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你有否沾边??

michaelwang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4-05-25
消息
1,431
荣誉分数
78
声望点数
158
[FONT=宋体]杜甫的《四喜诗》[/FONT]

[FONT=宋体]久旱逢甘霖,[/FONT]

[FONT=宋体]他乡遇故知;[/FONT]

[FONT=宋体]洞房花烛夜,[/FONT]

[FONT=宋体]金榜题名时。[/FONT]

[FONT=宋体]纪晓岚认为改过更佳:[/FONT]

[FONT=宋体]十年久旱逢甘雨,[/FONT]

[FONT=宋体]万里他乡遇故知;[/FONT]

[FONT=宋体]和尚洞房花烛夜,[/FONT]

[FONT=宋体]监生金榜题名时。[/FONT]
 
四大"極"樂:
百年久旱逢甘霖
火星他鄉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燭夜
重考金榜題名時
 
四大"樂極生悲":

百年久旱逢甘霖 一滴
火星他鄉遇故知 前妻
和尚洞房花燭夜 不舉
重考金榜題名時 看錯

:dx:
 
不可遇但可求,把自己饿上一星期再吃顿饭就有感觉了
 
[FONT=宋体]杜甫的《四喜诗》[/FONT]

[FONT=宋体]久旱逢甘霖,[/FONT]

[FONT=宋体]他乡遇故知;[/FONT]

[FONT=宋体]洞房花烛夜,[/FONT]

[FONT=宋体]金榜题名时。


至少50%!
后 2 句 CFC 的 先生太太都有了! :tx:
[/FONT]
 
中年男人的三件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久旱逢甘霖:小心山洪爆发,北京房山为一例。
他乡遇故知:自闭症,新知应多多益善。
洞房花烛夜:现如今谁还等到洞房花烛那一夜?
金榜题名时:苦难刚刚开始,于学子,于爹娘。
 
四大"樂極生悲":

百年久旱逢甘霖 一滴
火星他鄉遇故知 前妻
和尚洞房花燭夜 不舉
重考金榜題名時 看錯

:dx:


重考金榜題名時 邻居
 
中年男人的三件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Google translate: Career and fortune, dead wife :D:D:D
 
官场三论:升官、发财、死老婆
中国网 | 时间: 2006-12-2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时下官场有一种现象,其甚嚣尘上流行的口号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只要稍微做一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升官、发财、死老婆的愿望背后正好是对权力、金钱和性欲的期待与召唤。在他们看来,这三者的完美组合,恰可谓美满幸(性)福之人生也!



从政者希望自己能够升到一个更高位置,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这一点,实属正常。能够晋升,这是组织对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肯定、鼓励与支持。再说,谋求权力的链条总是在一步一步往前推移:“无政治阶层→政治阶层→谋求权力者→有权者→高位者”。这是政治人对权力追逐的本能反映。

如果不能青云直上,这一过程也就免不了艰辛,在一定程度上亦少不了卑污。培根在《论高位》一文对之有非常精到的论述。“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仆役:君主或国家的仆役;名声的仆役;事业的仆役。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要寻求权力而失掉自由,或寻求凌驾他人的权力而失却统治自己的权力,这一种欲望是一种可异的欲望。要升到高位上,其经过是很艰难的,但是人们却要吃许多苦以取得更大的痛苦;要升到高位上,其经过有时是卑污的;然而人们却借着卑污的手段达到尊严的地位。”

“一切上跻高位的行动都是象登一条迂曲的楼梯一样。”人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搏命,正如古希腊谚语云:“地位显出为人”。诚然,用培根的话说,“地位显出有些人的长处,也显出有些人的短处”。因为,他们会想当然地以为,“一个人因有权位而人格增进”,甚而是“人格高尚而宽宏大量的确证”。



升官就要发财,甚至发财是升官的必然逻辑。在一个以经济作为评价个人成就主要尺度的价值观念指导之下,发财与当官不可分割地绑缚在一起。有人甚至会说,当官不发财,何来当官?而且升官发财,这也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嘛!照这样推理,升官了就是应该发财!小官发小财,大官发大财。发财的大小以官职的高低而论。

