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经济》:中国撇开马六甲开凿泰运河将震动南亚

Rock2008sz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3-04
消息
70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26
中国石油里海折戟,使得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石油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促使一度搁置
的泰国克拉运河方案重新进入决策层视野。

  世事难料

  5月上旬,一度被认为胜算在握的里海北部油田股权认购在最后关头失败,不仅使中

油与中石化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付诸东流,更是继去年底,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
油公司退标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之后,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遭受的又一记重创。

  一位石油专家认为,失意里海使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东仍将是我国原油进口
最主要的基地,也使得对石油海运安全的考虑,需要重新强调。

  但这或许会成为泰国克拉运河项目的一个契机。一位石油专家透露,一度搁置的克拉
运河方案有可能重新纳入决策层考虑范畴。

  马六甲隐忧

  据统计,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近8000万吨,占石油消费的比例已上升为32%。据专家
预测,即使国内石油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的石油供求缺
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而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会越来越大。

  业内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
国民经济运行;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
供应安全。

  而中国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约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这些进口石油的
运输都必须经过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马六甲海峡。

  但马六甲海峡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眼下的隐患就有两个,一是海盗活动
十分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二是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
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

  从战略风险的角度考虑,中国对于马六甲海峡"过分依赖"就更值得担忧了。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国已经取
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

  印度通过在孟加拉湾所拥有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处修建了
海军基地,并部署重兵扼守海峡西口,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印度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定的石油战略,就不能不考虑规避马六甲海峡现实及可能出
现的风险。据参加过石油战略制定工作的官员透露,中国21世纪石油战略的重点之一,就
是围绕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展开战略布局。

  撇开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在关心。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每年需进口
的近4.5亿吨原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等大宗矿产品
运往东南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其安全与畅通对上述国家与地区同样意义重大。

  由于马六甲海峡长约1100公里,船舶绕行距离较长,加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寻找各
种替代性的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成为远东多个国家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有关方面提出
的方案主要有三个:泰国南部沿海"海陆联运陆桥"、泛亚洲石油大陆桥和开凿克拉地峡运
河。

  中国有关部门曾组织能源研究所与综合运输研究所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联合研究。据参
加过研究的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兴珊博士介绍,这几个方案
各有利弊:

  第一、二个方案只能解决4000万吨左右原油的运输问题,这与远东国家需从中东进口
4亿吨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当有限。并且第二方案也不具备经济竞争优势。

  第三方案--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一直是"撇开马六甲"设想中,
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从运输成本考虑,大型油轮明显的经济优势,决定了石油远距离运输利用海运的必然
性。但该工程巨大的投资额,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使得
各方一直举棋不定。

  在泰国,克拉运河计划已讨论超过100年。泰国政府对此项目相当热心,多次进行论
证。但是由于投资过大,单凭泰国自身力量难以承担,泰国一直在争取其他国家合作共建


  2003年初,泰国政府授权一家香港公司负责进行可行性研究。该香港公司预计,工程
费用将高达250亿美元。另有2002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开凿工程应在2005年正式开始,整
个工程可提供3万人就业,用10年时间完工。

  根据相关研究,运河开通之后,航程至少缩短700英里,可节省2-5天航行时间,大型
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18万英镑左右。

  泰国参议院委员会主席布拉基特说,政府已经成立了12个委员会,包括日本、中国和
马来西亚内在多个国家已经表示愿意资助研究其可行性。

  “东盟+ 3”新格局

  如果克拉地峡运河计划实现,肯定会是21世纪最庞大的工程之一,不但欧亚贸易路线
将因此改变,也为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及安全战略带来巨大变化。

  日本是克拉地峡运河的另一个热心者。朱兴珊介绍,日本多次主动提出各种避开马六
甲的建议,并希望得到中国的积极回应。

  日本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田边敏宪说,中国未来从中近东大量进口石油
和天然气,其规模将与日本从中近东进口的规模相匹敌。他认为,在能源问题上,"东盟+
3(日中韩)"必须要友好地开展合作。

  田边还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建立欧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建立了煤钢共同
体。日中两国,视情况可以加上韩国甚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应该建立一
个能源共同体。

  日方有专家提出,可以考虑围绕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施工,以及将来的经营管理,将
周边地区作为东亚能源储备流通基地,以"东盟+3"的方式共同经营。

