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安全吗:Cookie到底是什么?

GRAND KING

KING
注册
2009-12-15
消息
1,086
荣誉分数
113
声望点数
108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3/19/c_132243637.htm

  这两天由于315的原因,Cookie这东西突然特别火,据说很多网友都忙着删掉自己浏览器中的Cookie。一开始我还觉得挺无聊的,央视不懂乱说什么啊。直到前两天,家里一个亲戚跟我说:“原来我们上网干什么你们都知道啊,还看我们的邮件,这不一点隐私都没有了嘛。太可怕了。”

  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误导得太严重了,做为一个多年从事互联网Web开发工作的工程师,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Cookie,看看你的Cookie安全吗?

  1、Cookie是什么?

  央视这一点解释的还算可以,它是一个数据包,每次访问网站的时候浏览器都会将该网站的Cookie发回给网站服务器,同时网站也可以随意更改你机器上对应的Cookie。但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视频中没有提到:Cookie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一个网站一个,所以视频中把它比喻成网络身份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不是你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只是你在某个网站的唯一标识。

  2、Cookie中都有什么东西?

  这个取决于网站自身,视频中说网站会存储一些重要的用户信息(什么用户名、密码、浏览记录、IP地址什么的)到Cookie里。事实上:

  普通网站都不会存重要的信息,它们仅仅存一个你的登陆状态,也就是你拿用户名密码换取的令牌,还有就是网站针对你的判定(比如你在这个网站上的唯一标识是什么,你访问的是我们的哪台服务器,你使用的是我们的哪个版本的产品),这些信息你都不需要关心,它和你的隐私一点关系都没有。

  文艺一点的网站会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密,目的是防止别人伪造这些信息欺骗网站。

  央视描述的网站(在Cookie里存用户名、密码的,也许是央视网)的做法在互联网上是极其极其少见的,可能只有外行或者刚学网络开发的学生会这么做,这种网站是极其不安全的,你的信息很容易就泄漏了,所以还是少去访问。

  3、Cookie会被人窃取吗?

  视频中已经说了,Cookie只能被放置它的网站读取。这一点是浏览器保证的,这也是浏览器的一个重要的安全机制。如果你觉得你的浏览器不能保证这一点,那就换个靠谱的,比如IE9啊,Chrome啊,Firefox啊都是相当不错的。这么说Cookie是安全的了?也不一定,Cookie在传输过程中和网站方都有可能被窃取。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用户访问网站的过程比做你给网站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可以比做你提交给网站的一些信息(比如你的性别啊,年龄啊),Cookie可以比做信封中的寄信人,标识你是谁。那么在整个寄信过程中,邮电局是完全有机会窃取你的信封的,而网站也可以将你的信封卖给别人。但是!!!这两方其实已经拥有了你这封信的内容了,你觉得他们有必要偷你的信封吗?

  事实上,Cookie的盗用一般在你使用了不安全的网络(比如公共场所的WiFi),或者网站出现安全漏洞的情况下才会放生,前者发生的概率就比较低,而后者对网站造成的影响远比Cookie被盗这点小事大很多,在互联网公司是严重的故障,一经发现很快就会堵上的。

  4、那他们说的什么掌握几亿Cookie啊,又网站布码啊什么的,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这又是怎么回事?

  通过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Cookie被窃取是一个比较小概率的事件,不可能达到几亿这个级别。视频中宣称的各种华丽的数据其实是销售人员在忽悠广告主,将一个很简单的实用技术术语说得很牛逼的样子。真相是这样的:

  我们上文提到“每次访问网站的时候浏览器都会将该网站的Cookie发会给网站服务器”。那么如果我网站里有一张图片,浏览器访问这张图片的时候会发哪个Cookie呢?答案是提供图片服务网站的Cookie。比如某网站S的页面上有一张来自某营销网站B的图片,那么它们的关系如下:

U6349P2DT20130318193508.png


  你在访问网站S的时候,你同时也以B用户的身份访问了B网站。你说“我没在B网站注册啊,怎么会是B网站用户”。嘿嘿,不用你注册,因为也不需要你知道,他是自动分配一个帐户给你的,如果像S这类的网站多了,B网站想在不同网站之间都能定位到你,怎么办?把分配给你的帐户存在B的Cookie里就行了啊。这就是它们所谓的几亿的Cookie。至于布码,其实就是访问那张图片的代码,甚至可能就是你在页面中看到的广告图。你可能注意到B网站在拿到 Cookie的同时,还获取到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是否涉及到隐私就看网站S的节操了。一般大网站只会把一些简单的页面信息给B,比如看了什么视频啊,新闻啊等等。其目的也是让广告主投放的广告更精准。至于还有说得到用户名密码什么的,我只能说,兄弟你被钓鱼了,网站是不可能贩卖自已用户的密码的,这么做没有意义,估计你是访问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网站,骗你填了什么用户名密码,然后被信息卖掉了,这和Cookie毛关系都没有。

  5、网站这么做算侵犯隐私吗?

