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佛教授的良心话:对毛泽东的丑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

其实,我也很痛心在文革时期被迫害的那些人,在我刚懂事后看的电影中,有一部电影其中的一个镜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贺龙在监狱里,伸出手在窗口外,想接些雨水来喝,但被看守他的人把他接水的东西打碎了。。。。。(到现在,我在码这些字的同时还是忍不住流泪)到后来,我就很抗拒看那些以在文革被害死的人为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呀,在战争年代都没有死去,而却死在自己同僚的手上,而且有的人还被自己人残忍的害死,而那份抗拒来自于心中的痛和不忍。

有时候,我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伟人,会。。。。。

是的,我是一个生长在文革结束后的年代的人,那些我所知的,都是来源于教材、别人的口述、电影。但是,我自小生长的地方还是相当不错的,没有听到过有人在三年艰苦时期饿死的现象出现。

我没什么可愚忠的,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毛泽东还是我心目中的一个伟人,中国的开国元勋。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三年困难时期

有时间好好读读客观资料。GCD官方文件都已经承认死了很多人。
 
从内容上看,就可以80%估计这是篇假的东西了。一篇讨论丑化毛泽东现象的文章,居然没有提供一点点毛泽东怎么被丑化了的事实根据,却拿什么德国希特勒之类的来胡说八道,并对中国的“家丑不可外扬”等民间家训非常熟悉,,,

把这么篇空洞无物无厘头的东西算在哈佛教授的头上,不能说原作者太低估哈佛教授的逻辑和理论水平,只能说原作者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哈佛教授。

为毛泽东作辩护,居然要靠偷偷摸摸地假冒哈佛教授之口,结果还是篇空洞无物的东西。居然还能够被广泛转贴和流传,并引起真正的哈佛教授的抗议。这现象本身就很好玩了。
闹子估计80%为假,也就是说20%为真了,闹子真大度,网开一面。:D
其实我早就说过,洋人真正钦佩的近代中国人只得两位,一为李小龙,一为毛泽东。为什么会那么少呢?不是太丢人了吗?个中缘由,羞于启齿,以闹子之博学就不用我多说了。
 
从内容上看,就可以80%估计这是篇假的东西了。一篇讨论丑化毛泽东现象的文章,居然没有提供一点点毛泽东怎么被丑化了的事实根据,却拿什么德国希特勒之类的来胡说八道,并对中国的“家丑不可外扬”等民间家训非常熟悉,,,

把这么篇空洞无物无厘头的东西算在哈佛教授的头上,不能说原作者太低估哈佛教授的逻辑和理论水平,只能说原作者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哈佛教授。

为毛泽东作辩护,居然要靠偷偷摸摸地假冒哈佛教授之口,结果还是篇空洞无物的东西。居然还能够被广泛转贴和流传,并引起真正的哈佛教授的抗议。这现象本身就很好玩了。

大过节,就是要是要恶心你一把,咋的!
 
现在的问题是,取消了阶级,又不够民主,人人想做皇帝,谁也不服谁。
 
一不留神俺VIP了?怎么还不能签字啊。
 
其实,我也很痛心在文革时期被迫害的那些人,在我刚懂事后看的电影中,有一部电影其中的一个镜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贺龙在监狱里,伸出手在窗口外,想接些雨水来喝,但被看守他的人把他接水的东西打碎了。。。。。(到现在,我在码这些字的同时还是忍不住流泪)到后来,我就很抗拒看那些以在文革被害死的人为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呀,在战争年代都没有死去,而却死在自己同僚的手上,而且有的人还被自己人残忍的害死,而那份抗拒来自于心中的痛和不忍。

有时候,我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伟人,会。。。。。

是的,我是一个生长在文革结束后的年代的人,那些我所知的,都是来源于教材、别人的口述、电影。但是,我自小生长的地方还是相当不错的,没有听到过有人在三年艰苦时期饿死的现象出现。

我没什么可愚忠的,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毛泽东还是我心目中的一个伟人,中国的开国元勋。

你说的那部电影,我也印象很深刻,记得当时就只知道痛恨四人帮了。

你为毛泽东做的辩护,至于用了你家老人在三年灾难中的亲眼所见来做证据,比那个造谣哈佛教授的无耻家伙好多了,他在那文章中只喊口号并弄些希特勒之类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

