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天晚上,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7-21”特大自然灾害的最新情况。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介绍,共有77人在本次特大自然灾害中遇难,其中66人身份已经得到确认,11人身份正在确认之中。目前,搜救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截至7月26日,北京区域内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11名遇难者身份仍在确认中。已经确认身份的66名遇难者中,包括在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的5人。另61名遇难者中,男性36人,女性25人。其致亡原因为:溺水,46人;触电,5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
生命脆弱,世事无常
还在几天之前,这份罹难者名单上的名字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伟人,不是英雄,不是明星,不是大腕,他们只是一个个卑微般生存于这个世上的草芥,和大多数人一样如蝼蚁般劳碌,如蝼蚁般生活,如蝼蚁般消逝。
有的人生命还只有8个月,人生还没完全绽放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场暴雨中过早的凋谢;也有些人已经开始绽放人生最绚烂的如歌年华,不羁放纵、耽于幻想,这场暴雨让他们的人生在精彩中画上了休止符;还有些人虽已人到暮年、垂垂老矣,在忙碌半生之后,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之时,这场暴雨又无情的剥夺他们人生最后的快乐。当他们死去,他们唯一能够向我们证明自己曾经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据就只有这份罹难者名单。这份名单每一个名字的背后代表了几十个家庭心碎的眼泪和十几亿同胞的扼腕叹息。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命里劫数这类的命运论,这场暴雨本不该成为夺走他们生命的“刽子手”。如果天气预报部门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消息,提醒出门的朋友注意暴雨的话;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过去几年北京城区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的教训中,及时改进糟糕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的话;如果平时教育部门能够做好自然灾害的救生演习,让公众学会面对灾难时要懂得从容淡定的话;如果北京市能够在近些年的经济大跃进的同时,也能够同时做好自然环境保护的话;或许这场暴雨只是一场大雨而不至于变成水灾,或许这77条生命本不应该逝去。
但是,人生没有这些如果,只有结果。
生命不该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近些年来,中华大地饱受灾害侵袭,从地震到暴雨,从蓟县大火到温州动车追尾,不管事故责任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些些错综复杂的问责关系只能留待历史去追究。如今有不少人开始呼吁,我们除了让政府给一个满意交代之外,却总忽视了那些死难者的人文关怀。那些“死难者”在官方的通报上,永远只是一个个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抑或是轻描淡写的只言片语。
现代文明社会里,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一种国家习惯。比如 2010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在矿难中死亡的29名矿工悼念仪式,并一一念出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9.11国家纪念馆于2011年9月11日对遇难者家属开放,次日对公众开放。它包括两个6米深的方形瀑布池,一个主体建在地下的博物馆。原计划将死难者的姓名刻在博物馆,遭到死者家属的反,后来计划变更,改刻于瀑布池的墙体之上,让人在追怀逝者的同时,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对遇难者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尺。在中国大地上,竖立着各种各样的纪念碑,无不彪炳着我们对逝者的纪念以及对于逝者永生的美好诉求,但是一直以来,只有那些在“政治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牺牲群众才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而他们享受这个待遇也与他们的个体价值没有关系,纪念也只是为了政治利益。大多数时候,我们总会忽略个体的苦难价值,总是用集体荣誉和国家概念这些模糊的政治逻辑来代替甚至抹杀个体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要悼念77位遇难同胞的话,除了知道这些罹难者名单上的名字外,更应该将这些名单树立一座纪念碑,但是同样的,没有人愿意看到,未来的纪念碑上,上面刻满了宏大叙事的花纹和主旋律赞歌,而地下却长埋失去了姓名如无主孤魂的死难者。如此,哪怕纪念碑修葺的再怎么奢华,在人民心中,都只是一堆砖头。纪念碑对于生命价值而言,它必须存在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彰显之中。因此我们需要一座刻满遇难者姓名、没有冰冷阿拉伯数字的纪念碑,只有这样才能让有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不再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结语:愿逝者在天堂中得享安乐。
生命脆弱,世事无常
还在几天之前,这份罹难者名单上的名字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伟人,不是英雄,不是明星,不是大腕,他们只是一个个卑微般生存于这个世上的草芥,和大多数人一样如蝼蚁般劳碌,如蝼蚁般生活,如蝼蚁般消逝。
有的人生命还只有8个月,人生还没完全绽放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场暴雨中过早的凋谢;也有些人已经开始绽放人生最绚烂的如歌年华,不羁放纵、耽于幻想,这场暴雨让他们的人生在精彩中画上了休止符;还有些人虽已人到暮年、垂垂老矣,在忙碌半生之后,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之时,这场暴雨又无情的剥夺他们人生最后的快乐。当他们死去,他们唯一能够向我们证明自己曾经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据就只有这份罹难者名单。这份名单每一个名字的背后代表了几十个家庭心碎的眼泪和十几亿同胞的扼腕叹息。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命里劫数这类的命运论,这场暴雨本不该成为夺走他们生命的“刽子手”。如果天气预报部门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消息,提醒出门的朋友注意暴雨的话;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过去几年北京城区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的教训中,及时改进糟糕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的话;如果平时教育部门能够做好自然灾害的救生演习,让公众学会面对灾难时要懂得从容淡定的话;如果北京市能够在近些年的经济大跃进的同时,也能够同时做好自然环境保护的话;或许这场暴雨只是一场大雨而不至于变成水灾,或许这77条生命本不应该逝去。
但是,人生没有这些如果,只有结果。
生命不该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近些年来,中华大地饱受灾害侵袭,从地震到暴雨,从蓟县大火到温州动车追尾,不管事故责任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些些错综复杂的问责关系只能留待历史去追究。如今有不少人开始呼吁,我们除了让政府给一个满意交代之外,却总忽视了那些死难者的人文关怀。那些“死难者”在官方的通报上,永远只是一个个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抑或是轻描淡写的只言片语。
现代文明社会里,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一种国家习惯。比如 2010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在矿难中死亡的29名矿工悼念仪式,并一一念出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9.11国家纪念馆于2011年9月11日对遇难者家属开放,次日对公众开放。它包括两个6米深的方形瀑布池,一个主体建在地下的博物馆。原计划将死难者的姓名刻在博物馆,遭到死者家属的反,后来计划变更,改刻于瀑布池的墙体之上,让人在追怀逝者的同时,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对遇难者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尺。在中国大地上,竖立着各种各样的纪念碑,无不彪炳着我们对逝者的纪念以及对于逝者永生的美好诉求,但是一直以来,只有那些在“政治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牺牲群众才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而他们享受这个待遇也与他们的个体价值没有关系,纪念也只是为了政治利益。大多数时候,我们总会忽略个体的苦难价值,总是用集体荣誉和国家概念这些模糊的政治逻辑来代替甚至抹杀个体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要悼念77位遇难同胞的话,除了知道这些罹难者名单上的名字外,更应该将这些名单树立一座纪念碑,但是同样的,没有人愿意看到,未来的纪念碑上,上面刻满了宏大叙事的花纹和主旋律赞歌,而地下却长埋失去了姓名如无主孤魂的死难者。如此,哪怕纪念碑修葺的再怎么奢华,在人民心中,都只是一堆砖头。纪念碑对于生命价值而言,它必须存在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彰显之中。因此我们需要一座刻满遇难者姓名、没有冰冷阿拉伯数字的纪念碑,只有这样才能让有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不再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结语:愿逝者在天堂中得享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