  而中国之所以始终对这个工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利益影响太
大。一位石油专家表示,中国与泰国、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峡运河工程,这在技术
上、财政上并无多大困难,一旦实现也可减少受制于人的风险,经济上对中国、泰国都有
好处,但必将对新加坡的航运业大大不利。

  这位石油专家认为,SARS肆虐期间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大感意外;再
加上北里海石油项目失败,中国有可能重新考虑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朱兴珊也认为,单
从克拉地峡运河本身看,该项目对中国石油安全是有好处的。如果项目变为现实,中国可
能选择参股的方式进入这一新的战略通道的建设。但由于投资数额巨大,加上一些不确定
的因素,对于项目何时会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他表示不好预测。

  不会放弃里海

  即使克拉运河开工,里海对中国石油战略仍属至关重要的地区。石油经济和信息研究
中心主任刘克雨说,里海是任何一个大石油公司都肯定会寻找机会的地区。中国三大石油
公司近年几次出手海外市场被看作是代表中国政府的石油战略考虑。为了摆脱对中东地区
的依赖,中国石油进口源开发的重点开始转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这一战略意图不会轻易
放弃。

  日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输油管道协议,总投资额将达30亿至35亿美元,建成后
每年将可输送1000万吨至2000万吨的原油至中国。这项协议与已经签订的中俄管道的协议
合起来,可以解决相等于中国现时原油需求量的16%,大大减低内地对中东原油的依赖性


  此外,中国石化旗下的胜利油田6月4日与阿塞拜疆石油公司Socar签署一项价值1.4亿
美元的合约,将共同重整一处陆上油田。中海油总会计师邱子磊也表示,中海油还会在里
海继续寻找收购机会。

  朱兴珊说,三大公司失意里海的教训需要总结,"走出去"战略仍应坚持,可能有一天
我们会在里海以更优惠的条件买到股份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

  “撇开马六甲”三大方案

  1、泰国在其南部沿海与日本合资兴建"海陆联运陆桥",该项目由一套包括铁路、公
路、原油输送管线组成的综合性运输系统,连接处于泰国地峡沿岸的深海港口和工业场区
。通过管道输送,可以减少海上航行距离1000多公里。

  2、日本三菱集团制定了一个计划,修建一条8000公里长的泛亚洲石油大陆桥,经土
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横贯中国北方,由海底隧道直抵日本,估计投资280
亿美元。

  3、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横跨泰国的运河,全长100公里,宽400米,水深25
米,双向航道,适合远洋大船进出。船舶今后无须经马六甲海峡,由南中国海经暹逻湾,
再经运河穿过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

  朱兴珊谈失意里海的教训

  首先是石油交易不要排斥综合手段。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海油收购受挫,第一句
就说,"对大石油公司而言,掺杂政治敏感的商业交易总是与地盘之争相伴随。"为获取石
油利润和保障石油供应,各国几乎动用了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一切手段,某些地区
甚至出现行贿和暗杀。如果我们的石油企业把困难估计的充分一点,并尽早向政府汇报,
通过政府把工作做在前头,很可能就不会失败,因为优先权交易要服从于哈萨克斯坦政府
的批准。

  其次,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次阻止收购的壳牌、埃尼、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
巨头,与中国公司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需求旺盛的国内市
场,这对他们充满吸引力。但要把潜在的市场优势变成真正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与具体项
目挂钩。中海油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上游油田,获得合资实体25%的
股权,还享有勘探参与权,是建立在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市场筹码之上的。如果我们把
里海项目与通往中国的管道联系起来,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

  第三,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目前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寻找项目时还出现盲目竞
争现象。三大公司"走出去"的机构也互不相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中国国际勘探开发公
司负责如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地的业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有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开展其
他地区业务,如收购赫斯公司在印尼的区块;中国石化集团的海外勘探开发业务是归集团
公司负责,中海油是股份公司负责。这样就更加显得杂乱和分散,如何与西方跨国公司去
竞争?建议国家要加大对我国石油走出去的研究、指导和协调力度,在现有的机构框架下
起码要做到在同一个项目上一个声音对外。

  (朱兴珊: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经济》杂志7月
号记者 胡润峰)
 
这个对中国来说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新加坡已经在犯酸了――克拉运河热中冷思考 (联合早报)