  这个不好说,比如你觉得你关注什么新闻,买了什么玩具,看了什么视频(爱情动作片略过)可能不算隐私。但你可能不希望别人知道你买过什么药,看过介绍治疗某些病的网页,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算做隐私的。这是访问跟踪技术最有争议的一点。

  6、我有洁癖,就不想被跟踪,那怎么办?

  浏览器都有一个禁止第三方Cookie的功能,你只要打开他就可以不被跟踪了,但是!!!有可能一些网站的功能就无法使用了。所以请慎重。

  7、那么我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泄漏呢?

  这个话题太大了,我说一点原则吧:

  不要在你不清楚来源的网页上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比如视频里说的知道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等等,其实就是你在不同网站填写的信息被他们获取后整合得到的,因为市面上还飘着一些没节操的公司贩卖的个人信息,他们只要以对比数据就可以跟你对上号。

  敏感信息任何网站都不要填写,大网站虽然不会主动贩卖你的信息,但系统可能会存在漏洞,泄漏出去一些个人信息,例子挺多的,我就不点名了。
 
:cool::cool::cool:

315 是啥?
 
:cool::cool::cool:

315 是啥?

“... 央视315晚会上一些互联网广告企业通过收集用户的Cookies信息来分析用户的上网行为,帮助广告主进行精准投放内幕的曝光,让经历过网络信息泄露的人们恍然大悟,广告企业掌握的高达3亿、5亿、9亿的庞大Cookie数据更是让网民不寒而栗。...”
http://www.chinaz.com/news/2013/0318/296230.shtml
 
“... 央视315晚会上一些互联网广告企业通过收集用户的Cookies信息来分析用户的上网行为,帮助广告主进行精准投放内幕的曝光,让经历过网络信息泄露的人们恍然大悟,广告企业掌握的高达3亿、5亿、9亿的庞大Cookie数据更是让网民不寒而栗。...”
http://www.chinaz.com/news/2013/0318/296230.shtml

google, amazon, MS, 等等,不是一直这么干么?

CFC 也一样, 上面常常给我显示一排相机镜头 :D:D:D
 
楼上的帐号被盗了
 
  借“Cookies”金蝉脱壳,360投700万美元买得“护身符”

  2013年03月19日苏州新闻网

  2013年的315,在网民的“嘲讽”、“不信任”与“谩骂”中落下了帷幕。
“大概8点20发”、“Cookies”、“网易315”等一度成为热词,并以一种娱乐
化的形态画上了结尾。究其原因,源于315报道的系列问题并未聚焦到百姓关注
的核心民生话题上,即使涉及广大网民深恶痛绝的“个人隐私”问题,也是将一
直被互联网业界广为熟知的Cookie作为侵犯用户隐私的“元凶”,将大数据营销
公司以及网易公司作为“靶子”。

  最令网民无法理解的是,在“个人隐私泄露”上,此前一直因“侵犯用户隐
私”、“存在后门机制”而饱受争议的奇虎360公司旗下软件产品却并没有出现
在央视曝光台的名单中;而315过后,这位“侵犯隐私”的“惯犯”却摇身一变,
成了痛击Cookies、保护网民隐私安全的“英雄”,这其中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
玄机?一时间,媒体追讨,业界猜测,笔者试着去解析这其中的幕后真相,以及
360公司试图华丽转身的厚黑逻辑。

  Cookies工具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距离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Cookie的中文名称叫小型文本文件或小甜饼,是网站
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通常经过加密),早在1993年
3月,便由网景公司的前雇员Lou Montulli发明,并广泛沿用至今。Cookie解决
了网络交互问题,让网络边的更加“智能”。而且Cookie是可以删除的,用户通
过可以改变浏览器设置的方式,以使用或者禁用Cookie。

  无法想象没有Cookie的互联网将是怎样一种糟蹋的体验状态。让我们看看互
联网业内人士与专家大拿们是如何评价的。

  互联网分析师刘兴亮在微博中称:“cookie这事央视说得有点过了,国际上
大部分国家cookie抓取都不违法,规范的厂商并不会专门针对用户隐私进行收集,
在后台不过是一些数据,机器自动进行筛选。”58同城电商产品副总裁张川也表
示,使用用户cookies并不代表用户核心信息泄露,也不代表干扰用户。张川说,
Google在美国欧洲都可以采用cookies,甚至adwords里面还会单独出价。博客中
国创始人方兴东在做客腾讯微访谈时表示,媒体报道对Cookie的片面化、简单化、
妖魔化的报道,引起用户无谓的恐慌,不利于问题认清与解决。

