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尾声】——< 好声音的宿命 你我的缘分 >
(引自:
http://bbs.wenxuecity.com/tv/570094.html)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咱这个贴子也逃不开这个宿命。况且我也该回归正常的生活了,这些天的疯狂也让自己讶异。从开贴的那一刻到现在,整整十天。十天很短,但却感觉过了好久,似乎又重新走了一遍几十年的人生,无论是感同身受,还是所见所闻,都像电影镜头一样,不停地在脑海中闪回。感动你们的同时,也感动着我自己。感谢好声音的舞台吧,是这样一台打动人心的节目让我们相聚在这里。
四位导师的神采飞扬,每个学员的倾心表演,都让人那么难忘。每当我一遍遍回放着视频,那一丝丝的感触又涌上心头。正襟危坐的欢哥,永远释放着正能量,你想要温暖的话语鼓舞的信心,就找欢哥吧;豪爽泼辣的那姐,你不必担心气氛的凝重,因为她那直白的话语野性的脾气,总会给你惊喜;
一身才华的哈林,盲选时还算中规中矩,注意力很多放在调节气氛上,组内开始后,有了主持人四人互动基本没有了,这时哈林那独特的音乐嗅觉开始发威,每次听完他的评点都会吸口凉气,那种音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确高人一筹;反而杨坤在组内开始后一改盲选时的感性与幽默,显得不温不火,幸亏还有点激情式的语言,变身为感性版的欢哥了。说几个组内开始后印象深的学员吧。
欢哥组,刘振宇的撕裂和权振东的沙哑让人心头震颤;哈林组,赵可和王韵壹的爵士独此一家,吴莫愁的笨女人我每次听都是张着嘴而且表情木然,应该是在还未能读懂的范畴之内;那英组,多亮的嗓音太好听了,真想让他多唱几首,听梁博的空虚感就像哈林的表情一样,咬着牙皱着眉,不相信却忘不了;杨坤组,平安的洋葱以前听过,但这次唱可能是因为场地、音响、氛围的提升,唱的太好听了,值得循环,金志文较劲的感觉还在,但他总能把女性的情歌唱出男人的深厚,难怪打动着杨坤和媒体评审,邹宏宇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我每次听都是满脸堆笑,我都忘了这歌是什么意思,就光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妖声了,确实我们感觉很新鲜,可这东西能长久吗,我也不知道。还是说说宿命吧,有人让我仔细解读一下学员们的宿命,这个真没法说,我既不是大仙,也不是街头算卦的。其实我把导师说完,就是想让你们自己去想,毕竟导师你们不了解。
回到舞台上,如果说我们抛开一切的黑幕和背景,单从盲选上看,绝大多数学员准备都是不充分的。有人说你是不是要求太高了,那怎么办,你想成功就得要求高,你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你做到别人没做到的,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其实也不是你要准备很多,而是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和行为,学习的榜样还是戴月吧,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就是成熟,心智和心理的成熟。非要说学员宿命的话,我勉强为之。
首先每组四强里有一个保送的名额,你看看这四个被保送的,除了金池应该是现场表现的打动之外,其他三个应该早就想好的,只要不出现什么大问题,就不会更改了。
哈林组,金池的表现之前应该有期待,但现场的发挥还是让哈林和王治平觉得震撼,衡量过后,保送了,其实在我心里,我希望王韵壹被保送,本身唱的毫无问题,而且赵可淘汰之后,剩下唯一的爵士,从哪个角度看保送都不会有异议;
刘欢组,吉克隽逸的盲选太震撼了,再加上妈妈的一段,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且她不是哪一点达到极致,她的综合表现力太强,从一个歌手的完整性来看是最突出的,所以刘欢心里早有谱了,组内比赛做了一场大家感觉很正常的表演,就保送了,其实从后面进程看,欢哥组强人太多,纠结太多,所以吉克不保送的话也是个麻烦;
那英组,张赫宣肯定早就想好了,至于为什么就认准他,我也很难有一个确实的定论,大家可以研究,可能是歌声,也可能是感觉,对上了。为什么确定是早就想好的,因为现场很明显,在和卓义峰比赛完的评点中,卓是占优势,张是劣势,而且导师虽然有个人喜好,但是专业性是有借鉴意义的,但那英依然选择张,而且更惊讶的是保送张,你要仅从现场表现很难理解这个事,我个人认为多亮是当晚现场最出色的,张的情感后面还有延续,这个事确实说不清楚;
