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超市食品是含有转基因成分,不是转基因食品

我同意,在字面上,甚至在本质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和本身是“被转基因的作物”是可以分开看的。



我是很高兴地发现,你并不担心“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以后,我只要针对那些对“被转基因的作物”有担心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解释。其他那些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忐忑不安者,就麻烦你安慰安慰他们了。看见他们为这样没有必要的事情忧心忡忡,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你不觉得同情么?

应该没有那样的人,只有绿色和平的人会这样。:D

anyway,其实这个60-70percent 的grocery 比例是包括很多合成食品的,这也难怪,用到大豆成分的东西很多。

一般蔬果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就很少了,那个5位数带8的纯转基因作物,我看都没有看见过。
 
俺用Costco 的葡萄籽油大半年了,无味,烧什么菜都是菜的原味,这点比橄榄油强。
 
就你贪, 那我给多放点红枣:flaming:。放多少你满意?:crying: 放多少它就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而不是“被转基因的食品”了?:D
你们资深文科生, I服了U:D:D

问得好。:cool:

我在上面的帖子里,特别用“被转基因的作物”,而不是“被转基因的食品”,就是不知道根据这样的理解,转基因的玉米,加了1%的盐、1%的油、1%酱,加了10%的水,在锅里面烧啊炒啊,做成玉米饭之后,是算“含90%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呢?
 
就你贪, 那我给多放点红枣。放多少你满意? 放多少它就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而不是“被转基因的食品”了?

你们资深文科生, I服了U:D:D

好吧,资深理科生,咱们就来掰着吃一下。

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你懂的吧?举个简单的例子:氟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是如果摄取过量,就会导致氟中毒。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也类似。如果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导致那个质变的可能性当然远远低于纯粹的转基因食品。这也是为什么孟山都在北美推转基因小麦和土豆均以失败告终的缘故:这两者是这里很多人的主食。

另外,最关键的是你放多少红枣也改变不了黄金大米是还没做过动物毒理性实验的、没有经FDA认证的、处于试验阶段的高风险的纯转基因食品。这也是为什么连你们这些转基因吹鼓手都不敢让自己家的小孩参加黄金大米试验的原因。
 
油的品种有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产地,Made in Europe (Italy) 才是关键。 Grape Seed Oil Made in US,还是一样。

察看了下我从costco买的grape seed oil, 是Italy产的。但这个是否是8字打头的啊? 如果是,就去退货去。
 

附件

  • Untitled-1.jpg
    Untitled-1.jpg
    105.2 KB · 查看: 133
  • Untitled-2.jpg
    Untitled-2.jpg
    107.3 KB · 查看: 132
应该没有那样的人,只有绿色和平的人会这样。:D

anyway,其实这个60-70percent 的grocery 比例是包括很多合成食品的,这也难怪,用到大豆成分的东西很多。

一般蔬果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就很少了,那个5位数带8的纯转基因作物,我看都没有看见过。

我一直找你这个“8”字方针的官方出处,没有找到。暂且我算它是来自官方的吧,关键是“自愿标签”政策。也就是说,没有标“8”字,并不意味着不是转基因的。你看都没有看见过,一种可能说明没有人种转基因的,一种可能是你买的就是转基因却没有标签。根据一般商家的心理,卖给你转基因的却不标签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前者。

我还没有讲到基因在人体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如果要有基因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以为基因也是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起作用的,跟营养品一样?所以,你少吃一点就没事?
 
http://rawearthliving.wordpress.com/2010/02/27/what-does-the-number-on-a-fruit-sticke

7 out of 10 items in grocery store shelves contain ingredients that have b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Fruit and vegetables do not come with nutrition labels but they do have stickers (PLU – Price Look Up Code) which contain pertinent information.

Next time you decide to purchase that apple or cut a slice out of that melon, consider the PLU sticker. This sticker will tell you whether the fruit was organically grow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 produc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herbicides or fungicides.

PLU stickers that have 4 digits and begin with a “3″ or “4″: produce is conventionally grown. This means that this produce was sprayed with weed killers and chemical pesticides.

