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决战

BeBeteRM

过客
注册
2003-03-06
消息
1,16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孙连仲的指挥部设在小界岭以南的小山沟里。第30师师长张金明打来电话,报告该师伤亡惨重,请求派部队支援。孙连仲对着电话筒咆哮道:“增援部队,一个没有!你部只要还有一个人活青,这个人就要给我站在阵地上!”

  敌机扑进山沟,把他的指挥部炸掉了,孙连仲从地上爬起来,抖悼身上的泥土,拉着苏联顾问钻进树林里,继续指挥作战。

  第31师的阵地被敌军突破,敌军离他的指挥所近了。孙连仲抓起一支冲锋枪,带着警卫人员冲上去督阵。溃退的官兵见了莫不惊愕,拼死反击,阵地又硬给夺了过来。

  宋希濂的71军和田镇南的30军,把指挥所都设在小界岭南面的白果树。两军情同手足,配合密切,使敌无空子可钻。一旦发现敌情变化,两军指挥官聚在一块策划;一旦日军进攻,两军左右两翼狠狠夹击,予敌巨创。日军在沙窝阵前,费尽心机,直打到武汉总撤退前,仍未能突破守军阵地。

  这一仗,日军伤亡惨重,日军统计宣布:死四千五百零六人其中将校官佐一百七十二人);伤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人(其中将校官佐五百二十六人);共计伤亡: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六人(其中将校官佐六百二十八人)。

  9月初旬。

  日军第10师团主力,及刘桂堂匪部和炮兵两个联队,重炮兵两个大队,骑兵一个联队向信阳地区进攻。

  张自忠第27军团在信阳以东潢川至光山一带迎击敌人。在潢川与敌大战十二昼夜,给骄狂之敌以迎头痛击,完成预定任务后,将部队撤进大别山区休整。

  接着出战的是川军第22集团军之44军和45军。该集团军在罗山、息县地区迎敌。

  10月2日夜。陈书农第45军之125师赶到罗山县城西面十里处,师长王学姜令部队原地待命。翌日中午,他带着李传林团长等人骑马去罗山以东二十里的竹杆河一带察看地形。

  黄昏,还不见王师长等人回来,大家正在着急。罗山南门一带传来紧密枪声。侦察兵报告,发现大队日军从竹杆河右翼迂回。

  此时,正在架设电话线的通信兵意外听到王师长的呼叫声。得知他们在察看完阵地返回时,与大批日军遭遇,被迫退进罗山县城,城内无部队驻守,他所带卫队人数不多,目前正处在危急之中。

  陈书农军长得到电话兵的报告,急令第125师和124师向县城推进,解救王师长。两师部队合力攻城,吸引和牵制了日军。王师长一行趁机从敌空隙钻了出来,安全回到师部。

  川军第22集团军在罗山、息县与敌激战数日,予敌重创。按照计划向信阳以西撤退。

  最后跃马横枪出战的是胡宗南的第17军团,胡部在信阳东边截住敌寇,给予狠狠痛击,一举歼敌五千余众。日军不支。龟缩进罗山县城,等待援兵。

  10月11日。

  侵华日军另一精锐主力第3师团,连同山炮、重炮各一个团队,在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率领下赶来增援;同日,华北方面军派遣劲旅骑兵第4旅团前来信阳以东参战。

  三路日军会合,战力大增,立即对胡部发动新的进攻。

  胡宗南军团终因战力悬殊,伤亡过重,向西且战且退。

  10月12日。日军攻占信阳城。
 
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薛岳将军,奉蒋、陈之命早已将第25、第70、第8、第4、第64、第74、第66七个军的兵力,埋伏在德安、庐山地区山岳丛林地带,摆下个反八字形的阵势,等待敌人。

  薛岳将军说:“我这个反八字形阵势,如袋捕鼠,又如飞剪,敌犯右则中左应。犯左则中右应,敌若钻进来,就很难逃出去。”