问题在于,有多少官员走上不归路不是因为权力与经济过度亲密的关系所致?权力与经济联姻,这时就不仅仅是经济决定权力,而且有时也可以是权力决定经济。在一定的情形之下,甚至后者的作用更大、更明显。有多少权力,就有多少经济;有什么样的权力,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二者之间是成正相关的关系。

1984年12月27日,任重夷在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市地委书记会议上指出,要特别对钱的问题保持清醒,避免犯错误。“生财、聚财,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去办。违法政策的不义之财,决不能取。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对非法谋财的危险和严重后果,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搞不好要吃苦头。”悲剧在于,任仲夷的警诫与贪官们的行为,这二者之间总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和解不开的死结。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果说升官发财是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观念,那么,官做到一定的时候希望死老婆的想法则可以说是近些年的事。死老婆,作为时下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和处事观念而存在,这一点,只要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或许即可明晓。

马克思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有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强调,“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一点难道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深奥思想才能了解吗?”

南方某市的一个区的诸多局长的老婆大多是第二任及以上。传统的“升官发财”再也无法满足某些官员的欲望,养小秘、包二奶又有违党纪国法。如果离婚,免不了引起诸如财产分割、难扯纠纷等复杂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已经有可资借鉴之经验。因为这样的故事、类似的教训,在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说不少,只是故事的主人公不同而已。

一种不会引起太多麻烦的做法就是希冀原配夫人肉体的毁灭(比如身患不治之症而不能久留人世啊、突然发生意外事故啊),或者是解除与其法律上的关系(离婚),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再娶一个十几、二十几、三十几岁不等、反正比自己小几圈的年轻老婆。

为什么希望死老婆?就是因为有替代者存在。而且在男人看来,这一替代者是较原配更值得早日替代、也是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一替代者自身亦有这样的想法:相比之下,嫁一个有钱有权有势者敢情是理想选择、也是无可非议的事。

这一思想认同并且愿意从属于这样一种男权制社会:女性处于一种被照顾、被保护、被宠爱的地位。女性一旦作出这样的替代者选择,并且付诸现实,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况。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女人的自愿与心甘。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样一种“内部殖民”,一旦成为我们文化中最普遍的思想意识和最根本的权力观念,势必不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男人按天生的权力统治女人、二者之间维持支配与被支配这一关系格局。

从长远来看,这明显不利于维持两性的均衡、和谐发展。恩格斯在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指出,傅立叶“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从纯粹的性别来说,男人希望死老婆,从而娶一个年轻的,这也是其内在的情欲在起作用。而且一旦这种情欲得到了实现和满足,又进一步加剧其发酵、成长、壮大……而其邪恶帮凶恰恰就是这些替代者。因此,女人帮助男人满足其情欲,却在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附庸地位。

质言之,不管是就传统遗传下来的升官发财,还是就近年热浪勃兴的官做到一定时候希望死老婆来说,都说明了我们官场不仅具有传统的特色,而且具备现代的样式。在某种意义上,其传统特色更加突出。自古以来,性与政治、情色与权力,总是难舍难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人,这二者之间的亲疏而已。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官员所身处的关系无非在于:官员与权力的关系,官员与钱财的关系,官员与情色的关系。我们没有看到的是,社会期待官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关系:官员与普罗大众的关系,官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官员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官员与文明进步的关系……(阮思余)
 
官场三论:升官、发财、死老婆
中国网 | 时间: 2006-12-2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时下官场有一种现象,其甚嚣尘上流行的口号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只要稍微做一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升官、发财、死老婆的愿望背后正好是对权力、金钱和性欲的期待与召唤。在他们看来,这三者的完美组合,恰可谓美满幸(性)福之人生也!



从政者希望自己能够升到一个更高位置,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这一点,实属正常。能够晋升,这是组织对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肯定、鼓励与支持。再说,谋求权力的链条总是在一步一步往前推移:“无政治阶层→政治阶层→谋求权力者→有权者→高位者”。这是政治人对权力追逐的本能反映。

如果不能青云直上,这一过程也就免不了艰辛,在一定程度上亦少不了卑污。培根在《论高位》一文对之有非常精到的论述。“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仆役:君主或国家的仆役;名声的仆役;事业的仆役。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要寻求权力而失掉自由,或寻求凌驾他人的权力而失却统治自己的权力,这一种欲望是一种可异的欲望。要升到高位上,其经过是很艰难的,但是人们却要吃许多苦以取得更大的痛苦;要升到高位上,其经过有时是卑污的;然而人们却借着卑污的手段达到尊严的地位。”