杨坤组,这组里有一个特殊的人,就是关喆,关喆的特殊在于他的演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但关喆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个形容一点不过分。盲选的时候抢是正常的,实力这么强谁都想要,可是真来了,问题就来了,你说为了给其他更草根的学员多一些机会,不让关喆进四强,这说不过去呀,所以关喆必须进四强,这就是早想好的。但你又说,让关喆得冠军,那杨坤组的比赛可就全都失去意义了,杨坤也把自己毁了,一个成名的人开始来就认为是冠军,到最后就是冠军,可能流程没毛病,但缺失的东西就太多了。
因为唱歌不光讲技巧讲能量,那样的话就不用比了,唱歌还有更多更广的含义,所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金志文的成功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他总能把自己的情感很恰如其分的融合在歌里,然后独特的表达出来,而不简单是模仿原唱和炫耀技巧,所以像很多高手唱了这么多年,跑了那么多场,有正面的促进就会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增加的那些媒体评审也是主办方的一种考虑,虽然他们也不专业,也不是最公平,但他们这种搅合,这种冲突,使比赛增多了可能性和不确定感,省着导师自己一个人纠结,一个人痛快。
导师和学员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络,没人能说清楚,从舞台上我们能看到第一印象的浅显的互动,但他们在私下里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接触,他们在学习、交流、排练中发生的事,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一件小事,一点情绪,都会给导师和他人带来一种新的感受,尤其在大家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这种新的感觉当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判断和选择。我又通过组内比赛,挑了四个人,两两相对,看看他们奇特的宿命。
首先是丁少华,这个哥们不知是赛前冒犯了哪位大仙,好好的琴艺,好好的嗓音,怎么也不顺,盲选奔着哈林来的,结果就哈林一个没转身,还把这个想法说了,弄得挺尴尬,最后选了杨坤,淘汰的时候呢,四个人就哈林一个支持他,另外三个说他出了问题,我肯定没听出来,感觉挺好的,你就想想这个事,需要哈林的时候没有,不需要的时候他来了,这是不是背到家了,要在哈林的队进四强根本没问题,可是这个命啊,估计丁少华回头再想这个事也想不明白。
对应着,我们看看哈林组的那位四强,大山。盲选时磕磕绊绊的进了,其实进了都不服众,勉强有个高音,组内开始后,连闯两关进四强,众皆哗然。但你说是哈林偏袒吗,也不是,你看看她那两个对手发挥的,你无话可说,有人说是运气,不如说是命。其实姑娘是个挺单纯的人,我这么说也不是贬低她,但确实她要在另外三个组,四强?第一轮就没了。丁少华和大山,这命的差距太大了。
再看两个人。
首先是魏语诺,盲选时一首花房姑娘技惊四座,除了欢哥因组内人员的问题未转身,其它三个都转了,那个抢啊。但她目标很明确,奔哈林来的,“我有一颗摇滚的心”,而哈林也兴奋异常,竟然拿自身的情感开起了玩笑,“公狮子母狮子”,这在我印象中是唯一一次,一般他都说杨坤的。大家也为她高兴,把她当做一个未来的高手,可这么待见的学员,这么相互吸引的感觉,组内第一轮就没了。我也想了好久这个事,你说给魏语诺弄个弱的对手吧,但金池不弱啊,并且后来哈林也非常喜欢金池,你说故意放个强的对手,那也没有道理啊,哈林是欣赏魏语诺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公平了,从歌路、风格、唱法等方面,就得她俩对上,这是什么命啊。哈林这么待见的,大家这么喜欢的,连第一轮都没过去。
对应着,看看一个不被待见的命运,梁博。要说那英待不待见我们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导演肯定不待见,盲选时连个完整的都没有,弄的到组内时大家都没什么印象,可一张嘴,这空虚的感觉令人窒息,连灭班长和海归,挺进四强,你刚要感叹命,还没完呢,组内决赛,命运继续垂青,空虚到底,挡都挡不住,那英哭着喊着,拦都拦不住,又将几大爱将斩落马下。其实说心里话,进四强那英是能接受的,但四强里,梁博真是不受待见的,可就是命硬。魏语诺和梁博,这命的差距太大了。这里借鉴了一些小道消息,我也不知是真是假,就姑且这么说了,到时切勿见怪。你说这些事谁能解释清楚,这里面肯定有一些相关的逻辑关系,但牵扯的面太广了,关系也极为复杂,导师的,学员的,赛制的,导师之间的,学员之间的,最后还得了解一下那一堆媒体评审,估计写个论文差不多。我肯定放弃了,你要写的话,之前先掂量一下,我写这四个导师前前后后用了近五万字,你看着办吧。