  360公司为何要炮轰Cookies

  在央视315曝光Cookie,为其网络编制侵犯用户隐私“罪名”之后,奇虎360
公司旋即在第一时间通过360安全浏览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声称360安全浏览器
国内率先启用“禁止追踪”功能、清除Cookie,防止商业网站采用跨站跟踪和
Cookies跟踪等手段收集、分析用户上网行为的数据。

  一夜之间,360成了内裤外穿的超人英雄,成了保护用户隐私的典型。360借
助央视对Cookies的“无厘头”曝光,借助主动的公关传播,实现了华丽转身。
除此之外,只要稍微在百度新闻中搜索“Cookies+360”或“315+360浏览器”就
会发现360公司炮制了大量正面宣传稿件,并进行了密集的主动发布和传播,大
肆宣传破解Cookie之道,目的就在于将自己塑造成为用户隐私的保护者。

  于此同时,奇虎360还联合央视财经,制作专题普及Cookies恶行。

  难道这是一种偶然?是360公关借助社会热点事件的一次成功营销?如果是
这样,360公司的公关的确值得称道,然而事情的真相却并不如此简单。

  时间回放到315之前,“Cookies与隐私”话题似乎已经浮现。

  细心的网友发现,在3月6日互联网实验室在京召开的“网民隐私保护与互联
网企业的责任和共赢研讨会”上,360公司副总裁兼首席隐私官谭晓生就曾表示,
网民隐私不容侵犯,跨站跟踪网民上网记录的行为,增大网民隐私泄露的危险,
应被禁止。

  等等,这位来自奇虎360公司的首席隐私官,所宣讲的Cookies与隐私内容,
似乎与央视315晚会上对“Cookies”的定罪描述如出一辙。这难道又是一次巧合?
困惑之余,网民无不惊叹真是“神一样的预言、神一样的逻辑”。在315曝光
Cookies后,网民纷纷戏称谭晓生成了名副其实的“预言帝”。

  至此,好像还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难道360又一次为正义挺身而出,免费
为315舆论造势?痛击“Cookies”,对奇虎360公司又有什么好处呢?

  谈到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不得不再一次普及。实际上,在侵犯用户隐
私方面,奇虎360公司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早在2010年,360就曾发生过大规
模隐私泄露事件;去年打假人士方舟子以及独立调查员等技术人士公开揭露360
安全卫士窃取用户隐私数据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而就在315之前,《每日经济新闻》一篇题为《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
“癌”性基因大揭秘》,深入报道揭露了360黑匣子盗取用户隐私,操控用户电
脑等恶性。《每经》报道指出360相关产品在用户电脑中存在目录文件,不断上
传用户数据到360云服务器,并且其还存在后门机制,可以实现对用户电脑的远
程操控:包括获取用户文件并上传到云端,读写、增删用户的文件;监听用户通
讯,更改windows系统的注册表或重要的设置参数;悄悄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粗
暴侵犯网民的隐私权、知情权,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等等。

  于此同时,360旗下产品还因为隐私问题被苹果公司全面下架,至今仍未恢
复;而因为360安全卫士恶意竞争、打击竞争对手产品等行为,奇虎360公司还遭
到了工商总局的行政告诫。315之前的全国两会上,个人隐私问题更是多次被两
会代表提及,并呼吁国家从立法层面制止这种影响互联网经济发展及个人隐私安
全的不良行为。

  如此之大的社会舆论重压之下,“个人隐私”话题不在315晚会中出现,那
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但对于奇虎360而言,被央视315点名曝光,无疑又是一个晴
天霹雳,这是骁勇善战的360公关团队宁死也不愿接受的结果。

  于是,预言帝出现了;于是,“Cookies”成了侵犯个人隐私的万恶之首;
于是,与360交恶的苹果及网易,荣登315“光荣榜”。于是,这个逻辑完整了—
—炮轰Cookies的目的就在于借助315和央视的力量,扭转和掩盖自己才是中国互
联网最大用户隐私与网络安全威胁体的事实。

  然而,奇虎360公司也为此付出了血本。谭晓生成为“预言帝”,付出的成
本却是惊人的700万美金。

  3月15日消息,根据美林周四发布的关于奇虎360的研究报告透露,360在今
年第一季度在央视投入了700万美元(约4350万人民币)的广告费,相当于奇虎
360公司去年第二季度的利润总额。在春节前后,360手机卫士的广告登陆央视一
套,在《新闻联播》后黄金时段播出。万众瞩目的315晚会中,奇虎360广告播出
5次,领先其他任何一个品牌。

