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看客的最后结局
3月5日,广州白云区一名中年男子爬上一栋三层建筑楼顶称被同乡陷害欲跳楼。众人围观起哄喊:“你跳啊!你跳啊!”该男子说,被这么多人围观,就这样走下去,会被人笑话的。他看了一眼没有消防气垫的地方,然后跳下。直到此时时刻,看客们估计才大舒一口气,虽然跳楼者还未脱离生命危险,但他们终于看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跳楼 “现场真人版”!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同胞生命,围观者不是表现出焦急和同情,反而是纵容其轻生,这无异于是间接杀人。试问,如果跳楼者是你的亲人,父亲,丈夫,儿子,你是否也希望他跳下来?
形形色色的跳楼围观者
一听到跳楼,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问为什么跳楼?下意识的去劝解,阻止跳楼。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变了,变成了唯恐不跳,唯恐不死。类似这样的事件,近些年来屡屡发生,2010年8月,辽宁鞍山。50多岁的男子在胜利路一座大楼之上准备轻生。“老少爷们儿,我活得累啊,一会儿就跳下去!”他的自白再次引来了起哄者。“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堂塔也跳下去了,就差你啦!”这段日本电影《追捕》中的台词竟然也被用来刺激轻生者。最终,还是一跳,还是稀稀落落的掌声。不久之后,鞍山三院宣布这名男子不治身亡。
还有一起比较著名的跳楼自杀事件:2003年5月9日,湖南湘潭。41岁的男子姜建民爬上一座五层建筑的楼顶,想要跳楼自杀。楼下却不断地发出欢呼、起哄声。有人吹着口哨,有人高喊“跳楼,跳楼!我脚都站麻了,再不跳我就走了。”姜建民在下面此起彼伏喊叫声中向营救人员作了个揖,拱手致谢。然后背过身去,猛喝了一口白酒,纵身跳下,最终不治身亡。
轻生,当然不可取,但是鼓励别人轻生,更不可取。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于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是就不能称为人。但如今起哄的看客不仅见死不救,他们的行为甚至直接促成了轻生者做出跳的选择。通常自杀者,常常是碰到极度悲伤的事情,难以承受意外的沉重打击才做出了错误的选但。但作为心智正常的旁观者,应当帮助自杀者度过难关,放弃轻生念头,珍惜生命。如果反过来,冷嘲热讽、刺激自杀者,会让犹豫的自杀者最终走向绝境。
中国人的看客心态
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看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吧:“女孩公厕内被拾荒男子强奸,40余人围观无人制止”;“五龄童失足落入冰冷臭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还有“男子天桥上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报道。因此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围观”的社会,任凭一个老人躺在马路窒息而死,还是一位妙龄姑娘在出租车上被歹徒强奸,我只管“围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如今已分布在社会人群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一副“他人生命管我鸟事、天下大乱我自逍遥”的心理。今天的看客们不仅见死不救,不少“看客”还热衷于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他人的伤疤上再洒上一把盐。比如以欣赏别人的自杀表演,娱乐自己的心情。看到别人自杀,他们的心觉得快慰,甚至为自杀者终于跳楼而死,心里大声叫好。可能自杀者仅想用这个方式,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是无路可走才出此下策。可能他们根本就不想死。只是这些无聊起哄的看客们,在他们的身后推了一把。
中国式看客的最终结局
回顾上世纪历史,中国人在经过数十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宣传和反人道主义的教育后,人性渐渐泯灭,只要斗争和政治需要,生命仿佛就可以轻易地成为祭品。在渡过那断苦难岁月之后,人们慢慢认识到斗争可以不断发生,而生命却只是一次性赋予,于是不再把人道主义当作批判的对象,生命开始恢复它的热度。可是骤然在对改革开放后财富的诱惑,又重新把人性放到了一边。政府追求GDP,老百姓追求车子房子票子,没有人去管道德这回事,于是他人的生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娱乐工具而己。
当所有人都只做看客时,于是,需要救助的老人慢慢的死去,围观的看客无动于衷;于是,需救助的落水者慢慢的溺死,周围是一群冷漠的看客;于是,跳楼者跳下,起哄者一片掌声。当我们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成娱乐的对象,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我们的一点点快乐,人性已经冷漠到失去痛感的地步,人性已经沉沦到没有悲悯的程度。谁能保证自己不能变成弱势者?谁能保证自己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我们面对无人相助的局面时,还能这么冷漠?这么无动于衷?
有一个实验,据说测试出了猴子的旁观效应。有人养了一大笼子猴,并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就会穿着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摸出了规律,知道白大褂一出现,便会有一个同伴将一去不复返,于是猴子们非常紧张,都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明显感觉自己死到临头,因此完全不做任何反抗,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眼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样一幕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净尽了。(文/风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