医学专家研究证实,“采用天然、有机、有营养而又无毒副作用的燕麦来降脂、降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其结果……是亿万民众健康水平的大幅提高。”“燕麦开发……是一项关系到从作物到保健,从降低心血管病到提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伟大工程”(洪昭光,2010年)。我国有2亿高血脂病人、2亿高血压病人,9000万糖尿病病人,开发燕麦产品,对于最终解决我国公众营养健康问题潜力巨大、意义重大。中加两国在燕麦领域科技合作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成就。着眼于燕麦产业发展大局及中加两国各自优势,今后应继续开展燕麦种质资源创新与优质高产新品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东北区燕麦、大豆轮作生产体系,西部区燕麦、马铃薯轮作体系的联合试验研究,开展燕麦功能成分辨识、加工及其公众营养效应方面的联合研究,开展燕麦饲草、饲料生产方面的合作研究,开展双方燕麦产业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推动中加两国燕麦产业共同发展,为双方及国际燕麦产业稳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建立“中加农业科技联合研究院”
两国燕麦领域合作成功的事实证明,中加合作,科技先行。中加两国农业领域有发展潜力的合作领域中,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油菜、豌豆、杂豆、土豆、亚麻籽、饲草等,家畜有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此外,在食品加工、环境生态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高效安全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与技术、农业科学研究与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从粮食安全方面考虑,加拿大是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国,2009年谷物出口量为1500万吨,从加拿大进口小麦、菜粕、豌豆、杂豆,有利于实现农业进口多元化战略。农业是基础。中加两国战略伙伴关系首先应当从基础的农业领域开始,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因此,当前第一步应当在农业科技领域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加拿大2011 年新政府的科技教育预算中,加拿大联邦政府拨款1200万加元建立“加印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5年内与印度共同成立6个联合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双方杰出人才和科研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比照加拿大与印度的做法,建议建立“中加农业科技联合研究院”,在机制上完善中加农业科技合作已经搭建起来的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联合研究院的组织、沟通和协调力度,为扩大中加农业科技合作搭建更为宽广的舞台。中加双方在联合研究院的框架下,开展联合研究,依托已经成立的6个合作中心、6个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展开全面系统的农业科技合作,为全面推进两国农业领域合作从机制上得到保障。
(3)建立中加农业合作常设机构和农业合作机制
中加双方农业合作,基于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和互惠利益,要求双方建立国家间常设农业合作机构,制定合作机制,保证有序合作。如加强战略研究,根据双方国情及战略发展需求,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与项目,制定双边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及配套实施计划,起草合作文件,落实合作细节。支持双方科研机构联系,促进双边科技考察,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科技展览等交流活动。推动双方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为农产品贸易、相互投资提供友好环境。
(4)建立中加农业科技专项合作基金
为推动中加双方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全面合作,建立双边研究人员、企业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稳定联系,应当首先建立中加农业科技专项合作基金,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促进形成生长点,延伸为合作链与合作网,对中加农业合作重点示范项目、农业科技引进和人才交流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