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你家老人说的是事实。但是一个国家的情况,仅仅靠自己在周围有限的亲眼所见来概括,是很不靠谱的。这最多算是个旁证。除非自己亲自去全国调查,没有人能够亲眼看到整个国家的情况。尤其是灾难发生了几十年之后的现在人们,要研究当时的历史,必须要参考别人提供的资料,去伪存真。你要拒绝相信甚至反驳别人对整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分析结论,必须要有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并去分析原始的文章,具体讲讲为什么那些分析是错误的。

拿飞老的回贴做个例子。人不仅仅要有眼睛会看,更重要的是有头脑会分析。比如你只用眼睛看,飞老的回贴说:“闹子估计80%为假,也就是说20%为真了。” 你如果就此相信飞老的话,也以为我这个回贴是在为毛泽东的伟大做“ 20%是真的”辩护了。但是,如果读者不只是相信眼睛,而且也用头脑分析,回顾一下我的原话:“从内容上看,就可以80%估计这是篇假的东西了。” 思考一下,我的表述和飞老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就知道他老人家有意无意地在扭曲我的意思了。人说:这事情半信半疑,那意思并不是说那个东西50%是真货50%是假货。当然,细细分析起来,这里面牵涉到语法、逻辑、统计等等知识,好像挺复杂的,不多说了。呵呵。

新年快乐。


闹子估计80%为假,也就是说20%为真了,闹子真大度,网开一面。:D
其实我早就说过,洋人真正钦佩的近代中国人只得两位,一为李小龙,一为毛泽东。为什么会那么少呢?不是太丢人了吗?个中缘由,羞于启齿,以闹子之博学就不用我多说了。
 
也就是一个美国教授的话,是否代表他的“良心”,不好说,更别提是否代表公众的“良心”了。但我肯定,他的话,无法代表那些被老毛整死和饿死的几千万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良心”。

:cool::cool::cool:
 
现在的问题是,取消了阶级,又不够民主,人人想做皇帝,谁也不服谁。

没有那么高的奢望啦。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人都是主人。:p

不过,这种利用外国人的嘴说话的文字是真恶心。以前有过n次了。
 
。。。。。。。。。。。。。。人不仅仅要有眼睛会看,更重要的是有头脑会分析。。。。。。
新年快乐。
闹子,就你这句话,『人不仅仅要有眼睛会看,更重要的是有头脑会分析』,想不给你来个100分都不行了。:D

没错,也就是在那个死硬的反共头子、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老毛的书房觐见了那个又臭又土又恶心的老头之后,海外华人(尤其在北美的)才真的活得像个人的。我们可别忘本,真得要感谢这位死硬的反共头子。就拿我们这个伟大、讲人权、公平的加拿大来说,不是还有个什么人头税吗?莫非大家都是快乐不知时日过,都忘了?为什么这个人头税不向那些欧洲来的白人征收,却偏偏要向华人征收?那时的华人为什么个个都那么『荣幸』呢?:D

闹子头脑好,能不能给分析分析?

祝大家新年快乐、进步、更有头脑。
 
如果袁腾飞这样的视频每个中国中学生都能看到,中国强盛指日可待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xrrVGFkDNnI[/media]
 
如果我是佛教徒,我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狼子野心,一有机会就攻击别的宗教为己任,体现得淋漓尽之。”但是,我不是,所以,我就不用那么自律。

For your reference.:)

经不起置疑和挑战的信仰不可能是真理,因此也不值得我们去信从。这种置疑和挑战既应该有来自内部的,也应该有来自外部的,既可以是严肃认真的、也可以是打酱油搞笑的。

基督教是不是经得起任何人、任何观点、任何角度的置疑和挑战?除了基督真理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任何的信仰能够经受得住同样的置疑和挑战?