“一切上跻高位的行动都是象登一条迂曲的楼梯一样。”人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搏命,正如古希腊谚语云:“地位显出为人”。诚然,用培根的话说,“地位显出有些人的长处,也显出有些人的短处”。因为,他们会想当然地以为,“一个人因有权位而人格增进”,甚而是“人格高尚而宽宏大量的确证”。



升官就要发财,甚至发财是升官的必然逻辑。在一个以经济作为评价个人成就主要尺度的价值观念指导之下,发财与当官不可分割地绑缚在一起。有人甚至会说,当官不发财,何来当官?而且升官发财,这也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嘛!照这样推理,升官了就是应该发财!小官发小财,大官发大财。发财的大小以官职的高低而论。

问题在于,有多少官员走上不归路不是因为权力与经济过度亲密的关系所致?权力与经济联姻,这时就不仅仅是经济决定权力,而且有时也可以是权力决定经济。在一定的情形之下,甚至后者的作用更大、更明显。有多少权力,就有多少经济;有什么样的权力,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二者之间是成正相关的关系。

1984年12月27日,任重夷在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市地委书记会议上指出,要特别对钱的问题保持清醒,避免犯错误。“生财、聚财,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去办。违法政策的不义之财,决不能取。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对非法谋财的危险和严重后果,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搞不好要吃苦头。”悲剧在于,任仲夷的警诫与贪官们的行为,这二者之间总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和解不开的死结。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果说升官发财是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观念,那么,官做到一定的时候希望死老婆的想法则可以说是近些年的事。死老婆,作为时下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和处事观念而存在,这一点,只要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或许即可明晓。

马克思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有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强调,“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一点难道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深奥思想才能了解吗?”

南方某市的一个区的诸多局长的老婆大多是第二任及以上。传统的“升官发财”再也无法满足某些官员的欲望,养小秘、包二奶又有违党纪国法。如果离婚,免不了引起诸如财产分割、难扯纠纷等复杂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已经有可资借鉴之经验。因为这样的故事、类似的教训,在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说不少,只是故事的主人公不同而已。

一种不会引起太多麻烦的做法就是希冀原配夫人肉体的毁灭(比如身患不治之症而不能久留人世啊、突然发生意外事故啊),或者是解除与其法律上的关系(离婚),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再娶一个十几、二十几、三十几岁不等、反正比自己小几圈的年轻老婆。

为什么希望死老婆?就是因为有替代者存在。而且在男人看来,这一替代者是较原配更值得早日替代、也是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一替代者自身亦有这样的想法:相比之下,嫁一个有钱有权有势者敢情是理想选择、也是无可非议的事。

这一思想认同并且愿意从属于这样一种男权制社会:女性处于一种被照顾、被保护、被宠爱的地位。女性一旦作出这样的替代者选择,并且付诸现实,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况。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女人的自愿与心甘。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样一种“内部殖民”,一旦成为我们文化中最普遍的思想意识和最根本的权力观念,势必不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男人按天生的权力统治女人、二者之间维持支配与被支配这一关系格局。

从长远来看,这明显不利于维持两性的均衡、和谐发展。恩格斯在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指出,傅立叶“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从纯粹的性别来说,男人希望死老婆,从而娶一个年轻的,这也是其内在的情欲在起作用。而且一旦这种情欲得到了实现和满足,又进一步加剧其发酵、成长、壮大……而其邪恶帮凶恰恰就是这些替代者。因此,女人帮助男人满足其情欲,却在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附庸地位。

质言之,不管是就传统遗传下来的升官发财,还是就近年热浪勃兴的官做到一定时候希望死老婆来说,都说明了我们官场不仅具有传统的特色,而且具备现代的样式。在某种意义上,其传统特色更加突出。自古以来,性与政治、情色与权力,总是难舍难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人,这二者之间的亲疏而已。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官员所身处的关系无非在于:官员与权力的关系,官员与钱财的关系,官员与情色的关系。我们没有看到的是,社会期待官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关系:官员与普罗大众的关系,官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官员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官员与文明进步的关系……(阮思余)
村长,你看到我刚才删除的帖子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