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玢,字幼仪,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发妻。
1900年出生于上海宝山一大户人家。1915年,在四哥张公权的主持下,与徐志摩结婚。
1920年,在徐志摩父母的安排下,张幼仪前往伦敦,与正在剑桥大学求学的徐志摩团聚,不料此时徐志摩已经爱恋上林徽因。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次子彼得,随即应匆忙赶来的徐志摩的要求,签字离婚,这是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之后,张幼仪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7年,失去幼子的张幼仪返回中国,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1953年,她与医生苏纪之结婚。
晚年,张幼仪主持出版了中国台湾版《徐志摩全集》,并由侄孙女张邦梅撰写了她的口述回忆录《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宋)辛弃疾·《鹧鸪天》
提起徐志摩,人们会想起林徽因、陆小曼,却很少会想起她的名字。他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影响、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而她,却是他绚烂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以她的踏实能干,如果能在懵懂少年时,有幸遇到一个忠厚笃实的男人,不难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个将自由和爱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诗人。他在婚姻生活中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而她在一生中最看重的却不是爱,而是责任。
爱不能完全等同于责任,但在爱情当中却必须得有责任,还有宽容、谅解和付出,否则再美的爱情花朵也会在现实的雨打风吹中凋零。
如果命运能够让她等到他的成熟,如果他能够宽容一点、耐心一点,给她时间蜕变,如果……只是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如果,一时的交错,错过的竟是一生。
一个谨从三从四德的女子,自此被抛入生活的困境——离婚、独立生存、抚育孩子,但她却依靠自己的双脚稳稳地站立了起来,并逐渐踏上时代的风口浪尖——出任银行副总裁、担任时装公司总经理,直至53岁时,抵抗住社会压力再次缔结姻缘,她样样走在时代之先。
读他,是读他的诗文、理想和爱情;读她,是读一个传统女性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突围,从痛苦中涅槃。
小脚与西服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家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这个家族撑了起来。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曾留学日本。
张嘉森(字君劢)16岁中举,东渡扶桑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亦师亦友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1913年,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张君劢回国,历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作文,将梁启超“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作者虽然年少,但其“字‘骨’——也就是笔法的劲道,或是毛笔每写一划、一钩、一撇时在纸上所用的力量——显示出他有坚定的目的和方向;字‘气’——也就是字的自然神韵,这种神韵只有在一个人受过几年书法训练以后,适时摒弃所学才能达到——表达出他有眼光和操守”。询问之下,张公权得知文章的作者是硖石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
徐志摩手书对联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即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
徐申如是个非常有头脑的生意人,号称“硖石巨子”、“浙江首富”。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1900年出生于上海宝山一大户人家。1915年,在四哥张公权的主持下,与徐志摩结婚。
1920年,在徐志摩父母的安排下,张幼仪前往伦敦,与正在剑桥大学求学的徐志摩团聚,不料此时徐志摩已经爱恋上林徽因。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次子彼得,随即应匆忙赶来的徐志摩的要求,签字离婚,这是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之后,张幼仪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7年,失去幼子的张幼仪返回中国,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1953年,她与医生苏纪之结婚。
晚年,张幼仪主持出版了中国台湾版《徐志摩全集》,并由侄孙女张邦梅撰写了她的口述回忆录《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宋)辛弃疾·《鹧鸪天》
提起徐志摩,人们会想起林徽因、陆小曼,却很少会想起她的名字。他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影响、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而她,却是他绚烂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以她的踏实能干,如果能在懵懂少年时,有幸遇到一个忠厚笃实的男人,不难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个将自由和爱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诗人。他在婚姻生活中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而她在一生中最看重的却不是爱,而是责任。
爱不能完全等同于责任,但在爱情当中却必须得有责任,还有宽容、谅解和付出,否则再美的爱情花朵也会在现实的雨打风吹中凋零。
如果命运能够让她等到他的成熟,如果他能够宽容一点、耐心一点,给她时间蜕变,如果……只是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如果,一时的交错,错过的竟是一生。
一个谨从三从四德的女子,自此被抛入生活的困境——离婚、独立生存、抚育孩子,但她却依靠自己的双脚稳稳地站立了起来,并逐渐踏上时代的风口浪尖——出任银行副总裁、担任时装公司总经理,直至53岁时,抵抗住社会压力再次缔结姻缘,她样样走在时代之先。
读他,是读他的诗文、理想和爱情;读她,是读一个传统女性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突围,从痛苦中涅槃。
小脚与西服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家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这个家族撑了起来。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曾留学日本。
张嘉森(字君劢)16岁中举,东渡扶桑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亦师亦友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1913年,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张君劢回国,历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作文,将梁启超“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作者虽然年少,但其“字‘骨’——也就是笔法的劲道,或是毛笔每写一划、一钩、一撇时在纸上所用的力量——显示出他有坚定的目的和方向;字‘气’——也就是字的自然神韵,这种神韵只有在一个人受过几年书法训练以后,适时摒弃所学才能达到——表达出他有眼光和操守”。询问之下,张公权得知文章的作者是硖石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
徐志摩手书对联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即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
徐申如是个非常有头脑的生意人,号称“硖石巨子”、“浙江首富”。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