其实昨晚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袁娅维,女人的味道,灵巧的味道,还有最后一首歌释放的能量和情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也巧了,今天上网看到一则消息,说袁娅维原名袁娟,我的脑袋嗡一下,猛然想起八年前非典时的一首群星演唱的歌曲《因为爱》,那里面有个女孩叫袁娟,基本包办了副歌最后的几个高音,当时印象特别深。马上找出了视频一看,就是她,眉眼间的那种感觉还在,只不过那时显得稚嫩和土气。此后再也没见过她,没想到八年后的好声音舞台她又华丽转身,而之前怎么也没想到她,变化太大了,成熟了,性感了,风格也变得灵巧了,只有昨晚的《Crazy》那爆发的能量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影子。
袁娅维的报名年龄是28岁,八年前该是多么的年轻啊,八年来,也不知她在音乐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求索。与吉克隽逸相比,吉克昨天不但唱演俱佳,而且表达的也让人刮目相看,语言舒缓流畅,平实的话语中,情感、意义都有了,不知是不是之前有所准备,而袁娅维似乎更是愿意沉浸在音乐里的人。希望这次之后,她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再说说媒体评审吧。
大家先要澄清一个误区,这99个人代表不了“媒体”这个行业,甚至也代表不了他们手中牌子上的那个媒体单位,他们代表的只是自己,只是平凡而普通的个人,他们有些文化,有些阅历,仅在媒体工作而已。他们有的或许有正式编制,有的是聘任的,有的只是帮忙的,这里面没有高层人员,基本只是普通的娱乐记者。他们没有非凡的才华,根本比不上在咱们贴子大多数发言的人,他们没有专业的音乐素养,更比不上震惊魂了,他们也没有责任感,因为他们的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为了生存。他们在举牌的一刹那,没有平时写稿之前的同事领导在一起的讨论会,没有请教音乐老师的机会,甚至没有唱片公司的人还能考虑市场的前景什么的,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像你我一样,甚至还不如你我。所以你对这个事千万不要认真,不要去奢求他们的公正,更不要苛责他们的随意,你看了那么多娱乐节目,如今的媒体就是这个样子。那为什么要有这个赛制,很简单,主办方要宣传,把媒体的加入进来,这样节目会宣传的更好。媒体也高兴,露露脸,因为媒体也要宣传,媒体的领导根本不会关心他派去的那个人支持了谁,只要把牌子举起来就可以了。
至于对于学员公不公平,这不是主办方考虑的问题,主办方负责的是节目,不是学员。所以才会有对学员依然充满感情的导师的不满和争执。所以这就是命,一个选秀比赛的命,一个娱乐节目的命,你要去了解它,要去适应它,更要去面对和接受它。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自己做起,不留遗憾,至于结果,看命吧。
《四位老师的内心》
第一位,哈林。哈林的非凡才华是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述,加之他孤傲的性格。所以内心强大的表象是:对抗。在盲选的嬉戏之后,来到了组内比赛,在面对纯粹音乐评点时,哈林褪去了更多的遮掩,他的音乐才华和对抗性格显露无疑。为什么对抗,因为他有实力,他有理解音乐的实力,为什么对抗,因为他孤傲,他不愿应付了事,更不愿随波逐流。而且他对自己的音乐理解信心十足。我感觉,基本上大家都是看表演,只有哈林自己是在品味道。而且他能把这种味道表达的那样精准,那样传神。大家都像听讲座一样领会着他的传授,他知道他说完后的效果,关键他就想要这样的效果。我恨不得真想当面问问他的那些感觉那些语言都是从哪儿来的。
当其他人说一,他会说二,当别人表达不喜欢时,他会表达更强烈的喜欢,而且他绝对能自圆其说,你感觉也有道理。选丁少华不选金志文,选权振东不选吉克隽逸,选侯祖辛不选梁博,选吴莫愁不选金池,太多的一对三,他没有刻意的表露情绪,只是淡然说着远离比赛只谈音乐的本质,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而且就能脱颖而出,而且就能深深地吸引住你。这,就是哈林强大的内心。我们再说一个事,看看哈林强大的内心是如何对抗的。在梁博和黄勇的《北京北京》的点评中,有一些细节你们可能没太留意,但其实意味深长。哈林的第一句话是“我感觉汪峰的作品有一些人文的精神在里面”,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句话说的很准确,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问题,还一时想不明白。过了很久,我才明白。
