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 比较客观均衡,咪咪哥不教条
我比较绝对,鼓吹: 流行乐就是要全盘西化:blowzy:
你是想说我没有个性吧,套用你以前夸自己的一个逻辑
我也受不了小石头。尤其是他笑, 微笑的时候。
但是我很尊敬秘密哥和url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包容态度。能够把世俗的眼光过滤掉的包容态度, 是很值得尊敬的。
嗨,包容谈不上。不喜欢的,不置一词,不听就是;听了有感触的,不拘一格,随心赏之。不过我倒是很喜欢你前面问资爱关于黑人歌手的那个问题,联想到资爱以前多次宣讲的“音乐快乐”说和"下里巴人"说,有一点歪论,且胡诌几句。
我觉得,西方古典音乐大概可以分两类,通神的和通人的。前者不限于宗教性音乐,很多的是表现人对世界的理解,比较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像贝多芬的《命运》,《英雄》都可划入这一类;而后者,则旨在表现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或景象,施氏父子的作品比较典型。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通人的特质发展得更为深入细致,通神的特质则难得见到了(也不是没有,如Josh Groban 的 “You raise me up" 这样的歌)。依照其表达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把流行音乐(主要是流行歌曲吧)分成这样几类:
1)通灵(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词):比“通神”略微平易一点,演唱者没有明确的倾诉对象,旨在抒发对自然和世界一种比较博大的情感。比如Mariah Carey 的“Hero", 李娜的“青藏高原”,Enya 这类歌手的作品(如“Angeles",“China Roses"),等等;
2)通众:歌者的倾诉对象是大众,旨在带动起群体的情绪共鸣和渲泄。这一类歌就多了,M. J. 的歌,汪峰的作品, Beyonce 的 "Halo", 还有上次资爱贴的“There was a time”都算。适合于露天演唱会的歌一般都是这一种;
3)通心:就是所谓能唱到人的心里去的歌,往往是卿卿我我型的,可以是对“你”倾诉,也可以是顾影自怜的吟咏。这一类的歌,几乎汗牛充栋吧,比如最近把秘密哥感动得对着大雪落泪的“when I was your man”, “夜夜夜夜”,等等。听众的心弦一click, 就是一首hit。
这几类划分不是绝对的,从情感内容到风格也没有一定限制,基本上取决于歌者与听者之间的沟通程度。从音乐风格上讲,classical crossover 类的作品比较容易通灵,摇滚,rap 之类本质上就通众,而jazz, soul 自然更通心。作为听众,每个人的喜好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个人对 “通神”, “通灵”类的作品比较偏爱;秘密哥和资爱欣赏的黑人歌手,很多是“通众”类的;而“通心”类的,基本上人人喜欢,只是各人click 的地方不同。
从歌手的角度看,一般是各有专攻,比如金池,就以“通心”唱法见长;平安的嗓音特点,把他绑在“通灵”那一类上,所以他“通心”的能力不足;梁博的唱法是“通众”的,但是他的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目前不如同类型的莫愁。能唱多种类型(>2)的歌手是极为难得的,比如 Celine Dion, 从 Prayer 到 I believe in you 到 My heart will go on, 哪首不是杰作?大陆歌手里,我想不出来,从前的李娜或可算一个,“青藏高原”,“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都可圈可点。
目前这个常石头属于哪一类呢?还真让人挠头。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他的问题,太过玩弄音乐技巧,而没有能实现任何方面的有效沟通。如果说有人能从中体会到快乐,那就姑且称之为“通窍”派吧,就像有人喜欢鼻烟一抹,喷嚏一打的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