PLU stickers that have 5-digits and start with “8″: produce wa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n intervened by manipulating the genes to produce a larger or brighter colored food). This produce may have been chemically treated.

PLU stickers that have 5-digits and start with “9″: produce was raised organically. You can be sure that this produce was not treated with any chemicals.

If you see other variations of code on your produce, you can refer to the following website and look up the PLU code as well as o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is topic: http://www.fruitsticker.com.

Note: the adhesive used to stick the PLU onto the fruit is edible but the sticker itself is not.

Having some origin coding would be great for seeing how far a particular fruit/vegetable traveled but that is something still hidden in our giant supermarkets.

~~~~~~~~~~~~~~~~~~~~~~~~~~~~~~~~~~~~~~~~~~~~~~~~~~~~~~~~~~~~~~~~~~~~~~~~

Price Look-Up codes, commonly called PLU codes, PLU numbers or PLUs, are identification numbers affixed to produce and other products in grocery stores and supermarkets to make check-out and inventory control easier,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

The code is a four or five-digit numbe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bulk produce, usually including the variety.

Organic produce is denoted by a five-digit number whose first digit is 9 (e.g. 94011 for organic yellow bananas); an 8 prefix indicate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he codes have been in use since 1990. Currently, there are over 1300 universal PLU codes assigned.

Use of PLU code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grocery store checkers to identify each variety of produce visually. This advantag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ith the growth of the organic produce market;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oranges, for example, may look the same but have very different prices.

The system is administ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Produce Standards, an affiliate of the Produce Marketing Association.

~~~~~~~~~~~~~~~~~~~~~~~~~~~~~~~~~~~~~~~~~~~~~~~~~~~~~~~~~~~~~~~~~~~~~~~

Price look-up codes are generally printed on small stickers or tags.

They can tell if your fruit is conventional, organic or Genetically Modified.

Those PLU code stickers that you have to peel off your fruit and vegetables do more than just convey prices to the cashier. If you know how to read them, says Marion Owen at PlanTea.com, they can tell you a thing or two.

Conventional produce gets a four-digit number.

Organic produce gets a five-digit number that starts with 9.

Genetically modified items also get a five-digit code, but that code starts with 8.

Examples
4139: Conventional Granny Smith apple
94139: Organic Granny Smith
84139: Genetically Modified Granny Smith

From http://www.seriouseats.com/…

http://www.plantea.com/gene…

and

All PLU codes http://plucodes.com/search_…

Here is the PLU of a Gala Apple I am eating.

APPLES (4173)Variety: Royal Gala
Variety Info:
Type: Global
Category: FR
North American Size: 100 size and smaller
Rest of World Size: AFW = less than 205g

“4401″: A four-digit code indicates conventionally grown items, here white-fleshed peaches.
 
市场上几乎所有水果都是有标签的。大多是4开头的。我查过大多只是bulk类。

蔬菜倒是没注意过。
 
如果见到 五位数带 8 的蔬菜水果 , 我一定买. :D

很少见的.

卡卡卡, 吃了有问题, 我就发了,
 
7 out of 10 items in grocery store shelves contain ingredients that have b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Fruit and vegetables do not come with nutrition labels but they do have stickers (PLU – Price Look Up Code) which contain pertinent information.
。。。

眯眯哥这是回应我的问题?你没有注意我说“官方”?就像我提供的是加拿大卫生部的“自愿标签”政策。

我一直找你这个“8”字方针的官方出处,没有找到。暂且我算它是来自官方的吧,关键是“自愿标签”政策。也就是说,没有标“8”字,并不意味着不是转基因的。你看都没有看见过,一种可能说明没有人种转基因的,一种可能是你买的就是转基因却没有标签。根据一般商家的心理,卖给你转基因的却不标签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前者。

我还没有讲到基因在人体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如果要有基因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以为基因也是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起作用的,跟营养品一样?所以,你少吃一点就没事?
 
问得好。:cool:

我在上面的帖子里,特别用“被转基因的作物”,而不是“被转基因的食品”,就是不知道根据这样的理解,转基因的玉米,加了1%的盐、1%的油、1%酱,加了10%的水,在锅里面烧啊炒啊,做成玉米饭之后,是算“含90%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呢?

