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1,作为之前歪你楼的补偿,我就和你谈谈我对你转贴的这篇文章的看法吧。
首先我认为这篇文章确实没有任何新意,跟最早的对《求医》等文的质疑还是一个路子,就是从文本里面去抠所谓的“时代特点”的细节,来试图证明文章的真实写作年代早于韩寒发表的时间,但是仍然仅止是停留在猜测上,没有任何“干货”。
1。老方说这是韩仁均所擅长的《故事会》体,但是不知道老方读了几篇韩仁均的小说,这篇文章里也没有任何韩仁均小说的特色语言的例子,更没有把韩仁均的小说拿来和这篇小说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所以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纯粹停留在想象和猜测阶段的东西,根本不足以拿来作为证据。
2。关于“分头”,这个完全就是《求医》《书店》里那个路数,7、80年代的东西,不一定到90年代就绝迹了。这么说吧,仅就我所知,学校里禁止穿奇装异服和留怪异发型绝对不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独有的事,因为我自己读书时学校也有这些规定。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中学对学生的衣着和发型有很多限制呢。实际上方舟子真要认真考证,找几个90年代在金山当过老师的人问问就清楚了,或者多查找些那个时代的图片,方舟子写这文章为什么连这些比较实在的也不算困难的调查工作都不做?仅凭自己的想象就认定“分头很稀罕”是7、80年代的事在90年代不可能有,并以此为据言之凿凿地说人代笔,如果不是弱智那就是太恶毒了。更可悲的是很多方粉是和老方差不多同龄的人,他们不了解90年代中学的样子,老方一说那是70末80初的特色,他们就想,是啊,的确我那时候是这样啊,就这么被老方给带到沟里去了。
3。关于“文革用语”,这个也根本不足为证,道理和上面一样,文革用语不是经历了文革的人的专利。韩寒完全可能从他父亲、老师及亲朋长辈那里耳濡目染而学会那些用语。“革命觉悟高”这种调侃,别说90年代,在21世纪我和同事的调侃里还常听到呢(我同事从60到80后都有),也许我们所理解的意义没有7、80年代人们理解的意义深刻,但这根本不妨碍我们用这句文革用语来调侃。
4。关于《围城》里的语句的套用。唉,我不想再去找湖南卫视的视频来核对韩寒当时究竟是怎么说的了。但是,韩寒老师和多位同学都说过韩寒当年最崇拜的就是钱钟书,他对钱钟书的作非常熟悉。虽然这篇文章是他初中所写,而作证的好像多是高中同学,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吧?不能因此就断定韩寒初中时就没看过一眼《围城》吧?倒是他那时候的理解力还有限,所以出现了画蛇添足的那个野狗的“野”字。反过来讲,如果真是韩仁均所写,恐怕又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了吧?所以这个与其说是代笔的证据,莫如说是韩寒原创的证据还更靠谱些。
5。关于这篇文章没有收入文集以及韩寒父子从来没有提过其他几篇文章的事,这个真的是太奇怪太牵强的理由了,又不是编撰作为历史文献的全集,有谁规定了必须把一个作家从小到大所写的所有文章都收入文集去啊?
特别是对于一个已经出了多部作品的作家来讲,有几个还会心心念念地惦记着二十年前自己中学时的每篇习作啊?连这都可以成为代笔的证据,那真的真的这世上没有一个经得起质疑的作家了。
综上,方舟子这篇分析,全是经不起推敲的烂泥,不但没有任何干货,甚至连“新意”都没有。
最后,引用我昨天看到的五岳散人微博上的一句话来总结:
http://www.weibo.com/wysr2007
大部分码字的人都能理解莫言,至少不苛求他,不太码字的人则对他很刻薄。让我想起韩寒那件事,大部分码字的人不会怀疑他,而怀疑他的码字者当中,除了有限的几人外,基本都是码垃圾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