  玄乎!颇有些诸葛亮八阵图的神秘感。

  7月底。日军第106师团全部,从九江沿南浔路南下,进至庐山西麓马回岭附近,立即被薛兵团第9集团军各部重重包围。敌军拼死突围,终不成功,遂抢占阵地,原地待援,陷入绝境。

  8月20日。

  日军第101师团渡过鄱阳猢,在星子地区强行登陆,企图救援第106师团。该敌进至庐山东南麓,被薛兵团之叶肇第66军,王敬久第25军,以及陈安宝第29军死死咬住,亦陷入重围,不能自拔。

  8月8日至24日。

  日军陆、海军配合强攻瑞昌阵地,与守军孙相堂第12军等部激战半个月,夺取瑞昌城。

  为了救援重围中的第106、第101师团,日军第9、第27两个师团和波田支队等部,在40多艘舰艇和大批飞机的配合下,猛攻码头镇、宫池口一带守军阵地。陈诚的精锐嫡系第54军,在军长霍揆彰,参谋长郭汝瑰将军指挥下。与敌接战,守军官兵冒着敌施放的大量毒气,奋勇杀敌,激战数日给敌以沉重打击。汤恩伯又指挥其他各军轮番出阵,将敌消耗近半。然后,第54军等部撤出阵地,在富水河东西两岸布防,严阵以待,阻敌西进。

  日军第9、第27师团经过兵员补充,火速向南深入,意图解救被困于庐山地区之敌。

  第9师团一部突破王陵基第30集团军阵地、进至马回岭附近,遭到黄维第18军和俞济时第74军拦阻围攻,在此进退困难。

  第27师团主力沿瑞武公路南进,企图占领武宁,向东策应被困之敌。却在德安西南方的麒麟峰、张古山、万家岭一带陷入薛岳兵团和川、滇军的重围。

  至此,冈村宁茨的第11军主力各师团,几乎都陷进南浔路山岳水网地带,机械化优势完全丧失,分别被第九战区各军包围攻击。
 
月24日。

  川军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一部向麒麟山之敌发动强攻。

  滇军卢汉第30军团的将士们,与川军合围敌寇,他们雄壮的军歌响彻底云霄: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

  走过崇山峻岭

  开到抗日的战场

  兄弟们

  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

  云南是三十军团的故乡

  三十军团是保卫中华的武装……

  川滇两军与日军在麒麟山反复冲锋争夺,敌我双方死伤累累。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川军阵地发动反冲击,在情况危急之时,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将军,亲率六个营的预备队赶到,拼死堵住夹围的日军,许多山头阵地都在进行惨烈的肉搏厮杀。9月29日午后2时,川滇两军向麒麟峰最高点发动攻击。日军的工事全被中国军队的炮火摧毁,他们以尸体垒成工事进行顽抗,对冲锋的川军施放大量毒气弹。川军将士冒着日军猛烈炮火和浓烈的毒气,在满山遍野的喊杀声中,不顾一切地向敌人的尸阵扑去。下午4时许,攻占了主峰。

  此后,全歼日军铃木联队。

  10月初旬。

  久困于庐山地区的敌第106、第101师团各一部数万人,从德安附近拼死向西突围迂回,企图与敌第27师团会合,在万家岭地区又遭到欧震第4军,俞济时第74军和叶肇第60军主力的包围。三军将士密切协同,向敌发起猛攻,战况顿呈白热化。

  第74军冯圣法的第58师的战斗至为关键。

  日军为了摆脱困境,以一个旅团的兵力向58师阵地拼死突围,大批敌机接连出动,轮番轰炸,并投下硫磺燃烧弹,将58师阵地上的树木草丛吞噬一光。该师将士在毫无藏身隐蔽的光秃秃的山坡上,顽强阻击,打退敌人数次反扑。但自己的伤亡也特别惨重。此时,另一股日军从庐山方向赶来接应救援,致使腹背受敌,全师官兵伤亡殆尽。师长冯圣法蹲在阵地上的一个弹坑里,抱着电话向俞济时军长痛哭求援。俞济时手里已无预备队可用,只得把警卫营的两个连也拉了上去增援冯圣法师,才扎住了那个缺口,将万家岭之敌牢牢地关在铁围中。