因为在整个好声音的比赛中,这是第一次,一个导师直接点评另一个导师的音乐作品,点评者是哈林,被点评者汪峰,还是新来的,在其他时候,选手唱导师的歌很多,大家都是在点评选手的唱,从来没有对作品提出意见和观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就牵扯到绝世高手之间沟通的问题。在艺术领域中,高手之间的关于作品的沟通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回避,一种是称赞。有人问高手之间互相抨击算怎么回事,我只能这样回答,这说明他俩还不是高手。先看回避,这个方式是被采取最多的,因为高手的自尊心很强,没办法说,主要是怕说错了,显得自己没水平,随便的说好,显得自己挺弱,说差,这是什么人品啊。还有一种是称赞,但这个称赞非常有讲究,一定要直接称赞到对方作品最核心的精华所在。一语中的。
为什么,因为这个称赞的目的不是说“你的好”,而是“我懂”。以哈林的性格当然选择第二种,这样大家就很清楚了,当哈林称赞汪峰作品时,表面上汪峰是高兴的,但大家欣赏的是哈林。因为这种称赞稍稍带有一点居高的感觉,高手之间一般不轻易用,但哈林为什么用呢,而且独独是对汪峰。这就是气味相投的感觉。高手的嗅觉很敏感,当出现气味相近的感觉时,他会非常警觉,在所有包括邀请的共八个导师里,哈林就从汪峰身上找到了这种气味,汪峰也是词曲唱编于一体,而且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而且为人心高气傲,还是新来的。而且在组内比赛时居然一下子用了两首自己的歌,这在其他组是绝对没有的,在整个四组比赛中,帮忙的导师在才华上很明显的压过主考导师,就是汪峰,而且一些朋友说现场剪辑掉一些汪峰更为傲气的语言,这就可以理解了。哈林从内心中自然做出了反应,而且巧妙应用。我不知道汪峰有没有感觉,评点最后哈林说“当个别唱都成立的时候,这时候就看谁更有画面感”,这时汪峰频频点头,因为又说到点子上了,汪峰的傲和哈林还差一个层次,哈林更胜一筹。
哈林这种对抗型的强大内心,就像弹簧一样,平时他认为没有压力的时候,他会很平淡,所以他也根本做不出汪峰那些冲动的事,但是当他感觉到他的气场受到挤压时,他的反弹力会更大,而且反弹的效果会非常好,一招制敌。我说的这些你可能会感觉有点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品品。哈林的强大内心,可看,可赏,可悟,但不可学。
第二位,那英。那英的非凡才华比较单纯,就是歌唱事业的成就,加之她极为豪爽的性格,经历风雨后的更加释然。所以内心强大的表象是:释放。
那英是唯一一个不会刻意保留情绪的导师,因为她认为没有必要,只要不伤害大原则,她可以做到直来直去,她把高兴的,不高兴的,都能释放出去,而且过去就过去了,再想下一个事,不在心里纠结。她的释放是双方面的,一个是自我的,一个是感受外界的。自我的,我认为我好,我就好,我的成就在这儿,霸气;我认为我差,我就差,该谦虚就谦虚,该请教就请教,所以汪峰的风头也只有那英能承受;我喜欢的就喜欢,谁说也没用;我不喜欢的就不喜欢的,而且我要直接告诉你。感受外界的,你说我好,我就好,你说我差,我就差,你说我聪明,我就聪明,你说我傻,我就傻,用她自己的话,“随便你”。
所以那英在舞台上的情绪是开放的,是自然释放的,还并不让人感觉那样的突兀,那样的别扭,她可以对着李代沫说“我要是年轻个十岁二十岁我就跟你走”,可以在邹宏宇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中翩翩起舞,也可以在《北京北京》的选择后伏在汪峰的背上失声痛哭。她可以公开指责,也可以诚恳道歉。她释放的坦然,我们接受的自然。那英也是四个导师中唯一一个在考核选歌时不是自我主导的导师,不清楚是不是所有的歌都是汪峰选,但看出来的已经相当多,而且大家可以公开说,这份心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歌可以你选,训练你也可以负责,最终的决定得我来拿。这,就是强大的那姐。是不是叫那姐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有释放的本事,我想起来了网坛的大姐大李娜。李娜的释放也是一绝,骂老公,骂球迷,抨击网管中心,但一边又大笔的捐善款,又刻苦的训练。她可以赢得大满贯,也可以输掉令人惊讶的比赛。大家对她的挑剔很多,但她不会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总说人家心理有问题,其实心理已经够强大的了,一个30岁的中国女性在世界网坛成为一流高手,谁能想过呀。