此贴将陆续收集一些CFC里关于信仰关于真理的辩论和讨论的帖子。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83/thread913918.html#post6708759
 
夹边沟记事

作者: 杨显惠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9
页数: 529
定价: 34.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6053281
9.1

(4430人评价)

63.1%
31.2%
5.2%
0.4%
0.1%
想读
在读
读过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加入豆列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段尘封四十年的历史,当年的幸存者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人问过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年的死难者早已化为白骨,连他们的后代也不知道埋在何处。幸亏杨显惠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辞辛劳,四处寻访,历经数载,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盖子。

本书是《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姊妹篇,被誉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书中所指的夹边沟,为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开始关押的近三千人,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处充满了苦难、饥饿和死亡的伤痛之地。作者历经数年,大海捞针般搜寻和采访了近百名当事人,并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极具震撼历的纪实性小说。全书通过近20个故事,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沉的揭示,对绝境中的人性有着十分出色的绘状,更直视了这一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和深刻教训。

从2000年春季《上海文学》开始连载《夹边沟记事》至今...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杨显惠,1946年出生于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天津。

1965年由兰州二中上山下乡赴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安西县小宛农场。1971年入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75年在甘肃省家垦局酒泉农垦中学做教师。1981年入天津作家协会专职写作至今。

主要作品收入《这一片大海滩》、《定西孤儿院纪事》等书。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国小说学会奖、《上海文学》奖。

目录 · · · · · ·
上海女人
走进夹边沟
李祥年的爱情故事
驿站长
贼骨头
憎恨月亮
· · · · · · (更多)
"夹边沟记事"试读 · · · · · ·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没再看见他,便以为他死掉了。谁知到了明水,他又出现了,并和我住在同一个窑洞里。见面时我还问了一句,老董,你没死掉呀?他笑了一下说,你怎么这样说话呀?我说你不是吃东西很讲究吗,好长时间不见,我以为你死掉了。他告诉我,因为肝硬化,他到场部医务所住院三个月。 到了明水,董建义还是不吃脏东西。在夹边沟的时候,因为劳动太过沉..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GE-u9hVJ0[/media]


《夹边沟纪事》
开放分类: 文化 文学
《夹边沟纪事》是杨显惠夹边沟系列作品,讲述的是甘肃酒泉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个昔日的劳改农场,多年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是,4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人间惨剧,使它注定不能被历史、更不能被世人所遗忘。
编辑摘要
2003年,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结集出版,名为《夹边沟纪事》。他在后记中写道:夹边沟事件是当时甘肃省委极
《夹边沟纪事》
左路线的产物,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是甘肃历史上惨痛的一页;是二千四百多名右派的苦难史。但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当年的事件制造者有意把它封存起来,当年的生还者大都谢世,少数幸存者又都三缄其口。作者将调查来的故事讲述出来,意在翻开这一页尘封了四十年的历史,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并告慰那些长眠在荒漠和戈壁滩上的灵魂:历史不会忘记夹边沟。

《夹边沟纪事》 - 简介
夹边沟,甘肃酒泉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个昔日的劳改农场,多年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是,4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人间惨剧,使它注定不能被历史、更不能被世人所遗忘。
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这里关押了甘肃省近三千名右派。在天寒地冻的沙漠中,他们与世隔绝,终日劳作,并且经历了罕见的大饥荒,几乎吃尽了荒漠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所有东西,最后被活活饿死——三年时间里,饿死的右派数以千记。这是一段听来让人惊骇、让人撕心裂肺的历史。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它就像荒漠中的一具尸骨,被丢弃,被掩盖,一直掩盖了40年。
2000年,一位作家连续发表20多篇纪实作品,一举揭开夹边沟事件真相。