  万家岭战役的总指挥――第9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将军,为了就近指挥作战,他将指挥部设在前线奢溪附近一个小村庄上。第66军司令部也设在这个村里。

  10月7日。

  三军部队发起最后总攻。

  整个万家岭地区笼罩在激烈的炮火硝烟之中。每个山头,每区村庄都在展开惨烈的厮杀,反复争夺,一日数易其手。敌轰炸机群一日数次飞临万家岭上空,但因地面上两军短兵相接的混战,厮杀成一团,不知弹投何处,急得在战场上空团团打转。旋又一遍遍地俯冲,终因找不到下手的机会,而在天上干瞪眼儿。

  吴奇伟的总指挥部却受了“优待”,连日遭到敌机轰炸扫射,他和66军叶肇军长以及参谋人员几次遇险。,有一次,他正与第4军欧震军长通电话,一架敌机俯冲扫射,竟将电话机打碎。另一次,他和参谋长等人聚在地图前画箭头,策划作战事宜,猛遭敌机轰炸,指挥部房子被炸飞半头,另半头塌下来,将他和参谋人员埋在下面,幸为木柱瓦房,未伤筋骨。

  日军在重围中死伤惨重,特别是各级官佐战死尤多,致使许多单位无法统率指挥。(火田)俊六大将派出十多架飞机,将两百多名师圆长以下各级官佐,空运到万家岭空投,以补充战场指挥官。敌军一个大队从鄱阳湖方向开来增援,该敌从庐山东面向上攀登,企图袭击中国军侧背。他们爬至香炉峰半腰时,已疲惫不堪,便在山间一块较隐蔽的平坝里架锅造饭。被中国军一个团包围,从四面山上居高临下尽情围剿,敌军措手不及,五百余人,无一漏网,悉数就歼。

  10月10日。

  万家岭战役结束。

  日军第101、第106师团之木岛、池田、津田等四个联队和其他部队共三万余人,被中国军队全歼。其第106师团几乎被歼殆尽,仅有一千余人逃脱。
 
月下旬,合肥日军第2军,以四个师团为基干兵力,分两路沿大别山北麓进攻,企图从信阳地区南下,从北面包围武汉。

  第五战区左兵团孙连仲,指挥第2集团军所辖第30军、第42军和宋希廉的第71军,在霍山至商城沙窝一线阻敌。同时,胡宗南第17军团和川军第22集团军、张自忠第27军团,在信阳以东迎战日军。

  9月2日。

  日军第13师团,在师团长获洲立兵中将指挥下,向第五战区左兵团前卫阵地富金山进攻。

  富金山靠近豫皖边界处的叶家集,山如扇形之雄立于公路南侧。第71军军长宋希濂中将指挥所部第36,第88两师,在山上构筑阵地,对西进之敌,如同鱼骨卡喉。因此,敌军不惜一切代价猛攻山头阵地。

  正面守军第36师与敌竟日激战。

  军指挥所设在山上。宋军长站在窗口处,不用望远镜就可清楚地俯瞰战场全貌。日军无数次进攻,都被36师打了下去,守军阵地前敌军横尸遍野。远处,日军的活动尽收眼底。汽车运输队来来去去,有的是运兵,有的是拖来大炮、弹药,有的是向合肥方向运走伤员;远处山坡下撑起许多白色帐篷,那一定是敌军的战地救护所,大队大队的日军正慌慌张张地来回调集运动;公路哪边日军的炮兵阵地上,一排排野战重炮昂然屹立……

  宋军长贪婪地盯住那些威武的大炮不转眼,馋得没法。心想,要是分一半给我就好了,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也行!我要是有几杆那玩意儿,保证给他个毁灭性打击,日军也不会那样猖狂了,竟敢在我眼底下,如此放肆猖撅。