作为化学知识有限的人表示一下惊异:玉米加了油盐酱水怎么就变成了“玉米”了?是变魔术吧?:blowzy::o

如果是转基因玉米熬的玉米粥,那一样还是转基因食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是一种糕点,以小麦面粉为主原料 ,添加剂里含有转基因玉米粉或者玉米油,那是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
北美人大概没有以玉米粥为主食的,但是所吃的其他食物的原料成分里含有玉米,这个可能性比较高。这里以玉米为主食的,是牲畜。人吃牲畜产品,和直接大量吃玉米,这个是有区别的。以为吃了吃过转基因玉米的猪身上的肉,就相当于吃转基因食品了,这是武侠小说的思路:拿毒草喂蛇,再饮蛇血,从此百毒不侵。:D:D:D
 
开放信息,让公众了解“转基因”2012年09月15日 02:13
来源:新京报


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论文,称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于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此事随即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为什么每次涉及转基因食品的事件都会引发公众和研究者的对立?在转基因食品研究和推广中,科学家和政府到底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公众又应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可提高粮食产量

新京报: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朱祯: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决定物种特殊性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受体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性状发生一定改变。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基因从一种生物中提取出来,然后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去,使后者产生定向的稳定的遗传改变,并形成新的品种。

新京报:转基因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朱祯:基因的转移过程,在自然界就有。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的遗传改良。

传统育种技术主要通过有性杂交和自然界产生的突变,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品种。比如我们现在吃的小麦,就含有燕麦草和黑麦的成分。

不过,传统种植技术的目标性不强,基因的转移也只能在物种内进行。转基因技术则不然,目标性强,可以实现跨物种之间的特定基因转移,方便简捷。

比如目前我国已经问世的抗鳞翅目害虫的水稻。以前水稻是不具有抗鳞翅目害虫的特性,但通过转基因技术,跨物种吸收了有效的基因片段。

新京报:我们是否需要转基因粮食?

朱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世界的粮食种植面积是恒定的,甚至还有缩减。那么,只有提高单产,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饭需求。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为人类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目前,在国外,大豆、油菜、玉米,都广泛使用了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大豆,占世界大豆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而在我国,近年来粮食总产与耕地变化基本一致,表明粮食单产的提高并不明显。除了转基因棉花,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非常缓慢,绝大部分使用传统耕种技术。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如果再不发展转基因技术,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遭到威胁。

以个案否定技术不是科学态度

新京报:转基因粮食是否有风险?风险是否可控?

朱祯: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坏,对于科学界来说,风险是个几率问题。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评估一种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要看具体情况,转到受体物种上的基因是什么基因,对受体物种有什么影响。

如果转的基因是毒素基因,那受体物种当然对人类有危害;但如果转的基因是降解植物本身含有的毒素,那么这个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在降低对人类的风险呢?难道天天吃打农药的食物,比吃具有抗虫基因的食物更安全吗?

新京报:除了风险,转基因粮食的争议还有哪些?

朱祯:主流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是认可的。少数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也不是安全性的争议,而是一些哲学理念和其他方面的讨论。

新京报:但目前在媒体上和公众中,对转基因食品,特别是转基因粮食的争议非常激烈。

朱祯:在社会上,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源于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不了解。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基因技术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再举抗鳞翅目害虫水稻的例子,转基因技术只让水稻具备了抗鳞翅目害虫的基因。

可以看出,基因的特异性非常强,不仅细化到目,甚至有些细化到“种”。

现在有些人,用对个案的评价推广到对整个技术的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中国对转基因作物审查近乎苛刻

新京报:转基因粮食和转基因食品从实验到生产,需要经过什么样的审查程序?