夹边沟农场从1957年4月开始接收右派到1960年12月底“抢救人命”,三年半时间里,前一年半是右派们的劳累史,后两年,也就是1959年初到1960年底,则完全是三千右派的饥饿史。
据幸存右派的介绍和杨显惠的调查,右派们刚到夹边沟时每月定量是40斤粮(一斤为十六两),在天寒地冻的河西走廊,充当苦力的右派可以籍此活命。但是 1958年以后,粮食供应降为每月 26斤,再降为20斤,每天只有七两粮食,体力严重透支的右派们开始挨饿。随着1958年冬天的到来,死神也随之而至,一批体弱不堪的右派最先命赴黄泉。1960年的春天播种的时候,农场右派有一半的人累垮了,下不了地,成天在房门口晒太阳,躺着,死亡开始了,每天有一两个两三个人从卫生所的病房里被抬出去。
就在这年冬天,被堂哥傅作义写信从美国劝回国内的水利专家傅作恭,在场部的猪圈边找猪食吃时,倒下了,大雪盖住了他的身体,几天后才被人发现。生前他曾经给哥哥傅作义写信求救,据说傅作义无法相信弟弟信中的描述而没有邮寄钱物。
在死神面前,右派们开始了本能的挣扎求生。夹边沟生存条件极为惨烈,右派们的自救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惊诧莫名。在每天吃过了食堂供应的树叶和菜叶子煮成的糊糊汤后,他们蜷缩在没有一点热气的窑洞和地窝子里,尽可能地减少热量散失,等待一下顿的糊糊汤。如果有了一点力气,就到草滩上挖野菜、捋草籽,煮着吃下。体质稍好的,到草滩上挖鼠穴,抢夺地鼠过冬的口粮;看到晰蜴,抓来烧着吃或者煮了吃,有人因此中毒而亡。到了寒冬腊月,野菜无迹可寻,右派们只能煮干树叶和草籽果腹。草籽吃了胀肚,树叶吃了也便秘,无奈之下,只好趴在洞外的太阳地上,撅着屁股,相互配合掏粪蛋。

1960年9月,夹边沟农场除了三四百名老弱病残之外,悉数迁往高台县的明水农场。甘肃省劳改局的计划是从酒泉劳改分局管辖的十几个劳改农场和劳教农场调人,在高台县明水那片荒滩上建成一个河西走廊最大的农场,面积50万亩。这是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下又一个“政治工程”。因为仓促上马,其它农场没有按计划调人,只有一向“表现积极”、“宁左勿右”的夹边沟农场调过去了1500多人。明水农场比夹边沟的条件更为恶劣。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吃,没有水喝,只有光秃秃的一片旱滩。一千多名右派就像原始人类一样,穴居在山洪冲出的两道山水沟里的地窝子和窑洞里。
死亡高峰不可避免地到来。1960年11月中旬,每天都有数十人死去。场部党委书记梁步云慌了神,跑到张掖地委汇报情况,说,这样死下去了得吗,请地委给调点粮吧。地委书记是一位坚定的老革命,他训斥梁步云:死几个犯人怕什幺?干哪有不死人的,你尻子松了吗?由于右派死亡太多,而且渐渐地连掩埋死者的右派都很难找到了,他们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气了,因此,对死者的掩埋越来越草率,大都是用肮脏的破被子裹一裹,拉到附近的沙包里,简单地用沙子盖一下了事。当时的右派们形象地称之为“钻沙包”。据和凤鸣回忆,因为夹边沟的死难者掩埋得过于草率,尸骨暴露于荒野,累累白骨绵延两里多路,后来当地的农民多有怨声,直到1987年,才由酒泉劳改分局派人重新集中埋葬。1960年的冬天,来到明水的夹边沟右派们真正进入了生命的绝境,也就是在这时候,夹边沟事件中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幕出现了:活人吃死人。
“钻沙包”的死者都是饿死的,身上皮包骨头,于是,他们的胸腔经常被划开,内脏被取出。也就是在这时候,甘肃全省饿死上百万人的惨剧震动中央,以监察部部长钱瑛为首的检查团来到了甘肃。1960年12月2日,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主持召开著名的兰州会议,将执行极左路线的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当场免职,并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人命”。1960年12月31日傍晚,来到夹边沟的省委工作组作出决定:明天开始分期分批遣返所有右派。1961年10月,臭名昭著的夹边沟农场被撤销。就在右派被遣返后,农场的一名医生被留了下来,他留在夹边沟工作了六个月,任务是给1500名死者“编写”病例,一直到1961年7月,全部死者病例才“编写”完成。1500多名右派几乎全是饥饿而死,但病例上全然不见“饥饿”二字。
《夹边沟纪事》 - 作者简介
杨显惠是甘肃人,文革前曾在河西走廊农建十一师当农工,也就是早期的知青,他还当过售货员,会计,民办教