  天上传来嗡嗡声,举目望去,好威风,敌机来得真多,黑压压地一大片,如同黑云压顶。

  敌机对山上阵地施以狂轰滥炸。火光闪耀,山在颤抖,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味儿。飞机贴着山坡俯冲,树梢都被狂风折断。

  敌机刚去,大炮跟着轰击。有几发炮弹呼啸着落到了军指挥所附近。打得真远,难怪宋军长对它们如此看重、

  敌人又要冲锋啦。几天来,天天如此,飞机大炮过后,就是冲锋。宋军长迎着隆隆炮声,向山下走去,向36师阵地走去。

  敌人的炮火刚停,潮水般的步兵已接近前沿阵地。宋军长在战壕里跑着,对战士们喊着:“狠狠打!别让敌人冲上来!”

  整整十天,日军在富金山前未能前进一步。敌人攻不动正面阵地,就派第10师团一部前来增援。该敌利用夜间出动,向富金山则后迂回,企图打掉宋军长的指挥所,并切断守军后方。

  这路日军确是来者不善,对宋军威胁极大。可是,敌人的行动却被当地农民发现,立即赶来向88师报告。该师钟师长当机立断,令第528团在老乡的带领下,在敌必经之路的险要隘口设伏。敌人钻进伏击地区,突遭打击,当即死伤三百多人,余众拼死突围,狼狈逃回。

  日军第13师团是侵华日军中最精锐的主力之一,现在却在富金山前弃尸盈野。获洲立兵中将向第2军司令官报告:“我军遇到强手宋希濂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大,战况仍然毫无进展。我军对富金山之敌束手无策!”

  9月11日。

  宋希濂奉令主动撤出富金山阵地。
 
用于武汉会战的主力,亦是从徐州突围的那五十个精锐师。这些部队经过台儿庄会战和徐州会战的拼博消耗,已经十分疲惫、部队减员后也没来得及补充休整。目前,他们仍未摆脱日军南路兵团的尾追,正从蚌埠地区跨过淮河,然后沿淮河南侧,准备千里强行军,向信阳地区集结。

  日军靠机械化运兵,千里出击,时间迅速,战力不减,一个师团顶许多个师团用。而中国军队全靠两条腿赶路,劳师千里,已疲惫不堪,很难立即投入战斗。如勉强或被迫应战,战斗力要大打折扣,武汉会战就必败无疑了。

  现在,蒋介石第一需要的是时间。他至少需要两个月至三个月的时间,使他的部队喘口气,稍稍恢复一下战斗力;需要时间,将这支刚从千里之外撤回的部队,进行必要调动部署,使之在部署的位置上有效地阻止日军进攻,还有,需要时间对民众进行动员和作好后勤保障的储备,将武汉地区的重要物质向后方疏散,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工厂和难民向后方的搬迁。

  蒋介石深知,死守武汉只对日军有利。日军目前正处在锋芒锐利阶段,往往利用中国军队死守城池,而将其聚歼,徐州会战就是一个例证。武汉之战必须打,而且要狠打;武汉重镇要守,而且要高喊死守。但这只是为了吸引日军、并大量消耗其战力。也向国人和世界证明,他对抗击侵略者是尽了职责的。

  蒋介石推开窗户,望着远处滔滔向东的长江,心情并没为之激动和轻松。他面临着两种选择和两个结局:

  第一种选择:强大的日军兵团从北面平原席卷而来。他选择被迫应战。结局:他的疲惫不堪的军队,将彼敌人一鼓而歼之,长江正面战场将无力再战,也没军队再战了,等着他的是战败投降。

  不!他坚决不干。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大国领袖,几百万军队的最高统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特殊人物。怎么能做敌国的阶下囚,向日本人称臣纳贡!