其实我们对那英也好,对李娜也罢,还能要求人家什么呢,她们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够后辈们仰望一生的了。而她们这种单一释放的强大内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士兵突击中连长问许三多:“有很多路可以选择,我专挑最难走的那一条,你呢?”许三多木然地说:“我没走过别的路,我只会走一条路。”不把事情想的那么复杂,没有那么多顾忌的东西,做真的自我,专注的走下去。这种内心境界,也是可望,而不可学啊。记得“九阳真经”上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第三位,刘欢。
欢哥的才华很多,但有一点是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他能在自由的艺术领域和有约束的社会工作领域都能做出成就,脚踩两只船,踩得都那么稳,而且能互相融合,融合出一种自由与世故相结合的内心境界。这就是:消融。 欢哥在点评时给的答案是最模糊的,只有在真正触及内心真正有把握说出理由时才有明晰的指向。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本意,他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的人。他不想引起无谓的伤害,直白的挫伤他人的自尊心;他不想引起无谓的争议,因为他无意置身于纠葛的漩涡中;他更不想一不小心露出皮袍下面的“小”来,因为台上以及观看者有太多的高人,起码就有身边的哈林。欢哥既尊重艺术,更尊重人,尊重感情。他一边要表达出自己的艺术理解,显出自己的艺术修为,一边还尽量不露出自己的艺术上的锋芒,不刺痛其他的导师;
他一边必须做出选择,一边又不想他的学员承受情感上的伤害,所以从表面上看,刘欢是最纠结的人,有时你都会替他着急,为他想办法,该怎样摆脱这纠结。但,刘欢有着强大的内心,他当然有他应对的办法,办法就是消融,消融的表现形式就是“找一个理由”。你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是重复那句话“我给自己找这样的一个理由吧”,说一次的时候,我没什么反应,说两次,也没有,可是说多了,我突然间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沟通手段,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排解掉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他的理由在给别人交待的同时,最终给了自己内心一个交待。他用“一个理由”消融了内心的焦虑,释然了内心的纠结。我们可以回想一些书籍中、影视中、甚至是生活中的画面,当一个人处置另一个人的时候,当一个人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当他纠结的时候,注意,一定要纠结,也就是说这个决定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么的明确。这时会出现一个理由,使这个决定做了下来,这个理由是给他人的,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因为刘欢的积淀中有着太多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因素,所以刘欢的强大内心最值得我们这些普通生活中人去学习,去借鉴。在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不如意、不舒服的时候,有着太多需要选择的时候。领导的打压,同事的争斗,朋友的别扭,父母的劳神,亲情的疏离,恋人的冤枉,家人的烦心。
为你时时增添着困惑,让你时时面临着纠结。那就学学欢哥吧,为自己找一个理由,伤害的理由,原谅的理由,爆发的理由,承受的理由,高兴地理由,委屈的理由。让这个理由说服别人,更重要的是说服你的内心,消融心中的冰雪,做出最适合的决定。找个理由,让自己平衡,你会舒服一些。不妨试试吧。
杨坤的没写。杨坤内心也是强大的,相比普通人,强大的多,但目前还不能和上面三位比较。一个是前面提到的,还没到达卓越的成就,这就决定了他在乐坛的地位还比不上那三位,所以霸气这个气场就释放不出来了;再有,在组内比赛开始后,没有互动,安静的坐那儿点评,而且更多时候是点评其它导师的。通过杨坤的表达,他还没有像盲选时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顾忌的比较多,这是正常的,换了谁都一样。所以有时对他那些略带感性的话语,兴趣就没有以前大了,更愿意听一些他对音乐本身的评点,比如说张玉霞 “和音非常的准”这一类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公开的舞台上,能做到内心强大,太难了,综合因素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