杨显惠
员,盐场秘书。在农垦师,他与一位天津籍的姑娘相爱,结婚,文革后落到天津,并成为天津市的专业作家。八十年代是他的创作喷涌期,他的《这一片大海滩》获1985全国短篇小说奖,但这并非他最好的作品。应该说,《野马滩》《爷爷,孙子,海》《黑戈壁》《贵妇人》《洗个不停》等等更能显示他的艺术功力。他的作品
有一种近乎天生的酷厉而苍凉的美。九十年代以来,他沉寂了很久,近年《夹边沟纪事》系列发表。
《夹边沟记事》之不同于某些同类型的反思作品,它迟至新世纪之初才公诸于世却不觉其过时,反倒有种振聋发聩的新鲜感,首先因为它的高度的真实性——不仅是人物、环境、事件的真实,更是心灵的甚至潜意识的真实。前此的某些作品,总叫人觉得经过作者的处理与调和,使严酷的历史变味了,或美化了,或钝化了,总之是变得“好接受了”,尽管作者也在大声疾呼,但总觉隐去了一些什么。《夹边沟记事》不是这样,它有一种中国史家传统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秉笔真书精神。从它发表后的一些反映,不难看出其力度。然而,我们且不可忘记,《夹边沟记事》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的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
《夹边沟纪事》 - 发表意义
事实上,《夹边沟记事》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它完成了一种超越和提升:它在高度忠实于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对许许多多饥饿与死亡的惨烈场景的刻骨描绘,通过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的深沉揭示,尤其是通过对他们在绝境中人性常态与变态的出色状绘,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和罕见的概括力,不但表现事实本身的骇人听闻性,而且表现这一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和沉重教训。
说它有超越性,是因为夹边沟虽属荒漠绝塞的禁地,但在作者笔下,它与整个社会的神经还是息息相通的,它的教训是全社会的,只是更极端而已;说它有所提升,是因为发生在夹边沟的惨剧,无疑是极左政治路线的产物,但在作者笔下,突出的是精神化、人性化的悲剧。在纪实外衣之下,作者完成了由外化到内化,由事件化到心灵化的位移,而这是更具有人性内涵和文学意味的。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夹边沟记事》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深重伤害的深层次表现——主要不是从政治的层面,而是从文化的和人性的层面。作者笔下的人是复杂的,兼具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潜意识的丰富人。比如《上海女人》中的那位女人,本是善良柔弱的城市女性,除了对丈夫的一腔忠贞,她完全不明白这场横祸,怎么来的,更想不到丈夫竟像蝼蚁一样说饿死即饿死了,死后抛尸荒野无人收。她带来的食物分给诸难友的争抢场面令人震悚。她越是表现出都市人的羞怯和娇弱,越是显现出非政治化的弱者情愫,上海越是在地域文化上与荒凉的夹边沟形成强烈反差,她几千里寻夫、哭夫、直至坚持背回丈夫遗骨的行为就越是让人肃然起敬,作品悲剧性的控诉力量也就越强。小说的结尾很妙,多年后,小说的叙述人出差到了上海,欲寻觅这位上海女人终又放弃了寻找,上海女人遂从作品中彻底逝去,给读者一个怅惘的遐想空间,可谓余味无穷。事实上,《逃亡》、《饱餐一顿》、《贼骨头》《夹农》《李祥年的爱情故事》等等,哪一篇不是催人泪下之作?
曾有多位死难者家属告诉作家,虽然他们身处偏远的西部,还是发现了《上海文学》上的文章,他们一页页地读,一页页地哭,将文章收集起来,清明节上坟时焚化以告慰冤魂。从夹边沟九死一生逃出来的八十二岁的裴天字老人说,他的一位在大学里当教授的学生给他寄来了四本《上海文学》,他用了半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说,每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泪流满面,伤心得读不下去呀!没有充分的真实性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效力的。
|杨显惠为了写好这本书,每年数次往返于天津和甘肃之间,耗去了整整五年时光。他居然不可思议的、大海捞针般的搜寻到了近百个当事人。采访老人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的;作者还须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切基本都是在自费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想见,要完成这样一次漫长的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的写作,需要具备怎样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韧性啊。这必然是怀抱着良知,信念的写作,这必然是怀抱着深刻揭示历史之谜和人性之谜的激情写作。真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http://www.baike.com/wiki/《夹边沟纪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