  第二种选择:强大的日军从北方平原席卷而来,他选择避战,将武汉地区的部队向西南撤退,以保存实力。结局:日军将轻易占领华中大片国土,日军由于未受大的消耗而占领武汉,将凭其勇威,再向西南进攻,中国军队处于继续溃退和最后被打败的危险之中。

  不!绝不能走这条路。这大有失他作为军队统帅的颜面。他蒋某自诩从投身军旅以来,无论打清朝辫子兵,还是打北洋兵,无论是打内战还是打外仗,他从未怕过死。他剃光了脑袋,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给他的军队树个样板,保持军人的超脱和威严。

  长江水仍旧在那里浩浩荡荡,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突然,他脑子里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决开黄河大堤,用黄河之水阻挡北方日军。
 
最初由 妖子睡了 发布


奥,对
写得太多
我自己都忘了
你太忙太累了 改找时间好好歇歇
 
最初由 花京院典明 发布

最近看战争的书 看得我血脉喷张
就当舒筋活血了,服用养命宝,你好,她也好:cool: :D
 
嗯 那我继续了
7月16日。日军向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各部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由于武器装备太落后,无法有效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在短短十几天之内,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华北前线守军吃紧的战报不断传到南京蒋介石的统帅部:守军各部伤亡极为惨重,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在战场上壮烈殉国。

  蒋介石急令中央军精锐,汤恩伯将军的第13军和卫立煌将军的第14集团军等部驰援华北。

  8月初。汤军突然出现在八达岭、南口一带,对正欲从北平地区南下作战的日军主力形成背后的威胁,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立即命令两个师团的兵力,攻击南口的汤恩伯军。

  汤恩伯军战斗极为顽强,给敌以沉重打击。

  卫立煌军已从保定附近穿过山地,向西北驰进,对进攻南口的日军左侧背发起猛攻,使敌陷入腹背受击状态。

  日军为解救被围攻的部队,遂调集华北所有兵力增援南口。中国军队亦不断向南口方面增援。

  南口地区的大战日夜进行着。

  南京。

  蒋介石为了避免南北两个方向作战,亦即防止日军在华东沿海进攻,分散和牵制中国军队北上决战的兵力。在芦沟桥事变发生时,他便决心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彻底消除国民政府“后院”之潜在威胁。为此,蒋介石向华中守军发出命令:

  以迅雷不及腌耳之手段,于规定同一时间内,将敌在我国华中地区以非法所强占领之各据点实力扑灭之。

  (一)国军于华北抗战初期,奇袭扫荡上海敌之潜势力,尔后则确实占领之。

  (二)上海当轴应充实宪警之力量,俾能协助国军扫荡上海敌之潜势力。

  由于日军事先从汉奸那儿获得了中国军队将以先发制人手段扫荡华中日军的情报,武汉以下长江中的日本海军舰艇部队和长江中、下游沿岸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在中国军队“一扫”之前,偷偷逃至上海。

  上海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为了扫除上海之敌,积极部署兵力。指派部队于8月9日主动挑起战事,于8月13日,与日海军陆战队展开大规模战斗。

  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力在六千人以上,又加上第3舰队的舰艇部队和空军配合作战,致使张治中未能将上海之敌“一扫”而光,反而陷入了痛苦的拉锯战。

  中国军队亦陷入了蒋介石力回避免的南北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滚滚长江,日夜不息地向东奔流。时而舒缓慢涌,时而汹涌澎湃;时而细涛润堤,时而巨浪拍岸,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是中国军民血战的记载。它在呜咽,它在呼唤,呼唤着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挺身而出,以身殉国的壮士们的英灵: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
  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上将;
  第9军军长:郝梦龄将军;
  第29军军长:陈安宝中将;
  第42军军长:冯安邦中将;
  第3军军长:唐淮源中将;
  第98军军长:武士敏中将;
  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中将;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
  第2军副军长:郑作民中将;
  第五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刘震东中将;
  苏鲁战区第1路游击司令:马玉仁中将;
  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将;
  第21军154师师长:饶国华将军;
  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少将;
  第44军150师师长:许国璋将军;
  第84军137师师长:钟毅中将;
  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第3军12师师长:寸性奇中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