----------------------------------------------------------------------
----------
● 周锐鹏

  两个月前,中国网民就已炒热了“克拉运河”。

  当时,有网民在人民网贴上这样盛怒的句子:“抛弃马六甲海峡,抛弃新加
坡!”
  如今,“石油专家”说,中国(过去)之所以始终对这个项目犹豫不决,一
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影响太大”。现在中国需要“重新考虑自己在东
南亚的利益”。读来颇有端上台面、不再只是嘴上说说的意思。
  国家谈“利益”,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西方政治家谈利益谈得更露骨,用
中国语言来表达,就是唯利是图。中国则千百年来受古哲教诲,即使没法做到“
何必曰利”,至少是先谈义,再谈利;更胜一筹的,是从义中取利,不因利而废
义。
  但是,现在炒热的克拉运河议题,究竟是出于“利益”角度,还是出于“情
绪”?则颇堪玩味。
  《经济》月刊指中国依赖马六甲海峡有两点“战略风险”:一是美国控制着
这一咽喉水道;二是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修建有海军基地,重兵扼守海峡西
口。
  问题就在于:真开凿了运河,美国这一世界“独霸”会坐着不动?会让其盟
友泰国拱手把运河控制权让给中国?如果马六甲海峡西口被印度海军扼着,克拉
运河西口岂非更在印度海军导弹射程之内?
  因此,由中国来开凿克拉运河的念头,是情绪多于理据。

  中国近年之所以赢得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不在于其能成“霸”,而
在其不因利而废义,近悦远来。未成霸而露霸气,对中国和对他国都不会是好事

  何况,克拉运河空有“亚洲苏伊士运河”的美名,仅仅绕过小小一个13万余
平方公里面积的马来半岛,跟绕过3000余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陆的苏伊士运河相
比,小巫见大巫,不言自明。
 
评周锐鹏“克拉运河热中冷思考 ”(联合早报论坛)

联合早报论坛



内容:
我是新注册的用户。只所以注册是因为读了周锐鹏先生的“克拉运河热中冷思考
”,如骨在喉,不吐不快。
1. 文中口口声声先“义”后“利”。请问新加坡人自己是怎么做的?我们本以为
新加坡人是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应该对中国友好。在中国处於SARS疫情极大的困
难的时候,新加坡应该感同身受,给予支持。而你们是怎么做的?当我们的“宿
敌”印度都向我们表达支持的时候,你们抛弃了我们。现在我们伤口还没有愈合
,你们就大谈先“义”后“利”,自己不觉得脸红么?
2. 在我们伤口还没有愈合的时候,你们指责我们重利忘义,是在我们的伤口上,
又撒了一把盐。
3. 文章首先说,“国家谈利益,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而在后面却指责中国“
未成霸而露霸气”,手段实在很低劣。中国支持建造克拉运河就是显露霸气?周
先生请讲一点道理出来,不要学文革手法,径直给人扣个大帽子!
4. 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文中既然称美国为独霸,请问新加坡为什么引狼入亚,
让美国使用军事基地?一面是文中所说的,“霸”对其它国家不是好事,一面却
是新加坡自己站在霸权一方,人仗狗势,不是太矛盾了吗?
5. 马六甲附近海域海盗活动猖獗,众所周知。新加坡既然如此看重马六甲海峡,
就应该和周边国家一道,努力解决中国的安全顾虑,“从义中取利”,而不是倒
打一耙,指责中国。
5. 我诚恳的忠告新加坡人,请你们尊重并正视网上中国人所表露出来的民意。如
果你们很看重自己的利益,那就请你们采取措施,消除因你们的错误而给双边关
系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感情已经被你们伤害。如果你们不知道自我反省,而
一味指责中国,恐怕事情的结果,对你们“不会是好事”。
6. 你们在如何伤害我们这方面,还可以走的更远。SARS中的表现,只是小事一桩
。周先生的文章,给中国扣上霸权的帽子,只是跨出一小步。你们还可以鼓吹一
下中国威胁论什么的,以有助于“克拉运河事件”的解决。
7. 我自然是个中国人。我将尽可能的把周先生的文章,转至其它中文论坛,好让
中国人了解,新加坡人如何看待中国。
 
用夜郎自大形容新加坡是很合适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