  700万美元让360公司的广告在央视315晚会上大放异彩;700万美元保了360
公司在本届315晚会上的不被曝光;700万美元也为360公司的“隐私”原罪找了
一个替罪羊——Cookies;700万美元让曾与360公司有过过节的苹果公司、网易
公司纷纷“中枪”;700万美元也为360公司提供了一次借势宣传、继续欺骗网民
的机会;700万美元让315与央视财经一起为360“作嫁衣裳”、制作专题,痛击
Cookies等。值吗?相当值。

  360公司的315 “无底线”公关逻辑

  回顾360公司在315事件上的公关逻辑,首先通过谭晓生的言论预热宣传,将
Cookies推上用户隐私侵犯的风口浪尖;其次通过700万美元央视广告的投放,不
但实现了广告多频次曝光,而且实现了“自身免于被曝光、有过节的公司被痛击、
Cookies继续成挡箭牌”等一系列权益;最后通过自身微博、媒体新闻的立体轰
炸和主动传播,塑造自己是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者的形象。

  可悲的是700万美元让全国网民和老百姓被欺骗了;可悲的是700万美元让央
视315的公信力遭受了网民和舆论的质疑;可悲的是700万美元让360公司的侵犯
用户隐私和威胁网络安全的丑恶嘴脸继续被隐藏;可悲的是700万美元让众多
“无辜”IT互联网公司和企业被“株连”;可悲的是700万美元让网民的隐私和
网络安全继续被危害。

  那么360安全浏览器默认开启“禁止跟踪”功能,就能防止偷窥用户隐私吗?
网民个人隐私保护的核心其实并不在于禁止Cookies,即使全民禁了Cookies也化
解不了网络隐私的安全问题,网络隐私保护的核心应该在于对360类公司的监管
和规范,在于360公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应该承担起的自律与企业社会责任。

  360公司借315的力量痛击Cookies,手法与当年周鸿祎借360安全卫士灭3721
流氓软件是何等的相似,以“假打”的方式,剿灭一个自己曾经打开的“潘多拉
魔盒”或者一个“莫须有的Cookies”,从而实现自己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华丽
转身,这就是目前360公司正欲达成的目的。

(XYS20130319)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4/qihu67.txt
 
所有登陆都有cookies。
 
I watched the CCTV video too. This is what I decided to do:

1) From now on, I will only used the Incognito version of Chrome to view Chinese pages. Incognito promised no cookies would be stored. I believe Microsoft Explorer and Mozilla Firefox have similar things.

2) Flash cookie was mentioned in the video and it was claimed no way to get rid of it. I believe flash cookie is referring to the local shared object from Adobe. Therefore I disabled it. For more info, please refer to the following link:

http://helpx.adobe.com/flash-player/kb/disable-local-shared-objects-flash.html
 
CFC Cookie

让我们来看看CFC的Cookie中有什么秘密。

Cookie.jpg

用户论坛ID和密码,而且未加安全保护。有效期一年,也就是说一旦登录,一年内无需再输入ID和密码,每次访问CFC,Cookie中的信息会传给CFC,自动登录。

诸位认为这安全吗:confused::confused::confused:
 
“8点20左右发”后面难道不是接“帐号被盗了”?
这不是同一件事里的俩名言么?真是关注点不同哈。
 
让我们来看看CFC的Cookie中有什么秘密。

浏览附件316177

用户论坛ID和密码,而且未加安全保护。有效期一年,也就是说一旦登录,一年内无需再输入ID和密码,每次访问CFC,Cookie中的信息会传给CFC,自动登录。

诸位认为这安全吗:confused::confused::confused:

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安全。

我们进入各个商业楼、银行、政府楼或者公寓楼里面,都会被监控录像,记录下你进楼的前后过程。如果你觉得这样被录像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话,CFC网页,以及一般网页所使用的COOKIE也就没有道理让你觉得那么恐怖了。那些COOKIE只不过就是记录了你访问过相关网页的记录,通常是用来让网页更好地迎合你的个人兴趣,有什么好恐怖的。

你进入那些商业楼里面,只要没有干坏事,就不怕被录像;你进入CFC网页,只要别把银行账户密码之类隐私的东西留在CFC的COOKIE里面,也就没有什么不安全的。

楼主在这里转贴的文章就是一篇科普文章,就是要说明COOKIE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可是,对有些人来说,一旦开始COOKIE恐惧症了,再怎么科普作用也不大(跟转基因食品恐惧症有点相似)。看来,那个奇虎360公司用夸大COOKIE的危险性来转移公众对它公司偷盗用户隐私的揭发和关注,做得很成功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