朱祯: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从研究立项到大面积推广,都要经过4个阶段的评估和审批。

转基因作物培育出来之后,要依次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三个阶段的监测、评估。每个阶段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由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作物本身的性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这三个阶段完成之后,还要把结果送交农业部审批,由农业部组织各方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取得商业化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为止,我国尚未有大作物转基因品种获得商业化许可。

对于转基因食品,更是要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全方位检测:食品成分、食品毒性、致突变效应、过敏反应等。对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全面、严格程度,超过了任何食品。

政府不能坐等公众疑虑发酵

新京报:很多人说国内商家在隐瞒转基因食品的事实,比如对产品中含有转基因原料故意标志得很小。这种隐瞒,恰恰印证了转基因食品有危害。

朱祯:我国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志。至于标志的大小是否明显,要靠流通环节对国家相关法规的落实。

另外,对转基因食品的标志,并不是安全性标志,仅仅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标识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对商家都是有利的。我们未来会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特殊功能的食品,比如富含维生素A的大米,还会为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等特殊人群开发出食品,标识转基因成分及其特殊功效,将便于消费者按需选择。

新京报:中国对转基因粮食的态度非常谨慎,如何看待这种谨慎?

朱祯:按照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公众普遍对转基因食品不了解,还有诸多疑虑的现实情况下,政府的谨慎态度也是适当的。

与人类种植、培育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只有20多年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上存在一些疑虑,完全可以理解。当有一天,公众、消费者认识到转基因食品能够为他们带来巨大福利时,局面就会改变。

新京报:要消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你认为科学家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

朱桢:科学家虽然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很专业,但在与公众的沟通上,还很不专业。因此,要避免公众对科学概念的误读,对新技术和新生事物的疑虑,建议政府尽快建立一支既掌握科学知识,又掌握传播技能的专业科普工作者队伍。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当公众和媒体误读一些消息,产生质疑时,政府应该尽快组织科普,列举科学事实,消除公众的疑虑,而不是等待这些疑虑发酵。

新京报:以“黄金大米”事件为例,信息不透明让问题更加复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祯:首先要说清楚两件事,一是这个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否正确,二是这个科学研究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则。不能因为程序不对否定整个科学研究的方向,更不能因为研究的目标正确,就可以违规操作。

这次“黄金大米”事件,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一些当事方在媒体面前所说的内容,前后不一致,造成民众的质疑和反感。但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堂堂正正地做研究,不能因为公众不理解,或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对整个研究遮遮掩掩。

古今内外,对于一项研究,或一个新生事物,科学界和民众之间,都有一个过程。我希望科学家和管理部门都能积极对待这个过程,而不是消极回避。特别是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知情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需求尤为强烈,如果管理部门和科学家采取回避态度,对以后研究成果的推广,还会造成更大阻力。

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推广,今后也许还会遇到此类事件,我希望出现问题后,科研工作者能够及时站出来,向公众阐明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目标;而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公示该项研究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则,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另外,也希望民众在遇到困提和困惑时,能够耐心听一听科学家的声音。当然,这个的前提是,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媒体时,说话要负起责任,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阐述清楚透彻,对自己不熟悉的科学领域,不能随便发表言论。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 访谈嘉宾

朱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863”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技术、植物基因组学、转基因农作物育种及其安全性。
 
我现在对小篆, 秘密哥等对转基因的恐慌原因小有心得了。 而且很奇怪的就是你们几个人特别恐慌。:D

回一声, 昨晚为了回玫瑰果的爱因斯坦信佛教贴,我看了一晚金刚经和佛陀史。佛徒们, 等着接问题布善果吧。 善果可能是转基因的。
 
我现在对小篆, 秘密哥等对转基因的恐慌原因小有心得了。 而且很奇怪的就是你们几个人特别恐慌。:D

回一声, 昨晚为了回玫瑰果的爱因斯坦信佛教贴,我看了一晚金刚经和佛陀史。佛徒们, 等着接问题布善果吧。 善果可能是转基因的。

你又来造谣了。什么叫“恐慌”?
声讨骗小孩做人体试验吃有高风险的东西的行为,叫“恐慌”吗?

你不恐慌,你怎么不让你小孩参加那种试验?
其实最奇怪的不是别的,而是这里的转基因吹鼓手吹了半天却没有一个敢以实际行动来支持黄金大米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